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宋代的釋惟白在《建中靖國續燈錄》寫道:「踏著秤錘硬似鐵,八兩元來是半斤。」其實,大多數人都認為一斤等於十兩,但這卻是進入現代社會之後重新規定的計量數。一斤其實是十六兩,所以才會有一句老話說的是半斤八兩,由此可以推出,這種換算方式很早就在中國出現了,根據研究發現,在秦漢時代一斤十六兩的換算方式已經在得到了應用。於是,很多人就有一些疑惑了,為什麼古代的中國人為用16進位的計算方式?並且在這種方法在我們看來並不便捷。
一、度量衡的演變
秦漢時期已經是階級社會了,眾所周知,秦始皇在統一全國之後,規定了度量衡的使用,因為這有利於國家的中央集權。但是在此之前,有關度量衡的概念已經出現,只不過此時的概念全是人們憑藉自己主觀的想法生發的。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顯示,人們很早就有交換貨物的意識,但卻是用石斧換羊,用羊換鹽,沒有一個統一的度量衡,因此,在每一個不同的國家、地區,度量衡都是不同的。
1、度量衡的差異
在現代社會中,世界範圍內都有一個嚴格規定的統一度量衡。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是會用公裡、公斤來表達距離和重量,而這樣的表達方式就是國際上通用的計量標準。但是,如果從每個國家來看的話,其實也有著一些不同的度量衡,不過這只限於每個國家內部自己使用這用方法,在國際市場上,還是需要採用國際計量單位的。
比如說,我們中國人會使用華裡、市斤、畝進行計量,英國人使用的英尺也是他們自己特有的一種計量單位,這就是不同國家質檢不同度量衡的差異所帶來的直接體現。
但是,相對來說,中國的度量衡是統一得最早的,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商鞅便推行了統一的度量衡。不過,在此之前,中原上各個不同的諸侯國之間就存在著許多不同的計量單位。
二、設計依據
對於秦朝為何選擇十六兩作為一斤的標準,雖然沒有蓋棺定論的說法,但目前主要有以下幾種較為可信的認識。
1、國標問題
現代社會中,我們常使用千克作為計量單位,而千克的重量是統一的標杆計量。比如說在法國,就有國際千克的原器,這種原器相當於千克的基準,中國古代也有這樣類似概念。
並且,早在先秦時代,中國古人就會選擇用天平稱重,以此作為標準衡量商品的斤兩,所以也必須設置好砝碼的重量,因為這是當時一種最基本的基準設計。因此,他們在設計天平砝碼時,便將斤這種生活中常用的計量單位作為中心標準。
不過,為了生活便利,在設計砝碼的時候也會刻意遵循多快好省的原則。例如,六斤可以選擇一斤加上五斤來代替,而十斤砝碼則可以用兩個五斤,這樣的話就十分方便了。
2、茫茫天數
根據《史記》的記載,秦始皇所用的玉璽上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這八個字,充分說明了功業極大的秦始皇在面對天命時也表現出了謙遜。其實從古至今,華夏人們都十分注重上天的徵兆,所以每當設計各種規章制度時都會考慮上天的旨意,我們常說的有一個詞「天數」就是這樣來的。
中國古人一直都認為,任何一個王朝的興衰、一個人的成敗,冥冥之中都是由天定。雖然現代社會大多數人的觀點已經演變為了「我命由我不由天」,但度量衡是很早就有的了,所以我們現在使用的一些斤兩的表達中有天數的影響。
根據古人的天文觀念,天空中最高貴的一顆星星是紫微星,而這個星星就是皇上的象徵,其次便是北鬥七星和南鬥六星了,同時,古人也認為「北鬥注死,南鬥諸生。」意思就是說,每一個人的生死都是由南鬥和北鬥兩個星君掌控的,這兩個星辰加起來由13顆星星,而這13顆星星上又添了三顆星星:福祿壽三星。一共就是16顆星星。
結語
對古人而言,北鬥、南鬥和福祿壽是十分值得尊敬的星君,所以當設計斤兩時,他們會採用16作為進位依據,因此也就產生了一斤是十六兩的制度。當然,這是一個流傳比較廣的傳說。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幾千年的文化中蘊含了無數古人的哲理,一個簡單的度量衡可以追溯的歷史就十分悠久,這樣的文化是其他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比擬的。
參考資料:《建中靖國續燈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