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物通十二經脈,李時珍說它「疏宣五臟、四肢輕健,手足溫暖」

2021-01-09 文化養生談

此物通十二經脈,李時珍說它「疏宣五臟、四肢輕健,手足溫暖"。

要說中草藥的特點,無疑就是它獨有的性味歸經之說,也就是四氣五味結合升降浮沉,由此決定了每一味中草藥的實際功用。

在浩瀚的中草藥寶庫裡,歷代醫家總結出很多赫赫有名的中草藥。尤其就「歸經」來評價的話,一般來說,大部分的中草藥都可以歸三兩條經絡。但大自然就是這麼神奇,人體有十二經絡,中草藥裡,也有能入十二經絡的品類。

比較公認的能入十二經的中草藥,大致以甘草、艾葉、附子、大棗最為出名。但是,這四者之外,還有好幾種名氣可能略有不如、但實際卻又另有其「神奇」之處。比如我們今天要介紹的威靈仙就是其中之一。

威靈仙,有一個很有霸氣的別名叫做「鐵腳威靈仙」。從這個別名可以看出,威靈仙有強筋壯骨之功。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裡說到:威靈仙性味辛苦而溫,最主足太陽膀胱經,而又善通十二經絡。而《海上集驗方》對威靈仙的描述是這樣的:

去眾風,通十二經脈,疏宣五臟冷膿宿水變病,微利不渴。人服此,四肢輕健,手足溫暖,並得清涼。

實際上,在歷代中醫的驗方裡,威靈仙雖然主要以「通經絡、祛風溼」的身份出現,但因為其「通行十二經絡」的特點,常有如下7個方面的運用:

1、祛風勝溼:這個應該算作威靈仙的「本職工作」,也是最為人所知的一種用途。中醫所說的風溼,也就是風溼之邪阻滯經絡的一種證候。而威靈仙通行十二經絡,性味辛溫,算得上是大自然為人類祛風勝溼而量身定製。因此,「(風寒溼)三氣雜至、合而為痺」的風溼之證,一般常用到威靈仙。

2、寒溼咳喘:這個算是近代醫家總結出來的經驗,對於風寒、寒溼類型的「老寒喘」,常在辨證方藥裡配伍威靈仙。究其原因,應該也是取威靈仙通行十二經絡、辛溫走竄而能化散膠結老痰。

3、活血散結:儘管歷代醫家都將威靈仙歸納入「風溼藥」之類,但其辛香走竄之性,同時有很不錯的活血散結之功。比如古代加所說的「乳癖」,也即是現代科學所說的「胸部結節」之類的問題,威靈仙也常被用到。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它通行十二經絡的緣故,當然也有不錯的疏通肝經氣血之能。

4、呃逆反胃:一般來說,在中醫辨證看來,呃逆之證常屬胃氣上逆、或者是肝氣犯胃所致。尤其某些比較頑固的呃逆證候,歷代醫家常在辨證方藥裡配伍威靈仙。取其辛溫走散之功,既有助於疏散鬱結之肝氣,又可以降下上逆之胃氣。

5、牙關掣痛:俗話說「牙痛不是病、痛起來真要命」,很多人都有過牙痛的經歷,那個滋味真是誰有誰知道。威靈仙用於牙痛,尤其適合於風邪比較明顯的「掣痛」,也就是有牽扯、放射狀感覺的牙痛。《本草綱目》的做法是:取威靈仙一根直接含在痛處,痰涎出而痛即止。

6、各類石淋:中醫所說的「石淋」,其實和現代科學所說的「結石」差不多。《海上集驗方》認為,威靈仙疏宣五臟,還能「軟堅散結」。雖然其說「威靈仙軟石」之說有點過了,但威靈仙走竄之性、無所不達的特點,確實有「引藥直達病所」之功。

7、溫暖手足:經絡不通也是常見的一類證候,尤其手足遠端。經絡不通時,氣血周流必然有所不及,常有手足不溫的感覺。尤其冬天到了,這種手足發涼的感覺也就更明顯一些。因為威靈仙能通行十二經絡,且性味辛溫,適當運用威靈仙,能使人手足溫暖,四肢輕健。

總之,威靈仙是少數能通行十二經絡的中藥,雖然在大多數人眼裡,它就是一種「祛風勝溼」之品。但上述7點,都可以算作它的多種用途,我們了解一下,對於平素養生還是很有好處的。

參考文獻:《本草綱目》、《本草經疏》、《海上集驗方》

相關焦點

  • 第二節 十二經脈的走向和交接規律
    (一)十二經脈的走向規律   手三陰經循行的起點是從胸部始,經脯(上臂內側肌肉)臂走向手指端;手三陽經從手指端循臂指(經穴名)而上行於頭面部;足三陽經,從頭面部下行,經軀幹和下肢而止於足趾間;足三陰經脈,從足趾間上行而止於胸腹部。「手之三陰,從胸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 李時珍的故事
    然而,李時珍認為,品數太煩多,名稱也太雜,有時或一物而析為二三,或二物而混為一品,他以為這樣是不正確的。於是「窮搜搏採、芟煩補闕」,歷經三十年,閱讀的書籍八百餘家,書稿訂正三次而著成《本草綱目》一書。  《本草綱目》增加藥物達三百七十四種,分為一十六部,合共五十二卷,首標正名為「綱」,其餘各附釋為「目」,以補足與糾正藥物的原資料。次以集解,辨疑正誤,將出產形色等詳細說明也。
  • 五臟盛衰有「生命周期」 中醫教你按年齡養生
    本期,《生命時報》記者在北京中醫藥大學管理學院院長張其成教授和北京中醫藥大學養生室教授張湖德指導下,向您具體解釋按五臟氣血盛衰來觀察的生命周期。  10歲時,五臟(心肝脾肺腎)之氣已經穩定了。血氣、血脈都暢通了,氣血也流動了,流動之氣主要活動在人體下部,所以10歲小孩子喜歡「走」。這個「走」不是現代漢語中「走」的意思,而是小跑。
  • 馬王堆出土的帛書《經脈》,珍貴!
    馬王堆8號漢墓出土的經絡著作,計有《經脈》古佚書兩種,古診斷學佚書兩種,今按不同特點分別定名為《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甲、乙本)和《脈法》、《陰陽脈死候》。其中「經脈」佚文的共同點是:只有十一脈。主病及其治療均為灸法。故稱「十一脈灸法」。
  • 玄妙的五運六氣,附贈:五運六氣對應於五臟為病的歌訣
    正邪之氣化在於五臟之中,五臟受邪,則五臟乃病,故天地生化萬物均離不開五行所運。 五行中的火舉例:在天為熱,在地為火,為暑。以熱合少陰為君火,暑合少陽為相火。熱微病輕,暑甚病重。
  • 十二經脈與奇經八脈的關係
    十二經脈是沿著人體的縱軸方向循行的,它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聯繫成一個整體;而奇經八脈的循行補充了十二經脈循行的空白或者不足,從循行路線上就決定了它有這方面的作用。從功能上來說,奇經八脈有調節、滲灌、統攝的作用;不同的奇經八脈統攝不同的區域、不同的方面,它加強了十二經脈之間的聯繫,所以在十二經脈氣血的流註上就會產生相應的影響。
  • 馬丹陽天星十二穴臨證心得
    其精通針灸,根據自己多年的臨床經驗總結出十二要穴(足三裡、內庭、曲池、合谷、委中、承山、太衝、崑崙、環跳、陽陵泉、通裡、列缺),可治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的各種病證。其特點是選用四肢穴位,安全方便,療效可靠。 1失語 患者,男,27歲。
  • 人有十二井穴,艾灸井穴會有特殊的作用!
    金庸小說中的六脈神劍,對應的即是六個手指上的井穴把人體上肢或下肢,最初流露在脈中,可以用肉眼看得見的地方,稱它「井」,因為井就是水的源頭,各經脈之氣由井穴而起,比如被譽為腎經源頭的湧泉穴,就是一個井穴。人體的十二井穴定義及作用眾所周知,人體主要有十二條經絡,這些經絡各有一個井穴,合起來就是「十二井穴」。
  • 【每日一穴】足竅陰穴:疏洩肝膽,清利頭目,通經活絡
    足即足部,竅即孔竅,陰為陽之對,開竅於耳目的腎和肝均屬陰髒,此穴在足部,善治耳目諸疾,故名足竅陰。 【腧穴釋義】 1、足竅陰。足,指穴在足部。竅,空竅之意。陰,指穴內物質為陰性水液。該穴名意指膽經經水由此回流體內的空竅之處。
  • 人體五臟 心肝脾肺腎的養護方法
    [摘要]五臟六腑中的五臟是指心、肝、脾、肺、腎,五臟生理功能不同,但是他們是相互聯繫的,下面我們來看看五臟養護方法。脾主運化,促進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和營養物的輸布,為氣血生化之源,故有後天之本之稱;脾又統血,能統攝血液不致溢出於經脈之外。肺主氣,司呼吸,是人體氣體交換的場所,又能宣發衛氣和津液於全身以溫潤肌腠皮膚。腎藏精,與人體生長發育和生殖能力密切相關,故有先天之本之稱;腎又主水,在調節人體水液代謝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 天生萬物與人,人無一物與天!殺
    封神中有個十分奇怪的命題,那就是闡教十二弟子犯了一千五百年神仙殺戒,需要渡劫保身。這個「一千五百年神仙殺戒」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會有一千五百年神仙殺戒?書中有交代,那是因為闡教十二弟子一千五百年不曾斬卻三屍,犯了殺戒,故此降生人間,有徵誅殺伐,以完此劫數。這說明什麼?
  • 五行與五臟對應關係
    肝、心、脾、肺、腎七字歌訣 脾臟七字歌訣脾胃表裡五行土,八卦坤艮拇指通。竅口體肉五色黃,華唇神意歌為聲。志思變噎味通甘,嗅香液涎通脾胃。 肝臟七字歌決肝膽表裡五行木,八卦震巺食指通。竅目體筋爪甲華,味酸色青志為怒。變臥液淚聲為呼,神魂嗅矂肝膽通。
  • 這個脾經絡穴,可以改善亞健康,卻少有人知道它是急救要穴!
    大包穴的位置是在側胸部,當第6肋間隙處,簡單的說,大包穴是在第6肋骨與腋中線交叉線的位置上,如上圖。文獻怎麼記載大包穴?《黃帝內經靈樞·經脈》這樣記載:實則身盡痛,虛則百節盡皆縱,此脈若包絡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絡脈也。這裡的意思,大包是脾經上的重要絡穴。
  • 天生此人地生此物,天地人三才共賦成此詩,值得一品再品!
    1.虹亭小語板橋先生一襲灰布長衫,長辮油光及腰,腦門鋥亮,腳登一雙抓地虎尖頭布鞋,走路輕健,見人和藹,是一位典型的清代文人,也是一位典型的江南才子,眼角眉梢無不透著江南人的精明。文人因為喜愛它把它推為「四君子」之一,並列梅蘭與菊同耀;文人因仰慕它把它列為「歲寒三友」之一,蓋因其寒暑不畏一生不變色,真乃傲骨錚錚令人欽佩。板橋先生一生嗜竹如命,他任職齊魯,所到之地必先在院內植竹數叢,晚年回到揚州更是廣植此物,院內牆邊,窗前屋後,處處皆是竹影颯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