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湖南高考採用全國卷1,語文作文題是材料作文,要求圍繞齊桓公、管仲、鮑叔寫一篇發言稿。我們第一時間邀請了作文教育專家、高考作文滿分得主、麥田格創始人李卓對作文題進行解析,一起來看看吧。
破題:從一個人的胸懷入手,是很好的選擇
如果考生熟悉「管鮑之交」,這篇文章的立意一下就出來了。在我看來,以齊桓公或鮑叔牙為突破口,會比以管仲為突破口容易得多。
我們簡單了解一下管仲和鮑叔牙的故事吧:管仲和鮑叔牙合夥做買賣。管仲家裡窮,出的本錢沒有鮑叔牙多,可是到分紅的時候,他卻要多拿。鮑叔牙手下的人都很不高興,罵管仲貪婪。鮑叔牙卻解釋說:「他哪裡是貪這幾個錢呢?他家生活困難,是我自願讓給他。」
管仲曾經帶兵打仗,進攻的時候他躲在後面,退卻的時候他卻跑在最前面。手下的士兵全都瞧不起他,不願再跟他去打仗。鮑叔牙卻說:「管仲家裡有老母親,他保護自己是為了侍奉母親,並不真是怕死。」鮑叔牙替管仲辯護,極力掩蓋管仲的缺點,完全是愛惜管仲這個人才。管仲聽到這些話,非常感動,嘆口氣說;「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鮑叔牙啊!」
後來,管仲輔佐公子糾,鮑叔牙輔佐公子小白,而在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的奪位之爭中,管仲曾差點一箭射死公子小白。當公子小白登上帝位後,本來要嚴懲管仲,但鮑叔牙力薦管仲,而公子小白(齊桓公)不計前嫌,用管仲為相,終成大業。
了解這些小故事,幾個關鍵詞就出來了:鮑叔牙——胸懷寬廣、包容、無私、懂得欣賞他人;齊桓公——胸懷豁達、知人善任;反而對於管仲,我覺得不太好下筆,誠如太史公所言:「天下不多(稱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寫他的才能?寫他的擇友觀?都略嫌牽強。所以,從一個人的胸懷入手,可能是一個特別好的選擇。當然,其它相關的主旨也是可行的。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儒釋道都有這方面的智慧。《論語·雍也》中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儒家思想中的「恕」,我們其實可以理解為一種同理心——推己及人,換位思考,多一份包容,多一份理解。禪宗裡,無論是「山河與大地,都是一輪月」,抑或「萬古長空,一朝風月」,給我們也是無限豁達的一種啟迪。道家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不也是一種非凡的胸襟與氣度?
所以,從材料本身而言,難度是不大的。
劃重點:寫出自己的生命體驗
發言稿只是一個殼。裡面的內容,講故事(記敘文、小說)也可以,講道理(議論文)也沒問題,文採飛揚地講道理談感想(議論性散文)也很好。有一個發言稿的格式就行,內容才是核心。
湖南高考閱卷組大組長李作霖教授曾在一次講座中說:文學就像一枚硬幣,一面是世界,是宇宙,一面是語言,是文字,而中間還有一個小小的面,那就是我們自己。想清楚了這句話,你會豁然開朗。
對於每個考生來說,自己的這個面很容易被忽視——很多考生總是不自覺的站在了局外,自己的態度、觀點、情感都表達得不夠充分。寫作本質上就是一個觀自我、觀眾生、觀天地的過程,從哪裡「觀」出去?從自己的眼睛,而不是你所認為的那個「智者」的眼睛。
所以,對胸懷等主題的理解,一定要有自己的觀點。無論怎樣旁徵博引,最終自己的生命體驗、感悟要浮出水面。這是難點之一。
如果核心是議論文,也有一個難點。難在哪裡?難在說理。說理是需要一套嚴密的邏輯的,不同於擺事實。
擺事實很簡單——人一定要有胸懷,你看那個誰,因為有胸懷,所以那麼成功,你看那個誰,因為有胸懷,所以絕處逢生,你再看那個誰,因為沒有胸懷,所以一敗塗地,人生悽涼。
說理不一樣——人一定要有胸懷,為什麼呢?胸懷豁達於我們每個人有什麼意義?我們從他人豁達的胸懷中獲得了什麼智慧?我們該如何去修煉自己?
說理的好處,在於邏輯清晰,而穿插其間的「事實」,濃淡適宜就好。
實用的標題與金句
有一些標題,同學們可以參考,如《心源開處有波清》《寬容處世,餘音不絕》《身處方寸,心納四海》《山河與大地,都是一輪月》《向寬處行》《恕以待人,君子人也》《水與光的智慧》《會當凌絕頂》。
有一些金句,大家可以用到:
地薄者大物不產,水淺者大魚不遊,樹禿者大禽不棲,林疏者大獸不居。——黃石公《素書》
君子量不極,胸吞百川流。——唐·孟郊
度量如海涵春育,應接如流水行雲。——清·金纓
和以處眾,寬以待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宋·林逋
天稱其高者,以無不覆;地稱其廣者,以無不載;日月稱其明者,以無不照;江海稱其大者,以無不容。——曹植
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雨果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李斯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勸學》
知人善任使,從諫如流。——《周書·文帝紀下》
和光同塵,與時舒捲;戢鱗潛翼,思屬風雲。——《晉書·宣帝紀》
【來源:瀟湘晨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