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譚嗣同
譚嗣同,「戊戌變法」的領導者之一,乃係被後世敬仰之「中國為國流血第一士」。「戊戌變法」失敗後,譚嗣同主動放棄生之希望,甘願赴死以喚醒麻痺之國人。那句「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直到現在仍然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正如康有為對譚嗣同的評價,「以天下為己任,以救中國為事」,僅據於此,譚嗣同就不愧「頂天立地偉丈夫」、「生如崑崙、死如崑崙」的至高評價。
可就這樣一位甘願為國犧牲的「偉丈夫」,竟然曾向光緒皇帝建議賣掉新疆和西藏。
光緒二十年,譚嗣同提出了這項足以「證明」其賣國傾向的建議:
盡賣新疆於俄羅斯,盡賣西藏於英吉利,以償清二萬萬之欠款。以二境方數萬裡之大,我之力終不能守,徒為我之累贅,而賣之則不止值二萬萬,仍可多取值為變法之用。
這項建議出現於「中日甲午海戰」以後,按照譚嗣同的構想,將新疆、西藏賣掉以後,不但能夠償還《馬關條約》的兩億兩白銀賠款,剩餘款項還能拿來支持當前推行的變法大事。更重要的是,如此一來,朝廷還能省掉守衛兩地投入的浩大人力、物力、財力。
誠然,我們不能否認譚嗣同甘願「流血救國」的壯舉,但這項建議絕對屬於賣國表現,而且還是最能證明「書生誤國」的有效證據。
當時的俄羅斯、英吉利覬覦新疆、西藏已久,但他們真正的目的當然並非僅在此地,而是想以此為翹板,能夠更為方便、順利的進入中原地區。更何況,當時的大清王朝已經岌岌可危,諸多列強早就亮出了瓜分中國的獠牙,此例一開,邊境、沿海甚至中原地區都會被列強們「強賣」了去。
康熙朝初期,西北的噶爾丹頻繁進犯邊疆,東南的鄭經也不老實,面對朝臣提出的「棄臺灣」主張,康熙皇帝為何拒不採納?不就是因為此例一開,邊疆部盟就都會如野狼一般瘋狂撕咬大清疆土,直到讓清廷全部放棄為止嗎!只有明確表明「國之疆土,寸土不讓」的強硬態度,才能讓敵人膽寒,才是真正守住中國。
如此淺顯的道理,譚嗣同果真就不明白?還是,我們一直都高估了譚嗣同,他本就是一個賣國之徒?
當然不是!
譚嗣同
就當時的情形而言,朝廷的財政收入主要集中在江浙地區;而且,朝廷的威脅也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況且,《馬關條約》籤訂以後,財政情況本就捉襟見肘的清廷將賠款的壓力全部壓向了基層百姓。這一時期,甚至達到了「自古未聞糞有稅,而今放屁也要捐」的荒唐地步。
想當初,為了籌集北洋水師的軍費,朝廷大開「捐官」之門;甲午海戰失敗以後,朝廷為了償還《馬關條約》的賠款,更是開設了五花八門的「捐官」形式。這些通過「買官」進入仕途的官員們,以盤剝百姓為己任,以貪腐納賄為原則,本就掙扎於生死線上的基層百姓們,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晚清重臣李鴻章主張放棄「疆防」,將重點放在「海防」上,就是「賣國」,就是為了一己之私?當然不是,他也只是顧念當前的朝局,顧念朝廷可憐的財政收入才給出的無奈選擇。而一直主張「變法救國」的譚嗣同,更是顧念於此,顧念天下蒼生的生計才會提出變賣疆土,以償還賠款的建議。如此舉動,雖為賣國,但卻能讓天下的百姓得到喘息,甚至能因此救下無數蒼生。
更重要的是,在當時的情況下,新疆、西藏對於晚清政府,對於整個中國而言,確實不如江浙地區,不如沿海地區重要。國之存亡,在於沿海;皇權穩固與否,在於沿海;天下百姓之生存,在於沿海。兩相權衡,才有了譚嗣同的「賣國」主張。
後記
朝廷羸弱,國將不國,諸如李鴻章這等「再造玄黃」之人也只能「聊做糊裱匠而已」,像譚嗣同這樣的讀書人也只能根據實際情況給予表面建議。這種建議或許是錯的,甚至有著賣國、誤國嫌疑,但最起碼他們的初心仍在、救國心未忘。
反觀現今之中華民族,只有政府強大,國家強大,才能擁有話語權,才能真正肩負起捍衛疆土之責。國家強盛如此,吾輩倍感驕傲,但也絕不能忘記當初我們也曾有過買賣、割讓國土才能存活的悲慘過往。如此,方能激勵國人奮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