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為何主張賣掉新疆和西藏?他有苦衷

2021-01-09 騰訊網

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譚嗣同

譚嗣同,「戊戌變法」的領導者之一,乃係被後世敬仰之「中國為國流血第一士」。「戊戌變法」失敗後,譚嗣同主動放棄生之希望,甘願赴死以喚醒麻痺之國人。那句「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直到現在仍然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正如康有為對譚嗣同的評價,「以天下為己任,以救中國為事」,僅據於此,譚嗣同就不愧「頂天立地偉丈夫」、「生如崑崙、死如崑崙」的至高評價。

可就這樣一位甘願為國犧牲的「偉丈夫」,竟然曾向光緒皇帝建議賣掉新疆和西藏。

光緒二十年,譚嗣同提出了這項足以「證明」其賣國傾向的建議:

盡賣新疆於俄羅斯,盡賣西藏於英吉利,以償清二萬萬之欠款。以二境方數萬裡之大,我之力終不能守,徒為我之累贅,而賣之則不止值二萬萬,仍可多取值為變法之用。

這項建議出現於「中日甲午海戰」以後,按照譚嗣同的構想,將新疆、西藏賣掉以後,不但能夠償還《馬關條約》的兩億兩白銀賠款,剩餘款項還能拿來支持當前推行的變法大事。更重要的是,如此一來,朝廷還能省掉守衛兩地投入的浩大人力、物力、財力。

誠然,我們不能否認譚嗣同甘願「流血救國」的壯舉,但這項建議絕對屬於賣國表現,而且還是最能證明「書生誤國」的有效證據。

當時的俄羅斯、英吉利覬覦新疆、西藏已久,但他們真正的目的當然並非僅在此地,而是想以此為翹板,能夠更為方便、順利的進入中原地區。更何況,當時的大清王朝已經岌岌可危,諸多列強早就亮出了瓜分中國的獠牙,此例一開,邊境、沿海甚至中原地區都會被列強們「強賣」了去。

康熙朝初期,西北的噶爾丹頻繁進犯邊疆,東南的鄭經也不老實,面對朝臣提出的「棄臺灣」主張,康熙皇帝為何拒不採納?不就是因為此例一開,邊疆部盟就都會如野狼一般瘋狂撕咬大清疆土,直到讓清廷全部放棄為止嗎!只有明確表明「國之疆土,寸土不讓」的強硬態度,才能讓敵人膽寒,才是真正守住中國。

如此淺顯的道理,譚嗣同果真就不明白?還是,我們一直都高估了譚嗣同,他本就是一個賣國之徒?

當然不是!

譚嗣同

就當時的情形而言,朝廷的財政收入主要集中在江浙地區;而且,朝廷的威脅也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況且,《馬關條約》籤訂以後,財政情況本就捉襟見肘的清廷將賠款的壓力全部壓向了基層百姓。這一時期,甚至達到了「自古未聞糞有稅,而今放屁也要捐」的荒唐地步。

想當初,為了籌集北洋水師的軍費,朝廷大開「捐官」之門;甲午海戰失敗以後,朝廷為了償還《馬關條約》的賠款,更是開設了五花八門的「捐官」形式。這些通過「買官」進入仕途的官員們,以盤剝百姓為己任,以貪腐納賄為原則,本就掙扎於生死線上的基層百姓們,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晚清重臣李鴻章主張放棄「疆防」,將重點放在「海防」上,就是「賣國」,就是為了一己之私?當然不是,他也只是顧念當前的朝局,顧念朝廷可憐的財政收入才給出的無奈選擇。而一直主張「變法救國」的譚嗣同,更是顧念於此,顧念天下蒼生的生計才會提出變賣疆土,以償還賠款的建議。如此舉動,雖為賣國,但卻能讓天下的百姓得到喘息,甚至能因此救下無數蒼生。

更重要的是,在當時的情況下,新疆、西藏對於晚清政府,對於整個中國而言,確實不如江浙地區,不如沿海地區重要。國之存亡,在於沿海;皇權穩固與否,在於沿海;天下百姓之生存,在於沿海。兩相權衡,才有了譚嗣同的「賣國」主張。

後記

朝廷羸弱,國將不國,諸如李鴻章這等「再造玄黃」之人也只能「聊做糊裱匠而已」,像譚嗣同這樣的讀書人也只能根據實際情況給予表面建議。這種建議或許是錯的,甚至有著賣國、誤國嫌疑,但最起碼他們的初心仍在、救國心未忘。

反觀現今之中華民族,只有政府強大,國家強大,才能擁有話語權,才能真正肩負起捍衛疆土之責。國家強盛如此,吾輩倍感驕傲,但也絕不能忘記當初我們也曾有過買賣、割讓國土才能存活的悲慘過往。如此,方能激勵國人奮勇向前。

相關焦點

  • 揭秘戊戌變法譚嗣同賣新疆西藏的背後真相
    但是譚嗣同卻決心用自己的生命來做最後頑抗,當時他對離開的人說到「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於是譚嗣同被捕,在9月28日與林旭、楊深秀、劉光第、楊銳、康廣仁五位維新人士,被斬於北京宣武門。
  • 「戊戌六君子」及倖存四君子,他們是誰?年齡多大
    公元1898年9月28日,譚嗣同、楊深秀、康廣仁、劉光第、林旭、楊銳被慈禧下令斬首在北京菜市口,轟轟烈烈的「戊戌變法」就此壽終正寢,僅僅持續了103天「百日維新」結束。「戊戌六君子」從容就義外,還有被捕倖存及成功出逃四君子,即康有為、梁啓超、張蔭桓、徐致靖,他們的表現和結局如何!
  • 他是「戊戌六君子」之一,自願留下來赴刑場,年僅33歲
    譚嗣同是我國近代史上改革的先驅者,是一個民族英雄,他被稱為「戊戌六君子」之一,他用血肉為我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用自己的生命來澆築革命鮮花。一、譚嗣同的革命生涯譚嗣同從小就學習刻苦,但是他對於傳統的八股文並不感興趣,甚至有些反感,覺得這是禁錮人民思想的工具,但是他的文採卻特別好。於是他一直到青年的時候都在訪問名師,向他們學習知識,走遍祖國的大江南北,觀賞當地的風土人情,和與自己志趣相投的人結交。
  • 為何戊戌六君子處死時,百姓都紛紛叫好唾罵,還給劊子手扔賞錢
    馬關條約之後,梁啓超、康有為等見到中國的慘狀,於是開啟了維新變法,然而維新變法很短暫,僅百日之後便失敗,之後又出現了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他們用鏗鏘有力的態度和誓言希望挽救中國,然而最終這六君子卻被處死。據悉,在戊戌六君子處死的時候,百姓竟然都紛紛叫好,還給劊子手賞錢,這又是為何?
  •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劉光第:十年京官,一生清貧,留得身後千古名
    文/高飛01、清貧京官劉光第在戊戌六君子中,劉光第的遭遇最令我痛心。每次讀到有關劉光第的事跡,總忍不住感嘆。如果我有一天遇見他,我一定要問他:"你為啥要做那個破官?"如果按照個人利益來計算,他那個官當得實在不值,很窩囊。為什麼呢?官職卑微,十年間竟沒有一次升職;薪水微薄,連一家人的生活都不能保障,更別說過得體面了。來看看他當京官到底有多窩囊。
  • 戊戌六君子被斬,圍觀百姓為何鼓掌叫好,還丟菜葉?看他們做了啥
    話音剛落,劊子手手起刀落,結果一刀砍歪了,譚嗣同沒有死去,圍觀群眾立馬發出驚呼聲,劊子手心裡一慌,立馬又砍了一刀,結果又歪了一些,接著他對著譚嗣同的肩頸等處亂砍二十餘次,譚嗣同才倒在了血泊中,此時圍觀群眾毫不吝嗇地鼓起掌來,接著又「鼓掌送走」了其他幾位「主角」。
  • 「戊戌六君子」其實就是「戊戌七君子」,有一個人非常傳奇
    ——歌德(德)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1681字,閱讀約4分鐘徐致靖(1844年-1917年),清朝末期軍人這一思想的啟蒙勤勉學究,為人正直,雖然接受了新思想的接觸,但光緒皇帝所言卻是變革的意見戊戌維新的主要人物,如:梁啓超康有為譚嗣同等主張維新的人把他破格推薦給光緒此後,慈禧等部分守舊派發動政變,軟禁光緒,陸續逮捕了維新派人士於是,徐致靖一起被捕最後的結果
  • 戊戌六君子就義120周年之際,六人家鄉紛紛舉行紀念活動
    9月30日,共和國69歲華誕前夕,我們迎來了第五個烈士紀念日,往前推兩日,今年9月28日,則是「戊戌六君子」就義120周年的紀念日。晚清戊戌政變時,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大肆捕殺維新黨人,維新志士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6人於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慘遭殺害,史稱「戊戌六君子」。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查詢發現,六君子的家鄉近期紛紛舉行各種形式的活動紀念這一特殊的日子。
  • 戊戌六君子上刑場時,為何百姓都歡呼雀躍?魯迅一句話說破了真相
    可惜的是,變法僅僅持續了百日便因慈禧太后的阻撓而宣告失敗,事發後,康、梁兩個發起者逃亡,其追隨者中的六位卻慘遭清廷的殺害,這就是著名的"戊戌六君子"。為表警戒,慈禧太后將他們斬首於鬧市,而此時可悲的一幕出現了——圍觀他們被殺的群眾歡呼雀躍,把英雄的慘死當作消遣。或許有人會疑惑為何民眾會是那樣的態度,對此,魯迅先生僅用一句話就點破了原因。
  • 明明是「戊戌七君子」,為何最終成了六君子?看看第七人是誰
    可剩下沒有走的譚嗣同等人,最終被慈禧太后下令,斬首在了北京菜市口,一場轟轟烈烈,變法維新運動,正式宣布結束。可是事後,歷史學家在整理史料的時候發現,當時被捕的其實是七個人,而最終斬首的是六個人。那麼,原本的「戊戌七君子」,怎麼會最終變成了「戊戌六君子」呢?那第七個人,又是誰呢?
  • 戊戌六君子?被砍頭時為何百姓紛紛拍手叫好?難道真是賣國賊?
    清朝是我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而他也是後人最為詬病的一個王朝。一直以來,後人都認為是清朝造成了近代歷史的恥辱柱,更是對滿人感到了極大的不滿。但就公正而言,其實中國當時的社會,無論是哪個封建王朝,都會擁有同樣的一個結局。
  • 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場,百姓為何卻拍手叫好?魯迅一句話道出原因
    當月二十日,譚嗣同在瀏陽會館被捕。同時,被捕的還有林旭、楊深秀、劉光第、楊銳、康廣仁等人,史稱「戊戌六君子」。 其實,被捕前譚嗣同等人,是有條件像康有為、梁啓超那樣出逃的,但他們甘願作為變法犧牲的第一人,以此來喚醒沉睡的中國
  • 哪幾位成為戊戌六君子了哪?
    譚嗣同早年曾在家鄉湖南倡辦時務學堂、南學會等,主辦《湘報》,又倡導開礦山、修鐵路,宣傳變法維新,推行新政。公元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譚嗣同參加領導戊戌變法,失敗後被殺,年僅33歲,為"戊戌六君子"之一。1865年(清朝同治四年),譚嗣同出生於北京宣武城南孏眠胡同邸第,其父譚繼洵時任湖北巡撫。
  • 戊戌六君子被殺害時,為何百姓都拍手叫好,還向劊子手扔賞錢?
    康有為、梁啓超分別逃往了法國和日本。戊戌六君子成了替罪的羔羊被慈禧殺害。這六人分別是:譚嗣同同治四年(1865年),譚嗣同出生於北京。他父親譚繼洵是清朝一位高官,時任湖北巡撫。譚嗣同自小受到了愛國主義的啟蒙,讀書務求廣博,好講經世濟民的學問。1888年開始認真研究王夫之等人的著作。汲取了許多唯物色彩的思想。正因如此譚嗣同才最後參加到了戊戌變法之中。
  • 戊戌六君子被斬前,慈禧下旨換鈍刀,譚嗣同足足被砍了30刀才氣絕
    然而就是在那個被印上了「腐朽無能」標籤的時代,以譚嗣同為首的維新派勇敢地抗下了帶來光芒的重擔,「戊戌六君子」的名號響徹了整個天空。 以譚嗣同為代表的這一批維新派,就是那群在黑暗裡尋找光芒的先鋒。生於1865年的他,10歲拜在學者歐陽中鵠門下,早早就對那先進的思想有了深刻的認知。
  • 戊戌六君子刑場赴死時,圍觀群眾為何歡呼雀躍?魯迅真是一語戳中...
    戊戌六君子刑場赴死時,圍觀群眾為何歡呼雀躍?魯迅真是一語戳中要害啊! 在我們腦海裡,通常對於戊戌六君子慷慨就義時的畫面,是這樣的:幾個人被押上了刑場,周圍的百姓心疼的看著他們,可是卻無力援助,為首的譚嗣同大笑三聲,並作詩一首:「有心殺賊,無力回天
  • 慈禧為什麼下令用鈍刀斬殺「戊戌六君子」呢?深惡痛絕的表現
    慈禧下令處斬「戊戌六君子」的鈍刀名叫「大將軍」,那是一把沒有刀鋒並帶有斑斑鐵鏽的鈍器。最先被處斬的是楊深秀,劊子手沒有控制好力道,一刀下去,頭與脖子沒有斷,血不停地往外冒,如此反覆多次後,楊深秀才氣絕身亡。譚嗣同排在第五個,由於劊子手有了「經驗」,譚嗣同被「砍」了30多鈍刀才死亡,其痛苦如何可想而知!
  • 戊戌六君子上刑場時,百姓為何歡呼雀躍?魯迅的一句話道出了真相
    之後其他帝國主義國家便開始爭相進攻中國,想要在中國分一杯羹,中國逐漸淪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成為了列強攫取利益原料市場和商品傾銷地。 值此危難關頭,一批有識之士為了挽救危亡四處奔走呼喊,其中包括1898年推動了戊戌變法的戊戌六君子。1895年4月,甲午中日戰爭戰敗後,日本逼迫清政府籤訂《馬關條約》的消息傳到了北京。
  • 戊戌第七位君子徐致靖
    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以後,譚嗣同等六人在北京菜市口刑場慷慨就義。他們就是中國近代史上有名的「戊戌六君子」。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慈禧太后最初要處斬的不是6個人,而是7個人,那第七位君子就是當時官至二品的禮部右侍郎徐致靖。
  • 他是戊戌六君子之一,21歲留下千古名句慷慨赴死
    儘管這場運動還只是自上而下的改良,但對整個民族的覺醒,無疑有不可低估的進步作用。他被稱為戊戌維新運動的左翼和激進派,則這個時期第一流的思想家。他就是在我國近代史上以反封建的鬥士而著稱的譚嗣同,是一個為改革而獻身的仁人志士。他的思想、著述和行動,猶如劃破夜空的雷鳴閃電,在晚清思想界有重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