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曆|30年前「伽利略號」發射成功,它發現了木星上的海洋,還拍...

2020-11-26 前瞻網

科技日曆|30年前「伽利略號」發射成功,它發現了木星上的海洋,還拍下星際大爆炸

 Evelyn Zhang • 2019-10-18 13:55:04 來源:前瞻網 E2017G0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20世紀70年代末期,科學家對木星的許多奇異情況依然迷惑不解,如木星的大紅斑為什麼會以如此快的速度旋轉?木星內部流出的能量為什麼會大於入射的太陽光?木星怎麼會有那麼強的磁場?因此,美國決定發射一顆探測器來探測木星。

1989年10月18日,在經歷多年先後9次變動計劃後,美國終於成功發射外行星探測器——「伽利略號」(Galileo),成為人類有史以來最成功的行星探險之一。

「伽利略號」木星探測器是從「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上發射的,是美國航天局第一個直接專用探測木星的太空飛行器。這一探測計劃由美國和聯邦德國聯合進行。

當晚7時13分,「阿特蘭蒂斯」號已順利地釋放出「伽利略」號飛船及其推進器。至此,「伽利略」號飛船已踏上為時6年、行程約38億公裡的漫長徵途飛往木星。

為了研究木星大氣構成,其實「伽利略」號探測器還向木星釋放了一顆大氣探測器。但這顆探測器「命運悲慘」,在進入木星大氣一小時後,就在與木星大氣劇烈的摩擦和強大的壓強下被摧毀了。

而「伽利略」號發射後,先是不停地朝向太陽軌道飛行了兩年。1990年2月9日,它從金星雲層1600公裡上空飛過;於1990年12月以時速1.429萬千米的速度,首次通過地球軌道;1991年10月29日,從小行星加斯帕拉斯上空1600公裡附近飛過,成功拍攝到歷史上第一批近距離的小行星照片;再以時速12.71萬千米的速度,於1992年12月第二次通過地球軌道和地—月交會軌道,並對它們都「順便」進行了紅外觀測。

最後,它以時速14.03萬千米的速度,於1995年12月7日到達木星。

它的軌道器在釋放出探測器後,就成為木星的人造衛星,探測器則下降到木星表面,並及時地向地球連續地發回了各種寶貴的探測數據。使人類對這個距離地球非常遙遠的星球第一次有了比較清晰的了解。

「伽利略」號探測器呈不規則長形體,是美國迄今最精密的星際飛行器之一,整個發射計劃耗資約15億美元。飛船總重2550公斤,由軌道器和大氣層探測器兩部分組成,它們的任務是測量木星及其幾個主要衛星的大氣層以及木星周圍的電磁場和粒子輻射環境。飛船裝備了不少先進探測設備,含攝像機、近紅外勘測分光儀、磁強儀、測雲儀、大氣結構儀等17種科學儀器,用於木星大氣層構成、雲層結構、溫度、磁場等方面的勘測和研究。

(圖源:NASA)

在1995年12月飛抵環木星軌道後的7年多時間內,它創造的紀錄有:繞木星運行34周,與木星主要衛星35次「邂逅」,發回包括1.4萬張照片在內的3萬兆比特數據,在木星的三顆衛星上發現了地下液態鹽水存在的證據,第一次從軌道上對木星系統進行了完整考察,第一次對木星大氣進行了直接測量。

它第一個拍到了木星衛星歐羅巴有海洋的照片;第一個拍到了月球和彗星在一起運行的照片;也第一個拍到了1994年星際大爆炸的壯觀情景。一些發現如木衛三有自發的偶極磁場和地下鹽水海洋,木衛二上劇烈的板塊構造等,至今對人類探索木星和外太空有著重要的啟發。

1995年12月,「伽利略號」進入環木星軌道。

2003年9月21日,「伽利略」號探測器墜毀於木星,結束了其近14年的太空探索生涯,與「伽利略」號探測計劃有關的約1500名各界代表聚集在一起為其「送終」。它旅行了28億英裡,它的終結日期比原來預計的晚了六年。

伽利略號繞木星飛行了34圈,觀測結果大大增進了人們對木星和四顆伽利略衛星的了解。1995年12月,伽利略號軌道器釋放一枚木星大氣探測器,獲得了有關木星大氣層的第一手探測資料。

木星作為一顆氣態巨行星,可以說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中體積最大、自轉最快、最神秘的行星。人類走出地球之後,看到的最顯眼的星球就是木星,因此對它的探索也非常頻繁。

為了一睹木星的「真容」,揭示其「內心」,NASA已先後向木星派出了8個探測器,這些探測任務對木星的大氣層、表面、衛星及環進行了研究,它們分別是:「先驅者10」號(1972年3月2日)、「先驅者11」號(1974年12月)、「旅行者1」號(1977年8月)、「旅行者2」號(1977年9月)、「尤利西斯」號(1992年2月)、「伽利略」號(1995年12月)、「卡西尼」號土星探測器(2000年)、「新地平線」號冥王星探測器(2007年)。

「伽利略」號探測器任務結束之後,又過了13年,美國又發射了更先進的木星探測器——「朱諾號」飛船。它是在2011年8月5日發射升空,在2016年進入木星軌道,開始對木星進行長期的探測。「朱諾號」是迄今人類距離木星最近的太空飛行器,它的一個強大優勢在於可以多次來回進行低空穿越木星大氣。2018年2月,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公布了由「朱諾」號衛星拍攝到的一組木星南極的圖像,醒目的藍色漩渦以華麗的圖案扭曲變幻,創造了令人驚嘆的奇觀。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宇宙飛行員冒險進入到木星的大氣層,但科學家們認為,那隱藏在神秘雲層和風暴下面的世界他們已能推斷出。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伽利略號舊數據披露了木星衛星磁場的有趣細節
    眾所周知,木星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氣體巨行星,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伽利略號」木星探測器曾圍繞它運行了8年時間,雖然該任務早在2003年就已終止,但最近科學家從伽利略號第一次飛越木星最大衛星「伽倪墨得斯」(Ganymede)時的舊數據中發現,該木星衛星的環境與條件在太陽系中是獨一無二的。
  • 科技日曆|60年前,拍攝到地球首張照片的「探險者6號」衛星發射升空
    科技日曆|60年前,拍攝到地球首張照片的「探險者6號」衛星發射升空  Winnie Lee • 2019-08-07 16:03:27 來源:前瞻網 E1581G0
  • 木星最大的衛星,竟比水星還大!還擁有地下海洋!
    如果不是它圍繞著木星轉而是圍繞著太陽公轉的話,說不定真的可以成為一顆行星了。太陽系中,唯一一顆擁有磁圈的衛星。同時在這個衛星上,還存在著一些讓人覺得,非常適合生命出現的東西。那麼這顆衛星到底是誰呢?它就是神秘的木衛三。
  • 木星「朱庇特」的衛星 用它情人們的名字命名
    於是,科學家們5年前發射了一枚名叫「朱諾」的木星探測器。  昨天,朱諾終於來到了朱庇特的身邊,一部都市情感劇似乎就要上演……  ——朱諾來了!  成功被木星引力捕獲  在歷經近5年、跋涉27億公裡的「愛情長跑」後,北京時間5日11時18分,美國宇航局(NASA)的「朱諾」木星探測器點燃主引擎,執行「木星軌道嵌入」動作。
  • 科技日曆丨阿波羅8號成功發射,三名太空人完成人類首次繞月飛行
    科技日曆丨阿波羅8號成功發射,三名太空人完成人類首次繞月飛行  Emma Chou • 2019-12-21 16:10:19 來源:前瞻網 E3342G2
  • 我國成功發射海洋二號C星 海洋動力環境衛星星座又添新成員
    海洋二號C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攝影:汪江波中國日報9月21日北京電(記者 趙磊)記者從國家航天局、自然資源部獲悉,今天13時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遙四十一運載火箭,成功將海洋二號C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 科技日曆|蘇聯最後一艘探測器「月球24號」在危海成功著陸
    科技日曆|蘇聯最後一艘探測器「月球24號」在危海成功著陸  Winnie Lee • 2019-08-18 14:02:13 來源:前瞻網 E3057G0
  • 木星:不止是地球的守護星 還可能是地球的創造者
    木星是射手座的守護星,同時它也是整個地球的守護星。由於木星超強的引力,從太陽系外來的行星、彗星都被它攔住,不會撞擊地球。據推算,如果木星不存在,地球被小行星撞擊的機率的增大一千倍,所以木星保護了人類幾千年的文明。木星自轉一周需要10個小時,而公轉周期是12年,這樣算起來木星的一年就是木星上的一萬天。由於木星的自轉軸和它的公轉平面幾乎垂直,所以木星上面沒有四季。
  • 海洋二號B星發射成功 我國將組建首個海洋動力環境衛星星座 - 國內...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 通訊員 楊璐)記者從國防科工局、自然資源部獲悉,10月25日6時57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海洋二號
  • 成功發射!我國建成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
    ◎ 科技日報記者 付毅飛記者從國家航天局、自然資源部獲悉,6月11日02時31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海洋一號D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海洋一號D星和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分別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和一院研製。國家航天局負責海洋一號D星工程組織實施管理,自然資源部為牽頭主用戶部門。這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第334次發射。按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等相關國際法規定,我國管轄的海域面積約為300萬平方公裡,相當於我國最大的2個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西藏自治區面積的總和。
  • 木星是顆什麼行星,為什麼人類對它如此痴迷?
    目前還不清楚木星是否具有固體材料的中心核,或者它是否是厚厚的,超熱的和濃稠的湯。那裡可能高達90,032華氏度(50,000攝氏度)。表面作為一個天然氣巨頭,木星沒有真正的表面。這個星球主要是旋轉的氣體和液體。雖然宇宙飛船無法降落在木星上,但它也無法在沒有受到傷害的情況下飛過。行星內部的極端壓力和溫度,壓碎、融化並蒸發試圖飛入木星的太空飛行器。
  • 哈勃三十年,揭示宇宙奇觀:哈勃望遠鏡十大發現
    它的繼任者是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預計明年發射。讓我們向偉大的科技工作者們致敬吧,我們的徵途必將是星辰大海!文字稿如下1990年4月24日,哈勃望遠鏡搭乘著發現號太空梭升空,開啟了30年如一日的太空望遠鏡觀測生涯。誰能想到,它30年的辛勤工作,讓我們對宇宙的認知上升了好幾個臺階。在他到達30年工齡之際,我們列舉一下它的10大發現。
  • 中國成功發射海洋一號D星 打造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供圖中新網北京6月11日電(郭超凱)記者從中國國家航天局獲悉,6月11日2時31分,中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海洋一號D星。該星將與海洋一號C星組成中國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
  • 「阿里安」-5火箭將發射「伽利略」星座
    據中國國防科技信息網報導:阿里安航天公司CEO和歐空局負責伽利略項目和導航相關活動的主管在倫敦籤署了一項協議,使用「阿里安」-5火箭發射歐洲「伽利略」衛星定位系統。     該協議為在2014年和2015年使用「阿里安」-5火箭發射衛星以完成「伽利略」星座的部署提供了可能性。
  • 「讀史」木星衛星的發現,改變了伽利略的人生,就在1610年1月7日
    1610年1月7日,義大利的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伽利略用望遠鏡首次發現了木星的衛星,木星四顆衛星的發現,讓教會很受傷,也埋下了對伽利略仇恨的種子。01伽利略衛星的發現1609年的一天,伽利略從眼鏡店買回幾塊透鏡,開始琢磨怎麼能把他們組合起來。經過一番努力,他成功製成了第一架放大倍數為3的望遠鏡。後來經過一番改進,他又製成了8倍的望遠鏡。
  • 科技日曆|57年前,一場失敗拉開了人類深空探索的序幕
    科技日曆|57年前,一場失敗拉開了人類深空探索的序幕  黃琨 • 2019-07-22 22:10:18
  • NASA公布木星最新圖像:木星南極又多了一個新氣旋
    木星大紅斑NASA的「朱諾」號探測器在2011年8月接替「伽利略」號發射升空,於2016年7月進入木星軌道。剛剛到達不久,「朱諾」號已經發現木星南北極存在大量小型氣旋,且亂中有序,均是以一個極點氣旋為中心,簇擁成一圈。具體來說,北極呈現出「8+1」的結構,而南極則是「5+1」。
  • 科學史最不可思議錯誤:伽利略肉眼看到木星
    事實上,即便是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他們也犯了許多今天看來似乎十分愚蠢的錯誤。   讓我們從1611年說起。之前一年,伽利略-伽利萊對外宣稱他看到了木星的衛星。另一位備受尊崇的佛羅倫斯天文學家弗朗西斯科-辛濟(Francesco Sizzi)則試圖解釋伽利略這是自欺欺人。辛濟說,木星的這些衛星「用肉眼是看不到的,因此不會對地球造成任何影響,因此沒什麼用,也不存在。」
  • 文昌物聯一號(天啟三號)衛星搭載長徵11號成功發射
    2019年6月5日,文昌物聯一號衛星搭載首次在海上發射的固體運載火箭長徵十一號成功發射入軌,該衛星由北京國電高科科技有限公司負責研製。在衛星的整個研製過程,秉承「萬物互聯,天啟護航」的理念,採用更高效的通信體制和更寬的頻率帶寬,力求為廣大用戶提供可靠、經濟的衛星物聯網服務和行業解決方案。隨著該衛星的成功發射,表明衛星物聯網應用產業正式落地海南省文昌市。
  • 科技日曆|紀念凡爾納!世界第一艘核動力潛艇「鸚鵡螺號」65年前...
    科技日曆|紀念凡爾納!世界第一艘核動力潛艇「鸚鵡螺號」65年前下水服役  Winnie Lee • 2019-09-30 15:07:21 來源:前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