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爆發,甲午戰爭開始,由於日本蓄謀已久,而清朝倉皇迎戰,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1895年4月17日籤訂了《馬關條約》。
說到戰敗的原因,那時的清朝是一個通過洋務運動迴光返照的帝國,政治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官場中各派系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國防軍事外強中乾,紀律鬆弛。但是除此之外,另一個原因卻是大家都想不到的,說出來你可能都不一定相信,那就是——開槍瞄不準!
據一位參加過甲午戰爭的日本軍官回憶說,中國士兵開槍的姿勢很奇特。朝前放槍,眼睛往後瞅,他們猜可能是放慣了手銃、鳥銃的原因。所以他們就知道中國的士兵根本就不會使用槍。
所以在戰場上,日本各師團碰到中國軍隊就立即臥倒,一動不動。這時候,中國士兵就開始爭先恐後地放槍,一槍接著一槍,直到子彈打光。等到槍聲漸漸稀少,日本軍隊就開始衝鋒,結果可想而知。
這不是一段有趣的歷史,它更像是一段黑色幽默。它以一種近似荒誕的方式告訴了我們,中國現代化的進程走過了一條怎樣曲曲折折的道路。中國人買來了洋槍洋炮,卻沒有學到他們的用法,是何等悲哀!
清朝的「洋務運動」與日本的「明治維新」幾乎是同時起步的。在向列強學習的方面,晚清政府總是三心二意,半推半就,稀裡糊塗,得過且過。那個時候如果努力點,現在的中國肯定會更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