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下實施新型城市化將農民變市民

2021-01-20 濟南日報
當前位置:首頁 >> 要聞 2011.09.20 星期二

歷下實施新型城市化將農民變市民

作者:蘇茂華實習生谷青
  本報9月19日訊(記者 蘇茂華 實習生谷青 通訊員 蒲躍平 趙青)作為中心城區,歷下區的農房建設與危房改造工作與其他區縣有著明顯不同,並不是單純的農村住房建設改造,而是通過大規模的舊村整體拆遷和新區建設,實施新型城市化,將農村變城市、農民變市民。該區在具體的改造措施中,採取與片區開發相結合的改造模式,利用就近整合、整體捆綁等方式,集約利用土地,優化功能配置,組團式、規模化推進集中連片改造。總用地面積約6000多畝的盛福片區,即是該區農房建設項目的代表。
  盛福片區項目位於濟南市主城區東部,南起涵源大街,北至膠濟鐵路,西起奧體西路,東至小漢峪溝。整個片區項目的規劃建設總量:居住人口8至10萬人,總建築面積超過450萬平方米。整個項目分兩期實施,其中,一期工程南起涵源大街,北至黃臺南路,西起正豐北路,東至新宇北路,總用地面積約2500畝,包括重點工程拆遷安置基地、舊村改造安置基地、公交首末站、中水站及3個出讓地塊。剩餘為二期工程。
  舊村安置區為盛福莊、八澗堡、姜家、鄧家四村整合改造項目,小區選址位於涵源大街以北,中林路以南,賢文路以東,新宇北路以西,佔地43.41公頃。2007年以來,歷下區堅持整體運作,分期實施,在建設城區居民拆遷安置基地的同時,實施4個村舊村改造。四村人口4900餘人,建設安置房53棟,改造規劃建設面積約27.12萬平方米。
  據介紹,盛福舊村安置房戶型建設標準為:建築面積60平方米和80平方米,均為兩室、一廳、一衛、一廚;建築面積100平方米,三室、兩廳、一衛、一廚;建築面積120平方米,三室、兩廳、兩衛、一廚;建築面積140平方米,四室、兩廳、兩衛、一廚。安置區內還配有幼兒園、小學、超市、衛生所、村委會等完善的配套公建設施。佔地38.35畝,建築面積8200平方米的盛福小學,已於2009年投入使用。
  通過舊村改造,在大規模進行建設的同時,歷下區還特別重視新建小區的環境面貌和村民生活質量,不僅要讓村民住得上,還要住得好,逐步實現由村民向市民的轉變。在社區環境方面,從安置房設計到建設施工,他們充分考慮村民的宜居需要,努力構建布局合理、環境優美、管理完善的新社區,最大限度使村民享受和城市居民相同的居住環境和公共服務。
  盛福片區在改造前,生活汙水與畜禽養殖場汙染治理設施不完善;配套設施欠缺,村莊環境差,道路情況不佳,取暖與生火做飯基本是用煤塊與木材,既不環保,又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經過改造後,統一安置於盛福花園,小區環境幽雅,管道煤氣、暖氣、有線電視等各種配套設施齊全,還配套建設了農貿市場、中小學校、中水處理、健身中心、小區監控等等,使村民的生活質量得到實實在在的改善。

相關焦點

  • 青島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歷程 後年70萬農民變市民
    今年年初,在青島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上,「加快實施全域統籌戰略,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再上新水平」的提出,更是給這場農村變革豎起了風向標:年內新建百個新型農村社區、「十二五」期間全市城鎮化率達到75%、後年70萬農民變「市民」……  從嶗山的華麗轉身,到城陽的「完美蝶變」,再到膠州膠南的小城鎮新生,以至平度萊西的蓄勢待發……在這篇「城」長記裡,青島的腳步一路向北!
  • 推進新舊動能轉換,項目建設成主引擎,歷下:讓群眾共享改革成果
    2018年,實施過億元重點項目68個。今年,歷下醫養結合中心、丁家保障房等一批大項目開工建設,「山泉湖河城」、歷下總部商務中心等高端商務載體加快建設,歷下金融商務服務中心、華潤萬象城等項目即將投入使用,為打造全省總部經濟、樓宇經濟產業高地提供了強力支撐。歷下更是全面推進城市更新,功能形象大幅提升。
  • 2018年起我國將每年農曆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
    央廣網北京6月21日消息(記者劉飛)據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導,今天(21日)上午,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發布會,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介紹,從2018年起,將每年農曆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  「中國農民豐收節」是我國第一個在國家層面專門為農民設立的節日。
  • 《大荔縣2019年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項目實施方案》公示
    現將《大荔縣2019年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項目實施方案》予以公示。如有異議,請從即日起7日內向大荔縣農業農村局提出意見。公示時間:2018年11月19日至11月25日.
  • 歷下環保人「十二時辰」
    最近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讓我們了解到在大唐盛世, 古人將一天分成十二個時辰, 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每個時辰還有一個別樣的名字: 夜半、雞鳴、平旦......
  •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五指山農民「參合率」全省第一
    海口晚報網1月24日訊來自五指山市衛生局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月上旬,該市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民已達50811人,佔全市農民總數的94.5%,成為我省「參合率」最高的一個試點市縣。  白內障手術可獲補償  「每年只繳10元錢,看病就能報銷,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讓我們農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 解讀《新疆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辦法》
    這是6月1日起開始實施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辦法》中明確規定的內容。  實施辦法對新疆農民專業合作社辦社主體、登記適用範圍、政府部門職責、政策扶持措施、盈餘分配製度、利益聯結機制等重點方面,通過地方立法予以明確和規範。
  • 濟南歷下:優化營商環境 助推新舊動能轉換
    日前, 由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發改委、區投促局、歷下國稅局聯合舉辦,歷下智庫承辦的「歷下區優化營商環境、助推新舊動能轉換」座談會在濟南舉行。 歷下區是山東省會城市中心城區,是全市的政治、經濟、金融、文化、旅遊和科教中心。2017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33.3億元,在全省137個發展主體中居第二位。主要經濟指標在全市佔1/4-1/5強。 歷下區參會相關領導介紹了該區的情況。
  • 山東省全面推開新型職業農民職稱評定製度
    新型職業農民職稱分為初級職稱、中級職稱、高級職稱(分為副高級和正高級),初級、中級、副高級和正高級職稱名稱依次為農民助理農藝師、農民農藝師、農民高級農藝師、農民正高級農藝師。新型職業農民職稱是技術水平和專業能力的標誌,不與崗位和聘用等硬性掛鈎。  新型職業農民是以農業為職業、具有相應的專業技能、收入主要來自農業生產經營並達到相當水平的現代農業從業者。
  • 農民參加培訓還有補貼?怎麼申請?2020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補貼政策
    為了解決這一現實難題,助力新農村建設發展,國家出臺了《「十三五」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其目的就在於培育優秀的農業人才,發展與壯大農業主體。根據目前的形勢來看,新型職業農業勢必將成為未來農業的主力軍,而為了進一步提升他們個人素質,各省市也是積極落實技能培訓,以提升農業工作者的文化水平和技能水平。而農民不光可參加培訓還有補貼拿,那麼補貼該怎麼申請?針對這些疑惑,下面我們就來具體了解下。
  • 山東省全面推開新型職業農民職稱評定製度
    日前,記者從山東省人力和資源保障廳獲悉,山東省印發《關於做好新型職業農民職稱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在前期試點工作的基礎上,面向全省全面推開新型職業農民職稱評定製度。據了解,新型職業農民職稱分為初級職稱、中級職稱、高級職稱(分為副高級和正高級),初級、中級、副高級和正高級職稱名稱依次為農民助理農藝師、農民農藝師、農民高級農藝師、農民正高級農藝師。
  • 我縣2020年「中國農民豐收節」活動將於9月23日舉行
    近來,我縣正精心籌備「慶豐收·迎小康」2020年「中國農民豐收節」活動。目前,各項籌備工作已準備就緒,活動將於9月23日舉行,以此充分展示我縣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豐碩成果和廣大農民群眾的豐收喜悅。、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不竭動力。
  • 一位新型職業農民的成長曆程
    王飛的成功帶動了周圍的一批人,不少人開始意識到,返鄉做一名職業農民未嘗不是一個更好的選擇。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馮仕政說,「職業農民」概念的提出,意味著「農民」是一種自由選擇的職業,而不再是一種被賦予的身份。
  • 80後新型職業農民的「美」味生活
    近年來,冷水灘區不斷加大「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力度,越來越多的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年輕人投入到農業生態發展中。出生於冷水灘區普利橋鎮的80後青年創業者李雪斌就是其中之一,憑著對農業的熱愛,他回到農村開展規模化草莓種植,帶動當地村民就業,一起過上幸福「莓」味生活。
  • 雨花三山社區農民分紅80多萬元
    近年來由於城市化發展,三山社區14個居民小組相繼遷入集中居住小區。不過土地承包權仍在農民手中,部分人口未通過徵地代勞進入城鎮居民社保系統,缺乏兜底保障,同時造成人地分離、部分土地閒置。面對轄區實際,三山社區開始探索農村土地股權合作制改革,並作為城郊涉農社區代表列入全市試點。
  • 2019年,農村計劃實施2清3改政策,農民直呼好日子來了
    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民的生活正在發生巨大的轉變,這是好事,但也不得不說農村依舊存在一些問題,這是需要改善的,現在天氣正在變得炎熱,很多農村已經開始實施兩清三改政策,來保障農民的居住環境,這對農民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那麼具體事項是什麼呢?清除農村黑惡勢力。
  • 2021年起將迎來「4大變化」,繳費的農民有福了!
    但是對於農民來說,「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更是突出,困擾了農民很長時間。此外,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019年末,我國鄉村常住人口還有約5.5億人,如果再往前幾年推移,人數更是龐大。因此,在國民經濟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在2003年時,我國就正式推出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簡稱新農合),將醫療保險覆蓋到了農村地區,使農民們也能看得起病。
  • 李雪斌:80後新型職業農民的「莓」味生活
    永州新聞網訊(通訊員 )近年來,冷水灘區不斷加大「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力度,越來越多的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年輕人投入到農業生態發展中。去年12月份以來,大棚內各種草莓相繼成熟,草莓富含多種維生素,被譽為「水果皇后」,酸甜多汁的草莓給這個冬季帶來一絲絲香甜的氣息,不少市民紛紛結伴前來採摘遊玩。「這個草莓又脆又甜,而且水分足,很好吃。」家住冷水灘的周女士特意帶家人和朋友一起過來採摘。 草莓的生長對溫度、水分、光照的要求都極高,因此適合溫室大棚種植。
  • 甘谷:新型職業農民成農村發展「領頭雁」
    這裡,是甘谷縣六峰鎮將軍嶺後山的駝峰果業農民專業合作社。這塊佔地504畝的種植園,是花牛蘋果和「大紅袍」花椒的主要產區之一,也是甘谷縣探索建立高素質農民制度改革的試點之一。「今年蘋果特好賣,往年3.8元一斤,今年4.5元都有人收,每天都有外地的商家來和我們談生意。」駝峰果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鞏雙海笑著說。
  • 讓更多體力型農民變高素質新農民
    按照自治區黨委「1+3+3改革開放」決策部署,聚焦瑪納斯縣現代農業發展的人才需求,以促進農業產業持續發展為目標,結合瑪納斯縣「調棉、興畜、優林果,重加工、拓外銷、創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