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步入關鍵階段,脫貧攻堅成為各地政府一項急難險重的任務。如果把脫貧攻堅看做是時代的畫卷,那麼奔忙在脫貧攻堅一線的年輕人就是其中的一抹亮色。他們有的是基層一線參與脫貧攻堅的年輕幹部,有的是返鄉幫助村民脫貧的創業者,有的是熱心公益事業的志願者,但他們心中都有一個目標:決戰貧困,讓更多的人過上好日子。從本期開始,新青年版聚焦那些奮戰在脫貧攻堅中的年輕人,傾聽他們的故事和心聲。
——編 者
距離孔雀孵化的日子越近,「雀寨」的老闆王文教就越犯愁——周邊村鎮的扶貧幹部三天兩頭來說情,搶領養孔雀的「指標」,但每年孵化的孔雀實在有限。
「搶指標」是因為扶貧效果明顯。近兩年來,深處幕阜山脈的湖北省鹹寧市通山縣,在王文教的帶動下,尾拖金線的藍孔雀成了「金鳥兒」,為貧困戶唱出了脫貧致富的吉祥音。
去年6月至今,已有48戶貧困戶靠領養孔雀脫了貧;按照計劃,今年又將有至少150戶貧困戶加入孔雀養殖的大軍。
寄養託管,萬千孔雀開出「脫貧屏」
5月12日下午,在通山縣大路鄉東坑村,44歲的馮光華帶著記者一走進孔雀棚,就引起一陣躁動,100多隻機靈活潑的藍孔雀小心地盯著生人,發出高亢的叫聲。
4個孩子有3個還在上學,妻子長期貧血不能幹重活,再加上年近70歲的父母,在外打工多年的馮光華,雖然勤快,但始終沒能摘掉貧困戶的「帽子」。
去年初,馮光華因父母年邁而決定從外地回鄉,但發現自己既不會種田,又找不到工作,面對孩子的學雜費和妻子的醫療費,頓時陷入進退無門的地步。
「多虧了這些孔雀,不然我真的找不到一點出路。」馮光華說,去年6月,他從「雀寨」領養了400隻孔雀,「按照協議,飼料、技術和防疫都是王文教的公司負責,我們只負責餵養。一年之後,公司回收,每隻100元。」
馮光華說,養孔雀和養雞一樣,甚至更為容易,每天只需要在早上和下午投食即可,對勞動能力沒有太多要求,一個人可養四五百隻。
目前,馮光華餵養的孔雀已經被收回了270隻,他也拿到了2.7萬元錢。
像馮光華這樣加入「孔雀寄養託管」計劃的貧困戶有48戶,涉及多個鄉鎮,領養孔雀7000多隻。
「貧困戶只需要提供場地,每天餵養兩次,保持雀棚衛生,就能拿到託管金,是真正的零風險。」通山縣闖王鎮劉家嶺村黨支書陳細慶說,即使有孔雀在養殖過程中死了,也算公司的,貧困戶不擔責任。
正因如此,陳細慶將領養孔雀作為村裡貧困戶脫貧的一種方式推廣,建好了5000隻養殖規模的孔雀棚,但囿於孔雀繁育數量有限,去年只領養到500隻孔雀。
「再過個把月『雀寨』的小孔雀就出殼了,這次一定要多搶點指標回來!」陳細慶下了決心。
按照「雀寨」發布的養殖計劃,今年將至少有4萬隻小孔雀繁育成功,滿足200戶貧困戶的領養需求。
山中「雀寨」,村娃兒蹚出致富路
車子在通山縣大路鄉犀港村彎彎繞繞的山路上奔走,行到幽靜處,一座「山門」迎面而來,上書兩個大字「雀寨」。這是王文教承包山頭建孔雀養殖基地的地方,當地人稱孔雀山莊。
「貧困戶每養一隻拿到無風險的100元,我承擔風險,但賺得更多。」問及利潤,王文教毫不避諱,一筆帳算得精細:一隻孔雀養一年出欄,飼料120元,寄養費100元,算上孵化、防疫和死亡率,平均每隻成本不到400元,賣到廣東、浙江,一隻800元,利潤在400元左右。
「這還沒有算每隻母孔雀一年可產蛋30到40隻。」王文教說:「我賺得多,才能帶動更多貧困戶脫貧。」
「雀寨」是孔雀的大本營,依山而建的基地層層分布,逐級劃分養殖區域,仿佛一塊梯田,勾勒出山體的脈絡。乾淨整潔的養殖場裡,2000多隻姿態優雅的種孔雀不時開屏向異性求偶。
王文教坦言,2013年初他帶著1000多萬元資金,回村建設佔地100畝的養殖場時,並沒有想到能為家鄉百姓找到一條致富路。當時,從犀港村走出去的王文教已在廣州開了工廠,生產包裝材料。
「算是突發奇想,有一次我在電視上看到雀羽婚紗,特別漂亮,就萌生了養孔雀的念頭。」王文教說,2010年,他在網上買了20隻孔雀試養,每隻500元。
最初的幾年並不順利,他沒有孵化孔雀的技術,再加上銷路打不開,一直處於虧損狀態。王文教到處求教孔雀養殖的專家,並多次到山東、浙江等地的同行處考察,逐漸掌握了孔雀孵化技術,並發現當地山中隨處可見的魚腥草、艾葉恰是孔雀防疫的良藥,迅速闖出了門路。
「用草藥防疫,幾乎沒有成本,這算是我的『獨門絕技』。」王文教笑著說,山中水好,環境幽靜,正適合生性怕見人的孔雀生長。
對於孔雀養殖,當地很多扶貧幹部心存擔憂:規模做大了,銷路一旦不暢,價格暴跌怎麼辦?對此,王文教頗有信心:「孔雀養殖市場遠未飽和,而且即使風險增加,也有我為貧困戶兜底,不讓扶貧工作受影響。」
「雀寨」建起野生動物「收容所」
「雀寨」的生意做大了,王文教不滿足於僅僅在養殖這一個環節上下功夫,他開始籌划起了雀羽加工和觀光旅遊。
「接下來,我們要把雀羽加工做起來,工藝品要比孔雀本身更值錢。」王文教說,每年9月,孔雀會換羽毛,正是製作工藝品的好時機。在他的辦公室裡,放著一排從外地買來的用雀羽做成的扇子、屏風等工藝品。
隨著「雀寨」規模不斷擴大,孔雀數量急速增加,生態農莊、觀光旅遊等附加產業也漸成規模。如今的「雀寨」,1萬多棵牡丹、石榴、櫻桃等果樹遍及各處,數棟木頭別墅掩映在林果間,「山門」處投資1500萬元的孔雀博物館正在建設。
按照王文教的計劃,孔雀博物館裡不僅有和孔雀有關的展覽,還將擺放各類動物標本,建成當地中小學生的課外科教基地。
為此,王文教和野保部門聯繫,在「雀寨」建起了野生動物「收容所」。
「半個月前縣森林公安查獲了一起偷獵案件,這20隻鷺鷥就是他們送來的。」在「雀寨」的一處繁育房內,王文教指著傷勢仍未完全恢復的鷺鷥說。在這個房間裡,白鷳、白豬獾、貓頭鷹、老鷹等多種野生動物在此養傷。
「鹹寧野保站將我這兒定為野生動物保護點了,經常送來各種被偷獵者打傷的動物,在這裡養好傷後,再放生。」王文教說,一些已經死亡的野生動物,將被製成標本,陳列在即將建成的孔雀博物館裡。
「等這些項目一一落成,將會增加100多個就業崗位,主要面向周邊的貧困戶。」王文教說。
《 人民日報 》( 2017年05月23日 19 版)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