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虛體質的人如何艾灸?掌握這5個扶陽大穴就可以了

2021-01-10 掌門談養生

陽虛體質是指人體陽氣不足而導致體質偏頗,以機體不得溫煦,表現為平素畏寒,手足不溫,喜熱飲食,口唇色淡,易出汗,大便溏薄等為主要症狀,形體特徵多為形體白胖,肌肉鬆軟,肉不健壯。發病多為寒證,或易從寒化。陽虛體質是以陽氣虛弱為主的體質狀態,是許多疾病產生的體質基礎。

陽虛體質常見夜尿多,小便多,清清白白的。晚上還會起夜兩三次。老年人夜尿多是陽氣正常衰老,如果是孩子或是中青年人經常夜尿,就是陽虛。

同時中醫發現很多女性都屬於陽虛體質。陽虛體質的人容易出現畏寒、手腳冰涼等問題,甚至會有疾病困擾,所以,如果你是陽虛體質應該及時調理和改善。

陽虛體質如何飲食?

陽虛體質的人應該多吃一些溫補忌清補的東西,少吃或者不吃性寒生冷之物,可多食溫熱之性的食物。如荔枝、榴槤、櫻桃、大棗、核桃、腰果、南瓜、胡蘿蔔、山藥、黃豆芽等。瘀血體質者行血遲緩不暢,可常食桃仁、油菜、黑大豆等具有活血祛瘀作用的食物,酒可少量常飲,醋可多吃,山楂粥、花生粥亦頗相宜。

陽虛體質如何艾灸?

艾灸療法是陽虛患者補陽最好的方式之一。因為艾是自然界陽氣最足的植物之一,灸是補充陽氣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用艾灸補陽是中華幾千年傳統養生的精華。

現代人的補陽或稱扶陽要有適應現代人的方式,要有效、要簡單、要可持續、要有文化氛圍。正是在中國傳統養生文化的基礎上,以艾灸為主,結合按摩等其它的養生方法。

中醫發現艾灸對調理陽虛體質效果顯著。只要學會艾灸以下這5個扶陽大穴,陽虛體質就能得到改善。

1、扶陽大穴一:大椎穴

大椎具體位置在第7椎(低頭時與肩平處出現一個高凸即第7椎)下,第1胸椎上陷凹處。有的人會有兩個高凸,即取最大的那個就是。

屬於督脈,有通督行氣,貫通督脈上下之作用,同時如果有感冒,過敏性疾病,熱病,癲癇,頸椎病,治療取穴大椎也是首選。

大椎穴屬督脈經穴。又名「百勞穴「,為手、足三陽,督脈之會,大椎穴是人體三陽經和督脈交會的大穴,又稱督脈之海,有總督諸陽之義,能主宰全身。

在中醫陰陽理論中,大椎穴是人體陽氣最集中的地方,它的主要作用是溫補、振奮陽氣,又像是一個十字路口,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若大椎穴淤堵則會堵塞7條經絡(督脈、膀胱經、大腸經、小腸經、三焦經、膽經,胃經)引起頭暈,頭痛,失眠,健忘,脫髮,肩周炎等一系列病症。而通過對大椎穴進行適當艾灸,既可達到一穴通諸經,活絡血脈,提振陽氣的作用,身體上的不適症狀也會隨之緩解。

2、扶陽大穴二:命門穴

命門,出《針灸甲乙經》。屬督脈。別稱屬累。位於第二、三腰椎棘突間。

補腎壯陽灸命門,命門是人體生命之門,先天之氣蘊藏所在,生命的根本,故灸命門是推動生命之火。

督脈是「陽脈之海」,統領一身之陽氣,調節陽經之經氣,而督脈上的命門穴則是一身陽氣的根本。對命門穴進行適當的艾灸,可以扶助一身的元陽,補足一身的虛損,既可以溫暖我們的身體,又能提高我們的免疫力。

《針灸甲乙經》:頭痛如破,身熱如火,汗不出,瘛瘲(《備急千金要方》作頭痛),寒熱,汗不出,惡寒,裡急,腰腹相引痛,命門主之。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頭痛不可忍,身熱如火。汗不出,瘛疚,裡急,腰腹相引痛。

《針灸大成》:主頭痛如破,身熱如火,汗不出,寒熱痃瘧,腰脊相引,骨蒸,五臟熱,小兒發癇,張口搖頭,身反折角弓。

3、扶陽穴位三:神闕穴

任脈在此會和,此穴為任脈上部經脈氣血的重要來源,在中焦部位起到溝通上下之功效。一灸神闕暖全身,還可以治療胃腸疾病,婦科疾病。

神闕穴,位於肚子中心處歸屬於任脈上。它的別名有:臍中、神闕穴、命蒂、氣合(舍)、環谷、維會、生門。神闕穴是調理養生的大穴,處於任脈上陽穴,是先天真息的唯一潛藏部位,也是人體多條經脈流動的要衝。

中醫認為,人體的肚臍就是一個重要穴位,此穴被認為是經絡之總樞,經氣之匯海,能司管人體諸經百脈。

溫灸此穴,能夠溫補脾腎、健脾益胃、寧心安神、祛風除溼、調和氣血,還能夠為肝提供持久的動力。當人體氣血暢通時,自然百病皆消。

4、扶陽穴位四:關元穴

關元穴是人體的穴位。其位於臍下三寸處,有培元固本、補益下焦之功,凡元氣虧損均可使用。關元穴臨床上多用於泌尿、生殖系統疾患。

關元穴的作用和神闕穴有點像,都是溫中補陽的穴位,適合治療胃腸疾患,而關元穴補腎陽的作用更強。

關元穴是小腸的募穴,小腸之氣結聚此穴並經此穴輸轉至皮部。它為先天之氣海,是養生吐納吸氣凝神的地方。古人稱為人身元陰元陽交關之處;老子稱之為「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本穴為血液循環的強壯剌激點,又為先天氣海,元陰元陽在此交會,虛症用灸。

5、扶陽穴位五:足三裡

足三裡穴,位於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淺層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

足三裡,中醫術語,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個強壯身心的大穴,傳統中醫認為,按摩足三裡有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溼、扶正祛邪的作用。

足三裡是個強身健體的萬能穴,長壽穴。艾灸足三裡穴,可以改善胃的蠕動和胃的供血狀況,刺激消化液的分泌,從而增強消化能力。

三十歲以後的人進行灸療對養生是非常有幫助的,如果灸療卻不灸足三裡穴,那麼灸療養生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相關焦點

  • 陽虛體質的人如何調理?
    導讀:陽虛體質的人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怕冷,在冬季更是手腳冰涼,怕寒不怕熱。陽虛體質的人如何調理?這裡重點從三個方面為大家介紹調理方法:飲食、運動和精神調理。所謂陽虛體質,陽氣不足,有寒象,表現為疲倦怕冷,四肢冰冷、唇色蒼白,少氣懶言,嗜眨乏力,男性遺精,女性白帶清稀,易腹瀉,排尿次數頻繁,性慾衰退等。陽虛體質的人最明顯的特徵為畏冷,手足不溫,易出汗。那麼陽虛體質的人如何調理?
  • 陽虛體質的人如何調理身體?
    陽虛體質的人如何調理身體?中醫認為陽虛體質的人,陽氣不足,有寒象,陽虛體質的人有畏冷,手足不溫,易出汗,喜熱飲食,精神不振,睡眠偏多等症狀,本文就是陽虛體質的人調理身體方法的介紹,具體的方法如下:(1)陽虛體質特點形體白胖或面色淡白無華、平素怕寒喜暖、四肢倦怠、小便清長、大便時稀、唇淡口和、常自汗出、脈沉乏力、舌淡胖。
  • 陽虛體質者如何度過夏天?
    目前,由於多種原因,陽虛體質的人非常多。陽虛體質者可借夏天來改善體質。具體來說,應該如何做呢?(一)陽虛體質的特徵所謂陽虛體質,是指由於陽氣不足,失於溫煦,以形寒肢冷等虛寒現象為主要特徵的體質類型。陽虛體質者素體陽虛,更容易滋生百病。所以陽虛體質者的養生原則是:養陽、溫陽、扶陽、通陽。夏季是養陽的好時節。因為夏季天地之間陽氣最旺,天氣最熱。此時養陽,即是借天地之陽,也養人身之陽。
  • 陽虛體質如何調理 選對食物很重要
    眾所周知,每個人的體質是不一樣的,所以說保養的方法也是不同的。其中,如果你特別怕冷、精神疲倦、皮膚暗沉、手腳冰涼的話,那麼說明是你陽虛體質。長期如此,不注意改善的話,對身體健康自然是不利的。所以說,要及時調理。所以說,這幾個對於調理陽虛體質非常有好處的中醫小訣竅,大家必須來看一下。
  • 總有些人特別怕冷,如何改善陽虛體質?
    我們身邊總有些人特別怕冷,哪怕是秋老虎的季節,別人熱得大汗淋漓,恨不得24小時空調不停,但這些人吹風扇就覺得很冷,更是不敢開空調,稍不小心遇冷就會感冒。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治未病科主治醫師關靜嫻提醒,這些人多是陽虛體質。那麼陽虛體質該如何調理,聽聽醫生如何建議。
  • 中醫艾灸的作用原來有這麼多?不相信的話可以去試試!
    而通過艾灸就能夠起到調氣活血的作用。2.溫通經絡很多人覺得一到冬天就怕冷,或者平時別人能夠吹空調,而自己一吹空調就頭痛,這可能和體質屬於陽虛有關,因為陽虛則寒,也就是說陽虛的病人比普通人更容易感受到寒冷,也更容易出現因為寒冷導致的各種疾病。
  • 陽虛體質什麼意思?陽虛有6個常見表現,不只是腹瀉!如何調理
    腎陽虛患者會有明顯精神不振、早洩和浮腫的情況,患者可以通過食療和藥物調理,改善體質還需加強鍛鍊。了解陽虛體質的具體表現才可以更好的來治療,中醫對於陽虛有一定的調理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也會有明顯的表現,我們就來看看陽虛體質的典型表現有哪些?
  • 疲倦怕冷、四肢冰涼可能是「陽虛體質」,該如何調養?
    陽虛體質的症狀和寒性體質接近,由於體內陽氣不足,大部分人會出現以下症狀。表現為疲倦怕冷,手足不溫四肢冰冷愛出冷汗、唇色蒼白,少氣懶言,嗜眨乏力,易腹瀉,排尿次數頻繁,臉色發白無光澤,皮膚肌肉鬆軟,胃背腰部冰涼,容易感風寒。陽氣不足的人還會出現情緒不佳,如肝陽虛者善恐、心陽虛者善悲。
  • 上醫古法- - 陽虛體質
    陽虛體質的關鍵詞是怕冷,常見狀態有畏寒怕冷,手腳冰涼,背,腰,腹,關節怕冷,容易腹瀉,消化不良,伴有面色蒼白,氣息微弱,體倦嗜臥,畏寒肢冷,或有肢體浮腫,舌淡胖嫩邊有齒痕,苔淡白,脈沉微無力,同時並見各髒的相應病變而見不同症狀,以心、脾、腎陽虛為常見。
  • 陽虛體質有哪些表現,注意5種,可能容易生病
    大家都知道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條件提高了,但是這並不代表人們的身體素質也整體上去了,很多人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虛弱狀況,比如陰虛和陽虛就是比較常見的兩種體質。陽虛體質的人不會經常運動,一動就會感覺心慌氣短,而且還非常容易出汗,大便總是容易出現稀薄的症狀,尤其是以受寒就會出現腹瀉的症狀。在過度勞累之後就會渾身出現浮腫,夜尿也會隨之增多,一般來說有很多女性都容易出現這種症狀。 3.機體功能減弱。
  • 5分鐘教你分辨體質,教你提高體質,普通人也可以學會
    為什麼有的人一年內就生病幾次?有的人幾年都不會生病,這就是體質的原因引起的,體質好了就不會容易生病了,中醫體質一般分8種,如下:第1種:平和質,第2種:氣鬱質、第3種:氣虛質、第4種:陽虛質、第5種:陰虛質、第6種:痰溼質、等7種溼熱質、第8種:瘀血質。
  • 手腳冰涼、關節痛、咳嗽、胃寒,都屬於陽虛體質,需要好好調養
    我們關注許多的養生知識,就是懂得如何保護身體,預防為主,調養結合,在如何選擇調養方式的時候,首先要了解自己身體的體質,這樣不但可以分析自我發病的傾向,主要是指導我們日常的養生保健,對於好發的疾病可以早做預防,減緩或徹底消除疾病的發生,所以說,了解體質分類及其與疾病我的相關性,對於改善體質偏頗、防病治病、促進健康具有重要意義,身體虛弱怕冷、關節痛、咳嗽、腹瀉的人都跟陽虛有關,
  • 陽虛體質不要慌,以下方法可調理,長期堅持,補陽調虛更健康
    其實,這些症狀都說明您是陽虛體質,需要進行調理才會使身體健康,那麼如何調理呢,以下為您細細介紹。第一、飲食調理女性朋友想要調理自己的陽虛體質,就要補陽,而補陽最為快捷的方法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飲食,多吃一些生薑、韭菜、茴香、牛肉、羊肉等溫陽食物,儘量少吃一些寒性的食物,一些冷飲、梨子、西瓜、白蘿蔔、黃瓜等寒性的水果、蔬菜也儘量少吃或者不吃。
  • 中醫體質詳解之陽虛質
    哈嘍,又到了我們新一期的中醫體質詳解!上一講,我們聊了氣虛質,知道了氣虛質的症狀、表現以及它給人帶來的健康問題,相信大家對氣虛質都有了清楚的辨識,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是陽虛質。
  • 血瘀體質該如何調治呢?不妨從這5個方面著手,從根本上消除血瘀
    根據不同人群的體質表現和成因,我國中醫學將人體體質劃分為陰虛質、陽虛質、痰溼質、血瘀質等九大體質類型,每一種體質的形成原因及體質狀況各不相同,不同體質的患者想要調理自身體質,首先得分清自己是屬於什麼體質類型,才好辨證施治。因不同體質的症狀不同,其調養方法也不盡相同。
  • 只艾灸「上半圓」,不灸「下半圓」,等於白灸了!
    多灸腿部穴位可以引火下行。  這一點很多灸友都知道,但是仍然有不少灸友連續多日或幾個月只艾灸胸腹部穴位,沒有艾灸腿部穴位,導致月經不來,導致上火嚴重(牙齦腫痛、咽喉疼痛、舌質紅、胸悶煩躁等等)。  人體是個圓,腰腹部是上半圓,腿就是人的下半圓,如果不灸腿,氣血就不能形成完整循環,單灸腰腹部,氣血只在上半圓局部打轉,氣血就沒有往下走的引導,特別是在你的上半圓灸量過大、經絡不通時,上火是不可避免的。  二、灸好腿,養好命
  • 專家詳解9種體質:江浙氣虛多 30~34歲女性陽虛多
    江浙一帶,氣虛體質最多在《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準形成前,王琦教授帶領的體質研究課題組歷時30年,在我國東、西、南、北、中5個地域進行了21948例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目前中國人的體質主要有9種,其中比較健康的「平和體質」僅佔32.75%,其它8種偏頗體質佔到了67.25%。
  • 畏寒怕冷的陽虛體質,該如何調理?
    陽虛質之人,不僅經常出現畏寒怕冷、手腳發涼、腹瀉、關節疼痛等症,此類人群還容易得感冒、咳喘、便秘、水腫、陽痿、痛經、不孕等病。陽虛質怎麼辨陽虛質人群,由於熱量不足,體內的「小太陽」不亮了,主要表現為以下5方面特徵。頭身 面白無光澤,肌肉鬆軟,畏寒怕冷,以胃脘、背部、腰膝多見,手足發涼,舌淡胖嫩;耐夏不耐冬,易感風、寒、溼邪。
  • 【學會中醫】九種體質的分類和調護之陽虛質
    國醫大師王琦創立了中醫體質九分法,根據不同人的形體特徵、外在表現、心理特徵、發病傾向等屬性,將中國人的體質類型分為九個類型。《中國公民中醫養生保健素養》(以下簡稱「素養」)對體質養生作出了指導:根據不同體質的特徵制定適合自己的日常養生方法,常見的體質類型有平和質、陽虛質、陰虛質、氣虛質、痰溼質、溼熱質、血瘀質、氣鬱質、特稟質九種(「素養」第32條)前面我們講了平和質、氣虛質的日常養生,那今天我們講一講陽虛質:陽虛質
  • 什麼是陽虛體質?看看舌頭、手腳、面色、大小便,有助判斷
    腎虛的問題困擾著大多數人,因為這並不是一個小問題,腎虛分為兩種,陽虛和陰虛,很多人不懂這兩者的區別,其實這兩種情況在各自的表現上是有一定的相似性的,腰痛和疲憊無力這是共同點,但陽虛的表現是以腰酸、發冷、水腫等以「寒」為代表的症狀,而陰虛則是「熱」的表現如腰酸、燥熱、盜汗、虛寒等症狀。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怎麼分辨自己是不是陽虛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