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這個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已經臨近,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無論是市民還是咱普通的農民都在為這個節日忙碌著,他們都在按照傳統的習俗以及傳統的生活方式來迎接傳統的節日,春節有遊子回鄉的期盼,有父母期待合家團圓的歡樂,然而隨著生活方式的轉變,一些傳統的手工開始被現代的機械所替代,在環境汙染的壓力下,煙花爆竹也開始禁放,一些具有傳統特色的年味也在逐漸消失,成為了一種留住心中的鄉愁記憶。
就拿寫春聯來說吧,現在由於人們生活節奏的變快,還是人們都普遍不會使用毛筆字的原因,春聯都變成了千篇一律的印刷品,儘管印刷的非常精緻,也很華麗講究,但是總感覺到缺少的是一種味道,那是一種厚重的傳統文化味道,記得小的時候每到臘月二十四以後,被村裡譽為文化人的家裡每天都是絡繹不絕的鄰裡,要求寫春聯,因為父親是一個教書先生的緣故,我記得家裡每天都會有鄰裡鄉親要求寫春聯,哪個時候寫春聯還不像現在這樣簡單,只張貼院門、屋門,當時無論是屋門還是窗戶,甚至屋內的桌椅也要寫上招財進寶,家裡有糧囤要寫上五穀豐登,豬羊圈、雞舍要寫上六畜興旺,院子裡要寫上滿院春光,水井要寫上清水長流,所以每家都會寫很多,一個上午也只能寫五六家,於是有很多的鄉親便在家裡等著,無論是吸菸聊天,還是爭著希望早點寫,都充滿的一種濃濃的和諧氛圍,更有的是每到正月走親戚的時候,來往的親情都會對家裡誰寫的春聯評論一番,有的甚至為書寫的好壞而爭論不休,那氣氛至今讓人回味。
現在的人們自從有了印刷品的春聯,寫春聯也逐漸淡了起來,就是一些有點學識的老人還在堅守,其實人們對寫春聯還是有很多的念想以及讚許,都感受到千篇一律的對聯已經缺少了一種文化的味道,於是現在很多愛好書法的一些人士,無論是部門組織還是自願發起的義寫春聯都會受到群眾的熱捧,都認為還是寫出來的春聯有味道。
貼春聯對於春節來說並不局限於它的喜慶,增添節日的氛圍,它的很多禁忌人們都不會忘記,在農村為了表示對先輩的思念和敬仰,在老人故去的三年時間裡家裡是不能貼春聯的,當然說法各異,古人有守孝三年的說法,也就是在失去親人的三年裡還是喪期,而貼春聯是一種喜慶,所以春聯是貼不得的。還有些地方家裡有老人去世的,當年貼白對聯,第二年貼綠對聯,第三年貼黃對聯。也有的地方,當年貼黃對聯,次年貼藍對聯,第三年貼綠對聯。這種春聯,採用特別顏色的紙張書寫,稱為「孝聯」。還有就是貼春聯一般都說在大年三十貼春聯,在農村貼春聯之前要在家裡看一看還有沒有借鄰居家的生活用品,以及農具是不是已經歸還了,還有沒有需要借著使用的,因為在貼春聯以後是不能借還東西的,是人家的東西不能在自己的家裡過年的,尤其是一些欠帳的農戶,一旦貼上了春聯是不能上人家討帳的。
當然貼春聯的講究還有很多,在貼春聯的時候要按照上聯和下聯來區分,上聯貼在大門的左側,下聯貼在大門的右側,就是面對大門右側為上聯,左側為下聯,令人遺憾的是現在很多的年輕人連上下聯就分不清,有的甚至鬧出笑話,也有的會被掙得面紅耳赤。事實上不但貼春聯有講究,就是門芯也就是門神也很有規矩,現在經常看到很多的門畫都是一些秦瓊、尉遲恭等門神,卻不說門神的來歷,但就貼的時候一定要門神的目光相對,也就是門神的名字一定要在門的兩邊,不能在裡面,就這些現在很多的人們都分不清。
總之,貼春聯是傳統節日春節一個不可忽視的鄉土文化,不但最具廣泛的群眾基礎,是一場全民參與的文化符號,呈現出的是最為深廣的民間智慧,讓我們守住並且繼續的傳承下去,讓我們的生活更富有濃濃的文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