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品讀第十八章 透過表象,看到本質

2021-01-09 拂塵記

[原文]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譯文]

大道被廢棄了,才有提倡仁義的需要;聰明智巧的現象出現了,偽詐才盛行一時;家庭出現了糾紛,才能顯示出孝與慈;國家陷於混亂,才能見出忠臣。

感悟:

短短26個字,也是一種相對論吧。

「國家昏亂,有忠臣」

風平浪靜時,看不出人與人的差別,但是一旦有事發生,人的素質高低、能力高下立馬就顯現出來。

譬如這次的疫情,就像一面照妖鏡,馬上把一些政府官員的能力、一個政府的治理能力、機構組織的完整與否都照了個明明白白。

那些懶政、平庸,缺乏應對能力的領導,迅速被換下;而勤奮、有能力、有衝勁的幹部,被火速提拔。

想到另一句話「亂世出英雄」,國家有動蕩,會湧現出一批「英雄」來,很多人的能力得以顯現。

當然,人在平和安穩的環境裡安逸慣了,沒有人願意經歷動蕩困苦,我們都希望國家能夠國泰民安,經濟能夠年年向上。

當然,「打鐵還需自身硬」,我們要強大自己,習得足夠的能力,積累足夠的物質基礎,修煉內心。

身處和平時期,養精蓄銳,有事發生,那就一展風採,如果不想,至少也能夠獨善其身。

六親不和,有孝慈;

常常看到電視調解,一個家庭裡,平時太平安穩,大家都是慈愛孝順的,可是一旦有了病痛、房子、利益分配問題,有的子女與父母老死不相往來,有的兄弟姐妹對薄公堂,甚至大打出手,這時候,才會顯出一個人的本質來。

所以,我們要擦亮眼睛,不被表面現象迷惑,要善於看到表象後面的本質,看清本質,才能看清別人,看透問題本質。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這兩句,有大神可以給解讀一下嗎?

大家好,我是拂塵記,寫日常感悟,聊親子日常,拂生活塵埃,感人間之愛。

如果感興趣,可以關注我的同名微信,加入我的圈子,我們一起來成長!

相關焦點

  • 道德經:人生真正的智慧,是識破表象背後的本源規律
    識破表象背後的本源規律,才有避禍就福的智慧。    任何事情我們看到的都只是表象,在表象的背後則有一個容易被忽略的演化過程,而真正有智慧的人都懂得拋開表象看本質,找到事物背後的本源規律。
  • 《道德經》與《易經》的關係破譯
    乾卦,《道德經》對應章節為第一章 坤卦,《道德經》對應章節為第二十五章 《道德經》總結兩卦的章節為第四十章 「天」、「地」在《易》和《道德經》中都是很重要的概念,又被解釋為「乾」、「坤」和「無」、「有」,但不能等同。
  • 紫微星讀老子《道德經》第四章的心得體會
    《道德經》第四章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不同的版本之間有很多區別。除卻一些影響不大的用字的區別,最大的區別是,馬王堆帛書版中有「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而很多通行版中沒有這段話。帛書版相對而言可信度和準確度更高,所以還是姑且尊重。
  • 《道德經》問答17、18章-竹簡本對老子寫作體系的實證
    說老子思想源於《周易》,就得釐清《道德經》和《周易》的關係。文字和主題思想的對應關係我在各章的解讀中已經作了詳盡說明,可參閱前文各章分析。這裡重點談一下《道德經》的章數問題,這個問題解決了,通行本和帛書本的一些爭議也就解決了。
  • 《道德經》道可道,孔子怎樣去觀察人和事?
    少兒讀《道德經》,也許背誦如流,不見得能領悟其中規律。有一定社會閱歷的人,回頭讀《道德經》,常常能恍然大悟。《道德經》開篇:道可道,可道對應無數的變化現象,萬變不離其宗,根本規律卻只有一條,即是:人們終其一生,都在不確定的(變化)狀態中,尋求確定,以此為安全感。在變化和確定之間,找到一個平衡,是每一個人一生的課題,領悟規律的人,生活就越來越順。
  • 若你問我《道德經》有什麼,這篇文章告訴你,反正我在讀第4遍了
    今天我跟大家來分享學習《道德經》方法以及收穫。當然我的理解和方法,只適合我,不一定合適你;我覺得這樣好,你不一定認為正確,如果有不同意見或更好的方法,歡迎批評指正。我在今年3月7號開了《共讀道德經》的圈子,這之前,對於道德經,我從來沒有讀過,更不用說學習理解了,我開圈子的原因,就是想督促自己,能夠堅持把這部經典讀完,沒想到,越學越有意思,我就一直堅持到了現在,開始在讀第4遍了。
  • 《道德經》第七章,何為「天長地久」?不自生,故能長生
    我現在的答案是「可以」,答案就在《道德經》第七章中。本章一開始就用四個字來起頭「天長地久」,多厲害,多有氣勢呀!什麼是「天長地久」,天一直存在,地也一直存在,在我們人類有限的時間裡,天地對我們這短暫的一生而言就是長久的存在,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太陽月亮依舊在,只是新人換舊人。人活一世雖滄桑,可天地長久存在,見證一切,明了一切,洗滌一切。
  • 悟透《道德經》第28章中的3句話,你就明白了
    即:《謙卦》的卦象是艮(山)下坤(地)上,為高山隱藏於地中之表象,象徵高才美德隱藏於心中而不外露,所以稱作謙。所以說,真正的謙虛低調,是有實力後的內藏鋒芒,不顯山露水;上善若水,像水一樣滋潤萬物而不爭,甘願處於卑微的地位,以謙虛的態度自我約束。其實,當我們讀懂了道德經第28章,特別是其中的3句話,我們就能明白什麼是真正的低調!第一句:知其雄,守其雌。
  • 老子無處不在,細數那些用「道德經」做歌詞的流行歌曲,太經典了
    比如說,現代年輕人喜歡的流行歌曲,你能想到他們和傳統文化《道德經》有聯繫嗎?恐怕沒人想得到,一個是新潮的流行元素,一個是古板的傳統元素。但事實上,很多流行音樂都有傳統文化的背景。拋開周杰倫的中國風不說,單說「道德經」,就有不少歌曲在用道德經的語言做歌詞。很多人都喜歡無印良品的一首歌「掌心」,大家還記得歌詞嗎?
  • 帛書《道德經》和後世流傳《道德經》哪個大有裨益?
    5、有人用《道德經》算命,有人用《老子》看風水,有人用帛書批判《道德經》,有人還販賣焦慮,說不清楚的,無所用無所不用。6、實際上,也很難說,《道德經》是一部心理成長教材,也可以強大自己內心,接受現實,然後衝擊夢想,也未可知。
  • 《道德經》:38個字,揭示了人生的晉級之道
    ——老子《道德經》老子《道德經》第33章,重點探討了關於個人修養與人生規劃設計之道,這段話共計38個字,卻揭示出一個人成長的六個層級,環環相扣,逐層晉級,抵達人生之巔峰。自知者明:自知自省,逆耳忠言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 《道德經》第8章,從水的6種特性,解釋了做人的真正道理!
    大家好,我是愛讀書的汪先生,《道德經》大家都翻閱過,每次一都有不同的理解,這本書絕非我們表面所看到,市面所通行的那麼簡單,裡面所蘊含的道理有時候會顛覆我們的認知,所以作為一個讀書人,只能說一說自己的淺見,希望大家不吝賜教,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今天繼續分享《道德經》第八章:《道德經》第8章,從水的6種特性,解釋了做人的真正道理!上善若水。
  • 中國的入世與出世:先跟《周易》學生存,後跟《道德經》學生活
    《易傳》是天地宇宙哲學,其本質核心是生命哲學。是天地最偉大的功能與生命陰陽交感創新最大的特性。讓我們去掉古代滲進的宿命、天命的神秘思想,我們再來看易經,會發現很多哲理。何為生存?易經通篇講述了一個道理:如何趨吉避兇?
  • 《道德經》:明知對錯不是絕對,為何仍然放不下心中執著
    《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一、善惡,美醜是事物的一體兩端天下人認識了美,是因為有醜的對比,天下人知道了善,是因為惡的對照。
  • 道德經第51章:萬物皆有德,而人卻沒有德,人怎麼才能厚德載物呢
    今天我們來學習道德經第51章,這一章主要是講道和德生養萬物的歷程以及萬物尊道貴德的原因。我們先來看一下原文: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 《道德經》:真正厲害的人,多數都是「雌雄同體」,細品才知高明
    《道德經》有言:「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這句話是要深知保持剛強,也要守著柔軟的心態,甘願去做一條天下的溪流。因為,作為天下的溪流,便可以保持永恆的品德,從而恢復到最初的嬰兒的狀態。《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的哲學作品之一,對後來的文學和哲學發展有著重大影響。
  • 老子獨創的15大成語,洞見《道德經》智慧精髓!
    點擊"無為文藝"免費訂閱 《道德經》只有短短五千言,卻涵天蓋地、盡說人道,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精闢,隨便拿出一句都可以作為至理格言和人們的座右銘。 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
  • 讀《道德經》:君子如玉
    有兩種說法:流傳最廣的一種是,僧人在聽禪時饑寒難耐,只好在肚子上抱一塊暖石,取暖抗餓;還有一種說法,源於《道德經》中的「聖人被褐而懷玉」,意思是聖人不追求外表的華美,而注重內心的珍貴,就像披著粗布衣服,卻懷藏絕世美玉。我傾向於後一種說法,因為美德才是最好的品味。
  • 讀懂《道德經》第8章,領悟「水之美」,做個有道之人
    《道德經》開篇便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真正的大道,不是能夠用語言精確形容的,就如莊子所說:言語是用來傳告思想的,領會了意思就忘掉了言語。道不特指某一具體事物,但道無處不在。我們雖然不能用語言來定義「道」,但是可以用某些生動形象的事物來形容道。
  • 經典|《道德經》洋洋灑灑五千言,到底在講什麼呢?
    如果並非是教內人士,而又僅僅只是想對道教的思想做個興趣了解,那麼筆者在推薦人們閱讀的時候,必然會告知其應該先去閱讀道祖的五千真文,《道德經》。作為道教的首要聖典,《道德經》不論是在教內,還是在傳統哲學流派中,亦或者是在中華文化的整體概念中,都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