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文化,這五千年的文化大約就是從軒轅黃帝時算起的,而殯葬業也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
軒轅黃帝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他的陵墓「黃帝陵」,被稱為「中華第一陵」。千百年來,到陝西省黃陵縣橋山祭謁黃帝陵的人絡繹不絕,黃帝陵已成為海內外華夏兒女尋根認祖的聖地。《朱子治家格言》有這樣一句:「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我們敬華夏子孫的共同祖先,也敬我們的直系祖宗,他們早已融入華夏大地,千秋永存。
「人死為大,入土為安」這是一句俗話,意思是死者是受到尊敬的,沒人再去和一位死者去爭地位、榮譽、名利等。戰爭中犧牲了的戰士,往往優先被尊為功臣、英雄也是這個道理。而及早把死者下葬,更是對死者最大尊敬,死者在九泉之下就可以安息了。如果不能把死者及早安葬,對死者未免殘忍,對生者也是一種折磨。
葬習俗是氏族成員之間血親感情逐漸養成後的選擇。 一說,人類喪葬史上曾有過一個「棄置垂死之人」的階段(無所謂殯葬),如古籍中所述的「棄之溝壑」就是這種處置方式。土葬習俗的出現則與人類孝親觀念的形成有密切關係。這種觀點,也符合早期儒家對土葬形成原因的解說。如孟軻以為:上古時代父母死了,子女便把屍體棄置山溝。後子女見父母遺體遭獸咬蟲叮,內心感愧,於是就將屍體掩埋。「該歸反虆梩而掩之,掩之誠是也,則孝子仁人之掩其親,亦必有道矣」(《孟子·滕文公上》)。《呂氏春秋》也以孝親之說解釋土葬由來:「孝子之重其親也,慈親之愛其子也,病於肌骨,性也。所重所愛,死而棄之溝壑,人之情不忍為,故有葬死之義。葬者,藏也。」
土葬習俗緣起於靈魂信仰,但其普及為我國傳統的殯葬習俗,與根深蒂固的崇土意識密不可分。中原土地肥沃,人們以農耕為業,把土地視為生命之本,並由此形成生命從泥土中來然後回到泥土中去的觀念。人死葬入土中,正與生生不息的生命創始與輪迴的認識相契合。舊時民間有一個關於土葬起源的傳說,頗能反映土葬習俗中的心態:相傳殷周之際,中原盛行野葬,屍體被拋置野外任由鳥獸自然啄食殆盡。姜子牙徒弟武吉之母死後,武吉照老規矩把老母背到了野外,然後哭著來見師父。姜子牙問他何故面有戚色,他回答說,想到老母將被野獸撕食,所以傷心。姜子牙想了片刻,說:「人活著要食土,死了也該入土啊!為何不挖坑將老母埋入土中呢?」武吉忙拜謝師父的點撥,返回去把母親埋了。從此,人們用土葬方式處置親人的遺體。
土葬習俗的出現與初民靈魂觀念的萌發有關。在元謀人和北京人時代,人死棄屍於野,與動物處置同類的方式沒有區別。至山頂洞人時代,人類已有了兩個世界的觀念。人們不僅懂得人與自然界的分別、與動物的分別;而且懂得把活人與死人分開,把生與死分開,從而產生人死後到另外世界生活的靈肉可以分離的靈肉二元觀。因此在舊石器時代中晚期,人類對於死人的埋葬,已經是一種以靈魂信仰為依據的有意識的行為。這種觀點實際上也是秦漢部分學者解釋土葬起源的觀點,如《禮記·祭義》曰:「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謂之鬼。骨肉斃於下,陰為野土」;《韓詩外傳》曰:「人死曰鬼,鬼者歸也。精氣歸於天,肉歸於土」。這與當時的人關於冥府、地府的觀念是一致的。湖北江陵鳳凰山漢墓中,曾出土有記載死者身分和下葬時間的「遣策」,這類寫明是「告地下官吏書」的遣策,在另一些古代土坑墓中也常有發現。由此可見,土葬所象徵的陰間世界,就是地下的世界。
人死後下葬的方法很多,有土葬、火葬、水葬、天葬等等。水葬過去一般船員和舊海軍用得較多,水是人類生命之源,人們對水寄於無限美好的嚮往和遐想。在許多神話中,都把水和神、幸福、美好、不朽連在一起。所以在安葬死去的親人時,人們又很自然地聯想到水葬。天葬只是少數民族採用的一種葬法,有專用的天葬臺,由天葬師將屍體抬到天葬臺,由禿鷲將屍體啄食,表明靈魂升天,天葬在西藏地區流行。土葬則被全世界大多數民族採用,而且絕大多數死者是土葬,這就有了「入土為安」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