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戰爭戰敗的真正原因,想知道是什麼嗎?

2020-11-29 諸葛先生講歷史

1894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爆發,甲午戰爭開始,由於日本蓄謀已久,而清朝倉皇迎戰,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1895年4月17日籤訂了《馬關條約》。

說到戰敗的原因,那時的清朝是一個通過洋務運動迴光返照的帝國,政治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官場中各派系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國防軍事外強中乾,紀律鬆弛。但是除此之外,另一個原因卻是大家都想不到的,說出來你可能都不一定相信,那就是——開槍瞄不準!

據一位參加過甲午戰爭的日本軍官回憶說,中國士兵開槍的姿勢很奇特。朝前放槍,眼睛往後瞅,他們猜可能是放慣了手銃、鳥銃的原因。所以他們就知道中國的士兵根本就不會使用槍。

所以在戰場上,日本各師團碰到中國軍隊就立即臥倒,一動不動。這時候,中國士兵就開始爭先恐後地放槍,一槍接著一槍,直到子彈打光。等到槍聲漸漸稀少,日本軍隊就開始衝鋒,結果可想而知。

這不是一段有趣的歷史,它更像是一段黑色幽默。它以一種近似荒誕的方式告訴了我們,中國現代化的進程走過了一條怎樣曲曲折折的道路。中國人買來了洋槍洋炮,卻沒有學到他們的用法,是何等悲哀!

清朝的「洋務運動」與日本的「明治維新」幾乎是同時起步的。在向列強學習的方面,晚清政府總是三心二意,半推半就,稀裡糊塗,得過且過。那個時候如果努力點,現在的中國肯定會更強大!

相關焦點

  • 甲午中日戰爭:一場顛覆中國的戰爭
    甲午中日戰爭是一個很值得說的話題,其後有太多太多的事件與此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可以說甲午中日戰爭是晚清歷史繞不過去的一個坎。但同樣一件事,有得必有失,而甲午中日戰爭到底帶給了中國什麼?中國輸了什麼?這場仗開打的原因就是日本出兵朝鮮,清朝是作為朝鮮的保護國不得不參戰的。本來,清朝再奄奄一息,但瘦死的駱駝畢竟比馬大,在周圍附屬國中地位還是有的。比如朝鮮,比如日本國內一開始反對開戰的人也是很多的。但是日本一打過中國就完了。要知道在甲午中日戰爭之前,國際上對日本也就是覺得眼熟罷了,畢竟他很小,是島國。被此等彈丸小國打敗,清朝徹底失去了周圍附屬國,小國的擁護。
  • 「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喚醒了仍在沉睡中的中國民眾?
    本以為以此便能讓落後的中國走向強大,然而洋務運動卻以1894年的「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而宣告失敗。洋務運動雖然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的發展、並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輸入,但並沒有讓中國走向富強。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可以說這是中國打的第一場海陸交替的近現代化戰爭。
  • 教師招聘面試備考:初中歷史《甲午中日戰爭》說課稿
    初中歷史《甲午中日戰爭》說課稿一、說教材甲午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災難,它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恥辱,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三、說教學目標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及永和中學的校情和學情,圍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教學緯度,本課的目標如下:1.知識目標:甲午中日戰爭的起因和經過;鄧世昌與黃海海戰;《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影響;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和瓜分狂潮。
  • 當年的甲午中日戰爭,小日本除了用武力之外,還用了什麼呢?
    雖然小日本他們曾經在視中國為老大,但是近代包括他們現在也是一直在看中國不爽他們希望能夠在中國貪汙點東西,在以前他們雖然也想霸佔中國,但是他們還是比較畏懼中國的力量,但是近代直到現在小日本兒們都是不怕中國。說到中國和日本開戰,大家可能首先想到了是抗日戰爭,但是在抗日戰爭以前小日本兒一場戰役,也是因為這場戰役,小日本兒走上了列強。
  • 甲午中日戰爭後,刺殺李鴻章的日本憤青,後來怎樣了?
    甲午中日戰爭便是明治政府醞釀已久的一次行動,在古代時期,日本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向中國學習,並臣服於中國,甲午中日戰爭的爆發足以可見日本人的野心,在常人看來無異於是以卵擊石,以至於清廷大部分人主戰。甲午中日戰爭最終以清廷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而告終,偌大的清王朝只要派人向日本求和,李鴻章成為全權大臣赴日本談判。
  • 甲午中日戰爭
    甲午中日戰爭在經歷了鴉片戰爭以及第二次鴉片戰爭失利之後,中國人終於意識到了自發圖強的重要性,於是他們開始引進西方的先進戰艦,並派去許多留學生,以此來增強自己的科技實力。引進了英國的致遠號戰艦。同時還有濟遠號等當時先進的戰艦,中國移動擁有了讓世界為之驚嘆的海軍力量。但是好景不長,中國卻在高於日本實力將近一倍的情況下輸給了日本。
  • 甲午中日戰爭為何會失敗?滑稽的真相卻讓人深思!
    1894年,日本借著援助清朝平反朝鮮內亂的「面具」,進而實質入侵中國從而掠奪中國利益的侵略戰爭,此場戰爭耗時七個月,最終以中國慘敗以及籤訂《馬關條約》為戰果,但作為每一個歷史的明白人,都清楚當時的中國即清朝,是完全有實力與日本抗衡,尤其是軍事力量,畢竟持續三十年的洋務運動,一支像樣的北洋海軍還是能建設出來的
  • 甲午中日戰爭中國為何慘敗?還賠2億白銀巨款,一中國人難逃干係
    甲午中日戰爭最終以清政府戰敗而告終,戰後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根據條約約定,清政府除了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包括釣魚島)、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外,還要被迫給白銀兩億兩。如果再加上三國幹涉還遼的「贖遼費」三千萬兩白銀。
  • 甲午中日戰爭,是慈禧太后六十大壽的時候,收到的一份禮物
    甲午中日戰爭,是慈禧太后六十大壽的時候,收到的一份禮物!1894年11月14日,慈禧太后迎來了她的六十大壽。按計劃,這一天要舉辦各種大規模的慶祝活動。光緒帝指派禮部策劃此次慶典活動,以表示他對慈禧太后最崇高的敬意。
  • 甲午中日戰爭中,大清傷亡4萬人,日軍陣亡多少人,答案出人意料
    1872年,日本違反了1871年籤訂的《中日修好條規》,侵略大清的附屬國琉球,隨後日本又想侵略臺灣,但最終失敗。佔有琉球後,日本又將目光放在了大清的另一個附屬國朝鮮身上。1876年,日本以武力打開朝鮮國門,強迫朝鮮政府籤訂《江華條約》。
  • 為什麼中國會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失敗?談談背後的政治因素吧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在戰爭之前,西方國家普遍看好中國,「毫無疑問的是日本必然最後被徹底粉碎」因為當時清朝的海軍實力更強,排名世界七位。北洋海軍二千噸位以上的戰艦有7艘,總噸位27000多噸,而日本日本海軍二千噸位以上的戰艦僅有5艘,總噸位約17000多噸。
  • 甲午中日戰爭,若清政府拒絕賠款,死戰到底,結局也許就會不同
    那麼如果在整個甲午中日戰爭之中,清朝並沒有選擇放棄抵抗,而是死戰到底,或者說堅決不賠款割地的話,整個事情到底有沒有轉機呢?整個甲午海戰,北洋海軍被全滅,日本已經將戰火帶到了遼東地區。但就算如此,清朝的陸軍並沒有受到任何傷害。
  • 如何看待甲午中日戰爭?當時的中國處於什麼水平?
    甲午戰爭失敗的話,英國手裡的日本戰爭債券會成為英國從日本身上割肉的利刃,不過到時候日本身上也不會剩下來多少值得一提的東西了,也許英國還會再提供一筆貸款,繼續扶持日本作為其在遠東牽制俄國的棋子。不過說到底,歷史的假如推斷出任何結果都無所謂,反正丘處機最後還是路過了牛家村。
  • 中日甲午戰爭是一場中國被註定輸家命運的戰爭
    中日甲午戰爭是近代關乎中國國運的戰爭,是它將中國真正地打痛打醒了,是它直接將滿清政府打進了重症監護室、從此只能在病房裡呻吟以等待死亡的降臨,很多國人至今都還為這場戰爭的失敗而惋惜。認為如果這場戰爭中國不戰敗的話,中國就可以扼制住日本這條毒蛇,甲午戰爭之後緊隨而來的中國一系列沉重災難就不會接踵而至。然而,真的如此嗎?
  • 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淺談甲午中日戰爭相關知識點
    今天要講的是在近代史上對中國、日本兩國都影響巨大的一場戰役——甲午中日海戰的相關知識點。一、時間1894年7月25日至1895年4月17日。二、傷亡情況參戰方兵力:清軍630000人、日軍240616人。
  • 甲午清朝為啥戰敗?看慈禧太后和日本天皇都在幹啥,你就知道了!
    甲午清朝為啥戰敗?看慈禧太后和日本天皇都在幹啥,你就知道了!說起甲午戰爭,在不少人心中都是一段非常陰暗的歲月。在這段歷史中,中國實在是太憋屈了。明明有著更強大的海軍,卻被日軍打得是滿地找牙,幾乎全軍覆沒。很多人將全部的過錯歸咎於李鴻章,覺得是他訓練出來的北洋水師戰鬥力不行。
  • 甲午中日戰爭,清軍63萬大軍,擊斃日軍多少人?答案讓人不敢信
    甲午中日戰爭,算是中國最為屈辱的一戰,在數百年前,中國歷任王朝一直都是亞洲地區,實力最為強悍的,不料,到了清朝末年,一個泱泱大國卻敗給了一個彈丸小國,而且是慘敗,這讓大清王朝沒了臉面,也開啟了被列強欺辱的歷史,因為此時的大清王朝,不堪一擊。
  • 甲午戰爭中,清軍陣亡4萬人,那你們知道日軍傷亡多少人嗎?
    文/甲午戰爭中,清軍陣亡4萬人,那你們知道日軍傷亡多少人嗎? 大家好,我是小編,每天為大家更新精彩的歷史故事,歡迎各位看官。 眾所周知,甲午中日戰爭是中國所經歷的規模比較大的戰爭,在這場戰爭當中,清政府軍隊的陣亡人數大概在4萬人左右,很多人都好奇日軍在這場戰役中的傷亡有多少?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吧。
  •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於光緒二十年,這年以幹支紀年為甲午,因此得名
    甲午戰爭爆發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於光緒二十年(1894),這年以幹支紀年為甲午,戰爭因此得名。甲午戰爭的爆發看似偶然,但背後實際上有深刻的淵源。先說中國。當中日兩國的軍隊到達朝鮮時,東學黨起義已經平息。清廷於是提出,中日兩國軍隊按照原議同時從朝鮮撤軍,同時命令中國的後續增援部隊停止進發,在朝清軍向牙山集結,準備內渡回國。但日本決意挑起戰爭,不僅拒不撤兵,反而命令駐紮仁川的日軍開進漢城,並繼續向朝鮮增派軍隊。侵朝日軍很快增至一萬餘人,數倍於清軍,戰爭已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