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6 09:19圖文來源:金陵晚報
今年的年度「中國好書」於世界讀書日揭曉,入選的37種圖書中,不僅有三部南京作品,其餘不少好書中,更不乏諸多涉及南京的內容,暗藏著不少屬於南京的「秘密」。
填補研究空白「中國好書」中的南京秘密
由中宣部指導、中國圖書評論學會評選的「中國好書」,已成為中國圖書出版界和愛書人士的圖書「奧斯卡」。「萬裡挑一」甄選出的書單,不僅成為國內最權威的圖書推薦榜之一,更為讀書人提供了更明確的選擇。
今年的年度「中國好書」於世界讀書日揭曉,入選的37種圖書中,不僅有三部南京作品,其餘不少好書中,更不乏諸多涉及南京的內容,暗藏著不少屬於南京的「秘密」。
一本畫作 填補科學史研究空白
在37種圖書中,江蘇鳳凰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嘉卉 百年中國植物科學畫》位列「中國好書」科普生活類4種之一。本書由植物學家張壽洲、劉啟新,植物畫家馬平、楊建昆聯袂主編,以人文情懷縱覽一百年來中國植物科學畫的發展歷程與輝煌歲月,精選極具代表性的680幅植物科學畫精品佳作。一本畫作有何獨特,被列入年度「中國好書」?
植物科學畫是植物的物種肖像畫。百年滄桑,中國五代植物科學畫畫師以精細畫筆為中國植物繪製了數萬幅精細絕美的物種肖像。中國植物科學畫是伴隨著中國植物學的發展而壯大起來的。然而,中國雖有優秀的植物科學畫,但畫因其冷門,故而在科學史研究上幾乎是一片空白,文獻極少,第一手的訪談更是匱乏。《嘉卉》從百年史的大視野,系統、完整地梳理、整理了自中國植物學開創以來,各個歷史時期、植物學各主要門類與領域中中國植物科學畫的主要發展情況。
出版方工作人員介紹,本書編委專家歷時三年,奔赴全國各地,翻閱了中國科學院主要植物園所珍藏的數萬張畫作,兼顧畫作科學性和藝術性的表現力以及植物分類代表性、畫家代表性,經過數輪篩選,結集而成,被業內視為填補空白之作。
一幅地圖 被視作「中西對話的源頭」
現藏於南京的一張地圖,被很多歐洲學者視作「中西對話的源頭」。而關於此事的描述,就在另一本好書——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地圖簡史》之中。
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測繪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徐永清在書中勾勒出自古代至19世紀地圖發展的歷史,詳解紛繁瑰麗的地圖作品,歷數古今中外地圖學家、地理學家、測繪學家和航海學家的傳奇故事。
這張重要的地圖,就是藏於南京博物院的《坤輿萬國全圖》。在明末較為系統傳入的西學中,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所譯繪的世界地圖特別引人注目。他的地圖,作為漢文世界中全球面貌的第一次展示,給中國人帶來了許許多多新的知識點,而留存至今的利瑪竇世界地圖,首推《坤輿萬國全圖》系列。
歐洲一些新鮮出爐的地理知識很快被傳教士們帶往了東方。利瑪竇來到中國後,於1602年秋編繪出《坤輿萬國全圖》,作為漢文世界中第一次世界面貌的展示,這是明末清初中國士人瞭望世界的第一個窗口。它給當時的中國人帶來了聞所未聞的大量新的知識信息、新的繪製地圖方法和地理學新詞彙。「近代意義上的西方『地圓說』和地球經緯圖首先是由利瑪竇引入中國的。他也最早把『五大洲』與『萬國』 概念介紹到中國,使明末士人第一次看到了一個全新的世界整體面貌。」薄小鈞曾經將對《坤輿萬國全圖》的研究寫入《70件文物裡的中國》一書,「它遠遠超過了同時代歐洲人繪製的世界地圖,成為熔鑄中西知識系統的首幅較完整的世界地圖。並且,該地圖以易於為中國讀者所接受的方式,實現了與中國傳統知識進行對話的效果。」
一處風景 創中國郵票發行罕見紀錄
在書信的年代中,郵票成為生活中隨處可見之物。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的《70年郵票看中國》,則在37種好書中讓讀者更有親切感。
其中有關南京的郵票,也有一番故事。「1969年只有5套郵票發行,這是自1949年至今,發行郵票較少的年份之一。」出版方介紹,其中1969年的第一套郵票是為「南京長江大橋」發行的,「1949年以前,長江之上沒有一座橋梁。南京長江大橋是中國自行設計、施工及建設的雙層鋼架橋梁。從1960年1月動工,1968年10月鐵路橋通車,12月公路橋通車,它的建成溝通了我國南北交通,促進了我國經濟建設的發展。」
這套郵票分為「鐵路橋」「公路橋」「大橋全景」「慶祝建成」4枚,「紀念郵票早在1968年就已計劃發行,但幾經反覆,最後編號在前的郵票卻遲於編號在後的郵票發行,而發行的時間有3個,這為我國郵票發行史上所罕見。」出版方介紹,而另一處南京之景,則是2014年中法建交50周年之際,中法聯合發行的以「城市與河流」為主題的郵票,將南京的秦淮河與巴黎的塞納河納入兩國的郵票圖案之中。
南京作品連續5年
入圍「中國好書」
此外,譯林出版社《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與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莫礪鋒講唐詩課》成為今年「中國好書」的另外兩本南京的作品。
「文物保護傑出貢獻者」樊錦詩先生歷來神秘、低調謙和,將自己瘦小的身影隱於敦煌絢爛的壁畫圖卷之後。這一次,在杖朝之年,她終於在這部口述自傳中,首度直面讀者,親述感人至深的傳奇人生,將唯一自傳交給南京的出版社來打造。
而「百家講壇」主講人莫礪鋒則通過精妙講述,將傳統國學的「厚重」與當下傳播的「輕盈」完美結合,以閱讀構建了一個活潑生動的唐詩現場,帶領讀者體悟中國傳統文化綿延千古、生生不息的偉大魅力。
這並非南京作品首次入圍「中國好書」,採訪中記者獲悉,在《莫礪鋒講唐詩課》之前,江蘇文藝出版社曾連續四年獲得該項殊榮,分別為《錢文忠解讀百家姓》《時間移民》《布衣壺宗:顧景舟傳》《林散之年譜》。
「南京是世界『文學之都』,不僅文學創作精品不斷,更是出版重鎮,多年來大批優秀作者、編輯、出版社都在全國乃至世界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業內出版界專家向記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