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王死社稷,崇禎沒有苟且偷生,李自成進京後如何處理他的遺體?

2021-01-21 騰訊網

1644年,註定是歷史上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群雄逐鹿,你方唱罷我登場,直到三百年後,郭老還特地寫長文以示紀念。那年初,大明王朝面對內憂外患,已經風雨飄搖,而崇禎以及群臣都拿不出一個好的應對方案。

到了三月中旬,京城已經一片混亂。許多住在京城的官員與富人已經帶著家眷,不顧朝廷禁令紛紛逃往南方避難,普通百姓也不乏出逃者,城門口擁堵不堪。崇禎害怕大批逃亡之人會擾亂軍心民心,更擔心李自成的奸細趁機作亂,就決定關閉城門,不許隨意出入。

三月十七日早朝,崇禎再一次與大臣討論應對方案,並當眾落淚,大臣也跟著假惺惺地哭了一把。有人提出啟用閹黨的馮銓、霍維華、楊維垣等。不說可不可用,幾個人員在外地,用了也難解燃眉之急。崇禎聽著這些話,實在是心煩意亂,用手指寫下「文臣個個可殺」,讓身邊的太監看了看,又抹去。他實在太想把這些沒有責任感的文官統統除掉,可在這生死存亡之際,他連殺人的能力也沒有。

眼看形勢越來越不好,崇禎心急如焚,他打發走了文臣武將,又召集太監,要太監們去武裝守城。太監們一片譁然,直到傍晚才組織起幾千人的隊伍,分了崇禎臨時拿出來的二十萬兩銀子,亂鬨鬨地到各城牆去。

這時,李自成已經包圍京城,齊化門外的「三大營」不戰而潰,平則門和彰義門等處都遭到猛烈攻擊。

在那天夜裡,崇禎的心已經死了。人生自古誰無死?但作為一代君王,卻這樣狼狽不堪地「殉國」,實在於心不忍。逃跑沒面子,守也守不住,奈何?

十八日清晨,他最後一次召集大臣,垂頭喪氣地說,不如大家一起在奉先殿自殺。大臣沒有一個人響應,大家用沉默,否定了崇禎的提議。崇禎在這一天,下了最後一道「罪己詔」,宣布停止徵收遼餉等一切新舊加派,可惜這一「德政」來的太晚。詔書還宣布赦免一切「從賊」人員,只有李自成不赦,官民有擒獲者加官晉爵。

崇禎最後的垂死掙扎,沒有改變大明王朝大勢已去的局面。他在宮中擺下酒宴,叫來妻妾子女,一起吃最後的晚餐。一家人哭哭啼啼地痛飲一番,酒過三巡,崇禎拔出寶劍,對家人說,「事已至此,可以一死了之」。隨即一頓揮舞,血流成河,家庭聚會變為刑場。宮女們看到這一幕,膽戰心驚,紛紛逃出宮外。

宮中的三個皇子嚇得不知所措,崇禎讓太監帶著他們先逃到宮外躲起來,還告誡他們,「你們今天是皇子,明天就是普通百姓了,在亂世之中要隱姓埋名,低調做人。見到老年人要叫老翁,見到年輕的要叫叔叔伯伯。萬一保住性命,報了父母之仇,不要忘記今天的教訓。」

三月十九日凌晨,崇禎走出了玄武門,爬上紫禁城北邊的煤山。這裡是京城的高點,這幾天來他也曾數次登上山頂,查看城防與軍情。出宮前,他已經寫好了遺詔:「朕已喪天下,不敢下見先人,亦不敢終於正寢。」

眼看無力回天,崇禎用上吊自殺的方式,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年僅三十三歲。城外,李自成大軍越戰越猛。

李自成攻入京城時,各門守城的太監和官兵全部停止了抵抗,繳械投降。明朝的大小官員們有十幾人自殺殉國,絕大多數則戰戰兢兢地躲在家裡,等待著李自成的處置。京城裡的百姓家則家家戶戶都在門前設香立案,供上寫了「大順永昌皇帝萬歲,萬萬歲」字樣的牌位,許多人還在帽子上貼上「順民」二字。

京城的陷落和崇禎皇帝的自殺標誌著兩百多年的大明王朝正式結束,但在大順軍剛剛進入京城的兩三天裡,大家都不知道崇禎帝的下落。當時城中有許多流言蜚語,有說崇禎已經在破城之時逃走,現在正在南逃的路上;有說他藏在百姓家中。

李自成的大順軍在宮中找不到崇禎帝的蹤跡,於是下令,一邊派將領帶大軍南下追查,一邊發出公告:「主上救民於水火,克破京城。其崇禎逃出紫禁城外,又能出首者,賞黃金千兩;隱匿者誅全家。」

直到二十二日,才在煤山上發現崇禎的遺體。大順軍將崇禎的遺體拖下山去,同周皇后的遺體一起放在東華門外。明朝官員和京城百姓聽說後前去觀看,見遺體以發覆面,慘不忍睹。

明朝兵部主事劉養貞自己出錢買了兩副柳木棺材,草草地將遺體裝起來。李自成出於安定民心的考慮,覺得總是要把前朝皇帝安葬了為好,因而在二十五日拿出質量較好的紅漆和黑漆棺材各一副,重新裝殮了崇禎和周皇后,並命令順天府擇日將崇禎安葬於昌平銀泉山。

按照慣例,皇帝繼位後就要開始為自己建造陵墓,但崇禎初年的御用風水師踏遍千山萬水,居然沒有找到一個風水寶地,因此,崇禎修建陵墓的事便一直拖延下來。1640年,終於找到一塊風水寶地,但經過風水師的推算,要到1644年後動工才算吉利。所以,崇禎到死也沒來得及修建自己的陵墓。

崇禎的下葬日期是四月初三,因為有棺無槨,負責監葬的大順禮部主事臨時決定將田貴妃的棺材從原來的木槨中取出,用它裝了崇禎的棺材,葬禮草草結束。

雖是亡國之君,崇禎畢竟做過17年的大明皇帝,因而去世後還是有一點哀榮。大順政權在《永昌元年詔書》中說過「君非甚暗」,其實對這個已去世的帝王並不感興趣,再加上當時忙於組織建設,還要應對明朝殘兵,根本顧不上給崇禎加諡號等事情。

一個月後,局勢再度反轉,李自成撤離京城,多爾袞問鼎中原。作為一個傑出的政治家,多爾袞深知收買人心的重要性,因而剛入關時便提出「除暴救民,滅流賊以安天下」的旗號。入主京城的當天,多爾袞就傳令,為崇禎設位哭泣三天,並為崇禎擬訂諡號。

相關焦點

  • 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到底是謊言,還是名副其實?
    還有二十多年後的土木堡之變,最大的原因是明英宗朱祁鎮什麼都不懂,非要御駕親徵,沒有指揮才略,還聽不知兵的太監王振瞎指揮,給了瓦剌也先那樣的大好機會,自然是被打的落花流水,他要是在北京好好指揮,調兵遣將去鎮壓瓦剌也先的軍隊,怎麼會有此慘禍呢,遇到這樣的糊塗皇帝,你就是國都在廣州,也阻擋不了他去前線送人頭的行為,這個總不能怪朱棣遷都身上吧?再來說說「君王死社稷」。
  • 關於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說法到底對不對?
    而明朝的評價呢,相信大家很熟悉,那便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當然漢朝的評價出自明末清初的大儒王夫之先生,意思歷朝歷代都是國弱而亡,而唯獨漢朝滅亡時依舊很強,還是很對的。而明朝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評價,宋安之查了查,並沒有找到史料出處,應該是當下網友的評價。那麼「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評價到底對不對呢,今天宋安之來具體說說。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朝為何會被氣節害死?
    說到明朝的「不割地,不和親,不稱臣,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靜夜史在先前的文章中已經多次分析過這個問題的本質。在先前的文章中,靜夜史就分析過:作為我國歷史上一個普通的封建王朝,明朝並沒有太多特別的地方,單單是因為它的後面是清朝,前面是元朝,就將明朝抬到高山仰止的位置,最後摔下來,尷尬的還是自己。關於那句著名的「不割地,不和親,不稱臣,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靜夜史只能說,明朝的氣節絕對是有的,這不可否認,但是這並不值得後人大吹特吹。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你知道其中真正的意思嗎?
    明朝圈粉無數,最為人津津熱道的莫過於「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話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內涵,一萬個人裡面最多一百個人知道。按表面意思理解,大家肯定覺得很有血性。這句話是在民間流傳許久,也有人在近代有人看完明代歷史總結得出,十分認同。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原本強大的王朝,為什麼會滅亡?
    一提起明朝很多人都知道的一句話,叫做「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其實這個說的就是朱棣,遷都和那個崇禎帝在眉山上吊的典故。作為一個君王都可以以身殉國,那麼作為一個臣子,是不是更應該追隨著一個帝王去殉國呢?無事袖手談天下,臨危一死報君王。
  • 為什麼有人說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是歷史上最大謊言?
    (網上很多人說明朝疆域如何廣闊,如果按他們的說法,蒙古和東北就是大明的領土,那北京也就談不上是國門)如果天子守國門是指離邊界近,那秦、西漢和唐在關中建都,離西北邊界距離也近,北宋開封到遼國,幾乎是一馬平川,為什麼沒有人說他們是天子守國門?自古南方建都的南宋和東晉等國,很多時候離北方幾乎一江之隔,他們不也是天子守國門?
  • 中國最有血性的漢人王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朱元璋雖是農民出身,但是他的膽略與才氣,明朝以前的皇帝沒有一個能比得上,他不但赤手空拳打下了大明江山,並為他的子孫留下:「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祖訓。而且他的後人也都做到了這一點,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在清軍攻陷北京時,吊死煤山。
  • 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是中國歷史上的大謊言
    在中國古代的王朝中,明朝有一句很牛的話: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但是這句話如果認真分析起來,實在是一個最大的謊言。而明英宗作為皇帝在部隊中,別人都只能聽他的,而他又專門聽宦官王振的,而王振想的不是打仗,而是炫耀他如何受到皇帝的器重。如此一來,這仗還怎麼打?也就是說,明英宗和明武宗御駕親徵,對戰爭不是正向的推動作用,而是反向的阻礙作用,所謂「天子守國門」,實在就算不上了。再說「君王死社稷」。這個當然說的就是崇禎皇帝。崇禎皇帝確實沒有出逃,而是吊死在景山上。
  • 崇禎讓道士算命,道士測完大呼4字,後竟全都應驗
    除了內外交困的局面,崇禎皇帝還面臨著天災,他正巧遇見了『小冰河時期』,小冰河時期會導致地球溫度下降,結果就是糧食產量的減少,歷史上許多內亂都和這一時期有關,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就處於小冰河時期,人口從六千萬減少到了不到八百萬。五代十國時期同樣處於小冰河時代,人口也從六千萬減少到兩千萬。
  • 明朝:天子不曾守國門,君王作死於社稷
    提起明朝,許多人對它的評價是中國歷史上最有骨氣的王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但其實這種觀點帶有很大的個人崇拜和主觀意識,如果大家好好研究下歷史,就會發現明朝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偉大。天子不曾守國門所謂的「天子守國門」這句話主要指的是明成祖朱棣把都城從南京遷到靠近邊界地區的北京,以君王之姿鎮守邊境。
  • 明朝作為最剛的王朝,其「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有何意義?
    明朝可謂是中國歷史上最剛的王朝,無漢唐之和親、無兩宋之歲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封建王朝,明朝是把漢族的血性體現的淋漓盡致。而其中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也是自明成祖朱棣以後,被各任皇帝所延續,前有明英宗被俘明朝堅守北京,後有崇禎帝堅持不南下固守京城。要說天子守國門的意義何在?那就是能夠集中國家的軍事力量來對抗北方邊境大患,雖然不能完全解決外患問題,但總歸能夠緩解明朝中央的壓力。可惜的是最後明朝亡於了內憂,即使東北的後金再怎麼厲害,也是無法吞掉明朝的。但憑藉後金的兵力,打敗李自成這樣的農民軍還是綽綽有餘的。
  • 號稱「君王死社稷」的明朝,卻有四個皇帝被俘,拜兩個民族所賜
    明朝素以「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而聞名,但縱觀明朝歷史,卻有多達四位皇帝被俘,不得不讓人懷疑「天子守國門」的合理性以及「君王死社稷」的真實性。在明朝近三百年的歷史中(包括1644年到1662年弘光、隆武和永曆南明三朝在內的廣義明朝),共有十九位皇帝,其中多達四人被敵人俘虜。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縱觀歷朝歷代只有這個朝代真正做到了!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是什麼意思呢?通俗來說,就是天子去鎮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就是當一個王朝滅亡的時候,君王去殉國也絕不投降敵人。在我國歷史上真正做到這樣的朝代,只有一個。這個朝代就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大明王朝。
  • 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國門!如此血性的皇帝為何被說成是昏君?
    清朝的末代皇帝溥儀在自傳中寫道,在20世紀初,日本人佔領東北之後,他說:「這時佔據著我全心的,不是東北老百姓死了多少人,不是日本人要用什麼辦法統治這塊殖民地。它要駐多少兵,要採什麼礦,我一概不管,我關心的只是要復闢,要他們承認我是個皇帝。」而明朝自永樂皇帝朱棣為抵禦外族侵略,遷都至北京後,歷任皇帝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威脅,都沒有過逃跑的想法。
  • 崇禎皇帝自縊後,闖王李自成佔盡人和,最終卻敗於清軍之手
    與開國皇帝朱元璋相比,他的後人未免有些"奇葩",要麼體弱短命要麼玩物喪志,直到快要亡國時才出了個稍微正常的崇禎皇帝。但此時的明朝積弱已久內憂外患,即便崇禎帝有心改革勵精圖治,也沒能成功挽救頹勢。一邊是農民軍首領李自成,一邊是虎視眈眈的清軍,為何後者能搶佔先機順利入關呢?
  • 野史:崇禎帝喬裝外出算命,連測三同音字,為什麼測完面色蒼白?
    明末風雨飄搖,國家危在旦夕,據民間傳說,一次,崇禎帝和貼身宦官王承恩,微服出行。可能是為了散心或者探察民情,見街上有人卜卦算命,周圍有不少人。崇禎心思一轉,想算一算國運如何,作為皇帝崇禎壓力極大,或許面對內憂外患,他已經無力承擔。當時周圍人很多,說話多有不便,崇禎帝便讓王承恩打發其他人走,並把算命先生請到客棧內。
  • 三個原因告訴你,明朝是怎麼滅亡的,崇禎皇帝是可恨還是可憐?
    文▏小先生明朝最為漢人統治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被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所滅亡後,後世之人每每提起明朝大嘆可惜,讓人可惜的原因有好幾點,第一明朝是漢人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第二點可惜就是說崇禎皇帝,崇禎作為明朝最後一位皇帝,表現出的骨氣非常值得人可敬可佩,無論明朝末年艱苦還是奉行,不和親、不納貢、不稱臣、不割地、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信條,崇禎皇帝更是先殺死自己的妃子皇子,隨後留下
  • 李自成兵臨城下,崇禎找相士算命,連測四字結果一樣,後字字應驗
    崇禎皇帝上臺後,為了「興明」,展示了幾個好的特長:一是果斷,他一上臺就除掉了禍害朝政的「攝政王」魏忠賢。二是勤政,他每天通宵達旦地審閱政務,處理國事。三是重賢。他提拔有真材實能的官員到高位,為家服務。然而,儘管他改革創新,勵精圖治,以圖拯救大明帝國。但冰凍三尺非一日寒,再加上崇禎皇帝本人才情平庸,再加上老天不作美,天下四處鬧災荒。
  • 崇禎皇帝為什麼不選擇南遷?如果學宋朝南遷,大明能延續下去嗎?
    1644年,當李自成的大軍攻破北京城時,滿城尋找大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崇禎,最後卻發現其於煤山之上自縊,他親手了解了自己的妃子和子女,也許是不想遭受他人的侮辱,他只能選擇了這一極端的方式,一代帝王最後也
  • 大明王朝的沒落並非偶然,李自成的成功離不開崇禎皇帝「順水推舟」
    可惜歷史沒有如果,李自成自身的局限性限制了他成為皇帝的可能,就算他成功地滅了明朝,以他的性格來看,他也無法穩坐紫禁城的龍椅,成為真正的一國之君的。李自成的成功離不開以為很重要的人物:崇禎皇帝。其實崇禎皇帝算是明朝末期一位比較有想法的皇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