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門中有一首著名的偈語,其中說到「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緣是佛教對世間萬有之間關係的認識,譬如我們到寺院,出家師父常稱我們作「有緣」,意為我們與佛有緣。事物之間存在發生關係的可能,則被稱作有緣,與之相反,就是無緣。在佛家看來,萬事萬物間必須有緣,才會有後續的發展和結果,這便是「緣起論」。
所謂「天雨雖寬,難潤無根之草;佛門雖廣,不度無緣之人」,那麼究竟怎樣的人,才算與佛有緣?他們身上又有何特徵呢?本文中小編就為大家一一詳解。
其一、禮佛拜佛。
《法華經》云:「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禮佛拜佛,可以說是與佛結緣極為方便的善巧法門。佛緣是內心與諸佛的感應道交,也許有人會奇怪,為何自己站在佛像前,內心會有莫名的歡喜,甚至痛哭流淚。依照《金剛經》的說法,能對佛法一念生信,都是無量劫以來所種下的善根。
無始以來,眾生心中的貢高我慢之情熾盛,很多業障深重的人,即便站在佛前,可能也拜不下去。因為禮佛,降伏的是種種煩惱習氣,拜佛時「五體投地」,我們要觀想「貪嗔痴慢疑」這五毒心,在拜佛的當下得到清淨。所以,拜佛也是在拜自性佛,能在佛前長身一拜,既是對煩惱業障的懺悔,又是感念佛恩,與佛結緣。
其二、憶佛念佛。
佛經中說,念佛一聲增福無量,但是為何有些善信念佛,很容易有感應,而有些則感受不到佛力加持呢?實際上,這也是眾生佛緣深淺不同的緣故。念佛法門,是佛陀為末法眾生施設的方便善巧,「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不管婦孺老幼,信願具足,一聲佛號念到風雨不透,便能即生成就,不需三劫修福慧,只憑六字出乾坤。
但是,念佛佛門雖然殊勝,但是非與佛有宿世因緣的人不能生信。譬如,依《念佛圓通章》所言,淨土法門的宗旨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善根淺陋的人,雖然口中在念佛號,心裡卻在打妄想。祖師有言:「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如此念佛,無外乎結個善緣,很難得到佛法實益,往生淨土更無從談起。
其三、喜誦經文。
佛經就是佛陀所說的一切教法,其中包含著信佛、修佛,直至成佛的種種方法。佛家有八萬四千法門,因而經典也數不勝數。為什麼說有佛緣的人,喜愛誦讀經文呢?佛陀住世時,他的一切言教和身教,都是靠弟子們口耳相傳。譬如弟子要去外地遊化,就要先將佛所說內容的記誦下來。所以說,如果有人能熟記哪怕一部佛經,也是有大善根,有極深佛緣的表現。正如《金剛經》中釋迦牟尼對須菩提尊者所說,「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不過,誦經的意義在於以經文反觀自身,如同在面前豎起鏡子,觀察自己的身口意,若有造業,就要勤加改過。所以,祖師們常講,「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要以求智慧的目的誦經,不要貪圖記誦的經文比別人多。如若不然,無外乎將對世間五欲的貪著,轉移到了經文上。
其四、恭敬僧人。
與佛結緣,乃至皈依佛門的在家人,被稱作三寶弟子。哪三寶呢?除了上文中所說的佛和法,另外就是僧。在佛法的修行上,有一盞萬古不熄的指路明燈,那就是信佛、學法、敬僧。佛法僧是不一不異的,三寶不是同一物,卻緊密不可分割。
每位出家師父,就是整個僧團的象徵,也是佛寶和佛法的象徵。恭敬僧人,就是在恭敬諸佛,恭敬佛法和僧團。須知,釋迦牟尼雖已成佛,但仍不離僧團,也就是說,釋迦牟尼佛也是僧團中的一員。佛法久住世間,離不開出家人的住持,因而如說修行,恭敬世間一切菩薩、聲聞、緣覺、賢聖僧乃至凡夫僧,就如同供佛。
曾經請教師父,究竟何為佛緣。師父說:「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裡無雲萬裡天。」諸佛慈悲,平等加被眾生,但若想與佛心相應,則要親手捧起一抔清水,才能映出朗月。南無阿彌陀佛。
更多佛經解讀、佛門典故,請關注蓮荷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