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真受益、穩幸福」 他在拆遷路上將信任建在了村民心裡

2021-01-09 騰訊網

他是村民心中「值得信任的人」;他是同事眼中「能讓百姓怒著來笑著走的人」;他是家人口中「不記得孩子讀幾年級的人」;他是掌控得了大局,深入得了民心,卻總忘了自己的人。

他就是北京銘嘉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兼任徵地拆遷部經理杜雷鳴。說起他的工作,常常被人誤解:「你就是拆房子的」、「你不就是想方設法讓我們搬走嗎!」……

14年來,在拆遷一線的工作中,他深入百姓、講解政策、化解矛盾。「我是個喜歡聊天也善於聊天的人。」他用自己的方式將拆遷那點事「聊」進了村民的心坎裡,消除了種種誤解,贏得了大家的信賴。

「和百姓站在一起」 他工作起來有方法

「早籤約才能早選房,政策對所有人都是公平的,誰來問我也是這樣,剩的房子中我幫您分析一下……」一大清早,北青社區報記者見到杜雷鳴時,他正接到村民諮詢選房的電話。「只要我能幫忙的,我都會盡力而為,希望大家從搬到住都能滿意。」杜雷鳴解釋說。

從2006年入職以來,杜雷鳴兢兢業業,恪盡職守,一步一個腳印踏實前進,從曾經意氣風發的「小杜」成為了已進中年的「杜總」。為了讓村民都能順利籤約,儘快住上新房,杜雷鳴已經記不清走過多少裡路,進過多少戶村民的家,解釋過多少次拆遷的制度和政策。

杜雷鳴為村民講解拆遷政策

田間地頭、房前屋後的小板凳上,大爺、大媽拉家常的馬路邊上常能看見他的身影,歲月在他臉上留下了痕跡,風吹日曬改變了他的膚色,卻未曾改變那顆為民服務的心。

對於拆遷工作,杜雷鳴給自己和團隊定下了「有問必答,隨叫隨應」的規矩,不論是誰,不論是什麼時間,只要是村民有需要,有問題,就必須隨時隨地解答、回復。

「站在村民的角度,讓他們感覺我是自己人,是真正為他們考慮的家人,這也許就是我的技巧。」說起如何開導有牴觸情緒的村民時,杜雷鳴將他的「法寶」講了出來。

右二為杜雷鳴

每一戶不能順利籤約的村民,都有自己的困難,也可能是家庭矛盾,也可能是補償款的問題,杜雷鳴自始至終堅持著為百姓著想,切實解決問題的工作態度。

在三合莊村拆遷工作中,由於政策規定,非直系血親不能享受回遷安置的條款,可是村中有兩位老人因一直和哥哥一起生活,無法獲得回遷安置補償,杜雷鳴在詳細了解情況後,翻閱查找相關歷史政策文件,以敢作為敢擔當為行動標準,多方奔走,最終為兩位老人爭取到了合理的安置補償。

「小杜是個實在人,他的話可信!」「小杜政策講得細,問他幾遍他都那麼耐心。」「有小杜這樣的拆遷工作人員,是我們老百姓的福氣。」……這都是拆遷村民們這麼多年對杜雷鳴的評價。

14個小時化解矛盾 他工作起來有耐心

「跟村民談拆遷工作,很多時候不能直接進入主題,多了解他們的生活,要當成自己家人一樣。」杜雷鳴說,在他還是「小杜」的時候,每次到了村民家裡,都是「叔、嬸」親切地稱呼著,聊聊近期家裡情況,分享一下個人愛好,化解一下家庭矛盾……都是杜雷鳴常做的工作,「您有什麼問題都可以提,有什麼困難跟我說。」這是常掛在他嘴上的幾句話。

杜雷鳴的手機號、微信號都是村民熟知的號碼,「小杜,我們家院內院外的這些面積怎麼算?」「小杜,我家一個三居能不能換一個一居和一個兩居?」「杜師傅,我家情況特殊,能不能再申請些安置費?」……面對村民各種問題,杜雷鳴總是不厭其煩地進行講解,涉及到政策問題,他都掰開了、揉碎了讓百姓理解。

2020年12月21日是何營村預籤約的最後一天,有一戶村民依然因為各種原因不願籤約,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所有動遷一線的組員們都已經束手無策。

下午三點,杜雷鳴走進了這戶村民家中,開始進行耐心勸導和反覆論證,「我是想為村民爭取最大化的利益,他們籤約了不是為了我完成工作,而是為了他們自己儘快改善生活條件。」杜雷鳴回憶說,經過14個小時的勸說,在第二天凌晨5點,終於在規定的時效中圓滿解決了這最後一戶的籤約工作,達到了100%的預籤約率。

何營村自主騰退項目圓滿成功

很多人都好奇這十幾個小時,杜雷鳴到底和這家人說了啥,杜雷鳴總是笑笑說,「設身處地的為他們著想,家庭矛盾也好,政策問題也好,就是讓他們相信我,政策面前絕對公平,耽誤久了只會損失,絕對沒有其他待遇。」

在14年的拆遷工作中,無論酷暑、嚴冬、大雨……甚至當村民出現較大牴觸情緒,並遷怒於他時,哪怕手機被摔了、頭上挨了一拳,杜雷鳴都能做到冷靜的換位思考,「其實村民都不是針對誰,只是想爭取到自己的利益。」杜雷鳴說:「聽我講解之後,一般都能恢復平靜,接受拆遷補償結果。」

全員工作到天明 他的團隊有幹勁

何營村最後一戶籤約完成已是凌晨,從村民家中回到指揮部的路上,同事們在路邊為杜雷鳴鼓掌。指揮部依舊燈火通明,每一位「戰友」都徹夜無眠的等待最終消息。

從去年8月至今,何營村拆遷項目啟動後,杜雷鳴和他的團隊就開啟了7*24小時的工作模式,「杜總很少用條條框框來要求我們,都是以身作則的帶領我們。他不僅要把控大局,還一直堅持深入一線。」 北京銘嘉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拆遷部成員賈宇對記者說,「作為一名黨員,杜總始終把黨在基層的工作做紮實、做到位,踐行著初心和使命。」

2018年,昌平新城東區開發建設工作進入提速階段,東區首次啟動小北哨村、辛莊村、三合莊村這三個村的整村騰退工作,被騰退人口基數大,歷史遺留家庭情況複雜,面對諸多問題,作為項目負責人,事無巨細都得杜雷鳴操心惦記。

為了讓拆遷項目順利進行,保證昌平東區的發展建設,更是保障村民的切身利益,杜雷鳴帶領團隊加班加點走訪入戶,解答拆遷政策,常常忘了時間,甚至通宵達旦。

杜雷鳴耐心為村民解答問題

由於每個村、每個家庭的情況都不同,他們白天挨家挨戶約談,晚上開例會對當天工作進行總結並部署第二天工作,每天工作時間都在12個小時以上。團隊中的每一個人都跟緊步伐,沒有一個掉隊的。

特別是在三個項目進行集中簽約的階段,上千村民在現場徹夜排隊籤約,工作人員們幾乎都是吃在現場住在現場。作為部門負責人,面對這樣的大型籤約活動,杜雷鳴告訴自己「要頂住壓力,要把所有的事情都想在前面,做在最前面,每天都要堅守在現場應對可能發生的情況。」

熬了幾個月下來,當時他的身體確實有些吃不消,頸椎壓迫神經非常嚴重,血壓也不穩定,醫生建議進行手術治療,但當時他還是咬緊牙關硬扛了下來。最終在整個團隊的努力和堅持下,三個騰退項目順利完成。三合莊村、辛莊村籤約比例都達到了100%,小北哨村也超過了95%。

何營路回遷房

在記者幾個小時的採訪中,聊起政策、村民、各村各戶,杜雷鳴條條、件件銘記於心,提到兒子的年齡時,他卻猶豫了,「我很久沒給孩子開過家長會了,甚至他讀幾年級了我也得問問愛人。」

多年繁忙的工作讓他常常忽略了對家庭的照顧,「作為土生土長的昌平人,我想為家鄉人民做點實事,我愛人也十分支持我,所以家庭的重擔她更多地幫我分擔著。」

工作中,有過苦有過累,受過委屈,也挨過罵,聽見村民一句「小杜不容易、小杜辛苦了」,看見大家搬遷上樓時的喜悅,杜雷鳴覺得所有辛苦都很值得,「所謂的成就感不是說服了最後一戶籤約,而是整個項目能夠順利進行,全部村民都能過上更好的生活。」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杜雷鳴帶領他的團隊完成了三合莊村、小北哨村的整村騰退及何營村382戶騰退上樓工作。這一年,他們有過坎坷也有過喜悅。2021年,為了南邵人民的幸福,為了昌平區的建設,他們會再接再厲,盡心盡力,在「拆」的路上不斷「建」起百姓的新生活!

文/北青社區報 付欣平

內容來自北青社區報昌平版

相關焦點

  • 一起來看看,昌平未來的底色是——
    、百村鎮; 一屏、一脈、三綠楔」的森林城市建設空間布局 以重點工程為支撐 擴大城市綠色生態空間 增加生態產品供給,補齊城鄉短板弱項 增強群眾生態文明意識 以綠色「築」就昌平
  • 他在北京的房子拆遷後一夜暴富,他卻認為錢毀了自己的生活
    原創、深度、格調 | 湯先生很多人都嚮往一夜暴富的生活,有一個一夜暴富的夢想,所以彩票得以發展,很多人都會嘗試去買彩票,心裡總是抱著僥倖的心理,萬一就中了呢?當然也確實有人中過大獎,中獎的人在中獎的一瞬間表達出來的激動心理,是很多普通人所羨慕不來的,因為中獎的人並不是他們,但是中獎之後的人,真正的能夠獲得幸福嗎?
  • 被拆遷戶表示:寶寶心裡苦……
    拆遷戶,在大部分人印象裡應該就等同於暴發戶,大家都覺得只要一碰到拆遷,每個被拆遷戶至少都是上千萬的身價,甚至是上億的都有。作為被拆遷戶,沒有過多的歡喜,卻有些許的憂傷。有何憂傷呢?圖文無關首先,最讓你有不想拆遷念頭的是住了幾十年的老房子,搬家絕對是會讓你感到恐懼的。
  • 墓地拆遷如何補償?拆遷後可以建房子嗎?網友:晦氣!
    墓地拆遷如何補償?拆遷後可以建房子嗎?網友:晦氣!前幾天看到一位河南的朋友分享了一件事,說自己在村裡的宅基地分配中,小組將以前的墳地分給自己做宅基地。小編非常氣憤,諮詢此事是否構成侮辱罪?講到這裡,與大家順帶探討一下,墳地算不算宅基地,遭遇拆遷能得到補償嗎?鄉村土地按用途可分為農用地、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墳地屬於建設用地。建築用地分為宅基地、鄉鎮企業用地和其他公共設施用地,墳地類似於宅基地的屬性,一個供死者居住,一個供活著的人居住,但是法律沒有規定墳地屬於哪一類。假如不屬於宅基地,而墳地的拆遷沒有獨立性,沒有法律規定,遇到拆遷也不會按照宅基地進行補償。
  • 95%同意即可拆遷!2021年對「釘子戶」出手,老房子不香了
    也就是說,只要95%的居民同意就可以拆遷,有人覺得補償少就先調解,調解不成的,區裡可以直接徵收,對徵收還不服的,可以申請複議或訴訟。 確定拆賠比。 但是,在寸土寸金的超級大都市裡,隨著房價水漲船高,拆遷難的「拉鋸戰」,令城市、開發商、業主、村民都「苦不堪言」。
  • 京郊「昌平小西藏」~
    唱戲的伶人,都是長峪城村村民。一場原味的社戲,在長峪城唱了幾百年。當日的曲目是《大登殿》,虛也好,實也罷,公道自在人心。我雖然聽不懂唱詞,但高亢激昂的曲調,仍會叩擊心扉。長峪城的社戲,每年正月和一些農曆傳統節日,都會在永興寺的戲臺上演。這裡社戲由河北梆子演變而來,但有其自己獨特的唱腔曲調。曲終人散時,我與一位聽戲的老爺子攀談。
  • 修整「煩心路」 通向「幸福路」
    星沙時報訊(通訊員 金晶 記者 熊譽凱)「門前的路鋪好了,我們以後出門就不用踩一腳的泥巴了。」看到通向家門口的泥巴路蛻變成嶄新的水泥路,榔梨街道花園村的村民們忍不住點頭稱道。從前,這條土路凹凸不平且破舊泥濘,每到下雨天氣,路面溼滑難以行走,給村民出行帶來諸多不便。
  • 要拆遷了!寧波2019年最新拆遷消息出爐!有沒有你家?
    張華山村Q:鄞州張華山村是否確定拆遷?拆遷計劃可以在哪裡諮詢?鄞州區:經向張華山村諮詢了解,張華山村確定拆遷。具體的拆遷政策可向張華山村委會諮詢了解。待政策出臺後,將開村民代表會議進行表決。鄞州區:已列入拆遷計劃,具體時間視工作進展而定。周韓村Q:拆遷計劃中提到2019年周韓村將整體拆遷。請問是整村拆遷還是沿路部分拆遷?鄞州區:經向周韓村了解,只是沿路部分拆遷。
  • 昌平高校學子們,你想說的話,都在這裡了吧?
    放假時心裡充滿了期待,「終於可以回家了!」在家待了幾天後,「家裡真舒服,不想開學……」悶在家幾個月後,「不,我想回去!我想念學校的味道了!」圖片來源丨蘇朵想念你,學校裡的盛開的花外交學院的木長廊上,紫藤蘿都墜了下來,真想徜徉於這花的瀑布。
  • 「拆遷農民富翁」遭遇困境 百萬元難敵坐吃山空
    李風祥說,以前還有兩畝多地,可以保證吃喝不用花什麼錢,但失去土地後,什麼都得花錢,"拆遷補償過幾年就沒了,畢竟吃老本總有一天會坐吃山空,還是擔心未來。"  楊慶路則表示了另外的一種擔憂,根據對徵地補償款利用情況的不同,他將村民分為三類。"一些有經營頭腦的人,把錢投資好了,賺得越來越多,也有一些人將錢存在銀行,定期收取利息,但也有人投資失敗。"
  • 用假合同騙村民血汗錢的村幹部:群眾為何信任他?
    群眾為什麼信任他,把錢交給他?一名群眾眼裡的「父母官」,為什麼走上蛻化變質的道路?  曹遠強,男,1978年出生,2017年4月任河南省獲嘉縣太山鎮人民政府黨政辦主任、兼任太山鎮太山村黨總支第一書記。2018年9月10日,因涉嫌嚴重違法,被獲嘉縣紀委監委留置。
  • 「小銀錘」敲出苗鄉幸福路
    「小銀錘」敲出苗鄉幸福路 原標題:   貴州省雷山縣麻料村,坐落在半山腰的陽坡上,幹欄式木質吊腳樓依山而建,鱗次櫛比,青峰翠巒環抱四周,古木參天,是一座典型的苗寨。
  • 別人拆遷一夜暴富,為何農村卻有人越拆越窮,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不少都是我們市建高鐵站時的郊區拆遷戶,在獲得了高昂的拆遷款之後來到市裡買了房又花了很多錢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實力不錯的高中裡去就讀。雖然這些拆遷戶的子弟不怎麼愛學習喜歡到處惹是生非到處找事,有點熱血高校裡面的感覺,但是說到底還是有錢不愁自己的後路。也正因為看到了拆遷帶來的巨大暴利,許多人也是禁不住誘惑每天做夢都在想著拆遷這種事情可以落到自己頭上。
  • 產業興旺穩脫貧!今天,《人民日報》關注貴州望謨縣坡頭村脫貧戶
    1月8日,《人民日報》新農村專版刊發文章《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後,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肩負新使命 再續新篇章》,關注貴州產業興旺穩脫貧,望謨縣坡頭村脫貧戶去年人均收入過萬元。全文如下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
  • 用勤快腳板換村民幸福笑靨
    自從來到長彬村擔任第一書記的第一天起,他便堅持每天走家串戶,深入貧困戶家中摸實情、問訴求,在做強村黨組織建設後,帶領團隊幫助每一戶量身制定脫貧方案。在他和工作隊的幫扶下,長彬村88戶貧困戶達到脫貧標準,更多村民的錢包也鼓了起來。強村富農先固黨建本地處粵東邊陲山區,長彬村擁有人口逾5000人,相對貧困人口306人,是當時潮州貧困人口最多的村落。
  • 停止棚改拆遷?國家一錘定音,今年起,老房子統統按「新規」辦!
    而在這場「棚改拆遷」運動中,不僅大批地產商賺得盆滿缽盈,也有更多的家庭靠拆遷而實現一夜暴富。 棚改拆遷的背後,一個讓人深惡痛絕但又嚮往不已的新名詞誕生了:拆遷暴發戶。
  • 伊川鳴皋村:九皋山下盛開的一簇幸福花
    新時期的鳴皋村,像九皋山下盛開的一簇幸福花,馨香遠飄。  齊心協力整治村容路貌  鳴皋村有25個村民組,農業人口近萬名,居住人口1.4萬名,村莊面積1000多畝,人均耕地不足4分。  未到鳴皋村時,我們以為人口如此眾多、居住如此集中的村莊,村容路貌一定髒亂差,無論如何也不相信它會是新農村建設市級「示範村」。
  • 產業興旺 生態宜居 正定塔元莊村民的幸福生活
    一輛中巴車剛剛停穩,一位身體高挑的導遊迎了上去:「歡迎來到正定塔元莊村參觀遊覽,我叫張金霞,今天由我帶領大家一起來看看我們村近年來的發展歷程,看看我們村民的幸福生活……」這是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政協的參觀考察團到河北考察鄉村振興建設,他們把考察點選在了塔元莊。記者隨著考察團,在導遊的引領下,見到了一個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新農村。
  • 1961年湖北老農的一封信,內容引起兩位上將重視,他是誰?
    1961年,有一個湖北省的老農,無意中撿到了一份皺巴巴的報紙,他看到之後,欣喜若狂地寫了一封信,結果信上的內容,引起了兩位上將的高度重視。這個老農他是誰呢,為何能被兩位上將特別重視?老人名叫候禮祥,他這一生可以說是非常坎坷,令人唏噓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