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規定一斤等於16兩,這種進位體現了先進數學思維,為何?

2021-01-17 大國歷史觀

引言

宋代的釋惟白在《建中靖國續燈錄》寫道:「踏著秤錘硬似鐵,八兩元來是半斤。」其實,大多數人都認為一斤等於十兩,但這卻是進入現代社會之後重新規定的計量數。一斤其實是十六兩,所以才會有一句老話說的是半斤八兩,由此可以推出,這種換算方式很早就在中國出現了,根據研究發現,在秦漢時代一斤十六兩的換算方式已經在得到了應用。於是,很多人就有一些疑惑了,為什麼古代的中國人為用16進位的計算方式?並且在這種方法在我們看來並不便捷。

一、度量衡的演變

秦漢時期已經是階級社會了,眾所周知,秦始皇在統一全國之後,規定了度量衡的使用,因為這有利於國家的中央集權。但是在此之前,有關度量衡的概念已經出現,只不過此時的概念全是人們憑藉自己主觀的想法生發的。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顯示,人們很早就有交換貨物的意識,但卻是用石斧換羊,用羊換鹽,沒有一個統一的度量衡,因此,在每一個不同的國家、地區,度量衡都是不同的。

1、度量衡的差異

在現代社會中,世界範圍內都有一個嚴格規定的統一度量衡。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是會用公裡、公斤來表達距離和重量,而這樣的表達方式就是國際上通用的計量標準。但是,如果從每個國家來看的話,其實也有著一些不同的度量衡,不過這只限於每個國家內部自己使用這用方法,在國際市場上,還是需要採用國際計量單位的。

比如說,我們中國人會使用華裡、市斤、畝進行計量,英國人使用的英尺也是他們自己特有的一種計量單位,這就是不同國家質檢不同度量衡的差異所帶來的直接體現。

但是,相對來說,中國的度量衡是統一得最早的,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商鞅便推行了統一的度量衡。不過,在此之前,中原上各個不同的諸侯國之間就存在著許多不同的計量單位。

二、設計依據

對於秦朝為何選擇十六兩作為一斤的標準,雖然沒有蓋棺定論的說法,但目前主要有以下幾種較為可信的認識。

1、國標問題

現代社會中,我們常使用千克作為計量單位,而千克的重量是統一的標杆計量。比如說在法國,就有國際千克的原器,這種原器相當於千克的基準,中國古代也有這樣類似概念。

並且,早在先秦時代,中國古人就會選擇用天平稱重,以此作為標準衡量商品的斤兩,所以也必須設置好砝碼的重量,因為這是當時一種最基本的基準設計。因此,他們在設計天平砝碼時,便將斤這種生活中常用的計量單位作為中心標準。

不過,為了生活便利,在設計砝碼的時候也會刻意遵循多快好省的原則。例如,六斤可以選擇一斤加上五斤來代替,而十斤砝碼則可以用兩個五斤,這樣的話就十分方便了。

2、茫茫天數

根據《史記》的記載,秦始皇所用的玉璽上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這八個字,充分說明了功業極大的秦始皇在面對天命時也表現出了謙遜。其實從古至今,華夏人們都十分注重上天的徵兆,所以每當設計各種規章制度時都會考慮上天的旨意,我們常說的有一個詞「天數」就是這樣來的。

中國古人一直都認為,任何一個王朝的興衰、一個人的成敗,冥冥之中都是由天定。雖然現代社會大多數人的觀點已經演變為了「我命由我不由天」,但度量衡是很早就有的了,所以我們現在使用的一些斤兩的表達中有天數的影響。

根據古人的天文觀念,天空中最高貴的一顆星星是紫微星,而這個星星就是皇上的象徵,其次便是北鬥七星和南鬥六星了,同時,古人也認為「北鬥注死,南鬥諸生。」意思就是說,每一個人的生死都是由南鬥和北鬥兩個星君掌控的,這兩個星辰加起來由13顆星星,而這13顆星星上又添了三顆星星:福祿壽三星。一共就是16顆星星。

結語

對古人而言,北鬥、南鬥和福祿壽是十分值得尊敬的星君,所以當設計斤兩時,他們會採用16作為進位依據,因此也就產生了一斤是十六兩的制度。當然,這是一個流傳比較廣的傳說。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幾千年的文化中蘊含了無數古人的哲理,一個簡單的度量衡可以追溯的歷史就十分悠久,這樣的文化是其他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比擬的。

參考資料:《建中靖國續燈錄》

相關焦點

  • 為何古人規定一斤等於十六兩?這種進位設計,彰顯先進的數學思想
    如果問現代人一斤等於多少兩?相信現代人肯定會脫口而出:一斤等於10兩。但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前,一斤是等於16兩。並且,傳說這種換算方法早在秦漢時代就已經在全國得到應用了。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中國古人在計算重量的時候,會採取16進位的方法,讓一斤等於16兩呢?
  • 古代為什麼1斤要換算成16兩?這是中國古人大智慧的體現!
    中國早在4000年前就使用了十進位作為日常生活中各種計量單位的換算,「屈指計數,逢十進一」,但是當我們翻開歷史的書頁,就會發現一件奇怪的事情,那就是中國古代的度量衡進位制,只有在秤的「斤」的進位上,採用了「十六進位」,成語「半斤八兩」正是由此引申而來。
  • 老祖宗為何規定16兩為1斤,筷子長度7寸6分?炎黃子孫應該了解
    我國傳統文化中包含了無數先民智慧,在遙遠的古代,人們生活水平不及今天,但他們總能通過不斷地發明創造改進,讓文明傳承發展。我們今天覺得不起眼的細節,也體現了古人的智慧:比如,老祖宗為何規定16兩為1斤,筷子長度7寸6分?炎黃子孫都應該了解。
  • 古人為何規定筷子長度7寸6分?有何特殊含義?華夏子孫必須了解
    雖然古代的生產力比較低下,古人的思想也比較的封建落後,但是古人的智慧卻不容小覷,哪怕發展到了先進文明的如今,在生活中的一些方方面面,我們仍然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特別是一些人生哲理,都包含著古人的智慧,讓我們可以少走彎路,哪怕已經過去幾千年了,古人的智慧依然影響著我們如今的生活。
  • 只因一個人的建議,十兩為一斤
    但是,秦始皇卻寫下「天下公平」四個字,就讓李斯自己領悟去了,李斯也是個聰明人,為了避免以後遭到罪責,決定將「天下公平」這四個字的筆畫數(一共16畫)作為重量標準,於是確定了一斤等於十六兩的規則,半斤自然就是八兩。老桿秤在我國有很長的歷史了,據說最早是魯班發明的,當時約定1斤為13兩,將北鬥的七星和南鬥的六星共計13顆星刻在秤桿上定為一斤。
  • 明明「斤」是我國傳統的度量衡,為何現在一斤剛好500克?
    不同時期的「斤」是不一樣的,大家可能記得一個詞「半斤八兩」,指的是大家水平都差不多,因為古代一斤大概就是十六兩,但現在一斤是十兩。中國各地、各行業都有各自的斤、兩重量標準,並不統一,故經常造成混亂。但是,部標準肯定也不行,清朝採用營造尺、庫平兩。1斤約為596.816克,合16兩,即一兩約為37.301克。
  • 古代計量一斤等於十六兩,那麼一兩等於幾錢?是十六錢還是十錢?
    秦始皇平定天下後,對以前混亂的度量衡進行了統一,規定確立了銖、兩、斤、鈞、石的重量計算單位,名為「五權」,採用的是十六進位制,一斤等於16兩,一兩等於24銖,發行的貨幣叫半兩錢,因錢幣上鑄有半兩二字得名,重量為12銖。
  • 中文與英文的數學思維對比:來自三千年前的降維打擊!
    大家都知道現在世界被兩種數字體系支配:第一種:二進位數字體系,統治計算機世界,即0和1;第二種:起源更早,應用更廣泛的十進位數字體系。我們日常使用的數學就是十進位數字體系,它是現代數學的基礎,也是文明的標誌。十進位數學讓人類有了清晰、先進、科學的數字思想。而十進位數學體系,正是中華文明對世界的偉大貢獻!
  • 人類計算數字常用「十進位」,為何計算時間卻是「六十進位」?
    人類計算數字常用「十進位」,為何計算時間卻是「六十進位」?正如標題中的問題那樣,我們人類在學習數學的時候,使用的都是「十進位」,也就是逢十進一。後來人類發明了計算機,為了便於計算機「理解」,便讓計算機使用了只有「0」和「1」的「二進位」。
  • 半斤應該是五兩,那「半斤八兩」是成語出錯,還是另有隱情
    之後嬴政給了個「天下太平」作為答案,身為丞相的李斯在揣摩帝心上有一套心得,為了避免以後在實行中出現問題,就決定將「天下太平」四個字的筆畫作為了標準,雖然這個可能不是很準確 的傳說,但是後來確實是定出了一斤等於十六兩,這個規則。從此就有了對應的進位制。其中明確規定了,度量衡中,衡的進位制為十六進位。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也就是說一斤等於十六兩。
  • 古代計量小知識:1斤等於16兩,那麼1兩等於幾錢?
    自秦始皇平定天下之後,使得度量衡正式進入了全面統一,確定了銖、兩、斤、鈞、石的重量計算單位,名為「五權」,採用的是16進位制,1斤等於16兩,1兩等於24銖,當時所發行的貨比叫半兩錢,因錢幣上鑄有半兩二字得名,重量為十二銖。
  • 吳國平:為何說中國八卦是世界上最早二進位表示法
    原標題:吳國平:為何說中國八卦是世界上最早二進位表示法 萊布尼茨發明了二進位後,他寫信給當時在中國傳教的法國耶穌士會牧師布維的信中說:「第一天的伊始是1,也就是上帝。第二天的伊始是2,……到了第七天,一切都有了。所以,這最後的一天也是最完美的。因為,此時世間的一切都已經被創造出來了。因此它被寫作『7』,也就是『111』(二進位中的111等於十進位的7),而且不包含0。
  • 古代一兩金子等於多少兩銀子?
    在西漢,一斤黃金只能換三斤白銀;在魏晉,一斤黃金已能換十斤白銀;到了北宋,一斤黃金可以換十三斤白銀;而在鴉片戰爭前夕,一斤黃金已經能換三十斤白銀。黃金會越來越值錢,一是因為黃金的開採速度遠遠比不上白銀,二是因為國際上的金銀比價一直超過中國,所以至少從明朝開始,就有大批的洋人把白銀運到中國,再換成黃金運出去,使中國的銀價越來越低,金價越來越高。
  • 禮拜天禮拜六休息是西方之規定,我國古代是如何規定官員休息的?
    在我國古代確實沒有星期六、星期天這一概念,規定星期天、星期六休息是西方國家為了紀念耶穌而設定的曆法。主要有兩種說法:一說是上帝在最初六天創造了天、地、光、水、空氣等物質,到了第7天上帝要休息,於是規定第七天為安息日。
  • 為什麼古人規定一斤為十六兩?
    「古人規定十六兩一斤」,至少從秦漢就開始了,但實際上可能要早得多,早到春秋之前。何以如此,其中「隱藏」著古人的深邃智慧。關於這件事,說得最清楚的,是班固的《漢書》。司馬遷的《史記》,是中國最早的紀傳體史書,記述年代之長,涵蓋方面之廣,不僅在當時的中國,從那前後的全世界來說,也絕無僅有。
  • 華為極為看重的數學,其實在古代我們也曾這樣「牛掰」
    同時,他還說,「用物理方法來解決問題已趨近飽和,要重視數學方法的突起。」在大數據的背景下,華為要想走得更遠,必須用數學的思維來尋找更為有效的管理辦法。對於數學的重視,凸顯了華為的戰略視野和全球格局。不過,有資料顯示,在全世界著名數學家前100位中,我國的則寥寥無幾,進行基礎理論數學的大家更是少之又少。這就是現實的差距。
  • 傳統算盤為何是上二下五珠?珠算口訣是啥
    算盤結構傳統算盤為上二下五珠,上面一粒表示「5」,下面一粒表示「1」,在用算盤進行計算時採用「五升十進位」,即每一檔「滿5」時便用一粒上珠表示,每一檔滿「10」時便向前一檔「進1」。依此每一檔只要用上一下四珠就夠了。為什麼傳統算盤是上二下五珠呢?原因之一是我國古代計算重量時採用的是「16兩制」,即一斤等於十六兩。
  • 半斤是五兩,怎麼會和八兩差不多呢?
    我國傳統的重量單位是公斤、斤、兩,為了能夠與國際接軌,又考慮到老百姓的使用習慣,所以對斤和千克做了換算,1公斤等於1千克,公斤和斤之間採用的是二進位,也就是1公斤等於2斤,而斤和兩之間採用的是十進位李斯為了避免以後在實行中出問題而遭到罪責,決定把「天下公平」這四個字的筆畫數作為標準,於是定出了一斤等於十六兩。當然這個一斤等於十六兩如果是用筆畫來作為標準,那肯定是很草率的,不可能是李斯幹出來的事情,而以前小篆和現在的漢字在書寫上也有不同,用現在的筆畫去定義秦朝小篆的筆畫,只是後人的牽強附會而已。
  • 萊布尼茨發明二進位與太極八卦無關
    關於二進位數學算法的「中國緋聞」也不是什麼空穴來風。一提到關於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緋聞」,人們總是聯想到這方面的大家李.約瑟。可是「0、1的中國緋聞」到真不是這位老兄煽呼起來的。那麼,令「博大精深粉」追捧的葉下香風從何而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