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時期,存詩最多成就最高的曹植為何被譽為建安之傑?

2021-01-11 劉恩運說段子

本文系作者劉恩運說段子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在建安時期,存詩最多、成就最高的是被鍾嶸《詩品》譽為「建安之傑」的曹植。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第三子,聰明好學,才華英逸,被稱為「天人」、「繡虎」,甚得曹操寵愛,幾乎立為太子。但由於他性格疏蕩,「任性而行,不自雕勵,飲酒不節」(《三國志·魏志·陳思王傳》),終於失寵。曹丕稱帝後,曹植備受猜忌與迫害,十一年中,三次貶爵,六次改換封地,如同「圈牢之養物」(曹植《自試表》),受盡折磨。

曹操繪圖

曹叡繼位後,儘管曹植屢屢上表請用自試,但處境並未改變,最終抑鬱而死,終年41歲曹植曾封陳王,死後諡「思」,故世稱「陳思王」。曹植一生熱衷功名有著宏大的政治理想和抱負,欲「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流金石之功」(曹植《與楊德祖書》),但其平生遭際坎坷,壯志難酬,心懷鬱憤,孤絕無依,這種現實狀況對其詩歌創作產生了非常深刻的影響。

曹植雕像

曹植詩現存九十餘首,大致以曹丕稱帝為界,分為前後兩期。前期因受曹操寵愛,身為貴族公子,生活安逸穩定,詩中多充滿英拔爽朗之氣;後期因生活坎坷,遭受迫害與打擊,鬱結、壓抑之氣疊加在一起,詩中多流露悽楚悲慨之情。曹植前期的詩內容比較豐富。有對戰爭時代社會破敗景況的真實反映,如其《送應氏》第一首,寫董卓之亂給京城洛陽造成的「垣牆皆頓擗,荊棘上參天」的滿目瘡痍的荒破景象,抒發了詩人「氣結不能言」的感傷之情。

董卓繪圖

曹植詩還有對自己貴遊雄放的公子生活的記述,如「公子敬愛客,終宴不知疲。清夜遊西園,蓋相追隨」(《公宴詩》),「長筵坐戲客,鬥雞觀閒房」(《鬥雞詩》),「我歸宴平樂,美酒鬥十千」(《名都篇》)等,揭示出華美的富貴生活。曹植前期詩歌當中最能體現其個性特色的,是抒發自己雄心壯志展現理想抱負的代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借問誰家子,幽并遊俠兒。

美酒

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垂表作《白馬篇》:宿昔秉良弓,楛何參差。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邊城多警急,虜騎數遷移。羽從北來厲馬登高堤長驅蹈匈奴,左顧陵鮮卑。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名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這首詩雖是曹植自擬題目,但卻借用漢樂府歌詩的多種表現手法,塑造了一位忠勇雙全、胸懷大志、為國獻身、視死如歸的英雄少年形象。

馬蹄

曹植從左、右、上、下四個角度來凸顯遊俠兒的勃勃雄姿,以破、摧、接、散四個動詞來展現遊俠兒的特殊技能,鋪陳排比,是為詳寫。而遊俠兒的戰場實況,則以「長驅蹈匈奴,左顧陵鮮卑」一句帶過,是為略寫。曹植此詩的著眼點在於最後一句對遊俠兒心理活動的揭示,作為戰士的所有的矛盾與糾結在「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崇高理念下消散無蹤,無悔無怨,從而深化了詩歌的精神主題全詩鋪陳贍麗,氣骨昂揚,在精練華美的描繪當中洋溢著逸氣幹雲的英豪之氣。

戰場

故而朱乾《樂府正義》云:「此寓意於幽并遊俠,實自況也篇中所云捐軀赴難,視死如歸,亦子建素志,非泛述矣!」所論極是,這是曹植理想人格的真實寫照。曹植後期由於生活處境的變化和屢遭壓抑迫害,詩歌創作風格同前期相比有很大不同,作品中時常流露出悲哀憤怨之情。雖然渴望建功立業仍然是曹植後期詩歌的思想主題,但前期的英豪雄放之氣已經大幅度削弱,更多的是壯志難酬的憤激不平。

參考資料

·《樂府正義》

·《送應氏》

相關焦點

  • 曹植富於著述,他的詩歌創作,可以分為前後兩個時期
    本文乃作者獨家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子,曹丕同母弟。三國時魏文學家。曹植天資聰穎,年十歲餘,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善屬文,下筆立就,因得曹操寵愛。建安十六年(211)封平原侯,十九年(214)徙封臨菑侯。
  • 古詩賞析第十七首:曹植《七步詩》
    曹植是建安時期成就最高的文學家和詩歌創作集大成者,與其父曹操、其兄曹丕合稱「三曹」。其詩作善用比興,筆力雄健,詞採華美,比較全面地代表了建安文學的成就和特色,對五言詩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代表詩文作品有《洛神賦》《白馬篇》《贈白馬王彪》等。南朝文學家謝靈運有「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佔八鬥」的評價。
  • 建安七子(上)
    建安七子,是漢建安年間(196—220年)七位文學家的合稱,包括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這七人大體上代表了建安時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文學成就,所以「七子」之說,得到後世的普遍承認。孔融(153-208),字文舉。魯國(治今山東曲阜)人。
  • 曹植詩歌意象:三個階段,三種心態,三種意象
    因此,可以說建安時代是文學史上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一個重要時期。作為建安文學的傑出代表,曹植無疑會吸引眾多讀者以及研究者的矚目。由於曹植不同於常人的出身和人生境遇,使得他的文學作品題材和風格都別具一格。他的作品有詩、賦、論、贊、表、誄等多種形式。從文學價值來看,還是其詩歌的文學成就最高。曹植詩今存餘首,就他短暫的人生來說,可謂著述頗豐了。
  • 「七步成詩」,從前後兩個時期,感受曹植的魅力
    《七步詩》曹植世人皆知三國時期是一個兵戈戰亂,群雄爭霸的時代,但其實也是一個文化燦爛,百花齊放的時期。就拿曹操父子來說,不論是曹操本人,還是曹丕、曹植都有著冠絕當時的詩文才華。這其中尤以曹植為最。曹植自小就表現出了過人的才華他天資聰穎,是真正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因曹操也酷愛文學,因此也被曹操器重。 起初曹操最喜歡的是小兒子曹衝。
  • 《三國演義》之曹植,才高八鬥,情兼雅怨,骨氣奇高
    曹植,字子建,他是三國時期曹魏著名文學家,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洛神賦》、《白馬篇》《七哀詩》等。曹植的詩文具有「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的特色,而且題材豐富多樣,使他在文學史上取得了卓越的地位。南朝宋文學家謝靈運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鬥」的評價。01曹植自小非常聰慧,十歲時就能誦讀《詩經》、《論語》及先秦兩漢辭賦。
  • 「才高八鬥」曹植五首詩:他與父親曹操相比,誰更勝一籌
    「才高八鬥」曹植五首詩:他與父親曹操相比,誰更勝一籌如果魏晉南北朝時期有諾貝爾文學獎,奪獎呼聲最高的人應該是曹植。曹植是作為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與集大成者,他在兩晉南北朝時期,被推尊到文章典範的地位。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鬥文學批評家鍾嶸在他的《詩品》中,把曹植列為品第最高的詩人。
  • 《世界文學發展史》中國魏晉南北朝文學之三:曹植
    曹植(公元192-232 年),字子建,曹操之子,曹丕之弟。建安時期最傑出的文學家。曾封為陳王,死後諡曰思,故世稱陳思王。他才華出眾,深得曹操的賞識與寵愛,曾欲立為太子。曹丕稱帝後,他受到猜忌和迫害,屢遭貶爵、改換封地。曾多次上書請求任用,終未如願,憂鬱而死。這種生活悲劇,對他的文學創作有很大的影響。曹植今存詩歌80餘首,較完整的詞斌、散文40多篇。
  • 七步成詩的曹植,才高八鬥,一首詩造就一個歷久不衰的白馬英雄
    才高八鬥的曹植歷史上的形象說起曹植,大家的印象一定是非常深刻的。「天下之才我佔一鬥,天下一鬥,曹子建八鬥」才高八鬥便是由他而來。拋開種種後世構撰的傳說,回歸到最真實的歷史之中,回歸到當時三國曹魏的官場史實之上來看,曹植其實是當時的一位悲劇性人物。但正是因為當時那些官場上的失意,才從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他在詩歌創作上的成就。若是以建安二十五年為界來將曹植的創作劃分為前後兩個時期的話,前期的他詠嘆的是自己的理想和抱負,縱觀當時的詩作,大都洋溢著樂觀、浪漫和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情愫。
  • 曹植《白馬篇》塑造了一個馳騁疆場,勇於為國獻身的愛國壯士形象
    曹植現存詩歌八十餘首,相當於曹丕的兩倍、曹操的四倍,在建安詩人中,算是傳世作品最多,也是成就最高的一位詩人,《詩品》稱他「建安之傑」,那是當之無愧的。曹植然而,曹植自己卻視文章為「小道」,以為「壯夫」當以功名報效國家,「豈徒以翰墨為勳績,辭賦為君子哉」(《與楊德祖書》)。
  • 世人只知曹植才高八鬥,卻不知曹丕亦不遑多讓
    作為文學家的曹丕,一直被他的父親曹操和他的弟弟曹植的光芒所掩蓋。人們總是自覺不自覺地把他與曹植進行比較,大家在誇讚曹植的才高八鬥時,也總是有意無意地貶低曹丕在文學上的成就。而以魏代漢以及那首有名的《七步詩》,更是讓他背負了不仁不義的罵名。因此在影視作品中出現的曹丕,總是不那么正面的形象。那麼真實的曹丕又是怎樣的呢?一、曹丕真的如我們想像的那麼不仁不義嗎?
  • 曹植這首詩不太押韻,卻稱得上經典,最後兩句流傳上千年
    但是,我們不能忽略一件事,詩並非起源於唐代,早在兩千多年前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詩經》,據說是孔子整理而成,話句話說。早在春秋之前,古人就已經開始吟詩,像「關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般優美詩句比比皆是。到了魏晉時期,詩歌迎來又一個發展高峰,遷客騷人以寫詩為樂,自然少不了相互學習、切磋,從而出現一批頗具名氣的詩人,曹植無疑是其中比較知名的一位。
  • 曹植的這句詩,寫出了疫情下中華民族的風骨
    如果說,這些詩句凸顯了人類在命運共同體之下的一種心無懸隔的情懷,那麼,建安詩人曹植《白馬篇》中的這句「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就寫出了疫情之下中華民族的風骨。漢獻帝建安二十二年,中國遭遇了歷史上極為罕見的大規模瘟疫。曹植在《說疫氣》中這樣描述其慘狀:「癘氣流行,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
  • 公元217年那場瘟疫,東漢建安七子幾遭「團滅」
    古代關於瘟疫留下記載最多的,是從漢朝開始。 為何是洛陽頻發瘟疫呢?有說法稱,洛陽作為帝都,繁華無比,西域東瀛北狄南蠻都會來洛陽朝貢貿易,人多了病毒來源廣了,而病毒跨省甚至跨國到洛陽,洛陽人沒有抗體自然容易染病。 歷史學家許倬雲在《萬古江河》中寫道:「1世紀末出現的大疫,死人無數,其來源可能是西邊絲綢之路上的軍隊將疾病帶入中國。
  • 同樣是大詩人,曹植7步之內寫出1首詩,此人花了3年寫了2句詩
    三國時期曹魏著名的文學家曹植,在文學上的造詣很高,是建安文學的集大成者,與父親曹操、哥哥曹丕合稱為「三曹」,留下膾炙人口的《洛神賦》、《白馬篇》等代表作。曹植的詩作筆力雄健,富於創新,將敘事抒情巧妙結合,既能表達複雜的心理感受,也能描寫曲折的心理變化,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藝術功能,對後世影響巨大,南宋謝靈運盛讚他為「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鬥」。
  • 未來講堂|曹植《七步詩》誦讀:周揚
    今天,由配音演員周揚老師為大家誦讀和賞析的是三國時期詩人曹植的作品《七步詩》。點擊收看七步詩作者|曹植(三國) 誦讀|周揚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作品賞析撰稿人|馮傾城作者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三國時期著名詩人、文學家。為曹操與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曹丕的同母弟,因富於才學,早年曾受曹操寵愛,一度欲立為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