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天主教是怎麼分裂的?

2021-01-10 澎湃新聞

原創 文史君 浩然文史 收錄於話題#宗教史15#歐美歷史35#世界史23

天主教原本是中世紀歐洲人的精神支柱,但到了文藝復興時期,由於人們逐漸認識到天主教士的荒淫與貪婪,所以社會上反對天主教神職人員的呼聲日益高漲。再加上天主教教皇與世俗國王在對民眾的控制權上起了衝突,國王、民眾和文藝復興知識分子,三者逐漸組團聯合起來,共同反對天主教。

華麗的天主教堂

一、贖罪券引發的風波

基督教認為人生來就帶有原罪,所以要想清除人身上的這些罪惡,就必須購買教會頒發的贖罪券。如果基督徒不願意購買贖罪券,那麼他們在死後將進入煉獄和地獄,受到百般的折磨。

從表面上來講,贖罪券是為了解除普通老百姓身上的原罪,但實際上,贖罪券不過是教皇和一些教職人員用來斂財的手段罷了。典型代表就是教皇利奧十世,利奧十世於1513年當選為羅馬教皇。而在他當選之後,他竟然發現教會的財庫裡空空如也,於是便決定頒發贖罪券,以此來滿足自己的貪慾。

出售贖罪卷

普通民眾認為,只要購買了贖罪券,就可以免去一切原罪,死後更是不必進入地獄受苦。而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普通民眾便瘋狂地購買贖罪券。

當然也有一些有識之士看穿了利奧十世的小把戲,並且站出來反對教會的愚民舉動。而馬丁·路德就是他們中的佼佼者。

二、馬丁·路德的覺悟之旅

馬丁·路德生於1438年,他既是奧古斯丁教會的修道士,也是維滕貝格大學的神學教師。正是基於這兩個身份,馬丁·路德曾經無比相信教會的神聖性與教皇的崇高性。

馬丁·路德

但是在1511年,當馬丁·路德在羅馬進行了一番所謂的朝聖之旅後,他徹底改變了自己此前對羅馬教皇和教會的看法。在羅馬,馬丁·路德見到了教皇和教士們的奢侈,卻看不見他們對民眾的一絲憐憫。在經過這一番所見所聞之後,馬丁·路德毅然走向了宗教改革之路。

當然,此時的馬丁·路德並不是對基督教失去了信心,他只是不滿於基督教教士和教皇的所作所為,所以他進行的宗教改革,主要也是針對教士和教皇的行為進行約束和限定。

馬丁·路德

三、宗教改革的進行

就在馬丁·路德在羅馬見識到教會的醜陋面貌沒幾年,馬丁·路德所在的維滕貝格大學,竟然也開始無恥地銷售教皇頒布的贖罪券。馬丁·路德在得知這一狀況後,立即起草了《九十五條論綱》,以駁斥贖罪券。

《九十五條論綱》一經出版,立即得到了社會各階層的響應。當時上至王公貴族,下至普通百姓,只要是識字的人,都如饑似渴地閱讀他的著作。而隨著《九十五條論綱》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那些所謂的宗教神學人士,為了保住自己的飯碗,全都站出來與馬丁·路德進行辯論,最後竟然驚動了羅馬教皇。一開始教皇利奧十世以為這只是一次普通的教士內部分歧事件,但隨著馬丁·路德反對贖罪券事件愈演愈烈,最後羅馬教皇利奧十世不得不無恥地宣布,禁止馬丁·路德在任何場合進行發言。

教皇給馬丁·路德頒布禁令

當馬丁·路德得知羅馬教皇將要對他頒布禁令之後,他率先一步作出宣言。在宣言中他表示,羅馬教皇不配擁有世俗的權力,不僅贖罪券應該被廢除,就連教皇的世俗權力也應該一併被廢除。而就在宣言發布後不久,馬丁·路德便收到了羅馬教皇的詔令。而詔令的內容有,禁止所有人再閱讀馬丁·路德的著作,如果在2個月內馬丁·路德還不知悔改,那麼他將以異端的罪名被處以極刑。但是面對教皇的淫威,馬丁·路德不僅毫不畏懼,而且還在眾目睽睽之下一把火燒了教皇的詔令。

四、馬丁•路德的勝利

當然,馬丁·路德的硬氣並不是毫無原因的,因為在當時的德國,反對教皇及教會的行動,已經形成了一股趨勢。受教皇和教會壓迫已久的人民,集中起來進行抗議,此時不僅教皇的詔令已經不起作用,就連教會的權威也在人們心中開始瓦解。

在這種情況下,羅馬教皇也只得向德國皇帝查理五世施加壓力,要求他將馬丁·路德送到羅馬去進行審判。但是查理五世卻拒絕了教皇的要求,反而邀請馬丁·路德去參加沃木斯大會(由全國王公貴族和德國牧師舉行的商討國家事務的大會)。大會上,馬丁·路德明確表明自己不願意撤回自己的所有著作,因為那樣只會讓羅馬暴君得願以償。自己的行為或許違反了教會的意志,但是自己從不曾褻瀆上帝,反而上帝與我同在。

查理五世

德國皇帝查理五世在馬丁·路德的慷慨陳詞之下也頗為感動,他不僅沒有聽從一些天主教徒的意見,將馬丁·路德投以火刑,反而給予馬丁·路德保護,給他發了在德國國內的通行令。

在獲得德皇的保護之後,馬丁·路德又做了一件至今讓德國人驕傲的事情。那就是他將聖經翻譯成了德語,這標誌著從此以後,德國的普通知識分子也可以讀得懂聖經了。而那些別有用心的教士,就再也不能胡亂解釋聖經,忽悠德國人了。

後來馬丁·路德及其後繼者反對教皇和教士的行為,被後世稱為「宗教改革運動」,而支持馬丁·路德一派的基督徒,又被稱為「新教徒」。

新教徒

文史君說

基督教由天主教一教獨大的局面,轉而分裂出了新教,從表面上來講,這看似是馬丁·路德一個人的功勞。但其實這是當時文藝復興民眾覺醒和國王世俗權力增大等一系列綜合因素導致的必然結果。否則只憑馬丁·路德一個人振臂一呼,民眾不可能突然覺悟,國王也不可能突然敢於違背教皇的命令。但是無論如何,馬丁·路德對教皇的反抗,是宗教改革運的導火索,點燃了整個世俗社會對教皇及教會的不滿。

參考文獻

(美)邁爾斯:《世界近代史,天地出版社2018年版。

何炳松:《歐洲全史》,臺海出版社2019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闞翔

原標題:《歐洲天主教怎麼分裂的?是這個德國教士幹的,德國人至今為他驕傲》

相關焦點

  • 天主教教皇本篤十六世正視歐洲虐童案
    佛教在線海外訊 據BBC2010年3月12日報導,在多年掩飾迴避之後,教皇終於正視歐洲虐童案。美國各天主教區虐童案均已進入賠償程序,也給羅馬教庭以巨大的壓力。天主教教皇本篤十六世近日與德國天主教主教團領袖會晤,討論德國及歐洲天主教會大範圍性虐待兒童事件。德國天主教主教團主席佐利齊將向本篤十六世報告大約200個德國天主教神職人員性虐待兒童案件的細節。
  • 當初的基督教是如何走向分裂的?東正教、天主教和新教有啥聯繫?
    其分為天主教、東正教、新教等三大派系,但因歷史發展的緣故,漢語所稱的「基督教」常專指新教,基督教整體則又另以「基督宗教」、「基督信仰」或「廣義基督教」稱之。現如今的基督教並不是字面意義上的教派,在當今社會,我們所提及的基督教其實包括天主教、新教和東正教。最早的基督教就是字面意義上的基督教,並沒有劃分這三個派系。在羅馬帝國解體之後,基督教正式劃分為東正教和天主教。
  • 天主教教宗方濟各:基督信徒的分裂是個醜聞
    「基督信徒分裂是個醜聞」。6月24日,天主教教宗方濟各在一封信函中表達了這個觀點。這是方濟各寫給世界基督教教會聯合會(WCC)秘書長特韋特(Olav Fykse Tveit)牧師的一封信函。今年是天主教會與世界基督教教會聯合會(WCC)「聯合工作小組」創立50周年,教宗方濟各為此寫了這封信函。
  • 東正教和天主教同為基督教,為何要分裂兩半?哪個才是正宗?
    說到基督教,大多數的人都會想到天主教、東正教以及新教,正是因為這三個基督流派鼎立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地位,可是對與這三個宗教,中間有太多的區別,到底哪個才是基督正統呢?首先我們來看名聲最盛的天主教,天主教是基督教西傳後的統稱,也可以說是誕生最早的教派。
  • 這個國家信奉天主教,卻在歷史上屢屢做出反叛之事
    自羅馬帝國成立以來,以羅馬天主教為核心的教會勢力在全歐洲傳播著教義,獲取了大量的信徒。由於人口流動、戰爭、行商交易等因素影響,許多邦國接受了天主教,更在國內建立了不少教堂、修道院作為教會分部。其中,法蘭西作為最早信奉天主教的邦國之一,在宗教事務上的影響力可以說是舉足輕重。
  • [] 歐洲最著名的人格分裂測試
    測試:歐洲著名人格分裂測試1。你喜歡哪種動物?A 綿羊(去第2題) B 馬(去第3題) C 蛇(去第4題)2。面對新相識的朋友,你會怎麼介紹自己?A 「你好!我喜歡戶外運動,你呢?」(去第3題) B「喂,我是某人的女朋友。」(去第4題)3。
  • 天主教
    天主教與東正教、新教同為基督教的三大派別。天主教亦稱「公教」,原意為「普世的」和「大公的」。天主教拉丁文名稱為Ecclesia  Catholica  Romana,直譯為「羅馬公教」,音譯為「加特力教」,意譯為「羅馬天主教」。
  • 英美新教國家為何比天主教國家強大
    但更深一點的原因是,英國是加爾文新教國家,他們接受了改革後的新教商業倫理,不受羅馬教廷的威權約束,後來又把新教帶到他們的殖民地;而西班牙與葡萄牙是天主教國家,他們沒有接受新教改革,繼續按照羅馬教廷規制的等級秩序組織社會與經濟,就這樣,他們的拉美殖民地也繼承了天主教傳統。新教國家和天主教國家怎麼差別這麼大呢?
  • 當蝴蝶扇動翅膀:一場發生在歐洲的戰爭如何導致了明朝的滅亡
    一、歐洲三十年戰爭1618年,歐洲爆發了一場後來改變歐洲格局的戰爭,因為斷斷續續打了30年,因此被後人稱為30年戰爭。戰爭的起因是宗教,此時的歐洲,已經經歷了一個世紀的宗教改革,天主教的統治被極大削弱,新教在歐洲各國得到了廣泛的傳播。
  • 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新教是什麼關係
    基督教是包括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在內的宗教慨念。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傳說的耶穌創立於公元1世紀。1054年後分裂成天主教和東正教兩大派。16世紀時,宗教改革,天主教內部再度分裂,出現了許多脫離舊天主教的不同的新派系,主要的有路德教、加爾文教和英國國教。這些新派系被統稱為新教。
  • 信仰天主教的國家,試圖顛覆法國的統治者,為何引發了一場革命?
    百家號作者:中海說史不知道,大家對天主教是有何理解的呢?曾經的天主教歷史與國家政治分不開,在歐洲的宗教都是與國家息息相關的國家,靠著宗教統治人們的思想,讓人們安心的為國家奮鬥。而宗教依附於國家,使他們生存發展的更壯大。
  • 艾星維:西方的天主教為什麼會有教皇?
    在中世紀,歐洲人普遍信奉天主教,天主教是當時的歐洲的主流宗教。在當今社會,天主教依然擁有12億多信徒,信徒的數量僅次於伊斯蘭教的遜尼派。天主教作為歐洲的主流宗教,其不同於其他宗教,擁有教會這個常設機構,教會之中又有教皇。雖說教皇是精神領袖,不會過多幹預地方的內政。可在古代歐洲,教皇的權威比歐洲各國的國王還要高。
  • 暗夜裡的腐朽、蒙昧與晨星:宗教改革前的天主教世界
    可你怎麼能確知你已盡力而為?你怎麼能肯定你是那個配得拯救的人? 當然,教會的官方教導清楚指出,沒有人在死的時候,有足夠的公義讓他配得救恩。基督徒若不是犯了致死的罪,比如殺人罪,而且沒有悔改(這樣他必墜入地獄無疑了),那麼他在死後還是會有機會,即他的罪會在煉獄中被慢慢地洗除淨盡,然後他就潔淨了,就可進入天國了。
  • 東正教和天主教的千年恩怨,為啥無法化解?答案來了!
    東正教和天主教都是基督教的分支, 不過如今卻呈對立狀態,無法調和。那麼,東正教和天主教的千年恩怨,為啥無法化解?不過,在公元330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隨著帝國的分裂,基督教也一分為二,以羅馬為根據地的西方教會和以君士坦丁堡為總部的東方教會。
  • 中世紀風雲︱羅馬主教是如何成為天主教世界的「教皇」的
    侵入帝國的蠻族武士,在宗教上反倒被羅馬同化,皈依天主教。其後他們又調轉頭來,衝向他們自己的發源地,徵服北歐大森林,強迫留在當地的原始部落信基督,以刀劍傳播福音。到公元十一世紀,天主教在歐陸的影響範圍其實已經超出原本羅馬帝國統治的區域。羅馬的城牆倒下成為廢墟之後,教會的十字架卻屹立不倒,甚至舉得更高。
  • 宗教與帝國改革並行,卻避免不了分裂——神聖羅馬帝國的夢與現實
    在當時從中世紀轉向近代的歐洲歷史中,一系列的改革對於神聖羅馬帝國而言既痛苦又不可避免。早在宗教改革之前,帝國就已經為經濟基礎發生變化而被迫進行政治改革。但當時的問題是宗教社會下所有人的利益信仰和糾紛都與宗教有關。所以神聖羅馬帝國不論怎麼改革都繞不過宗教。再加上當時宗教兜售贖罪券以及宗教內部的貪腐問題,一直很嚴重,並且向校區分攤各種稅收。
  • 作為天主教宗教的中心,僅是彈丸之地,梵蒂岡怎麼一直沒被吞併?
    梵蒂岡在拉丁語中意為「先知之地」,是全世界天主教的中心,天主教教皇就在此生活,國家的領導人就是教皇,並且是終身制任職,任何人都無法撼動和罷免其位置。天主教是基督教的主要組成部分,還曾主導過歐洲文明圈的宗教,曾經也是十分輝煌的,即使是現在,天主教的教徒也遍布世界各地,中國都有六百多萬教徒,全球更是突破了十億,梵蒂岡則是這十幾億人的信仰中心。
  • 穆斯林國家多次西徵,與天主教國家對抗,為何從不北上攻打東正教
    寫在前面:穆斯林國家多次西徵,與天主教國家對抗,為何從不北上攻打東正教?基督教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宗教,保守估計,全世界基督教徒的數量達到了25億。但是在1000年前,天主教和東正教同時存在於歐洲,只不過一個分布在歐洲的西部,一個分布在歐洲的東部而已。但是伊斯蘭教政權總是和天主教國家過不去,卻很少攻打東正教國家。由於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對「神」的看法存在嚴重的分歧,所以兩個宗教一直過不去,經常發生戰爭。天主教國家和伊斯蘭教國家,最有名的戰爭就是歷史上的「十字軍東徵」。
  • 為什麼世界「足球強國」都是天主教國家?
    在此之前,歐洲處於黑暗的「中世紀」;在此之後,歐洲歷史進入了近代。在馬丁·路德、慈運理、約翰·加爾文等人的領導下,「基督新教」迅速(在歐洲北部)發展起來。北歐諸國、英國、德國、荷蘭等國家先後歸信了新教,並不惜與歐洲天主教國家一戰,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十年戰爭」。不過,戰爭結束沒多久,新教國家紛紛崛起,成為「歐洲列強」。
  • 寶劍騎士團:鐵血硬剛戰鬥民族,奠定天主教的北方邊界的生力軍
    寶劍騎士團的代表性徽記教皇的使命:中世紀歐洲各大騎士團戰略目標演變中世紀的西歐是天主教的世界,真正的老大只有一個,那就是位於羅馬教廷的教皇。在那個混亂紛爭的年代,各個王國為了自身的利益勾心鬥角、相互傾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