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文史君 浩然文史 收錄於話題#宗教史15#歐美歷史35#世界史23
天主教原本是中世紀歐洲人的精神支柱,但到了文藝復興時期,由於人們逐漸認識到天主教士的荒淫與貪婪,所以社會上反對天主教神職人員的呼聲日益高漲。再加上天主教教皇與世俗國王在對民眾的控制權上起了衝突,國王、民眾和文藝復興知識分子,三者逐漸組團聯合起來,共同反對天主教。
華麗的天主教堂
一、贖罪券引發的風波
基督教認為人生來就帶有原罪,所以要想清除人身上的這些罪惡,就必須購買教會頒發的贖罪券。如果基督徒不願意購買贖罪券,那麼他們在死後將進入煉獄和地獄,受到百般的折磨。
從表面上來講,贖罪券是為了解除普通老百姓身上的原罪,但實際上,贖罪券不過是教皇和一些教職人員用來斂財的手段罷了。典型代表就是教皇利奧十世,利奧十世於1513年當選為羅馬教皇。而在他當選之後,他竟然發現教會的財庫裡空空如也,於是便決定頒發贖罪券,以此來滿足自己的貪慾。
出售贖罪卷
普通民眾認為,只要購買了贖罪券,就可以免去一切原罪,死後更是不必進入地獄受苦。而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普通民眾便瘋狂地購買贖罪券。
當然也有一些有識之士看穿了利奧十世的小把戲,並且站出來反對教會的愚民舉動。而馬丁·路德就是他們中的佼佼者。
二、馬丁·路德的覺悟之旅
馬丁·路德生於1438年,他既是奧古斯丁教會的修道士,也是維滕貝格大學的神學教師。正是基於這兩個身份,馬丁·路德曾經無比相信教會的神聖性與教皇的崇高性。
馬丁·路德
但是在1511年,當馬丁·路德在羅馬進行了一番所謂的朝聖之旅後,他徹底改變了自己此前對羅馬教皇和教會的看法。在羅馬,馬丁·路德見到了教皇和教士們的奢侈,卻看不見他們對民眾的一絲憐憫。在經過這一番所見所聞之後,馬丁·路德毅然走向了宗教改革之路。
當然,此時的馬丁·路德並不是對基督教失去了信心,他只是不滿於基督教教士和教皇的所作所為,所以他進行的宗教改革,主要也是針對教士和教皇的行為進行約束和限定。
馬丁·路德
三、宗教改革的進行
就在馬丁·路德在羅馬見識到教會的醜陋面貌沒幾年,馬丁·路德所在的維滕貝格大學,竟然也開始無恥地銷售教皇頒布的贖罪券。馬丁·路德在得知這一狀況後,立即起草了《九十五條論綱》,以駁斥贖罪券。
《九十五條論綱》一經出版,立即得到了社會各階層的響應。當時上至王公貴族,下至普通百姓,只要是識字的人,都如饑似渴地閱讀他的著作。而隨著《九十五條論綱》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那些所謂的宗教神學人士,為了保住自己的飯碗,全都站出來與馬丁·路德進行辯論,最後竟然驚動了羅馬教皇。一開始教皇利奧十世以為這只是一次普通的教士內部分歧事件,但隨著馬丁·路德反對贖罪券事件愈演愈烈,最後羅馬教皇利奧十世不得不無恥地宣布,禁止馬丁·路德在任何場合進行發言。
教皇給馬丁·路德頒布禁令
當馬丁·路德得知羅馬教皇將要對他頒布禁令之後,他率先一步作出宣言。在宣言中他表示,羅馬教皇不配擁有世俗的權力,不僅贖罪券應該被廢除,就連教皇的世俗權力也應該一併被廢除。而就在宣言發布後不久,馬丁·路德便收到了羅馬教皇的詔令。而詔令的內容有,禁止所有人再閱讀馬丁·路德的著作,如果在2個月內馬丁·路德還不知悔改,那麼他將以異端的罪名被處以極刑。但是面對教皇的淫威,馬丁·路德不僅毫不畏懼,而且還在眾目睽睽之下一把火燒了教皇的詔令。
四、馬丁•路德的勝利
當然,馬丁·路德的硬氣並不是毫無原因的,因為在當時的德國,反對教皇及教會的行動,已經形成了一股趨勢。受教皇和教會壓迫已久的人民,集中起來進行抗議,此時不僅教皇的詔令已經不起作用,就連教會的權威也在人們心中開始瓦解。
在這種情況下,羅馬教皇也只得向德國皇帝查理五世施加壓力,要求他將馬丁·路德送到羅馬去進行審判。但是查理五世卻拒絕了教皇的要求,反而邀請馬丁·路德去參加沃木斯大會(由全國王公貴族和德國牧師舉行的商討國家事務的大會)。大會上,馬丁·路德明確表明自己不願意撤回自己的所有著作,因為那樣只會讓羅馬暴君得願以償。自己的行為或許違反了教會的意志,但是自己從不曾褻瀆上帝,反而上帝與我同在。
查理五世
德國皇帝查理五世在馬丁·路德的慷慨陳詞之下也頗為感動,他不僅沒有聽從一些天主教徒的意見,將馬丁·路德投以火刑,反而給予馬丁·路德保護,給他發了在德國國內的通行令。
在獲得德皇的保護之後,馬丁·路德又做了一件至今讓德國人驕傲的事情。那就是他將聖經翻譯成了德語,這標誌著從此以後,德國的普通知識分子也可以讀得懂聖經了。而那些別有用心的教士,就再也不能胡亂解釋聖經,忽悠德國人了。
後來馬丁·路德及其後繼者反對教皇和教士的行為,被後世稱為「宗教改革運動」,而支持馬丁·路德一派的基督徒,又被稱為「新教徒」。
新教徒
文史君說
基督教由天主教一教獨大的局面,轉而分裂出了新教,從表面上來講,這看似是馬丁·路德一個人的功勞。但其實這是當時文藝復興民眾覺醒和國王世俗權力增大等一系列綜合因素導致的必然結果。否則只憑馬丁·路德一個人振臂一呼,民眾不可能突然覺悟,國王也不可能突然敢於違背教皇的命令。但是無論如何,馬丁·路德對教皇的反抗,是宗教改革運的導火索,點燃了整個世俗社會對教皇及教會的不滿。
參考文獻
(美)邁爾斯:《世界近代史,天地出版社2018年版。
何炳松:《歐洲全史》,臺海出版社2019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闞翔
原標題:《歐洲天主教怎麼分裂的?是這個德國教士幹的,德國人至今為他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