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感到沒力氣,還想堅持一下,後來才知道是可怕的中風,險些癱了甚至送命!」
坐在浙江省人民醫院神經內科病床上的老趙(化名)嘆著氣說:「人家國慶長假旅遊、玩耍,而像我這樣不幸中風進醫院搶救的還真不少。」
沒錯,國慶長假至10月6日,該院已搶救腦中風20多例,患者最大年齡超90歲,最年輕僅31歲。
「高血壓」沒不舒服就沒在意
「長假值班幾天,已開展介入取腦血栓手術4例,近50歲的趙先生是最年輕的,還有2例90多歲,基本上值班的同事都搶救過腦中風病人。」
浙江省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王鵬,說起趙先生搶救印象深刻。
「送來時近傍晚,已在其他醫院進行前期搶救。」王鵬說,發病前,趙先生已出現全身乏力,並未重視,繼續上工地幹活。
誰知幹到一半,他突然感到噁心,並嘔吐,隨後口角歪斜,意識不清,工友見狀嚇得不輕,立即將趙先生送至附近一家醫院。
醫生發現老趙就診時呼吸已不規律,給予及時氣管插管治療,為後續搶救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患者轉運至我院急診後,神經內科腦卒中急救小組快速到達診室,立即給予頭顱CTA(CT血管成像)和CTP(CT灌注成像)評估,明確患者為基底動脈閉塞。
根據以往研究結果,基底動脈閉塞經過搶救其死亡率也高達50%。」
輾轉來院時離發病已5個多小時,搶救刻不容緩,王鵬、史宗傑等醫生立即啟動血管內取栓治療流程,患者最快速度被送至介入手術室,經過爭分奪秒取栓手術,完全開通基底動脈,同時發現基底動脈局部重度狹窄是引起急性閉塞的原因,經過介入微創擴張手術,解除了狹窄。
趙先生第二天甦醒並四肢可以活動。術後經追問發現,趙先生患高血壓3年多,但他認為血壓稍微超過標準,沒什麼不舒服,就沒有在意。
而醫生分析認為,就是這種看似不嚴重的高血壓長期作用下,基底動脈發生快速動脈粥樣硬化,最終導致嚴重狹窄而發生閉塞,而秋天天氣轉涼,血管容易收縮等因素,引起了致命性的腦梗死。
王鵬還介紹了同事搶救的一位腦中風大伯,在節假日發生中風患者中頗具「代表性」。
年近八旬的大伯患有高血壓病多年,前些年體檢查出來有房顫,心跳時快時慢不規律,但大伯並不在意,也沒去正規治療過。
這次中秋連著國慶節,家裡幾乎每天都有親朋好友你來我往,大伯一高興,服用降壓藥就丟三落四。
這天,大伯早上起來正忙碌時,突感到自己右側手腳不能動彈了,好在家人及時發現,很快的將大伯送來醫院,結果是急性腦梗死!病因與不規律服用降壓藥及不正規治療房顫有關!
好在進行溶栓治後,大伯癱瘓的右側手腳第二天就可以抬離床面,也可以開口講簡單的語句了。
秋季這樣預防中風
長假期間為何發生腦血管病比平時多些?浙江省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耿昱分析認為,為多種因素疊加所致。
秋意漸濃,晝夜溫差增大。近幾天低溫都在20攝氏度以下,天氣轉涼,血管收縮,也易使血管痙攣、血壓波動;
同時,秋季天氣乾燥,而喝水相對減少,容易造成血液粘稠度升高,尤其是經過一夜的睡眠之後,人體出汗、排尿,卻沒有水分的補入,使得血液的粘稠度進一步升高。
這樣,血液在通過已收縮、痙攣血管或動脈硬化為基礎的狹窄而粗糙的血管時極其容易發生堵塞,造成缺血性中風(腦梗死)。
此外,像不按醫囑服藥,節日期間熬夜打牌,玩得太嗨等,勞累,興奮、激動及加量抽菸喝酒等,都是造成腦中風、心肌梗死、冠心病、高血壓病等疾病高發的危險因素。
秋季怎麼預防中風,耿昱建議,關注氣溫變化,早晚氣溫偏低,出門時應增添衣物,特別是有高血壓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其次主動飲水防秋燥。入秋之後氣候乾燥,每天需要多喝水,可少量多次。
一般中風多發生在晨起的時候,因為醒著的時候人們都知道主動補水,而睡眠時身體相對靜止,,處於低代謝狀態,血液黏稠、流動緩慢,,容易發生中風。因此睡前及晨起時最好適量補水。
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動脈硬化、冠心病等,是引起中風的根源。據臨床醫學統計,70%-80%的中風病人患有高血壓,尤其是平時沒有明顯症狀,而家庭中有上述病史者,更具有危險性,應積極預防,確診後要按時服藥。
鑑於勞累、情緒劇變等既是腦中風等危險因素,也易讓健康人處於「亞健康」狀態。
耿昱提醒,國慶長假已過大半,「辛苦」多日的人們應進入調整時間,以免虛弱之身被疾病趁虛而入。
一旦發生言語不清,一側肢體麻木、無力,突發視力下降、失明,突發頭痛、眩暈等情況者,應及時將其送醫,早發現早治療。
專家提醒,腦中風患者八成伴有高血壓,說明高血壓極易引發腦血管病,10月8日為「全國高血壓日」,希望更多人知曉高血壓的危害。
來源:青年時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