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大力發展農村,農民的日子越來越好了。現在農民種地有補貼,連居住建房都有安排了,農村即將實行集中居住制,房屋統一規劃,相信大家都聽過合村並居,在農村已經流傳了好幾年了,2020年終於很多農村已經開始實行「合村並居,撤併搬遷「,農民也開始住上小區了,小區的公共設施齊全,道路順暢。但是說到合村並居,農民統一搬遷,卻有人歡喜有人憂,老一輩的農民感慨:我們不能忘本,後顧之憂還是要考慮的。農民之所以發出這樣的感慨,說明村莊合併不是一件簡單的工程,可能還比較的複雜!
文【土味龍】
合村並居也就是合村並鎮,簡單說就是把鄰近的幾個自然村整合在一起,建立農村社區,改革落後農村結構和管理體制,提升農民生產生活環境。我們都知道城市化發展的過程中,大量農村的勞動力湧入城市,在城市買房和定居,但是農村的人也隨之變少了,導致農村的房子沒人住,有田沒人耕。所以才想著把村莊合併一下,節約土地資源,讓土地資源利用最大化!山東省的農村建設一直走在全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前列,目前山東省試點合村並鎮的規模比較大。
「合村並居」改造新農村建設本是一件好事,但是正處於試點合併村莊的農民卻很矛盾。生活在農村的老一輩人捨不得離開,因為一輩子靠著這些土地種糧食掙錢,靠著這些老房子安居樂業。一旦失去,就再也回不到這片熟悉鄉土了。有農民會想,自己想養殖,去哪養,種植的糧食往哪擱!也有人支持「合村並居」,感覺在老家生活一輩子,交通和生活都不便利,住在一起好歹有商店,有娛樂場所,買東西不用跑那麼遠了,所以還是早點搬遷早點好。先給大家捋一捋農民都有哪些後顧之憂。
1、拆遷後怎麼補償
農村不像城市,拆遷了能在城裡分房,拆遷戶真是大賺一筆。拆遷後各項基礎設施都會比原農村好一點。但是農村一旦拆遷和和搬遷,農民就會憂慮,一旦失去了土地自己沒有還沒有特殊的技能,就業形勢並不是很可觀,很可能就面臨著失業,農村掙錢本來就不容易。更重要的是,農村拆遷的補償標準很低,有些甚至一平方只補貼2000元。就算全部拆遷了,想在城裡買房付首付也比較難,如果同意搬遷了,後續的收入和生活保證都是一個難題。
2、拆遷後人們住哪
如果同意的拆遷,建設新農村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的周期很長,新農村建設中,農民的老家已經搬遷,到時候住在哪裡?拆遷後只有一些補償款,沒有生活收入來源。好幾個村子合併,莊稼地離得很遠,農民勞作也是個難題,所以拆遷後亟需解決農民的居住問題!
3、拆遷後生活成本增加
在很長時間農民可以依靠土地來耕作,賣糧食農產品來賺取收益。雖然搬到了新小區,生活環境和交通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與此同時,農民的生活成本也會提高。比如交物業費,天然氣等費用。大多數農民的家庭還是很不寬裕的,這些生活會讓農民的負擔更重,如果拆遷後農民沒有工作了,成本壓力會變得更大。
4、拆遷後的鄉愁如何寄託
農民靠著土地生活,靠著老房子遮風擋雨,宅基地是家的「避風港」。俗話說有錢沒錢回家過年,人們哪怕沒錢,回到那個熟悉的家,無論在外怎麼辛苦,回到家就安心了。雖然是搬到新的環境,但是仍然很少會去居住,合村並居很大程度就是把各個空心村的老人聚集一起,年輕勞動力只有逢年過節才會回家,一旦搬遷,以後祖輩曾經生活的地方再也不會出現了。這讓很多農民感到糾結,對於要不要搬遷產生了徘徊。
這4點都是目前農民就」合村並居「的切身體會,也是農民盼著要解決的問題,相信相關部門知道了農民的後顧之憂會想辦法解決的,讓農民安心搬遷,不再有煩惱。不過」合村並居「是一項大工程,關係著各方的利益。它的好處也是很明顯的。
1.新農村模式因地制宜
在「合村並居」打造新農村的過程,採取的是功能型城鄉村、效能特色村等,這些都是要因地制宜,不可憑著自己的意願打造。
2、城鄉規劃統一化
實行」合村並居「,有助於進行城鄉規劃統一化。將」空心村、貧困村、自然災害頻發的村莊及土壤肥力匱乏的村莊,統一規劃處理,這勢力能調整新的鄉村方向,打造一個更有潛力的新農村。
3、生活便利,環境好
合村並鎮建好後,人們的日常生活就更加便利,就業教育等遠比之前偏遠的山村好多了,人們住上小區後生活也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結合合村並鎮的優點和農民的後顧之憂,說明這項工程並不是適合每個地方。因此要因地制宜,解決農民的後顧之憂才是最重要的,這樣「合村並居」才會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