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詩》曹植
世人皆知三國時期是一個兵戈戰亂,群雄爭霸的時代,但其實也是一個文化燦爛,百花齊放的時期。就拿曹操父子來說,不論是曹操本人,還是曹丕、曹植都有著冠絕當時的詩文才華。這其中尤以曹植為最。
曹植自小就表現出了過人的才華
他天資聰穎,是真正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因曹操也酷愛文學,因此也被曹操器重。 起初曹操最喜歡的是小兒子曹衝。但曹衝的突然夭折令曹操措手不及。本欲將王位傳給曹衝的曹操,將目光聚焦在了才華橫溢的曹植身上。但奈何曹植放浪形骸已久,難以自持,再加上其兄曹丕的百般掣肘。《魏志》對其這一時期的評價為:「任性而行,不自雕勵,飲酒不節」。最終曹植還是與王位擦肩而過了。
公元220年,承襲王位的曹丕篡漢自立,建立了魏國。曾經被視為第一威脅的曹植便成了曹丕重點打擊的目標。不僅對他嚴加看管,將他的封地削除,甚至還將他貶官徙邊。關於這兩兄弟之間的軼事世間流傳不少,其中以曹植作《七步詩》為最。
據《世說新語·文學》記載:「文帝(曹丕)嘗令東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殺),應聲便為詩……帝深有慚色。」
曹植七步成詩,將曹丕對自己的迫害描繪得淋漓盡致,使得曹丕羞愧難當,最終並沒有殺死自己的親弟弟。待到曹丕兒子魏明帝曹叡上臺時,曹植的情況也沒有多少好轉。雖然曹植曾經多次請求出任官職,但都被曹叡拒絕了。最終曹植憂憤難當,死於遷徙路上。
曹植雖然逝去,但他的作品卻得以流傳下來,其《洛神賦》、《白馬篇》、《七哀詩》等作,都堪稱詩文藝術的瑰寶,得以千古流傳。王士禎曾經評價漢魏以來兩千年之中詩家堪稱「仙才」之人,將曹植與李白,蘇軾並列而論,足見其影響力之大,在詩壇地位之高。
曹植一生勤於著作,其詩文著述頗豐,其中詩歌八十餘首,辭賦約四十篇,各體散文近百篇,在當時的文學家之中堪稱最多。通過總覽曹植的作品我們不難發現,他的作品風格根據他自身的處境不同,明顯地分為前後兩個時期。
01
曹操在世時,曹植的生活環境相當優越,社會地位很高。因此,這一時期曹植的詩歌作品的主要內容為對無憂無慮的生活的謳歌,以及對自己日常生活的記錄,還表現出了自己志向遠大,欲如鯤鵬般展翅高飛的志向。
其代表作如有《公宴》《侍太子坐》《鬥雞》等篇,其中最有名的當屬《名都篇》,張銑認為「刺時人騎射之妙,遊騁之樂」。又如那首被千古傳誦的《白馬篇》,通過「幽并遊俠兒」的形象,將自己的報國思想寄託其上。曹植此時的詩風較為積極,格調高亢,充滿朝氣。
02
待到曹丕繼位之後,曹植的詩風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時期曹植的作品主要表現了曹丕父子對自己的猜疑與迫害,以及自己在這樣的環境下抑鬱不得志的沉悶心境。這其中既有對自己人生經歷的感嘆,也有對自由生活的渴望。甚至還有對朝中奸臣的指責。
在《野田黃雀行》中,曹植就將對曹丕誅殺好友丁儀和丁廙的不滿情緒寄託於欲躲避鷂鷹而遭遇羅網的黃雀身上。用鷂鷹喻指曹丕,突出他的殘忍以及自己無力回天的感慨。
在曹植的作品之中,《七哀詩》也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其內容為樂府詩中常見的閨怨題材,但歷來被認為是含有諷喻之意,將歷男女之情喻君臣關係。如丁晏就曾在《曹集詮評》揣測說:「此其望文帝悔悟乎?」又如裴松之曾在《魏志》中的「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汲無歡,遂發疾薨」之下注引此詩,表明此詩當作於太和三年徙東阿王之後,因為詩中之情景恰好配得上當時曹植的處境。
關於曹植作品的成就,鍾嶸在《詩品》中稱: 「骨氣奇高,詞採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如今曹植的作品多存於《曹子建集》之中。
參考資料:
《魏志》
《文選》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