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供養,相信很多人想到的是初一、十五,寺院內善信為諸佛菩薩上供品的習慣,再者虔誠的在家佛弟子,餐前也要供佛,所謂以「三德六味」供養諸佛及僧。總而言之,供養也是一種修行法門,目的在於表達對諸佛的虔敬之情。
佛門內常講「上報四重恩」,其中便有報師長恩,佛陀作為人天師表,理應受此供養。佛陀應化出世,為六道眾生破迷醒悟,眾生才得以親近佛法,懂得擺脫煩惱出離苦海的道理。也就是說,供養諸佛,並非佛要吃我們的供品,假如果真如此,哪天忘記供養了,諸佛豈不是要餓肚子?正如前文所說,供品既是為了表達虔敬,又是對佛陀為眾生開啟智慧表示感恩。
如果沒有親近佛法,而是以民間信仰來揣度,可能會發現佛前的供品,除了鮮花就是水果,連道「硬菜」都沒有。譬如,民間向龍王爺「求雨」,三牲是最起碼的供品。因為只有佛法說「眾生平等」,殺生會造業,果報在惡道。而民間信仰,人們深信「吃什麼補什麼」,只有供品「到位」,神仙才會保佑你,為此做出許多傷天害理之事,卻全然不知。
佛前供花果,一者為了提醒眾生,要有慈悲心,不能為了一己所求而殺生;二者香花表徵了「因」,瓜果則表徵了「果」,花果都是為了提醒眾生,身口意行,不昧因果。
假如不懂得這個道理,即便在佛前供養再多的香花、瓜果,但是內心的「貪嗔痴慢疑」絲毫不減,又有何功德可言呢?譬如有賭徒背了一屁股賭債,跑到寺院對著佛像三跪九拜,上了大量供品,看上去虔誠至極,但是初衷卻是希望諸佛保佑他翻本。結果再跑回賭場,一樣輸得精光,經文中不是常講「眾生皆可作佛」嗎?為何不加持他,是諸佛不開眼嗎?
不要忘記,《阿含經》中佛陀反覆宣說佛弟子的「八正道」,其中就包括「正命」,所謂正命求財,即以如法的方式賺取財物。假如賭徒在佛前懺悔,發願洗心革面,心與佛相應,從此走上正途,相信他的道路會順利很多。但是他的心仍然停留在邪知邪見上,即便暫時得到,可能失去得更多。這不是諸佛賜予,也不是諸佛懲罰,因果不虛,一切唯心造,造惡業則受惡業力的牽引。說白了,佛本無相,是自己的無明愚痴在懲罰自己。
《金剛經》中有言:「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如是,不可思量。」不管是否學佛,我們周遭遍布著「相」,沉溺於「相」中,無法自拔。以學佛來論,一個索求回報的布施者,他在功德上來說,是沒有任何所得的。達摩祖師與梁武帝的對話言猶在耳,因為執著於「相」,所以他的所得也只是在事相上。
很多人可能會說,經文中「不住於相」的道理我都明白,但是自己為何做不到。小編覺得,有這個疑惑,還是不解「因果」之理。我們的老師兄,大居士白居易寫過一首禪詩,「為當夢是浮生事?為復浮生是夢中?」娑婆世界的一切事相,無不是如夢似幻。對於大徹大悟的人來講,生活就如同夢境,所有的執著儘是空,「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是夢中!」而因果之理,使得布施者不會吃虧,慳吝者也不會佔便宜。
切記:萬法皆空,因果不空。
更多佛經解讀、佛門典故,請關注蓮荷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