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浮失去根本,急躁失去地位,《道德經》核心詞:靜

2021-01-15 酒歌說文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穩重是輕率的根本,安靜是躁動的主宰。聖人君子整日行動,不離裝載行李的車輛。若有豪華樓臺居所,也不受其誘惑,安然處之,超然淡定。為什麼那些國家君主,卻以輕率治理天下,輕浮失去根本,而急躁則失去地位。

老子在《道德經》最常用的手法就是對比,以美與醜,善與惡闡述矛盾的無處不在,世間萬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相對中相生,矛盾中求發展。

輕與重,靜與躁,這是兩種相互對立的現象。因為有了重,才有了對立的輕,因為有了靜,才有了躁。任何事物如果只注重輕忽略重,就會失去根本。

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這副楹聯出自明代著名大學者、34歲任《永樂大典》總編纂的解縉。蘆葦輕輕隨風飄蕩。如果沒有穩固牢靠的根莖,失去維繫的源頭,一陣風兒吹過,那就只能漫天飄蕩,不知去處。相對而言大樹沉重,沒有外力作用很難移動,但放在水裡卻又很輕鬆的漂浮起來,追逐著水流的方向前進,尋找新的生命之地再次生根發芽。可見動靜其實都是相對的。

靜是根本,動是表象。輕浮和躁動都是人格缺失導致的不平衡結果,是個人品行的不良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違背自然客觀條件的惡劣後果,好比輕飄飄的風箏,如果沒有牢固穩定的繩子綁住,越飛越高,最終無法承受風力,落得繩斷身折的悲催結局。

人活著社會中,猶如行走在充滿無數岔路的曲折路徑,每天每日,甚至每時每刻都會有無數的選擇等待。向左走,還是向右走,是拐彎,還是暫時退回原地觀望,是去還是留等等都需要判斷。

有的人性格急躁,所謂病急難投醫,不做任何思量便盲目做出決定,把一切交給了運氣的安排,結果可想而知。運氣好固然可以。但運氣不好呢?全國人民買彩票,中獎永遠是極少數人,大多數還是落得血本無歸。

當然這裡並不是你深思熟慮就一定會取得必然的結果,但多想一些時間,總能還能規避一些風險的。

所謂聖人,他與「聰明人」不同在於,聖人從不輕舉妄動,在慎重考慮後才會採取果斷的行動,不會表現出輕率焦躁的樣子,在順應天道的同時得以獨善其身。他們即使有華麗的樓臺庭院,也不會沉迷其中,坦然面對財富,過著簡單平靜的生活。

每個人可渴望美好的生活,這是不能迴避。這是人類的主觀需求。美好的生活在大多數人眼裡,意味著更多的財富,更高的地位。實際上,財富再多,終有花完的時候,地位再高,也終有下馬的一天。人乾乾淨淨的來到世界上,經歷了幾十年光陰,最後還是會幹乾淨淨的離去。所謂的財富地位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擁有的越多,擔心的也越多,即使帶到墳墓裡,終究只能讓他人覬覦,成為了盜墓賊的財富。

諸葛亮曾說過這麼一段話: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慆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長久的幸福生活前提是謹慎的態度,穩重的情緒,以及果斷的行動。做事不冷靜,只能失去對事情的掌控能力。在成就中順其自然,在自然中得享安然。

更多資訊請關注「酒歌說文」,為您提供更多國學知識。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學習博大精深的國學,只需每天看上一眼。

相關焦點

  • 《道德經》:氣傲皆因經歷少,心平只為折磨多!
    《道德經》說:「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堅強處下,柔弱處上。」堅強的往往處於劣勢的地位,因為你已經成為眾矢之的。柔弱的反而能處於上位,保全自己。 一個真正的強者,是見識過更大的世界、閱歷過豐富的思想以後,變得更加虛懷若谷,潛心向上,把自己隱藏起來,而不是鋒芒畢露,顯擺自己的學問和本事。如果自以為是地認為只有自己最聰明,把別人當傻瓜,最後出醜的只能是自己。當你在眾人面前顯擺自己的時候,說不定你就是別人眼裡的傻瓜。
  • --《道德經》第二十六章經典解讀
    正如道德經第26章裡所講的「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我們一起來學習《道德經》第二十六章原文。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 帛書《道德經》和後世流傳《道德經》哪個大有裨益?
    1、其實這個是對立統一的,各有利弊,各取所需,因為人這個東西是有立場、角色、利益、以及情緒的,很多人根本沒有意識到兩個版本有什麼區別。2、傳世的《道德經》流傳至今,太多人心血和精力,智慧和付出,那能一票否決,況且真心化,傳世的不一定就對,但是會更更多人幫助。
  • 《道德經》與《易經》的關係破譯
    老子用「反者」——返本復初來解釋「乾」的作用,並說這是「道」的運動;以「弱者」——處於柔弱地位來解釋「坤」的作用,並說這是「道」的運用。他明確指出,「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噬嗑卦第二十一 賁卦第二十二 噬嗑卦,《道德經》對應章節為第七十三章 賁卦,《道德經》對應章節為第十二章 噬嗑,是口裡有東西在嚼的意思。噬嗑講的是治獄,它由火與雷構成,象徵賞罰嚴明。老子說,「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賁,是指用五顏六色進行文飾。賁卦由在上的山和在下的火構成,寓意文飾不離根本。
  • 《道德經》釋義
    為了方便溝通交流、用言語文字來形容、表達這個能生宇宙本源的能量,老子勉強起了個名字叫「道」,所以老子說:強名曰「道」,老子在道德經開篇前兩句話說的也是這個意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的第一個「道」字說的是化生天地萬物本源能量的道,這個「道」用言語文字表達不出來。
  • 謝常念:道德經暗藏改運的五大天機
    公眾號:謝常念德國總理施洛德說:」每一個德國家庭買一本中國的《道德經》,以幫助解決人們思想上的困惑。清世祖說:」老子道貫天人,德超品匯,著書五千餘言,明清靜無為之旨。然其切於身心,明於輪物,世固鮮能知也。
  • 中國的入世與出世:先跟《周易》學生存,後跟《道德經》學生活
    《道德經》更注重結果的轉變,如孰知其極,其無正邪;正復為奇,善復為妖。接下來說說《道德經》一部道德經,僅僅五千字,卻能流傳幾千年,散布到全世界,為何?據元朝時的不完全統計,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餘種,具有代表性的不少於一千種,這從側面說明了《道德經》的巨大影響。德國總理施洛德曾說:每個德國家庭買一本中國的《道德經》,以幫助解決人們思想、生活上的困惑。
  • 《易傳》與《道德經》的關係
    《道德經》《易經》《黃帝內經》同源同理,同源於《河圖》《洛書》,同為陰陽五行天人合一之理。雖然《易傳》和《道德經》用詞存在時代的差別,但是可以互相解釋。老子和孔子的生活時代接近,他們應該生活在相同的社會環境、政治環境、文化環境和學術環境,他們的文化結構和用詞用句範圍應該接近。但是,把《道德經》和孔子在《易傳》中的用詞加以比較,可以發現一些差異。
  • 《道德經》的根脈魂是什麼?對個體的啟示是什麼?
    《道德經》《易經》其實是百家共尊的經典,溯源來說,就是河圖洛書,是伏羲八卦,先天八卦,而能得到考證的是《周易》,就是周文王註解的《易經》。小道消息,《易經》分三種類,《連山易》《歸藏易》《周易》,而連山易起首的卦是艮卦,先天八卦是立體的,天為乾,地勢坤。《道德經》的根是真理、是規律,是智慧,是本質。
  • 如何理解《道德經》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這些說法是對是錯我暫且不予置評,但我要說的是:《道德經》和《易經》並無確實的內在聯繫;《道德經》的「道」,並非《易經》的那個「一陰一陽之謂道」;「太極圖」,從來都是儒家宋明理學的產物,和《道德經》並沒有半毛錢的關係。看到這裡如果還能保持興趣的朋友,就請聽我下面一一分說。
  • 解讀《道德經》,探尋老子心中的道!
    解讀《道德經》,探尋大道永存的奧秘眾所周知,老子是我國古代春秋時期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哲學家,他是中國道家學說的創始人,也是道教的開山鼻祖。老子的思想最典型的就是「無為而治」、「道法自然」等。當然,他的思想之所以能流傳下來,為後世所觀摩學習,關鍵在於其精華思想都被收錄在了《道德經》中,《道德經》中字字珠璣,充滿奧秘。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道德經》中的經世名言吧。1.「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採,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誇。非道也哉!」
  • 老子《道德經》中的人生七大規律
    #老子《道德經》通篇都是對自然界、人生和社會各種規律的總結,每一句都是精華。本文選取《道德經》中關於人生的七大規律並加以解釋,供網友學習時參考。一,每個事業都是從基礎開始,一步步地完成的。老子《道德經》講:「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者不與。是謂不爭之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 《道德經》:一句話,說出了趨吉避兇的方法,經典,讓人警醒!
    同樣,《道德經》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它的觀點讓人警醒,這句話是:「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初讀覺得平淡無奇,再讀覺得不可思議,深讀不由拍案叫絕:「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的意思,勇於表現自己膽量的人,容易受到傷害,甚至丟失生命。勇於表現自己,沒有膽量的人能夠保護自己,不斷成長。
  • 《道德經》道可道,孔子怎樣去觀察人和事?
    少兒讀《道德經》,也許背誦如流,不見得能領悟其中規律。有一定社會閱歷的人,回頭讀《道德經》,常常能恍然大悟。《道德經》開篇:道可道,可道對應無數的變化現象,萬變不離其宗,根本規律卻只有一條,即是:人們終其一生,都在不確定的(變化)狀態中,尋求確定,以此為安全感。在變化和確定之間,找到一個平衡,是每一個人一生的課題,領悟規律的人,生活就越來越順。
  • 道德經奧秘:比超人更厲害,這種人有九種高妙之處
    道德經介紹聖人時講: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在常人注重榮華富貴時,聖人能超脫尋常的物質享受。道德經介紹聖人的日常: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不管日常的排場有多大,對於聖人來這都可以超然物外,保持內心的平靜。 聖人在掌握制約他人的條件或強大的力量時,卻不會強迫壓制或者苛責與人。
  • 怎樣理解老子《道德經》中的「德」
    老子老子《道德經》講,「道」是:「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生養萬物的責任,「道」從來不推遲。「道」生養了萬物卻即不佔為己有,也不主宰支配它們,而是讓萬物自由地發展。《道德經》老子《道德經》對什麼樣的人是有「德」之人,進行了多方面的論述。筆者選擇了其中比較主要的論述集合成下面一文,以方便讀者了解老子「德」的含義。
  • 讀過道德經、夢的解析,小學生如此"逆天"真的好?
    《道德經》 (圖源:網絡)據《法制晚報》報導,3月6日,寧波華天小學王老師的微博「我們1班王悅微」在微博上曬出六年級小學生小邵的作文《沙漏》,其中小邵對時間的理解讓網友感到震驚。小邵寫道,「如果將我出生的那一刻定義為擁有全部時間的話,時光確實從我手中流逝了,但如果將我死去的哪一刻定義為我擁有了自己全部時間的話,那麼我一直都未曾失去過時間,而是一直在獲取時間」。六年級學生小邵在作文裡表達了對時間的獨到理解,引發網友熱議。有人讚不絕口,有人自愧弗如,有人自責不已,筆者以為,對這位「逆天」小學生沒必要羨慕嫉妒恨。小邵之所以這麼優秀,跟他的天賦有關。
  • 白巖松:「讀懂《道德經》的四分之一足夠」
    所以才流傳下來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美談,但是在1000年之後著名央視主持人白巖松卻說:「有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在我看來,讀懂《道德經》的四分之一已經足夠了。」為何白巖松說出這麼「狂妄」的話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道德經》的作者牛《道德經》的作者便是老子,被評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也是道教的創始人,被後世尊稱為「太上老君」。
  • 心理學:男生怕失去你的三個表現,根本藏不住,渣男暖男一眼識別
    心理學:男生怕失去你的三個表現,根本藏不住,渣男暖男一眼識別 一個男人願意為你付出,就算生活不是那麼好,他只有50,但是他願意給你花45甚至全都給你花,那麼你在他心裡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