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的下水道系統:權貴階級專用的排汙通道
「文明始於人們密切關注糞便的處理……」——《糞石學研究》
從伊特拉斯坎人那裡羅馬人學到了有關管道的知識,於是修建了讓他們引以為豪的下水道系統。
其中最為著名的一條,便是堪稱宏偉的「馬克西姆下水道」。
直到古典時代末期,在羅馬城裡已經有不下四百餘條下水道,它們縱橫交錯,但最終都會併入馬克西姆下水道,並經此注入伯臺河。
為了維護這套複雜的系統,確保每條下水道的通暢,營造官會讓士兵脅迫罪犯定時清汙,查看有無個別地方發生阻塞。
雖然這套系統,理論上覆蓋了整座羅馬城地下,但並非所有公民都能享用這項公共衛生系統之便。
只有少數特權家庭能向元老院申請許可證,將家中的排汙通道與城市下水道用管道建立連接。
即便後來放寬了要求,可是因為羅馬官員出售的許可證價格不菲,所以使用下水道仍舊只是富庶人家的一種特權。
除了排水和權貴階級的家庭排汙之外,羅馬人還有什麼情況可能會用到下水道呢?
答案是當皇帝想要誇耀自己的功績時,也偶爾會使用到這些下水道。
公元前52年,高盧人的領袖維欽託列(Vercingetorix)兵敗後被俘虜,尤利烏斯·愷撒(Julius Caesar)將其押解回羅馬。
6年後,凱撒向維欽託列展示了自己的凱旋儀式,然後就將他當眾斬殺。遭到處決後,那位高盧人領袖的屍體碎塊隨即被丟入了下水道之中,順著伯臺河流走。
這個殘忍的儀式被保留下來,用來彰顯羅馬皇帝的武功。
羅馬的公共廁所:普通公民的重要社交場合
「除非你已預先找好自己的位置,否則再想尋歡作樂就為時已晚。」——羅馬著名諷刺詩人Juvenal(尤維納利斯)
從數據上看,羅馬城的人口密度極高,堪比現代的東京,高於北上廣!
羅馬城裡,無力負擔莊園或者獨立住宅的公民,大都居住在一種名為「因蘇拉」的公寓樓中。
出於對某些傳染病的恐懼,元老院專門立法,規定所有人不得當街大便(沒有管小便,詳見下文)。
凡是違反規定的羅馬公民,輕則處以罰金,重則會被關入監獄。
對於那些能夠在家排汙,擁有私人廁所的權貴和富商,這項法律並不算什麼問題。
而那些擔負不起申請許可費用、無法同下水道建立連接的羅馬家庭,則必須依賴公廁。
到公元315年為止,羅馬城的公廁據說已經超過140個。
除了被火山巖包裹的龐貝古城(那裡有許多羅馬城市遺蹟),人們在羅馬城外的奧斯蒂亞(Ostia)地區也發掘出一座的古代公廁遺址。
通過考古復原,人們發現這座2000餘年前建成的公廁,竟然有被大肆裝飾過的痕跡:
其座圈都由大理石製成——與建成朱庇特神廟的石材一樣,都是來自義大利地區的「細花白」;
座圈中間豎立有雕刻海豚圖案大多擋板,將各個座圈區分開來,並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主顧們的隱私;
地板上裝飾著馬賽克,據考古人員儘量還原,發現上面居然描繪的是羅馬人的生活場景;
牆壁上畫有眾神像,這是為了避免如廁之人塗鴉,因為毀損神像在羅馬法中甚至會遭受極刑。
相比於外觀上的豪華裝飾,同時出土的一些文物,卻表明公廁裡的個人清潔設備非常糟糕。
羅馬人如廁後的個人清潔,會使用一種類似「廁籌」的工具,不過這種「廁籌」會在一端裝上海綿,而且並不是只能使用一次的工具——會被不同的人、反覆使用。
在公廁座圈的前方,通常會有一道水槽,這是羅馬人洗涮「廁籌」的地方。
奧斯蒂亞公廁屬於「豪華版」——水槽之中連接的是活水,應該也會有人時常不斷地灑掃。
而其它一些地方的公廁,並不都有這樣的條件,其水槽中的水乃是死水。
可想而知,那裡的「廁所」的衛生狀況,會有多麼糟糕……
值得一提的是,羅馬的公廁並不會區分男女。
公廁都同浴室一樣,成為了羅馬人普通公民的一處重要社交場合。
羅馬人善於交際,付一點錢,人們便可以在公廁中聚集,一邊從事自然行為,一邊同鄰裡四舍閒話家常。
在盥洗室裡,不僅能夠籌劃聚會,議論時事、接洽生意,甚至進行軍事布署——
許多羅馬將軍,都有端坐馬桶之上起草戰鬥計劃的習慣。
在軍官專屬的廁所裡,羅馬將軍們一邊清空肚皮,一邊決定數萬乃至數十萬人的生死。
這場景,光想想就令人驚奇!而且,17世紀的法國宮廷承襲了該習俗,後來西方人就乾脆將這種「在馬桶上辦公」的行為,笑稱為「法國禮儀」。
被「廁神」詛咒之人:居住在羅馬城的「淘金者」
「這金幣聞起來有尿騷味麼?它就是從對尿液的稅收而得來的……」——公元1世紀羅馬皇帝Vespasian(韋斯巴薌)教育自己兒子Titus(提圖斯)的話語
對於神明的信仰,羅馬人算是比較虔誠的。
他們相信諸神統治著自然界的各種力量,每一位神掌管著一個領域,並具有獨特的神職:
得墨忒爾(Demeter)是塵世女神;
哈得斯(Hades)是冥界之神;
維納斯(Venus)是大名鼎鼎的愛神;
而克羅阿西娜(Cloacina)則是掌管公共下水道的女神。
下水道乾涸,亦或泛濫之成災的時候,元老院甚至會阻止專人去膜拜這位下水道女神。
羅馬帝國,弗拉維王朝的第二位皇帝提圖斯·塔西圖斯(Titus Tacius)確信克羅阿西娜擁有神力。
他在自己的廁所中,為她建造了一座雕像,祈求她保佑羅馬城下水道正常運行。
西哥特人阿拉裡克帶人攻入羅馬之後,曾經就此發表過抨擊言論:
傲慢的羅馬人,因坐擁世界的財富而懶散不堪……他們連糞尿,也要交託神祗來照顧……哪怕是一名農夫也該知道,糞便可以灑向田間,甚至在某些時候可以當作建築材料……
誠然,有一部分羅馬人的確因為身價頗豐,而變得懶散墮落。那些自命不凡的上層貴族和富庶的商賈,甚至花大價錢,購置由黃金或其它貴金屬製作成的器皿,來縱容自己的臀部。
但實際上,在阿拉裡克攻入羅馬城之前的數百年,便出現了一些精明的「淘金者」,這些羅馬人依靠勤勞和堅韌的意志,在惡臭之中尋覓著財富。
縱觀古代西方社會,其實只有羅馬人有過和古代中國類似的「糞尿分離」的市政規劃制度。
只有到了現代,在空氣制氨法發明之前,由於硝礦石緊缺,不少國家才施行過一段時間這種制度。
在古代中國,是因為農業技術的發展,所以出現了「糞尿分離」式的堆肥技術。而羅馬人,他們卻是因為發現了尿液的商業價值,所以才大力提倡並推廣這種技術。
羅馬人發現人類的尿液不僅能夠有效地去除油脂,還可充當一種廉價的染料。
人尿由98%的水及2%的脲、鈣、磷酸鹽、鈉和銨等構成,銨可以分解為氨。
最早是一些羅馬的漂洗工,是他們在工作中掌握了利用尿液處理一些布料的「竅門」。
而後又有一些製作染料的商販,他們發現將紫貝殼泡在人類的尿液之中,可以提取出「紫」色。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羅馬公民的穿著雖然沿襲了希臘風格(男人穿託加,女人穿斯託拉),但是隨著羅馬的國力出現長足發展,人們開始追求衣著的光鮮亮麗,染織行業得到長足發展。
這樣一來,對於尿液的需求,便大大增加。
為了確保尿液的穩定供應,染料店的店主會將罐子置於其店鋪之外,免費供給普羅大眾使用。
再到後來,不僅僅是染料店鋪附近,在整個羅馬城的道路兩旁都放有許多被成為加斯塔(gastra)的瓶子,供路人小解之用。
而販賣尿液的生意,自然而然地出現在羅馬城中,他們大多是「因蘇拉」公寓的所有者。他們通過為寓居於自己公寓的房客提供夜壺,從而收集到尿液,然後販售給染料店鋪牟利。
據說,與凱撒齊名的「三巨頭」之一的克拉蘇,既是一名「炒房狂魔」,又是一名「尿液大亨」,他的家族壟斷了這門生意許久,想必其中獲利必是頗豐。
不過有人傳說,這樣的生意會令「公共下水道之神」克羅阿西娜感到不喜,甚至遭到神祗的詛咒,所以羅馬上層貴族後來逐漸退出了這門生意,只有一些商販為了獲利,仍舊持續這門營生,從而紛紛致富。
而那些羅馬上層貴族,也逐漸開始改變手段,從這些商販身上間接獲取尿液生意的利潤。
公元1世紀的羅馬皇帝韋斯巴薌,也即上文所提到的提圖斯皇帝的父親,他在位期間為了提高國力,一直絞盡腦汁增加稅收。當他得知,元老院投票決定為其建造一座皇帝雕像時,這位皇帝說不必給他雕像,他只要能夠獲得籌建雕像的錢就心滿意足了。
他自然也染指了尿液生意,韋斯巴薌對羅馬城之中的「加斯塔」收取稅金,而正是靠著這筆稅金,這位羅馬皇帝又供養了「十個百人隊」的羅馬士兵!
總結
這篇文章算不得真正的「糞石學」研究,其中關於古羅馬公共衛生系統的描述,也只是管中窺豹而已。
不過只要和吃飯的時間錯開,閱讀這篇文章還是能夠讓人有所收穫。
正如開頭的那句話——「文明始於人們密切關注糞便的處理」。
縱觀羅馬人處理城中公共衛生事務的手段,我們不難發現,刨除了對於羅馬人「多愁善感」、「過於重視繁文縟節」以及「盲目地崇拜神靈」等偏見,羅馬人其實還是十分注重實際的。
那些情緒、禮儀和信仰,並不能阻止他們最大限度地利用物質。
也許這便是當時的羅馬,為何能夠成為時代霸主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