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系專欄作者投稿,作者知頓。
華晨破產,扯出了華晨汽車20多年的辛酸史,也留下了一地雞毛破爛事和讓人唏噓不已的慘痛教訓。還記得祁玉民當年曾說,「我夢想有一個產品,它的底盤是保時捷調校的,它的造型、內外飾是義大利搞的,它的發動機是和寶馬合作的,三個資源一整合,是不是一個好車就造出來了?」現在再看,是不是非常諷刺?
華晨的路走到頭了,它給我們親身示範什麼叫坐吃山空,願今後再也沒有自主品牌會走這樣一條路。
2020年11月20日,汽車圈都在關注著廣州車展這一盛會。在隨著車市的整體回暖,車企和消費者相聚一堂,共同參加被譽為「史上最樂觀」 的這屆車展。都說全國人民在瞞著廣東過冬天,但最冷的東北,華晨汽車所面臨的局面怕是比寒冬更讓人感到刺骨!寒冷到瞞不過任何人。
還是在2020年11月20日,新華網發布消息,瀋陽市中級人民法院裁定受理債權人對華晨汽車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簡稱華晨集團)重整申請。用通俗的方式來說——華晨破產了。這家遼寧省的國企巨頭,寶馬在華唯一的合資夥伴,最終沒能熬過車市寒冬,在即將見到曙光的一刻轟然倒地。聽聞這一消息,無數網友在震驚之餘也表達了自己的疑問——作為一家知名國企和寶馬的合資夥伴,華晨集團怎麼就涼了?
大約是在一年多以前,中國車市開始進入寒冬期,吊車尾的自主品牌們陷入了漫無天日的苟且存活模式,華泰、眾泰、力帆等等曾經風光一時的車企紛紛賣地賣廠,可即便如此也難以讓自己鹹魚翻身。此時的華晨集團也是如此,雖然寶馬方面的業務一直紅紅火火,鐵西工廠的生產線從沒有停過。
但華晨集團的自主乘用車業務已經低迷到無以復加。
隨著國五換國六、疫情情況的出現,華晨汽車自主板塊受到的衝擊一次比一次大。甚至陷入了造不出車的尷尬境地。
與此同時,華晨汽車集團2020年債券半年報也顯示出了根本問題——集團總負債1328.44億元,扣除商譽和無形資產後,資產負債率為71.4%。期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餘額為326.77億元。據華晨集團今年半年報,集團層面負債總額523.76億元,資產負債率超過110%,顯然已失去融資能力。
換句話說,華晨集團已經資不抵債了,當一家車企沒有了現金流的時候,生產活動便很難再開展下去,對新車、新技術的開發也無從談起,如此便陷入了惡性循環當中。
這時候的車企想發行債券、獲得銀行貸款或是吸引新的投資者都已經難於登天。11月16日,華晨集團發布公告稱,目前華晨集團已構成債務違約金額合計65億元,逾期利息金額合計1.44億元。
別說要還已經逾期的本金了,現在的華晨集團就想先把利息結清都力不從心,連去談債務展期的資格都沒有。這樣的華晨集團,誰會想去救它。
原華晨汽車董事長:仰融
上世紀80年代,遼寧瀋陽農機汽車工業局局長,受命將全市五十多家汽車零部件企業組合在一起,成立了金杯汽車。而那時候的金杯並沒有受到足夠多的關注和資金支持,金杯的成長之路有著非常大的夭折風險。
最終,地方政府想到了股份制改造的辦法,商人仰融此時出現,收購了金杯汽車4600萬股原始股。1991年,仰融與金杯汽車合資,成立了金杯客車。
仰融的注資解決了金杯的資金問題,並且還讓仰融獲得了金杯客車的控制權。但仰融還不滿足,他想讓金杯去美國上市。
那個時候,中國甚至都還沒有證監局,證券市場也還沒有出現。金杯客車想要赴美上市還有一個硬性條件——個人不得擁有控股權。
為了繞開這個限制,仰融成立了空殼公司華晨汽車,然後拉來央行、中國金融學院等四家機構,在上海成立了一家非盈利機構「中國金融教育基金會」,讓這家基金會擁有華晨中國55.85%的股權。
1992年,華晨赴美上市,外號「社會主義國家第一股」。
華晨的成功上市為我國帶來了8000萬美金的寶貴外匯,原本準備追責的監管方也因為這些外匯而決定讓華晨放手試試,因此仰融也得到了官方的表揚,稱他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自此,華晨汽車名聲大噪,1995年的時候國內銷量已經達到了幾萬輛的水平。
此後,仰融不斷進行企業內的改革,讓華晨成為了一家擁有5個上市公司和158家關聯公司,市值高達246億元的巨無霸。由於集團公司內部關係複雜,控股網絡交織密切,因此又被大家稱作「華晨迷宮」。
彼時,仰融還有很多大計劃,其中有兩個最受全國的關注。第一:中華轎車的生產落地;第二:和寶馬進行合資。然而,仰融的第一個計劃由於一些原因,導致發改委一直沒有同意。等不下去的仰融於是準備南下寧波,把他看上的英國羅孚落地在那裡。但是如此大規模的企業,地方政府顯然不願意隨便就放走。
有人向仰融提議將羅孚汽車安家大連,但是遭到了仰融的拒絕。
2002年,「中國金融教育基金會」解除了仰融的控制權,遼寧省將華晨汽車收回國有並對仰融發出了拘捕令。仰融自此敗走美國再也沒有回來。
與此同時,他也留下了這個錯綜複雜,完全無法理順內部關係的「華晨迷宮」。
仰融下臺後,華晨汽車的發展開始走上了「正史」。
中華轎車得到了發改委的批覆,開始量產落地。而與寶馬方面的合資業務也安排妥當,正式籤署了合作協議。華晨汽車的發展好像已經走上了皆大歡喜的路線。
但事與願違,在仰融之後,華晨換了四個當家的,但沒有一個人能讓華晨繼續向前跨越式發展。同時,中華轎車虧損6個億,金杯系列也從銷量榜榜首的位置掉了下來。
原華晨汽車董事長:祁玉民
2006年,祁玉民從大連市副市長的位置被調任到了華晨汽車,擔任董事長職務。
祁玉民向銀行貸款7億元,把華晨汽車從生死線上拉了回來。而後,為了提高華晨旗下車型的銷量,祁玉民發起了價格戰,華晨自主產品線的售價紛紛大幅下調,消費者非常買帳,華晨旗下汽車銷量逾20萬輛,同比增長71.4%!
但好景不長,隨後,各家自主品牌都紛紛迎戰,自主車型的價格戰愈演愈烈,華晨自主車型曾經的性價比優勢漸漸被抹平。
到了2009年,華晨金杯的業務虧損高達16億元。自主業務的全面敗退,讓祁玉民把盈利重點放在了華晨寶馬身上。為了獲得寶馬的資金支持,祁玉民為寶馬出讓了財務、銷售和渠道的權限,但換來的卻是寶馬的日漸強勢和中資方的失去主導權。
寶馬是華晨的利潤奶牛,為了讓企業能夠得到資金流,華晨必須完全依賴於寶馬的體系。但與此同時,華晨和其它自主車企相比漸漸在技術開發與產品迭代上出現了差距。十幾年後,華晨再也沒有能力去開發真正意義上的新車。當別的車企在主打自主技術自主設計的時候,華晨的自主車型什麼都沒有,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倒下。
2017年-2019年,華晨中華的銷量分別為10.23萬輛、8萬輛和2.51萬輛,華晨金杯的銷量慘到讓人看都不敢看。
2020年,華晨汽車的銷量被永遠定格,這個數據有多少現在我們還不知道。不過,我們很清楚一點——華晨的今天,就是那些有「吃老本」思維的車企的明天。國有企業又怎樣?當你毫無競爭力的時候,沒有人會從火海裡把你拉出來。
此前,華晨為了現金,不得不把手中持有的華晨寶馬的一半股份賣給寶馬汽車,雙方的持股比例為25:75,如今華晨方面雖然宣稱華晨寶馬的業務不受影響,但寶馬的意圖已經很明顯了——要逐漸把華晨寶馬變成寶馬獨資。華晨手中剩下的25%的股份,如今也成了需要處理的可變現資產,寶馬接下來會不會完成全資併購呢?
還有消息說,長城寶馬工廠將會在未來投產寶馬的3系轎車,把華晨寶馬工廠的產能空出來一部分,為X系列SUV的國產讓路。換線生產的3系接下來會不會出現質量問題?國產版本的X系列SUV的品控又能達到什麼樣的水平?這又是讓消費者們普遍擔心的問題。
此外,華晨破產後,華晨自主車型的用戶將會面臨諸多困擾——車輛的維修、質保與養護成了難事,廠家破產意味著零件供應被完全切斷,車主的利益有誰去維護?這些車輛出現問題又應該有誰來承擔責任?華晨破產後職工的安置和保障又應該怎麼進行?這恐怕是未來一段時間內大家比較發愁的事情。
總結:
華晨破產,扯出了華晨汽車20多年的辛酸史,也留下了一地雞毛破爛事和讓人唏噓不已的慘痛教訓。
還記得祁玉民當年曾說,「我夢想有一個產品,它的底盤是保時捷調校的,它的造型、內外飾是義大利搞的,它的發動機是和寶馬合作的,三個資源一整合,是不是一個好車就造出來了?」現在再看,是不是非常諷刺?
華晨的路走到頭了,它給我們親身示範什麼叫坐吃山空,願今後再也沒有自主品牌會走這樣一條路。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