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虛體質是指人體陽氣不足而導致體質偏頗,以機體不得溫煦,表現為平素畏寒,手足不溫,喜熱飲食,口唇色淡,易出汗,大便溏薄等為主要症狀,形體特徵多為形體白胖,肌肉鬆軟,肉不健壯。發病多為寒證,或易從寒化。陽虛體質是以陽氣虛弱為主的體質狀態,是許多疾病產生的體質基礎。
陽虛體質常見夜尿多,小便多,清清白白的。晚上還會起夜兩三次。老年人夜尿多是陽氣正常衰老,如果是孩子或是中青年人經常夜尿,就是陽虛。
同時中醫發現很多女性都屬於陽虛體質。陽虛體質的人容易出現畏寒、手腳冰涼等問題,甚至會有疾病困擾,所以,如果你是陽虛體質應該及時調理和改善。
陽虛體質如何飲食?
陽虛體質的人應該多吃一些溫補忌清補的東西,少吃或者不吃性寒生冷之物,可多食溫熱之性的食物。如荔枝、榴槤、櫻桃、大棗、核桃、腰果、南瓜、胡蘿蔔、山藥、黃豆芽等。瘀血體質者行血遲緩不暢,可常食桃仁、油菜、黑大豆等具有活血祛瘀作用的食物,酒可少量常飲,醋可多吃,山楂粥、花生粥亦頗相宜。
陽虛體質如何艾灸?
艾灸療法是陽虛患者補陽最好的方式之一。因為艾是自然界陽氣最足的植物之一,灸是補充陽氣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用艾灸補陽是中華幾千年傳統養生的精華。
現代人的補陽或稱扶陽要有適應現代人的方式,要有效、要簡單、要可持續、要有文化氛圍。正是在中國傳統養生文化的基礎上,以艾灸為主,結合按摩等其它的養生方法。
中醫發現艾灸對調理陽虛體質效果顯著。只要學會艾灸以下這5個扶陽大穴,陽虛體質就能得到改善。
1、扶陽大穴一:大椎穴
大椎具體位置在第7椎(低頭時與肩平處出現一個高凸即第7椎)下,第1胸椎上陷凹處。有的人會有兩個高凸,即取最大的那個就是。
屬於督脈,有通督行氣,貫通督脈上下之作用,同時如果有感冒,過敏性疾病,熱病,癲癇,頸椎病,治療取穴大椎也是首選。
大椎穴屬督脈經穴。又名「百勞穴「,為手、足三陽,督脈之會,大椎穴是人體三陽經和督脈交會的大穴,又稱督脈之海,有總督諸陽之義,能主宰全身。
在中醫陰陽理論中,大椎穴是人體陽氣最集中的地方,它的主要作用是溫補、振奮陽氣,又像是一個十字路口,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若大椎穴淤堵則會堵塞7條經絡(督脈、膀胱經、大腸經、小腸經、三焦經、膽經,胃經)引起頭暈,頭痛,失眠,健忘,脫髮,肩周炎等一系列病症。而通過對大椎穴進行適當艾灸,既可達到一穴通諸經,活絡血脈,提振陽氣的作用,身體上的不適症狀也會隨之緩解。
2、扶陽大穴二:命門穴
命門,出《針灸甲乙經》。屬督脈。別稱屬累。位於第二、三腰椎棘突間。
補腎壯陽灸命門,命門是人體生命之門,先天之氣蘊藏所在,生命的根本,故灸命門是推動生命之火。
督脈是「陽脈之海」,統領一身之陽氣,調節陽經之經氣,而督脈上的命門穴則是一身陽氣的根本。對命門穴進行適當的艾灸,可以扶助一身的元陽,補足一身的虛損,既可以溫暖我們的身體,又能提高我們的免疫力。
《針灸甲乙經》:頭痛如破,身熱如火,汗不出,瘛瘲(《備急千金要方》作頭痛),寒熱,汗不出,惡寒,裡急,腰腹相引痛,命門主之。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頭痛不可忍,身熱如火。汗不出,瘛疚,裡急,腰腹相引痛。
《針灸大成》:主頭痛如破,身熱如火,汗不出,寒熱痃瘧,腰脊相引,骨蒸,五臟熱,小兒發癇,張口搖頭,身反折角弓。
3、扶陽穴位三:神闕穴
任脈在此會和,此穴為任脈上部經脈氣血的重要來源,在中焦部位起到溝通上下之功效。一灸神闕暖全身,還可以治療胃腸疾病,婦科疾病。
神闕穴,位於肚子中心處歸屬於任脈上。它的別名有:臍中、神闕穴、命蒂、氣合(舍)、環谷、維會、生門。神闕穴是調理養生的大穴,處於任脈上陽穴,是先天真息的唯一潛藏部位,也是人體多條經脈流動的要衝。
中醫認為,人體的肚臍就是一個重要穴位,此穴被認為是經絡之總樞,經氣之匯海,能司管人體諸經百脈。
溫灸此穴,能夠溫補脾腎、健脾益胃、寧心安神、祛風除溼、調和氣血,還能夠為肝提供持久的動力。當人體氣血暢通時,自然百病皆消。
4、扶陽穴位四:關元穴
關元穴是人體的穴位。其位於臍下三寸處,有培元固本、補益下焦之功,凡元氣虧損均可使用。關元穴臨床上多用於泌尿、生殖系統疾患。
關元穴的作用和神闕穴有點像,都是溫中補陽的穴位,適合治療胃腸疾患,而關元穴補腎陽的作用更強。
關元穴是小腸的募穴,小腸之氣結聚此穴並經此穴輸轉至皮部。它為先天之氣海,是養生吐納吸氣凝神的地方。古人稱為人身元陰元陽交關之處;老子稱之為「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本穴為血液循環的強壯剌激點,又為先天氣海,元陰元陽在此交會,虛症用灸。
5、扶陽穴位五:足三裡
足三裡穴,位於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淺層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
足三裡,中醫術語,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個強壯身心的大穴,傳統中醫認為,按摩足三裡有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溼、扶正祛邪的作用。
足三裡是個強身健體的萬能穴,長壽穴。艾灸足三裡穴,可以改善胃的蠕動和胃的供血狀況,刺激消化液的分泌,從而增強消化能力。
三十歲以後的人進行灸療對養生是非常有幫助的,如果灸療卻不灸足三裡穴,那麼灸療養生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