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山鄉,邊陲寶地」
這是第一次對瀾滄縣的認識,地處彩雲南,瀾滄江邊,依江得名。
始終忘不了那座古茶山,即使離得再遠也會留意關於它的每一條消息。它是世界上唯一申遺的古茶山,從2010年便已開始,原以為今年會成功。
結果…
單從茶樹自然博物館、古茶活化石園、世界茶園遺產地、普洱茶祖朝聖地這幾個名字中,便可察覺此山不簡單!
曾有日本茶葉專家松下智和八木洋行曾稱它為:「人類茶文化史上的奇蹟」和「世界茶文化歷史自然博物館」。
據國內外專家學者鑑定,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茶山就是這裡。
從野生型到過渡型,再到人工種植型,擁有完整的茶源鏈。我國境內還有茶馬古道和布朗族的種茶、吃茶文化。
而瀾滄又是全國唯一的拉祜族自治縣。神奇美麗的拉祜山,居住著拉祜族、佤族、哈尼族、傣族、彝族等20多種少數民族。
少數民族人口38.3萬人、佔全縣50萬總人口的76.8%,其中拉祜族21.16萬人、佔全縣總人口的42.44%,是拉祜族人口最為集中的地區,聚集了全世界三分之一、全中國二分之一的拉祜族人口。
「拉祜」是民族語言中的一個詞彙,「拉」為虎,「祜」為將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歷史上拉祜族被稱做「獵虎的民族」。
據云南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縣誌》中記載;拉祜族最初源於甘肅、青海和西藏一帶的古羌人過著遊牧生活。
大概在公元750年到850年後進行南遷,在南遷的途中曾在麗江、大理、楚雄、普洱一帶居住。後到南宋大理國時期,遷入瀾滄和西雙版納。
當地的拉祜族的服飾很好地反映了歷史和文化的變遷,不僅具備早期的北方遊牧文化,還體現了近現代南方農耕的風格和特點。
瀾滄種茶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最初是由布朗族、傣祖、拉祜族等先輩馴化,栽培。
當地保存至今的千年萬畝古茶園,其古茶樹面積堪稱世界茶山之最。
瀾滄全縣茶葉面積共有29.4萬畝,其中景邁萬畝古茶園就佔有2.8萬畝。
古茶園有兩大特點;
1. 樹齡古老
古茶園內的茶樹主要以百年的茶樹為主,千年茶樹大約有30多棵;
2. 生態環境好
茶樹沒經過人為矮化,參天高的茶樹真是不少。
這些古老的茶樹與原始森林混生,茶樹的枝幹上經常長滿了苔蘚、藤蔓、野生菌類和許多寄生蘭花等附生物,還有一種形狀類似螃蟹的寄生物—螃蟹腳。
這座古茶山無論是從規模,還是人文都不是蓋的,不過世界遺產沒能申請下來,著實有點遺憾。
現在看來成功與否似乎也沒那麼重要,只要達到保護古茶林、古村落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目的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