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葬歷史的變革,失了入土為安的火葬,靈魂何處安放?

2020-12-01 谷大粒

導語: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火葬便出現在了我國某些地區,如《墨子·節葬》就記載道「秦之西有儀渠之國者,其親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然而這也僅僅是義渠人的葬俗,在當時是連秦人都瞧不上的蠻夷。

火葬之所以被提出,更多是出於節省土地的緣故,是處理屍體的一種方式,然而靈魂又將何處安放?

古人講究入土為安,早在六七千年以前,半坡文明便有了土葬的風俗,此後的《周禮》更是規定,「眾生必死,死必歸土」。作為農業大國,我們同樣是一個鄉土社會,將土地視作生命之本,有地則生,講究的便是魂歸故裡、入土為安,這自然無可厚非。

「生於斯,死於斯,銘於斯,其魂氣無不之也,其死而有不澌者矣。」

在古人看來,人死後形體埋入地下,脫離了形體的靈魂才可以歸天,得到安詳,否則也就不會有死後的世界了。喪葬文化是我們極為重要的一環,與孝道祭祖、死者為大以及情思有著關聯,也正是由於與死者的感情聯繫,喪葬文化才得以形成。

事實上,也唯有土葬才更具有追悼死者的祭祀活動,承載著後輩與先人之間的聯繫,否則後世子孫如何知祖宗,「根」又如何追尋。

就土葬而言,秦始皇陵達到了巔峰,也成了我們文化的一種象徵,其中的兵馬俑坑更是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彰顯了一個時代的文化特質。

可以說,土葬同樣承載著文化,是一種文化的底蘊。

行至東漢,佛教的傳入也帶來了火葬的風俗,然而這也不過是得道高僧的專配,更多人依舊是奉行土葬。

事實上,火葬的推廣有著節約土地的內核,然而就實際的祭祀習慣而言(出五服),百多年以後也就隨風消散,土葬同樣也是回歸自然的表現。畢竟排除王侯將相以後,普通人並沒有佔據多少土地,也極少有耕地被墳塋所擠佔,否則千百年來豈不是早就無地可種了?因此,人地矛盾雖大,但並非土葬所導致的,合理的安排總歸效益更佳。

一方面,火葬實行以後,不少人還是習慣將骨灰如土葬般放進棺木後埋入大地,顯然這不僅失去了火葬的內核,也造成了不少麻煩。另一方面,火葬也並非全無害處,不僅將人當作了垃圾,火化的過程也造成了氣體的排放汙染。

歐洲的中世紀,火葬甚至被法律所明確禁止,只有當局基於特殊的情況作為懲罰方可行使。宋太祖時期,趙匡胤甚至下令禁止火葬,明清之際同樣如是。這是由於當時亂世初定,活人尚且顧不上,禮崩樂壞下自然有了改變,加之佛教的平民化浪潮,因此火葬之風起了苗頭,而此後則是人地矛盾,或者說富人擠佔了窮人。

「其從尊長遺言,將屍體燒化或置水中,杖一百」

事實上,火葬的盛行也僅是在百年時間內,也就無怪乎得不到廣泛支持,畢竟欲速則不達,長久以來入土為安的觀念是需要時間來調節的,尤其是對於老年人來說。

商代厚葬成風,先秦禮數周到,漢代講究風水,三國魏晉南北朝則轉向薄葬,可以看出這些葬俗並非不可更改,只是需要循序漸進。

相關焦點

  • 繼火葬與土葬之爭後,農村喪葬3大惡習興起,真是荒唐!
    俗話說「入土為安」,這種觀念已在農民心中根深蒂固,「土葬」的形式和習俗流傳數千年,並已形成一套「特有」的禮制。但是,由於「土葬」浪費了耕地資源,造成了資源的破壞,而且不利於農村經濟的發展,一些專家、學者便開始推崇「火葬」,並希望它能代替「土葬」而成為一種新興的祭祀方式。據了解,「土葬」一直是中國農村的一種喪葬方式,這種傳統的喪葬方式可以說在中國有著幾千年的歷史。
  • 既土葬被火葬取代後,農村喪葬儀式再簡化,農民:為何要這樣
    導讀:既土葬被火葬取代後,農村喪葬儀式再簡化,農民:為何要這樣文/三農記錄在我國農村,有很多傳統習俗。在村子裡的老人去世之後,以前都是流行土葬。因為老一輩就是講究人去世之後,要「入土為安」。記得在2000年的時候,那個時候還是在實行土葬。
  • 人死後要土葬火葬水葬,為什麼要入土為安,落葉歸根
    「人死為大,入土為安」這是一句俗話,意思是死者是受到尊敬的,沒人再去和一位死者去爭地位、榮譽、名利等。戰爭中犧牲了的戰士,往往優先被尊為功臣、英雄也是這個道理。而及早把死者下葬,更是對死者最大尊敬,死者在九泉之下就可以安息了。如果不能把死者及早安葬,對死者未免殘忍,對生者也是一種折磨。
  • 古老的喪葬方式有哪些?為何只有火葬和土葬成為了主流?
    在中國這片遼闊的土地上,每個省份或者不同民族的喪葬方式都有很大的區別。有些喪葬方式是古代傳下來的,比如說天葬;有些則是順應時代的需求而成為主流方式的,比如說火葬。有的喪葬方式光聽著都讓人感到毛骨悚然,所以也就沒有流傳到如今了。那麼,古代的喪葬方式都有哪些呢?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聊聊!圖片:舉行喪葬儀式劇照有不少地區的百姓都比較迷信,覺得人死後會變成鬼。
  • 農村「喪葬亂象」越演越烈?以下幾個現象,讓人不齒!
    當然,之前我們也都信奉土葬,直到前些年如火如荼的喪葬改革,在國家政策的推動下,我們大部分地區都由土葬改為火葬,可謂一舉多得。婚禮嫁娶這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喪葬禮儀更是中華文明的延續,一個「孝」字就涵蓋了我們應該繼承的內容。
  • 現在大家都火葬了,以後的考古學家去哪裡挖墓?
    所謂「入土為安」,我國大部分地區有著數千年的土葬傳統。不僅要土葬,還興厚葬,所以各種古墓才能成為當今考古學家的重要研究對象(以及網絡小說的重要選題)。然而1950年代起,我國開始提倡火葬。到了2002年以後,我國遺體火化率穩定在50%上下,火葬變成一種主要的喪葬形式。這不禁讓人生出一個疑問,遺體變骨灰,墓室變成骨灰盒,未來考古學家挖什麼?
  • 藏族喪葬習俗
    藏族的喪葬習俗比較特別,分塔葬、火葬、天葬、土葬和水葬這五種,並且等級森嚴,界限分明。 藏族喪葬習俗方式 藏區的喪葬禮俗類型多樣,主要以天葬為主,間有火葬、水葬、土葬、塔葬、二次葬 及多次葬中的複合葬等,以及殘存的少量樓葬、罐葬、壁葬、野葬等遺俗。藏族豐富的 喪葬禮俗作為歷史、民族、地域性行為模式,透射出藏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
  • 四大喪葬「怪象」泛濫?村民也想不通,專家:簡直胡鬧
    四大喪葬"怪象"泛濫?村民也想不通,專家:簡直胡鬧我們每個人來到這世上,最終都逃離不掉的宿命就是離開,這雖然是個不願提及的話題,但恰巧也說明了我們對於這件事的重視以及嚴肅程度。自古以來,中華文明中對於喪葬禮儀就特別的看重,全是因為一個"孝"字。
  • 試析嘉絨地區藏族的喪葬習俗
    2、火葬  火葬與土葬一樣也是一種常用葬式。當地叫「木革科」,本意為「給火」。《後漢書·西南夷傳》謂:「冉龍……死者燒其屍。」《氏春秋·義賞》也說:「氐羌之虜也,不憂其繫纍,而憂其不焚也。」可見,嘉絨藏族實行火葬歷史已久。  根據死者意願,哈瓦算卦擇定後,在田坎上用石泥砌約0.5米的火架。棺材直立,用柴火層層包住,其中還穿插各種樹枝。
  • 火葬對陰宅風水有影響嗎?還會有風水氣場存在嗎?
    所謂「入土為安」指的就是將逝者埋葬在土中,這也是中國最為傳統的下葬方式。而一般說起陰宅風水問題,也大都是針對土葬而言。那麼如果是火葬的話,是不是就不涉及風水問題了呢?火葬之後還會有風水氣場存在嗎?  而在火葬之後,骨骸變成了骨灰是否還能夠通過血緣關係對逝者後人運勢造成影響呢?  在這裡大家要清楚的是能夠影響人運勢的並非是逝者的骨骸,而是逝者所處的環境。因此,即使是在當今社會,雖然每個逝者都採取的是火葬的形式,將遺體火化,但是一樣還是會選擇墓地將骨灰葬於土地之中。
  • 農村喪葬新規定:違反者,最高罰款5000
    在農村,紅白事是最重要的事情,尤其是白事,必定會大操大辦,以表孝順,也大部分秉承著「入土為安」的想法進行土葬,因此在農村就出現了很多土地被亂用、佔用的情況。最近,一篇《中央七月定了:農村喪葬新規要來了,違反的農民,最高罰5千!》的文章再次闖進了我們的眼球,裡面說,"殯葬改革新規定"出臺了。
  • 農村「喪葬亂象」越演越烈?4大現象讓人不齒!網友:早該治了
    婚喪嫁娶這是我們中華傳承的一部分,而喪葬禮儀更是中華文明的延續,一個「孝」字就涵蓋了我們應該繼承什麼樣的傳承。我國的喪葬方式有多樣性,土葬、火葬、懸棺葬、樹葬等等,但是最早的和流傳最廣的則是土葬,但是近年來有專家與學者認為土葬浪費國土資源,對於生產不利,因而開始推崇火葬,認為集約化墓葬是最好的方式,因此各地都有火葬場,而且建設得極為高端。
  • 繼火葬與土葬之爭後,農村喪葬3大「惡習」興起,不僅荒唐還浪費
    ——歐裡庇得斯從古至今「入土為安」對於中華民族都有著特殊的意義,即使在現代文明不斷進步的社會裡,在許許多多的人心中「入土為安」也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建國初到現在,我國很多地區都在逐步推行火葬代替土葬的喪葬制度,從全國普遍情況來看,大部分地區的城市中火葬制度推行情況要比農村推行情況要好的 多。
  • 農村殯葬改革大幕全面開啟:推行火葬、限制土葬箭在弦上
    歷史上,中國各民族有天葬、水葬、土葬、火葬 、野葬 、 崖葬 、保存乾屍等多種葬法,廣大漢族地區以土葬最為普遍。我們中國人有蓋棺定論的風俗,長久流傳的文化告訴我們:中國人生前怎麼活不重要,但死後必須要厚葬!否則就是後人不孝。所以,喪葬在全國各地都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看風水、選墳地、搭靈棚、擺路祭、出大殯、打幡摔盆、燒香化紙、收送挽幛等等。
  • 火葬尚未完全普及,農村喪葬又起三大「惡習」,引得專家直批荒唐
    前言在農村很多地方,對於老人去世之後的葬禮都是比較注重的,而且一直以來農村在老人去世之後,應該選擇土葬還是火葬的爭議都是比較大的,國家現在是提倡火葬,因為土葬這種方式對於土地資源會造成一個比較大的破壞,所以已經是在多年之前就推行火葬了,並且現在不少的地區也都已經是明令禁止土葬,不過也有些地區始終都無法接受火葬這一種方式
  • 清朝頭幾位皇帝為何火葬,自康熙之後才開始推行全國土葬
    中國自古以來講究「入土為安」「蓋棺論定」對帝王來說就更是如此,一般印象中帝王的葬禮都是規模龐大,奢華無比的。金縷玉衣、口含寶珠方顯尊貴。可是清朝皇帝的頭幾位卻全部都是火葬,將自己的屍身化作了一縷青煙散發在天地間。
  • 為什麼農村人一直要堅持土葬,而不願意去火葬?其實原因是這三點
    我們都知道在中國的傳統裡土葬一直以來是非常興盛的,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在我們農村,我小時候基本沒有見過火葬情況,那時候也是不懂火葬和土葬的意義,在農村地區我們一直以土葬是對死去的親人的一種歸宿,農村的大部分老人都以入土為安為最終的歸宿。我國一直提倡火葬,但是還是有絕大部分的農民還是選擇土葬,其中主要還是因為這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