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合村並居開始實施,農民住上小區,村民:後顧之憂要考慮

2021-01-09 騰訊網

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大力發展農村,農民的日子越來越好了。現在農民種地有補貼,連居住建房都有安排了,農村即將實行集中居住制,房屋統一規劃,相信大家都聽過合村並居,在農村已經流傳了好幾年了,2020年終於很多農村已經開始實行「合村並居,撤併搬遷「,農民也開始住上小區了,小區的公共設施齊全,道路順暢。但是說到合村並居,農民統一搬遷,卻有人歡喜有人憂,老一輩的農民感慨:我們不能忘本,後顧之憂還是要考慮的。農民之所以發出這樣的感慨,說明村莊合併不是一件簡單的工程,可能還比較的複雜!

文【土味龍】

合村並居也就是合村並鎮,簡單說就是把鄰近的幾個自然村整合在一起,建立農村社區,改革落後農村結構和管理體制,提升農民生產生活環境。我們都知道城市化發展的過程中,大量農村的勞動力湧入城市,在城市買房和定居,但是農村的人也隨之變少了,導致農村的房子沒人住,有田沒人耕。所以才想著把村莊合併一下,節約土地資源,讓土地資源利用最大化!山東省的農村建設一直走在全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前列,目前山東省試點合村並鎮的規模比較大。

「合村並居」改造新農村建設本是一件好事,但是正處於試點合併村莊的農民卻很矛盾。生活在農村的老一輩人捨不得離開,因為一輩子靠著這些土地種糧食掙錢,靠著這些老房子安居樂業。一旦失去,就再也回不到這片熟悉鄉土了。有農民會想,自己想養殖,去哪養,種植的糧食往哪擱!也有人支持「合村並居」,感覺在老家生活一輩子,交通和生活都不便利,住在一起好歹有商店,有娛樂場所,買東西不用跑那麼遠了,所以還是早點搬遷早點好。先給大家捋一捋農民都有哪些後顧之憂。

1、拆遷後怎麼補償

農村不像城市,拆遷了能在城裡分房,拆遷戶真是大賺一筆。拆遷後各項基礎設施都會比原農村好一點。但是農村一旦拆遷和和搬遷,農民就會憂慮,一旦失去了土地自己沒有還沒有特殊的技能,就業形勢並不是很可觀,很可能就面臨著失業,農村掙錢本來就不容易。更重要的是,農村拆遷的補償標準很低,有些甚至一平方只補貼2000元。就算全部拆遷了,想在城裡買房付首付也比較難,如果同意搬遷了,後續的收入和生活保證都是一個難題。

2、拆遷後人們住哪

如果同意的拆遷,建設新農村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的周期很長,新農村建設中,農民的老家已經搬遷,到時候住在哪裡?拆遷後只有一些補償款,沒有生活收入來源。好幾個村子合併,莊稼地離得很遠,農民勞作也是個難題,所以拆遷後亟需解決農民的居住問題!

3、拆遷後生活成本增加

在很長時間農民可以依靠土地來耕作,賣糧食農產品來賺取收益。雖然搬到了新小區,生活環境和交通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與此同時,農民的生活成本也會提高。比如交物業費,天然氣等費用。大多數農民的家庭還是很不寬裕的,這些生活會讓農民的負擔更重,如果拆遷後農民沒有工作了,成本壓力會變得更大。

4、拆遷後的鄉愁如何寄託

農民靠著土地生活,靠著老房子遮風擋雨,宅基地是家的「避風港」。俗話說有錢沒錢回家過年,人們哪怕沒錢,回到那個熟悉的家,無論在外怎麼辛苦,回到家就安心了。雖然是搬到新的環境,但是仍然很少會去居住,合村並居很大程度就是把各個空心村的老人聚集一起,年輕勞動力只有逢年過節才會回家,一旦搬遷,以後祖輩曾經生活的地方再也不會出現了。這讓很多農民感到糾結,對於要不要搬遷產生了徘徊。

這4點都是目前農民就」合村並居「的切身體會,也是農民盼著要解決的問題,相信相關部門知道了農民的後顧之憂會想辦法解決的,讓農民安心搬遷,不再有煩惱。不過」合村並居「是一項大工程,關係著各方的利益。它的好處也是很明顯的。

1.新農村模式因地制宜

在「合村並居」打造新農村的過程,採取的是功能型城鄉村、效能特色村等,這些都是要因地制宜,不可憑著自己的意願打造。

2、城鄉規劃統一化

實行」合村並居「,有助於進行城鄉規劃統一化。將」空心村、貧困村、自然災害頻發的村莊及土壤肥力匱乏的村莊,統一規劃處理,這勢力能調整新的鄉村方向,打造一個更有潛力的新農村。

3、生活便利,環境好

合村並鎮建好後,人們的日常生活就更加便利,就業教育等遠比之前偏遠的山村好多了,人們住上小區後生活也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結合合村並鎮的優點和農民的後顧之憂,說明這項工程並不是適合每個地方。因此要因地制宜,解決農民的後顧之憂才是最重要的,這樣「合村並居」才會更有意義。

相關焦點

  • 受爭議的「合村並居」:搬上樓,以及今後的日子
    美麗鄉村東董村前後對比(上圖為拆遷前)兩個村的村民們,不知道接下來他們將面臨什麼樣的命運。這一年,疫情都擋不住的折騰小範村和東董村出現今日的景象,皆肇端於當地去年6月份開始推行的「合村並居」行動。兩個村子加起來一共400多戶,如今堅守原地的只有約30戶。
  • 歷下實施新型城市化將農民變市民
    ,並不是單純的農村住房建設改造,而是通過大規模的舊村整體拆遷和新區建設,實施新型城市化,將農村變城市、農民變市民。2007年以來,歷下區堅持整體運作,分期實施,在建設城區居民拆遷安置基地的同時,實施4個村舊村改造。四村人口4900餘人,建設安置房53棟,改造規劃建設面積約27.12萬平方米。
  • 「建房統一,分類建設」:三類村莊受益,一個好消息和農民有關
    此前,在農村地區,我國為了建設新型社區,在山東省試點了「合村並居、合村並鎮」等措施,從2014年開始到2020年截止,山東地區就建設了一千多個新型社區,這些村莊的基礎設施非常完善,村民分配的安置房也是獨門獨院的樓房,最值得人們高興的是,這些社區的配套設施非常完善,離城鎮的距離也不遠,村民的醫療、教育、養老問題也得到了保障,居住在這些社區的村民也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 山東大手筆規劃新農村,作為農民的你願意搬去樓上住嗎?
    山東大手筆規劃合村並居問題,對於農民和城市發展來說,都是有好處的。農民們可以住上新樓房,城市發展也有了更廣闊的空間,只不過就我個人而言,我沒有多羨慕那些已經合村並居搬去樓上居住的人,反正覺得住農村小院挺不錯的。
  • 農民進城窘境:表面上看似不願 實則是「不敢」
    記者在這裡看到,十幾棟六層高的樓房錯落有致,周邊不僅幼兒園、小學、養老院、社區服務中心、養殖小區等生產生活設施一應俱全,還配套建設了臨邑縣最大的清真寺。「以前我們村家家戶戶是『東屋廚房,西屋養羊,北屋住人』,現在住上了乾淨敞亮的樓房。我在新社區裡開了個小賣部,一個月還能多掙千把塊錢。」洪馬村村民李建設告訴記者。
  • 2020年,遂昌6516人搬下了山,過上好日子!
    客廳要做個吊頂,閣樓裝修成廚房……近日,我縣焦灘鄉前山村村民巫劍芳正忙著裝修新房,趕著新年住進去。這個房子並不在老家,而在縣城雲峰街道雲峰佳苑小區。 「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是麗水實施跨山統籌,實現高質量綠色發展的重要途徑。2019年起,麗水全面實施該工程,以此來促進城鄉統籌發展。
  • 合村並鎮對農民到底有哪些好處?掙錢的機會可要把握住!
    現在農村地區的合村並鎮,引起了農民朋友的廣泛討論。大家對合村並鎮的評價不一,有很多人對合村並鎮提出了質疑,大多數人認為合村並鎮後會增加生活成本,農村養老問題一直都是個難題,合村並鎮恐怕會加重農民養老負擔。也有一部分人認為,合村並鎮可以改善自己的居住環境,提高生活質量。
  • 平湖市落實住房保障,實現「住有所居」「住有宜居」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完成「十三五」規劃各項目標任務的收關之年。平湖市住房保障工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積極履行服務民生、保障發展的雙重職責,完善住房保障系統建設,聚焦城鄉危舊房目標任務不放鬆,積極推進農房建設管理工作,緊盯薄弱環節補短板,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努力實現「住有所居」「住有宜居」。一、實施精準保障,完善城鎮住房保障體系一是通過「主動保障」實現「應保盡保」。
  • 2020年太原市共實施改造老舊小區(片區)333個
    家住太原市小店區營盤街道長治路統建宿舍的趙增卯大爺家卻溫暖如春:窗臺上,幾盆栽植的多肉在太陽的照射下,泛著嫩綠嫩綠的光;臥室內,魚缸裡的金魚悠閒地遊來遊去;書房裡,老伴愜意地一邊曬太陽,一邊練著書法……「自從去年老舊小區改造以來,窗戶上的玻璃換成了雙層中空玻璃,牆體外加了一層厚厚的保溫層。
  • 主題報導|農房改善,讓我們住上了好房子過上了好日子
    感謝農房改善的好政策,讓我們住上了好房子、過上了好日子。」周忠虎的父親、80歲的周國泰老人說到新房子更是滔滔不絕:「我們祖祖輩輩都是住在農村的,農村裡面有幾間小房子,現在已經破陋不堪,孩子們在外打工,逢年過節來家,都不好住。最煩神的是,孫子對象早就談好了,都沒有婚房。感謝黨!感謝政府!農房改造的東風,給我們帶來了好處,我們全家人很幸福。
  • 龍泉3000多戶農民的房子換新了,日子更美了!
    現在顧客可以直接到我家門來買,小區交通便利太多了,我感到十分高興。」  童有文說,村民們最大的願望就是能走出去,住上新房子,過上好日子。如今,半邊月異地搬遷安置小區裡有88戶291人實現了當初的願望,分別來自於毛斷、平壇、際裡3個自然村。為了讓大家住得安心,村裡還引入「來料加工服務中心」,解決「家門口」的就業問題。
  • 2020年新農合每人要交多少錢?農民不願交是什麼原因?
    現在已經10月份了,而最近讓很多農民頭疼的一件事,就是新農合繳費了。毫不意外的是,今年新農合又漲價了,比去年提高了30元,今年每人要交280元了。從2003年實施新農合,到現在17年過去了,這些年新農合可以說迎來了重要升級,無論是藥品報銷、住院報銷、報銷範圍、報銷比例都在持續擴大,但繳費標準也是逐年提高,從最開始的每人每年只要繳納10塊錢,漲到現在280元每人每年。不斷上漲的費用讓農民直呼吃不消,很多農民表示:不想買了!那麼農民不願繳新農合除了費用外,還有其它原因嗎?新農合具體有什麼作用?不繳有什麼結果?下面一起來了解下。
  • 好消息:2020年農村又有3項補貼實施,最高1000元,好日子來了
    在農村地區,土地和房子一樣,是農民的命根子,雖然種地收入不高,有很多的年輕人外出打工,但農村一些上了年紀的人還是得靠種地來維持生活。有些地區,為了提高土地使用率,將土地集中起來,承包給種植大戶實現規模化種植,但大數多地區,還是家庭在自己的土地耕耘。為了提高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增加一定的收入,這幾年來,開展了一系列的農業補貼。
  • 農村這兩個行業將進入「增收期」,失業農民可以考慮下
    為了讓家人過上好日子,一些外出務工的農民在外也是省吃儉用,辛辛苦苦一年就想攢多點錢回家,讓老婆孩子以及父母能夠過上一個開心的新年。如今,元旦假期已經結束,春節也已經臨近,元旦過後,大部分外出務工的農民朋友們也將踏上返鄉的路程。當然,在這些返鄉的人群中也有不少農民是因為自己失業了,提前回到了老家。在他們的心裡,外出打工已經力不從心,為了能夠和家人一起生活,現在也有留在家鄉創業的想法。
  • 從「合格線」躍升到「優秀線」,2020十件民生實事讓百姓基本生活有...
    記者 張向瑜曾經,老舊小區時不時會發生漏水、斷電等煩心事。經過改造,不僅水、電、氣、路得到完善,還補上了公共服務短板,不出小區就能滿足養老、幼託、購物等部分需求;曾經,因村莊道路陡峭,山貨銷路不好。2020年8月的驕陽下,臨安區錦城街道錢王鋪村的沈秋華,把用了20年的兩口大水缸,翻了個身缸口朝下,堆在了院子角落。以往每逢乾旱季,村民每天必須把兩口水缸挑滿水。如今,隨著農村居民飲用水民生實事的實施,村民只要擰開水龍頭,清水譁譁而來。「水缸用不上了,當擺設用嘍。」村民的話語中透著幸福。
  • 通知:農村「鐵命令」,2021年1月15日開始執行,農民要提前做好準備
    現在農村大部分是老年人,年輕人大多選擇在城市工作但是,農村豐富的資源還沒有被發現,很多優秀的土特產對全國人民都有一定的價值過去的傳統農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可以說是現代農業在過去的2年裡,國家增加了對農村地區的支援,目標是到2020年為止消除貧困農業稅被廢除,為了減輕農民的負擔引入了農業補助金農村「鐵命令」從2021年1月15日起施行,農民要提前做好準備食鹽4克、澱粉適量
  • 「合村並鎮」正式確認,農民:好日子真要來了嗎?
    近年來,為了發展落後農村地區的經濟,改革其管理體制,從源頭上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一些農村地區實行了「合村並鎮」,為了提高管理效率,節省資源,避免浪費,就可以通過合村並鎮的方式,讓大家聚集到一起生活,這一舉措確實有了良好的效果。可能有一些人不知道什麼是「合村並鎮」。
  • 住上新房子 過上好日子 - 河北日報-11版:地方新聞·保定-2020年11...
    實施易地扶貧搬遷 ——確保搬得出、住得好、穩得住、能致富 「園區建在家門口,打工不用往外走,老人不空巢,兒童不留守,幸福生活人人有。」在白石山扶貧遷建片區的搬遷戶中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據介紹,「兩區同建」讓扶貧企業與搬遷村民實現了雙贏,「一人就業,全家脫貧」。
  • 2020預言有災?閏四月的年份是不是災年?農民要做好哪些準備?
    2020年是閏四月。今年春耕生產開始,農業部專家於3月22日已給出病蟲害預警:家預測,今年我國農業的病蟲害是屬於偏重的年份,具體到小麥就是條銹病和赤黴病,從玉米上看主要就是草地貪夜蛾的威脅。不過,今天我國農業科技發達了,抵禦各種自然災害的能力增強,與過去不可同日而語了,因此,即便出現大的自然災害,吃野菜、樹葉、啃樹皮的過日子一去不返了。
  • 解讀《新疆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辦法》
    這是6月1日起開始實施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辦法》中明確規定的內容。  實施辦法對新疆農民專業合作社辦社主體、登記適用範圍、政府部門職責、政策扶持措施、盈餘分配製度、利益聯結機制等重點方面,通過地方立法予以明確和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