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曰:「瑩八歲,能詠詩。泌七歲,能賦棋。波穎悟,人稱奇。爾幼學,當效之。」
北魏祖塋,八歲能吟詩,大唐李泌,七歲起棋賦。此二人都是冰雪聰明的孩童,更成為了人們爭相學習的榜樣,由此可見,古人對於「神童」的嚮往與追捧。俗話說童言無忌,孩子的話往往無所遮攔,作為成年人的我們早已聞之不嗔、見怪不怪。
然而,倘若反過來:一個孩子顯得格外地成熟,小小年紀便深諳人世道理,甚至比大人的領悟都深刻,那必定要引起一陣驚嘆與叢疑了。有趣的是,這樣的情況在歷史上不乏其例,諸如七歲為孔子師的項橐,十二歲拜相的甘羅,七歲能詩的駱賓王,皆是突出代表。當然,亦少不了下面這一位。
宋仁宗皇佑三年,青社才子黃庶邀請了幾位詩友到訪家中一同飲酒賦詩。黃庶雖未留下大詩名,但在當時他也是響噹噹的一號人物,他工於詩文,不蹈陳因,不作駢偶浮麗之詞,為時人所讚頌。黃庶官至上書,歷任一府三州,還曾跟隨晏殊闖蕩宦海浮沉,結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
所以說,這一場詩宴所邀之人都是對詩詞歌賦有研究的,學術水準很高。那日,三巡酒過,詞賦橫飛,眾人都玩得不亦樂乎,這時席間有人倡議:「久聞令郎少年聰慧,何不讓他也來吟一首!」於是,黃庶叫出了自己年僅7歲的兒子,令其即興賦詩。小兒子思忖片刻,隨後寫下了一首千古名篇。
《牧童詩》
騎牛遠遠過前村,
短笛橫吹隔隴聞。
多少長安名利客,
機關用盡不如君。
這個小孩就是著名文學家黃庭堅。騎牛吹笛的牧童形象必定是小黃庭堅見到過的,所以他才會以此為題,可誰也想不到,簡單快樂的牧童竟能使他聯想到長安之名利客!前後差距太大,簡直令人猝不及防。
前兩句饒有童趣,黃庭堅非常有邏輯,首先第一步,他就在極力渲染牧童的快樂。牧童騎著牛兒走過,悠閒地吹著橫笛無憂無慮,悠揚的笛聲飛得很遠,隔著田隴都能聽到。「騎牛」與「吹笛」兩件事,如果分開來,便沒有情調沒有情緒,但二者一旦結合,就生動地勾勒出了牧童悠閒快樂的形象。
同時,黃庭堅還將故事的背景設置在了田野之中,「前村」、「隔隴」等無不在暗示著牧童的活動範圍是在鄉野。綜上所言,前兩句主要就體現了這兩件事:牧童之樂,鄉野之樂。可千萬不要以為這是黃庭堅隨便寫的,其實這只是他強大的行文邏輯的一個步驟,因為在後兩句他需要用到這兩點。
後兩句,黃庭堅極盡諷刺之事:長安城內那些千方百計追名逐利的人,用盡了心機也不如你牧童這樣子的清閒自在啊。7歲的小黃同學就深知官場的喧囂浮躁,深知名利客的不擇手段、巧立名目,恍惚間不禁讓人覺得他是個歷盡雪月風霜的返老還童者!
前兩句與後兩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名利之客整天幻想升官發財,被心機壓抑得喘不過氣,再也尋不回簡單與純真,這與牧童之樂形成反差;長安城內大多都是這樣鑽營奔競的追求名利的人,有名利的地方就有江湖,這與鄉野之樂形成反差。也就是說,黃庭堅的每一個設定,都是為詩歌諷刺的主題服務的。小小年紀,有如此思慮,當真可怕!
更可怕的是,黃庭堅還會借古諷今:他寫的是唐朝的「長安城」,那麼他的真正的槍頭所指自然是宋都東京,他所諷刺的便是長期混跡於東京城的那些求客。如果這首詩是成年人所寫,那麼我們大可不必如此驚異,可7歲的黃庭堅能誕下這些地道老辣的句子,那便是驚為天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