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書古法「三要」

2021-01-08 騰訊網

清人對篆書提出三要:一要圓,二要瘦,三要參差。我以為此圓是指圓勁,決非圓俗;此瘦是指清瘦,決非枯瘦;此參差是指整齊中點畫挪讓,決非錯落怪態。篆貴沉厚清挺,於沉著中內含流動體勢,姿媚與輕佻均是疵病。篆之筆法當圓,過圓則弱而無骨;結體當方,過方則剛而無韻。筆圓而用方,體方而用圓,關鍵是「度」也。

——言恭達《抱雲堂藝思錄》

▲吳昌碩篆書唐詩一首

王澍在《竹雲題跋》中說:「餘常說篆法有三要:一曰圓,二曰瘦,三曰參差。言恭達先生以多年的篆書實踐和書學思考對「三要」進行了闡釋。

「圓是指圓勁,決非圓俗」。孫過庭曾說:「篆尚婉而通」,其義簡潔而深邃,既闡述了篆書線條圓轉之形狀,通暢之氣韻,又強調了其中鋒用筆所表現出的線條形態,即飽滿、圓轉、通暢。

劉熙載認為孫過庭的觀點不夠辯證,補充道:「餘謂此須婉而愈勁,通而愈節,乃可。不然,恐涉於描字。」即篆書要「婉而通」,但一味的婉轉則會出現「流滑」;如果用筆節制不當,則會出現方折筆,露出鋒芒而非勁健。因此,在書寫過程中要辯證對待「婉」和「通」,「婉」中要加以勁健,「通」而又要以澀行加以節制。這正是言恭達先生所強調的「圓勁」之意。

▲清末徐三庚篆書被譽為「曹衣出水、吳帶當風」

「瘦是指清瘦,決非枯瘦」。是指篆書線條的形質或圓潤勻稱,或散逸率意,或凝練雄渾,或古樸厚重,都應有「清瘦」之意,要「瘦」的有精神,有韻致,有氣勢。篆書「清瘦」的內質在於其線條要有剛勁力遒的質感,即「有筋力」,劉熙載所言「篆之所尚,莫過於筋」,確為的論。

▲吳昌碩79歲 臨散氏盤銘

「參差是指整齊中點畫挪讓,決非錯落怪態」,強調了篆書字勢上應有變化。篆書,尤其是小篆,是秩序感極強、整齊劃一的書體,形體結構簡明、規正、協調,筆勢勻圓整齊,但整齊之中還要有變化,在「大齊」中有點畫挪讓,以求得篆書雖靜而生動的審美效果。誠如劉熙載所言「篆書要如龍騰鳳翥,觀昌黎歌《石鼓》可知。或但取整齊而無變化,則槧人優為之矣。」

篆書要圓、瘦、參差,雖有「三者失其一,奴書耳」之說,但具體運用中關鍵在於「度」的把握。

— End —

千年古宣注重中國書畫藝術產業的發展傳播,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開設了集藝術展覽、書畫愛好者交流及經營高檔文房用品的千年古宣北京旗艦店為一體的北京千年古宣藝術中心。

總公司安徽涇縣千年古宣宣紙有限公司是國內首家成功恢復失傳幾十年的傳統宣紙工藝的;更在安徽建設了國內一流的集「千年古宣」宣紙古法工藝生產、參觀、遊覽、體驗為一體的千年古宣文化旅遊創意產業園。

依託於現有產業,在未來,「千年古宣」將會更加地致力於書畫產品的研發,致力於「國家非物質文化傳承」宣紙的社會化推廣,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品走向千家萬戶,成為宣紙文化名片,服務於社會大眾。

千年古宣藝術中心地址:北京市西城區南新華街84號

安徽涇縣千年古宣宣紙有限公司地址: 安徽宣城涇縣綠寶街羅裡路

關注千年古宣

「官方商城」

關注我們

關注千年古宣

「官方微信」

關注我們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當代篆書大家劉自犢篆書作品的三個特點
    劉自犢先生是20世紀中國書法史上篆書第一人,劉自犢先生的書法四體俱佳,尤以篆書為最。他五、六歲入學讀書即學習寫字。從中學時代起即師事關史中著名學者、書法家、篆刻家賀伯箴先生學習詩文、書法。劉自犢先生對上自甲骨文、金文、石鼓文,下至吳昌碩、吳大澂諸大家的篆書都一一做過潛心研究,他很欣賞吳昌碩「得虢盤遺意可喜也」的書學要言。
  • 王德功的篆書在堅守古法和自由表現之間達到了一種動態平衡
    為他後來深入研悟篆書奠定了思想前提和學問根基。由於開始習篆便建立在學術基點上,因而,王德恭並不滿足於僅僅從創作層面來看待篆書,而是將篆書創作納入深厚的學術研究背景之中。篆書創作與古文字研究緊密地結合,從而使他的篆書創作具有鮮明的學術色彩和思想深度。
  • 篆書研究|篆書的歷史發展
    考察上古書法史本身就很複雜,要在複雜的歷史環境中梳理清籠統的篆書概念和其所指,其難度可想而知,從篆書書體的立場上講,嚴格意義上的篆書最多只能指大篆、小篆。在考古學繁榮的今天,隨著地下文物的不斷挖掘,大量的文字例證和實物的湧現,人們的意識裡有一個普遍的認知,就是將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籀文、簡牘、帛書、兵符、盟書、書契、刻符全都歸入篆書的範疇。
  • 清代篆書第一人:錢坫篆書對聯
    洪亮吉《北江詩話》說:錢坫工篆書,然自負不凡,嘗刻一石章曰:「斯、冰之後,直至小生。」著述甚富。有《十經文字通正書》、《漢書十表注》、《聖賢冢墓誌》、《十六長樂堂古器款識考》、《浣花拜石軒鏡銘集錄》、《篆人錄》等。曾與阮元交往共同研究書學。 錢坫於嘉慶二年(1797),右手偏廢已不能執管作書,而改用左手寫篆,意外的突破以往呆滯的毛病,形成了古茂生動,筆力蒼厚的風格。
  • 篆書入門:各個階段的臨摹課程表
    (吳大澂《說文部首》局部) 吳大澂、楊沂孫、王福庵三家都有《說文部首》印行,用以篆書入門均可,至於如何選擇,全看學習者自己的審美,即選帖的時候
  • 篆書書法的藝術特色和書寫方法!
    篆書字字獨立,造型別致,裝飾性強,筆斷意連,圓勻如鐵線,且似棉中裹鐵,剛柔相濟,方圓兼備。篆書結字講究對稱均衡,疏密和諧,看似平易,卻又有無窮奧妙,令人回味無窮。(一)篆書的筆法特徵(以小篆為例)因為篆書外形整齊圓潤,所以篆書筆畫相對於檔書和行草書而言,要簡單一 點。
  • 篆書的速成規律
    篆書是當今已脫離使用的一類書體,但仍有不少書友傾心於此。今天,為各位介紹一套篆書的寫法,希冀對各位的書寫有所幫助。 筆順 篆書的筆順和漢字筆順規則基本相仿,如先橫後豎、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等,這些對初學者來說是不成問題的。
  • 關於中國古文字「篆書」
    當然,說到篆書,似乎已經過時了。事實上,在當今中國,寫篆書的人大有人在,實際見到可能有一些篆書的對聯,牌匾,或者在裝裱店裡有一些篆書書法。而人們認識篆書的是很少的。當然這不能勉強。就如繁體,甚至都有很多的人分辨不清楚,不認得。但文字流傳千年,怎麼可以隨隨便便就丟下、扔下?也得力於國家的推廣,比如是有很多篆書的國展,省展的。
  • 如何快速入手鄧石如篆書?
    其實篆書的轉折,無論大篆還是小篆,都未必是一筆而成的。以前專欄中講過一些技法上的邏輯,篆書多圓轉,應該注意什麼?當然是「方折」,篆書因為重圓,所以要注意很多「方」的細節。比如「呂」字內輪廓,是不是有「方角」的味道?或者雨字頭的左右兩角,是不是也偏方?
  • 雍容飽滿,婉轉華貴——王澍篆書賞析
    王澍的篆書以秦李斯、唐李陽冰小篆為基礎,在深入學習「二李」的基礎上,直追鐘鼎文、石鼓文。在文字結構和形態上主要是對「二李」篆法的繼承。但筆者以為,王澍的篆書風格的形成也並非一味的繼承傳統,而是在自己廣泛取法與大膽實踐的基礎上最終形成了自我風格。王澍篆書清秀古雅,篆書風格面貌豐富多姿,與其廣搜書跡、盡覽古今法帖是緊密相關的。
  • 仇高馳:篆書是中國文字發展的源頭
    2017解放門、2018神策門都掛上他莊重的篆書春聯仇高馳:篆書是中國文字發展的源頭X《南京晨報》2018.3.1 A05連續兩年撰寫篆書城門長聯「策風雷以震春聲,瑞凝萬樹梅花,百樣詩情融畫裡;傳神韻而歌盛世,紅浸千門福字,一年願景在其中。」
  • 淺析中國書法—篆書
    中國書法大體分為五種,分別是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每種書法的特點大不相同,今兒我們主要來看看其中的一種,篆書。篆書分為大篆和小篆,筆法消瘦挺拔,筆鋒犀利,直線比較的多。大篆指的是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有著古代象形文字的特點,大同小異。
  • 篆書的花式寫法,一篇文教你識別
    說到篆書,人們總會把它與高古、神秘、奇特等詞語聯繫在一起。畢竟,篆書產生並逐漸成熟的年代距離我們現在過於遙遠,光是字形上與現代漢字的差距,就已經令人望而生畏。秦詔版(拓片),字體為小篆(圖自網絡)But即使是面對這樣艱深難懂的文字,在古代也有很多充滿稀奇古怪想法的文字/書法玩家,在熟悉篆書的基礎上,對篆書進行各種改造,形成了一批「藝術字」。
  • 篆書難點:筆順、對稱關係如何正確處理?
    編者按:應書友的要求,我們從今天開始,連載刊發《篆書技法45例》。在這個系列中,我們將學習篆書的基本線條質量要求,以及達到此要求的、最基本的45個技法。本文為連載系列之五。——「書法入門」(ID:shufarumen)#13對稱書寫▼篆書是由直線、曲線、環狀線組成的文字,沒有後來點、橫、豎、撇、捺等概念。
  • 他好比清朝的顏真卿,以一己之力讓篆書稱為時代特色!
    鄧石如自己對篆書的理解就是:「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計白以當黑,奇趣乃出。」對於這點思想的發展,對後世學篆書的影響大抵可以用康有為的一句話概括。康有為說:「完白山人既出之後,三尺豎僮,僅能操筆,皆能為篆。」要知道古代寫篆書出名的人非常少,李斯之後李陽冰,再之後徐鉉,這三人已經把鐵線篆做到了極致。
  • 詩書畫印四絕的吳昌碩,被譽為「石鼓篆書第一人」
    吳昌碩 篆書四條屏吳昌碩書法作品,以篆書、行草為主,晚年所書隸書,結體變長,取縱勢,用筆雄渾飽滿,具有篆書痕跡,將篆、隸溶為一體,形成獨特面貌。吳昌碩一輩子用功最勤的就是篆書,對《石鼓文》書法的畢生探索,成就了吳昌碩的篆書藝術,並且在臨學的過程中能夠做到食古出新,形成自我風格。其一生篆書的學習與發展大約經歷了:吳讓之、楊沂孫階段、石鼓文階段,用筆諮肆而沉穆,圓勁而嚴峻。吳昌碩的篆書,琢玉屈金!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藝術,篆書教程
    本文乃作者馬大哈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漢字是書法的載體,而五種書體又以篆書難識,學習篆書或篆刻必須首先認識篆書,並掌握一些關於文字學方面的基礎知識,否則在臨寫時心中無數,容易張冠李戴,謬誤百出,貽笑大方。
  • 古樸典雅,十二屆國展篆書精選10幅作品,高手雲集!
    導讀篆書相對來說,實用性較少,更多的是審美性,但篆書作為書法藝術的起點,依然擁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魏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留有這樣一句話:「草書亦需如篆勢」,所以在書法學習和創作中,篆書仍然非常重要。在篆書創作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注意章法,只有章法美觀,作品才能成為佳作,並且在創作過程中,我們還應該要把握好繼承與創新的關係,我們提倡創新,但並不代表可以隨意創新。董其昌有這樣一句話:「學書不從臨古入,必墜惡道。」繼承是先決條件,只有繼承傳統書法,才能使自己的作品不落「惡道」,不致庸俗,沒有繼承傳統書法的創新,就像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很難長久。
  • 當今書法創作現狀中,篆書相較於其他書體是落後的
    這與當代資源的豐富不無關係,因此給予廣大篆書實踐者更多的參考。在當代篆書實踐者中,不得不提的一位書法家就是王友誼先生,他可能並不能代表當代篆書創作的高峰,也不能以王友誼作為一個尺度來衡量篆書在當代書壇的價值,但是我們卻可以以個案研究的方法來探討篆書的某些價值體系。
  • 《說文解字》、李斯與王羲之「變古」:淺談篆書在書法史上的意義
    而這部偉大的文字學研究著作,實際上就是許慎根據當時的小篆、參考戰國先秦時期的諸國文字,研究編撰而來,這本書不僅對於研究中國文字的源流演變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於了解當時的篆書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但是長期以來,對於大眾而言,篆書顯得非常神秘和遙遠,他和甲骨文一樣,看起來是一種遠古時期人們使用的早期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