填補研究空白 揭秘「中國好書」中的南京秘密

2020-12-10 南報網

2020-04-26 09:19圖文來源:金陵晚報

今年的年度「中國好書」於世界讀書日揭曉,入選的37種圖書中,不僅有三部南京作品,其餘不少好書中,更不乏諸多涉及南京的內容,暗藏著不少屬於南京的「秘密」。

填補研究空白「中國好書」中的南京秘密

由中宣部指導、中國圖書評論學會評選的「中國好書」,已成為中國圖書出版界和愛書人士的圖書「奧斯卡」。「萬裡挑一」甄選出的書單,不僅成為國內最權威的圖書推薦榜之一,更為讀書人提供了更明確的選擇。

今年的年度「中國好書」於世界讀書日揭曉,入選的37種圖書中,不僅有三部南京作品,其餘不少好書中,更不乏諸多涉及南京的內容,暗藏著不少屬於南京的「秘密」。

一本畫作 填補科學史研究空白

在37種圖書中,江蘇鳳凰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嘉卉 百年中國植物科學畫》位列「中國好書」科普生活類4種之一。本書由植物學家張壽洲、劉啟新,植物畫家馬平、楊建昆聯袂主編,以人文情懷縱覽一百年來中國植物科學畫的發展歷程與輝煌歲月,精選極具代表性的680幅植物科學畫精品佳作。一本畫作有何獨特,被列入年度「中國好書」?

植物科學畫是植物的物種肖像畫。百年滄桑,中國五代植物科學畫畫師以精細畫筆為中國植物繪製了數萬幅精細絕美的物種肖像。中國植物科學畫是伴隨著中國植物學的發展而壯大起來的。然而,中國雖有優秀的植物科學畫,但畫因其冷門,故而在科學史研究上幾乎是一片空白,文獻極少,第一手的訪談更是匱乏。《嘉卉》從百年史的大視野,系統、完整地梳理、整理了自中國植物學開創以來,各個歷史時期、植物學各主要門類與領域中中國植物科學畫的主要發展情況。

出版方工作人員介紹,本書編委專家歷時三年,奔赴全國各地,翻閱了中國科學院主要植物園所珍藏的數萬張畫作,兼顧畫作科學性和藝術性的表現力以及植物分類代表性、畫家代表性,經過數輪篩選,結集而成,被業內視為填補空白之作。

一幅地圖 被視作「中西對話的源頭」

現藏於南京的一張地圖,被很多歐洲學者視作「中西對話的源頭」。而關於此事的描述,就在另一本好書——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地圖簡史》之中。

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測繪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徐永清在書中勾勒出自古代至19世紀地圖發展的歷史,詳解紛繁瑰麗的地圖作品,歷數古今中外地圖學家、地理學家、測繪學家和航海學家的傳奇故事。

這張重要的地圖,就是藏於南京博物院的《坤輿萬國全圖》。在明末較為系統傳入的西學中,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所譯繪的世界地圖特別引人注目。他的地圖,作為漢文世界中全球面貌的第一次展示,給中國人帶來了許許多多新的知識點,而留存至今的利瑪竇世界地圖,首推《坤輿萬國全圖》系列。

歐洲一些新鮮出爐的地理知識很快被傳教士們帶往了東方。利瑪竇來到中國後,於1602年秋編繪出《坤輿萬國全圖》,作為漢文世界中第一次世界面貌的展示,這是明末清初中國士人瞭望世界的第一個窗口。它給當時的中國人帶來了聞所未聞的大量新的知識信息、新的繪製地圖方法和地理學新詞彙。「近代意義上的西方『地圓說』和地球經緯圖首先是由利瑪竇引入中國的。他也最早把『五大洲』與『萬國』 概念介紹到中國,使明末士人第一次看到了一個全新的世界整體面貌。」薄小鈞曾經將對《坤輿萬國全圖》的研究寫入《70件文物裡的中國》一書,「它遠遠超過了同時代歐洲人繪製的世界地圖,成為熔鑄中西知識系統的首幅較完整的世界地圖。並且,該地圖以易於為中國讀者所接受的方式,實現了與中國傳統知識進行對話的效果。」

一處風景 創中國郵票發行罕見紀錄

在書信的年代中,郵票成為生活中隨處可見之物。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的《70年郵票看中國》,則在37種好書中讓讀者更有親切感。

其中有關南京的郵票,也有一番故事。「1969年只有5套郵票發行,這是自1949年至今,發行郵票較少的年份之一。」出版方介紹,其中1969年的第一套郵票是為「南京長江大橋」發行的,「1949年以前,長江之上沒有一座橋梁。南京長江大橋是中國自行設計、施工及建設的雙層鋼架橋梁。從1960年1月動工,1968年10月鐵路橋通車,12月公路橋通車,它的建成溝通了我國南北交通,促進了我國經濟建設的發展。」

這套郵票分為「鐵路橋」「公路橋」「大橋全景」「慶祝建成」4枚,「紀念郵票早在1968年就已計劃發行,但幾經反覆,最後編號在前的郵票卻遲於編號在後的郵票發行,而發行的時間有3個,這為我國郵票發行史上所罕見。」出版方介紹,而另一處南京之景,則是2014年中法建交50周年之際,中法聯合發行的以「城市與河流」為主題的郵票,將南京的秦淮河與巴黎的塞納河納入兩國的郵票圖案之中。

南京作品連續5年

入圍「中國好書」

此外,譯林出版社《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與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莫礪鋒講唐詩課》成為今年「中國好書」的另外兩本南京的作品。

「文物保護傑出貢獻者」樊錦詩先生歷來神秘、低調謙和,將自己瘦小的身影隱於敦煌絢爛的壁畫圖卷之後。這一次,在杖朝之年,她終於在這部口述自傳中,首度直面讀者,親述感人至深的傳奇人生,將唯一自傳交給南京的出版社來打造。

而「百家講壇」主講人莫礪鋒則通過精妙講述,將傳統國學的「厚重」與當下傳播的「輕盈」完美結合,以閱讀構建了一個活潑生動的唐詩現場,帶領讀者體悟中國傳統文化綿延千古、生生不息的偉大魅力。

這並非南京作品首次入圍「中國好書」,採訪中記者獲悉,在《莫礪鋒講唐詩課》之前,江蘇文藝出版社曾連續四年獲得該項殊榮,分別為《錢文忠解讀百家姓》《時間移民》《布衣壺宗:顧景舟傳》《林散之年譜》。

「南京是世界『文學之都』,不僅文學創作精品不斷,更是出版重鎮,多年來大批優秀作者、編輯、出版社都在全國乃至世界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業內出版界專家向記者分析。

相關焦點

  • 《中國冰川測繪研究》填補國內空白
    一部詳盡系統闡述中國冰川的形成、分布、狀態、面積、數量、冰儲量等的新著述——《中國冰川測繪研究》,經過成都軍區某測繪大隊37年系統研究問世,近日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總參謀部鑑定認為,這項成果填補我國冰川測繪研究空白,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和社會效益,對我國冰川測繪和冰川資源調查具有重要的指導意 義。
  • 中國科學家填補紅樹林截汙能力的研究空白
    中國科學家填補紅樹林截汙能力的研究空白金羊網  作者:李鋼 周惠宇 徐曉璐  2020-07-01 進一步加深了對紅樹林中毒害物質累積和循環規律及其對鄰近海域生態環境影響的科學認識。
  • 首個碑刻博物館有望落戶西善橋 填補南京碑刻博物館空白
    經過多番論證,與會專家達成諸多共識:「雙館」建設勢在必行,它不僅將填補南京碑刻類博物館的空白,成為南京首個展示碑刻歷史文化遺存的現代場館,還將結合岱山地區文化挖掘、周邊旅遊業發展,打造為一處特色文化旅遊目的地、公共文化服務平臺,成為加強青少年歷史文化教育、增強群眾文化自豪感的好載體。
  • 中科院研究員15年深入藏南 填補「中國地圖的空白」
    世界豎版地圖(郝曉光 供圖)人民網武漢1月7日電 (周雯)打破了400多年來橫版地圖一統天下的局面,將世界「豎」起來了的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郝曉光,近來正忙著另一件大事:將15年來填補藏南地名空白的研究成果集結成書,書名叫《輿圖依舊抱河山
  • 《孫開華評傳》長沙首發 填補一項湖湘歷史人物研究空白
    《孫開華評傳》在長沙首發 填補一項湖湘歷史人物研究空白 華聲在線3月11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李寒露) 3月10日,由省社科聯、省湘學研究院、湖南文理學院主辦的《孫開華評傳》首發暨海峽兩岸孫開華研究學術交流會在湖南賓館舉行。
  • 書林|《中國古橋志》:填補我國橋梁建築研究領域的空白
    中國新時代的恢弘畫卷辛向陽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新時代》,從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的維度,深刻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基本依據以及新時代的主要內涵、基本特徵,揭示了中國新時代的國際意義和政治優勢,闡明了新時代中國偉大社會變革的性質與作用
  • 《內蒙古歷史沿革地圖集》填補空白
    本報訊 《內蒙古歷史沿革地圖集》發布會日前在呼和浩特市舉辦,該書的問世填補了內蒙古歷史地圖研究的空白。    《內蒙古歷史沿革地圖集》由內蒙古自治區測繪地理信息局組織,內蒙古大學、內蒙古師範大學、內蒙古社會科學院、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學術機構從事中國古代北方民族史、蒙古史以及內蒙古地方歷史和考古研究卓有成就的13位學者負責編撰,內蒙古自治區地圖院製作,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書中地圖共計79幅,包括序圖、歷史沿革地圖和地名索引三部分。
  • 櫻花季,寧波「櫻花王子」出了本櫻花專著,填補了國內櫻花研究空白
    近日,一本由海曙區櫻花種質資源保護團隊負責人、中國櫻花協會(籌)秘書長、海曙區農業農村局櫻花專家嚴春風主編的《櫻花應用指南》由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櫻花文化的起源、中國櫻花與日本櫻花各自文化發展脈絡、櫻花品種的識別、運用古詩詞給櫻花造景等,書中都做了介紹。
  • 湖北鄖縣發現一塊猿骨化石,它是珍貴文物,填補考古史上三個空白
    1989年,考古工作者無意間又發現一塊頭骨化石,由於這塊化石已經殘破變形嚴重,從科學的角度,根本不具備研究價值。按照正常的程序,這塊頭骨化石的命運,只能是被遺棄在某個倉庫的角落,或者被丟掉。誰也沒有想到,這塊頭骨化石經過專家的研究,竟然比發現的所有化石,都更珍貴。
  • 填補少數民族新聞傳播史研究空白
    地區新聞史的研究,近年來在我國開展得紅紅火火,一部部地區新聞史正在面世。而少數民族的新聞傳播史研究,也在向縱深拓展。於鳳靜教授的這部《當代東北地區少數民族新聞傳播史研究》,就是系統梳理、深入開掘的一部專著,填補了地區新聞史研究和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研究的一項空缺。
  • 將填補中西部地區缺乏大型書展的空白
    該書展得到了中共中央宣傳部印刷發行局指導,中國出版協會、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中國版權協會、中國新華書店協會支持,由四川省委宣傳部和成都市人民政府主辦,四川出版集團、四川新華發行集團、成都市委宣傳部、新華文軒承辦。
  • 28座煉爐填補雲南冶金史空白
    青銅器在中華文明尤其是人們的生產、生活中佔據重要地位,礦冶技術、鑄造技術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文明程度,對後世研究青銅文化體系以及文明發展進程具有重要意義。此外,收集的大量各類陶片、銅礦煉渣等分別送往美國貝塔分析實驗室、北京大學和南京大學相關實驗室進行檢測分析。  研究:填補雲南冶金史空白  此次發掘發現的煉爐28座,是雲南地區首次正式考古發掘發現的早期冶煉爐,填補了雲南冶金史的空白,意義重大。據介紹,大部分煉爐依山而建,方向各不相同。除部分遭到破壞的以外,均開口於早期地層。
  • 河北發現千年古墓,出土一桌美酒佳餚,竟意外填補中國歷史的空白
    而有些文化就隨著字畫,瓷器,銅器等文物流傳下來,這個時候就需要考古工作者來發現其中的秘密。而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河北宣化發現了一座遼代古墓,打開古墓後專家驚呆了,不僅陪葬品讓人大吃一驚,具有考古意義,而且墓壁上的墓志銘更讓人佩服他的智慧。自古以來,中國就有隨葬制度,各類陪葬品標誌著墓主人的身份和等級。
  • 我縣一表面處理技術填補國內空白
    寧海新聞網訊(記者方景霞通訊員殷玲麗)日前,我縣民營企業博楷迪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完成環保型一液潤滑綠色表面處理項目的技術攻堅,設備核心技術獲15項實用新型專利,另有9項發明專利正在獲批中,有效填補了國內行業空白。  據悉,冷鍛是通過模具把金屬材料在常溫下成型的工藝,廣泛應用於高精密零部件製造中。
  • 青島海洋所編制「高精地圖」 填補西太平洋海域研究空白
    近日,由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申報的「中國海-西太平洋地質地球物理場特徵綜合研究與系列圖編制」項目榮獲2019年度海洋科學技術獎特等獎。  該項目總結了「七五」至「十二五」近30年來的調查資料與成果,將西太平洋地球物理圖件的比例尺提高到1:300萬,填補了研究區空白,系統展示了中國海-西太平洋深淺地球物理與構造地質特徵,精細刻畫了地球物理場特徵所反映出的地質內涵,科學揭示了中國海在地質歷史時期的時空演化。系列圖件被綜合部門、產業部門、教育部門和科研院所廣泛使用,為國家發展規劃、生產教學科研等工作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礎數據。
  • 填補空白,長徵八號首飛成功
    長徵八號的首飛成功,填補了我國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的空白,也為未來中低軌高密度發射任務創造了條件。填補空白,瞄準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需求近年來我國航天事業迅猛發展,長徵六號、長徵十一號、長徵七號、長徵五號等新一代運載火箭相繼飛入太空,取得了北鬥導航全球組網、月球探測、火星探測等一系列重要成果。「長徵系列運載火箭各自的定位和使命不同。」
  • 臺東海邊意外挖出1600年前遺址 填補台歷史空白
    臺東海邊意外挖出1600年前遺址 填補台歷史空白 2014-07-27 10:29:59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吉翔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郭素秋表示
  • 《雲岡石窟紋飾全集》出版協議在青島籤約 將填補雲岡石窟研究空白
    這部《全集》是對雲岡石窟紋飾的研究,將填補雲岡石窟研究的空白。青島出版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為達在致辭中說,《雲岡石窟紋飾全集》是集團與雲岡石窟研究院、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的再度合作,將推動雲岡學學科的建立和發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為展示中華文明獨特魅力、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建設新時期的新文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 填補高端裝備空白 首臺國產四臂鑿巖臺車問世
    填補高端裝備空白 首臺國產四臂鑿巖臺車問世秀成果科技日報訊 (記者矯陽)擁有四隻靈活有力的鋼臂,外形酷似「變形金剛」,每個工作臂可在2分鐘內自動完成5米深鑽孔作業……11月24日,在2020上海寶馬工程機械展上
  • 任繼愈昨逝世 著作填補新中國宗教研究空白(圖)
    任繼愈曾任北京大學教授、中國宗教學會會長、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中國無神論學會理事長、國家圖書館館長、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第四至八屆全國人大代表。  任繼愈長期從事中國哲學、宗教學的教學和研究,學術成就卓越,影響深遠,是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研究中國哲學的優秀代表,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宗教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