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解讀與補充》(26)
《生命不存在,可能嗎?》
人們很可能會問,生命不存在是一種科幻設想嗎?感知論提出替換生命理念不是一種假設,是人類世界回歸本來的必然過程。生命概念本來就是人的一種主觀觀念,人類回歸性地將其替換成感知理念勢所必然,不但可行,而且大利於人類。生活實踐告訴我們,最難改變的是人的觀念,最容易改變的也是人的觀念。生命觀念雖然很久遠,雖然根深蒂固,但人的認識是可以改變的,人們早已經吃夠了生命觀念的苦頭,感知論提出否定生命觀念的理論,必將引起人們的注目。
在此之前,人們沒有想到,人間遭遇的一切問題與矛盾衝突,其根源就是生命觀念,漏洞百出、邏輯不通的生命理念就是萬禍之源。人們從來沒有將人間遭遇的種種苦難與生命認識聯繫到一起,人們從未意料到一切問題都歸結到生命觀念本身的問題,既然如此,生命觀念為什麼不可以改變?智慧的人類怎能被生命這一個概念堵死?認識到這點,人類完全可能幡然醒悟。
其實感知論對個人最具體最適用的理論就是生死觀,知生死,懂人生,向來是人認識的大事,不過我們生死觀的來源卻很窘困,要麼是唯物主義的現實生死觀,讓人珍惜生命,遠離死亡,這種觀念主要教人趨生避死,讓人的一生都在為著自我的生存努力,在死亡的逼迫下奮力求生。另一種生死觀的來源就是各門宗教,一是讓人看淡生死輪迴,一心為善,修得來生上天堂做神仙;二是懺悔與贖罪,最後得到主的原諒與拯救;三是修煉身心,最後得道成仙,長生不老。這些生死觀無一對生存真正有利,要麼讓人求生怕死,讓人一直對死亡心懷恐懼;要麼讓人厭惡俗世人間,巴不得尋著一個好法門,立刻到天堂去享福;要麼就怨恨自己命運不濟、覺悟不高、原罪累累,只求潔身為善,重新做人,重新得到一副完美的靈魂……而更多的人則是無從懂生死,無知也無奈,得過且過,隨波逐流,隨遇而安,把日子過得昏昏噩噩,卻又惶惶不可終日,不知道該如何生活,也不知道該如何死去。
只有感知論表達了不同於以往任何理論任何觀念的生死觀,認為已有的生死觀錯誤而有害,十分不利於人類世界的存在,完全應該徹底去除,生命概念留下的空白由感知理念來替代,人從生命體轉換為感知體。感知體的存在與生死無關,是另一套邏輯模式,這套模式適用於人類世界,會使人類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
如果遵循感知理念,人就不再為生命所困撓,人徹底地明了了生與死的本來真相,不再為生存戰戰兢兢,也不再為死亡誠惶誠恐。生死的目的意義全部改變以後,人完全釋然了,人這才知道自己原來應該獲得什麼。所謂的生命的存在其實就是感知的權利,活著為了艱難而痛苦地活著,活著得到的都是不良的感知,這樣的活著就失去了意義。人活著就是為了獲得良好的感知,人為了感知愉悅而來,眾生物都為感知而來,活躍的、有序的、持續的的感知運動就是我們需要的存在狀態。
我們絕不僅僅只需要存在,我們需要的是存在的感知愉悅。這種理念是對原有生命觀的徹底解放,在感知為限、感知為本、感知為準的理念下,人們當然可以展開另一種方式的生活。而我們完全不用擔心,新的生活方式只會讓人的存在更安全、更和諧、更幸福,因為生命不存在了,人才獲得了更廣闊、更自由、更純粹、更幸福的生活。那時候的生活目的就只有一個:愉悅的感知和感知的愉悅。(接下)
註:本文節選自:京東、淘寶電子書:《感知新世界》、《感知新文明》、《感知新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