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上多白雲 何時到永嘉 ---「甌江山水詩路」記者採風行尋訪楠溪...

2020-11-25 甌網
編者按

「甌江山水詩路」是全省「大花園建設」決策部署中重點打造的「四條詩路」之一,也是溫州的重要文化品牌。為了深入挖掘「甌江山水詩路」的古城、山水、耕讀、名人、百工、紅色等文化主題,擦亮詩路「珍珠」,串「珠」成「鏈」,推動詩路文化的創造性和創新性發展,實現詩路文化的活態傳承、物化展示和精神升華,充分彰顯溫州甌江山水詩路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時代價值和經濟價值,我市決定開展新聞記者「甌江山水詩路」採風行活動,由溫州市首屆超構獎獲得者帶隊,深入開展採風調研,推出系列報導,並圍繞擦亮詩路「珍珠」,串「珠」成「鏈」,提出創新性建議。

小隱隱於野。古往今來的不少人們希望藉助周圍的環境忘卻世事,志趣在桃源世外。千百年來,中國山水詩的搖籃、國家4A風景區、中國長壽之鄉永嘉楠溪便是這樣著悠然愜意的地方。

如同山中宰相陶弘景隱居大若巖天下第十二福地陶公洞(紀念陶弘景)之後回答齊高帝蕭道成詔書所問而寫的一首詩《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齊高帝勸其出山,而詩人則平平淡淡地回答:「嶺上多白雲」。是的,山中能有什麼呢?只有那輕輕淡淡、飄飄渺渺的白雲。但在詩人心目中卻是一種超塵出世的生活境界。陶弘景篤信老莊哲學,對人生持逍遙態度,與陶淵明崇尚自然、淡泊致遠及幽美的田園生活頗有殊途同歸之意。

陶公洞只是局限於個人的研修,那麼楠溪「群隱」又是怎樣一種方式呢?目前永嘉縣有228座古村落和3561處古建築,數量全省最多。它們好像被歲月遺忘在山水之間一般,保留著最原始,最古樸的氣息。青瓦黃牆,滿園梨花。寧靜幽美,古村似在沉睡中,不為塵世而憂。想逃離煩惱的時候,不妨隨性步入任意一幅畫卷,享受短暫的心靈之旅,寧靜悠長,簡潔純粹。甌江山水詩路」探秘楠溪古村輕輕地撩開神秘的面紗,靜靜地講述行吟在沒被時空肆意切換掉的光陰故事。

《生態鄉村》 黃金華 攝

「鐘山月落草堂幽」

楠溪古建築有一種「統一」的和諧美。「庭院深深深幾許」,南唐詩人這一名句,常常被用來形容中國古建築的延綿無盡。一路漫溯,尋訪歷史的蹤跡,鄉土文化、建築藝術、風水宗族等人文印記,則像是一本厚重的書。古村落的庭院呀,究竟深幾許呢?委實使身臨其境的人頗費思量。

從晚唐、兩宋、元代起繁衍生息開來的村落,意想不到的是至今還保持著最初的模樣:雞犬相聞,清麗古樸。

重簷懸山式的「車門」,是南宋時留下的原物,也是中國古建築中獨一無二的宋代建築珍品;白牆黑瓦的房屋鱗次櫛比地排列著,民居、宗祠、戲臺散落其間,無不彰顯濃鬱的南宋遺風。 「文房四寶」蒼坡村始建於五代末期,始祖李岑為躲避戰亂,從福建遷來定居,繁衍至今。南宋年間,李岑的九世孫李嵩邀請當時的國師精心策劃,重新布局建造了蒼坡村,形成如今「文房四寶」的格局:村口的東西兩方,各挖一方水池,起名為「硯池」;水池旁邊,有一條4米多長、削鑿成墨條形狀的條石,就是「墨」;村中主幹道呈東西走向,長約330米,東頭指向一座形似筆架的山峰,這條街被命名為「筆街」;村子四周用鵝卵石砌成圍牆,形成一個方形,就是一張方形的紙。文房四寶,筆墨紙硯,成為傳承千年耕讀文化的寫照。

《蒼坡古村》-莫鼎盛 攝

望兄亭與鄰村方巷「送弟閣」遙相對應,這兩座樓閣見證的是一段兄弟情深的故事。南宋初年,蒼坡李氏七世祖李秋山與同胞兄弟李嘉木自幼互敬互愛,感情深厚。兄弟倆在成年分家之後,兄長李秋山一家搬到方巷村,弟弟李嘉木仍住在蒼坡村。每日幹完農活,黃昏後總要在其中一家小聚,道家常、話農桑、談史論文、吟詩作賦,直到深夜才罷。離別之時,無論相聚在哪家,一方總要把對方送至村口,目送過河,直到對方到達對岸村口,舉起手中的燈籠以示平安,兄弟倆才各自轉身回家。天長日久,兄弟倆覺得每天這樣相送,耽誤光陰,於是商定在各自村頭修建一座亭閣,在亭閣夜聚分別後,一方在亭閣中等待,另一方到達後在自己這邊的亭閣中舉燈示意,表示平安。900多年過去了,穿越時空,青瓦木製的望兄亭依舊在那裡遠遠望著對岸的送弟閣,恍若昨天。

同在巖頭鎮的「七星八鬥」芙蓉村古韻依然。之所以得名「芙蓉」,是因為村西南面的山峰上有3座高崖,其形狀、顏色如同3朵含苞待放的芙蓉。日暮時分,芙蓉村的水池裡倒映著這3座山峰的身影,微風搖曳時,猶如水中盛開的婀娜芙蓉。

芙蓉古村  金肖武 攝

貌似與世無爭,古村落的寨牆就有與來犯之敵抗爭的象徵。芙蓉村始建於唐代末年。南宋末年,元兵南下,芙蓉村在族人陳虞之的率領下,與元兵激戰,當他們彈盡糧絕的時候,陳虞之用黑布蒙住戰馬的雙眼,跳崖身亡,部下也相繼仿效,戰況慘烈。元兵進村以後,縱火洗劫村寨,致使芙蓉村幾近破滅,直至元末明初,在歷經了上百年的時光癒合之後,芙蓉村才漸漸恢復元氣,人們才開始重建家園。整個村落坐西朝東,呈正方形,按照天上星宿與地上人間相對應的觀念,天人合一,以「七星八鬥」的思想進行規劃設計。「星」指的是道路交匯處的方形平臺,「鬥」則是水渠交匯處的方形水池。「七星」呈翼軫分布,「八鬥」則為八卦形分布,阡陌交通,水系縱橫,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七星八鬥」布局美觀,也隱喻了村寨上可納天上星宿,下可佑子孫人才輩出,如繁星璀璨的美好心願。除此之外,「七星八鬥」格局的實用性也很強。平日裡,「星」用來張貼發布各種消息,「鬥」則用於儲存生活用水;如果發生戰爭,「星」就是最好的指揮臺,而「鬥」不僅為村民堅守村落提供了儲水保障,還可以防備敵人實施火攻,加上環村建有一人多高的卵石圍牆,整個村莊猶如一座小城堡,防備一般盜匪綽綽有餘。

宋代的溫州,是一個狀元集聚的地方。北宋到南宋,溫州竟然出了26位文武狀元,可謂個個都是天之驕子。南宋時期,一代名臣、狀元張九成曾在溫州任知州,而他的得意門生、史上最年輕狀元之一汪應辰或許是受老師的影響,晚年隱居永嘉嶼北,在溫州留下了一段文脈,永嘉楠溪有了「溪山鄒魯」的美譽。嶼北書香傳家,先後曾出過1名狀元、8名進士、10名貢生,一門三進士、父子兩尚書——汪應辰和胞弟汪應龍,及次子汪逵都是進士出身,汪應辰、汪逵父子都曾官至吏部尚書。

嶼北古村鳥瞰

每一座民宅都有自己的名字,這在楠溪江古村落中也是絕無僅有的。楠溪狀元村嶼北始建於唐代中葉,原為徐姓聚居地,南宋時吏部尚書汪氏兄弟為躲避秦檜迫害,隱居於此,後遂成為汪氏族人聚居之所。汪氏祖先深受儒家傳統文化的薰陶,將村子布局成蓮花形,而飽受戰亂之苦的汪氏先祖出於防禦的需要,在街巷的規劃上錯綜複雜,還給村子留下了兩道城牆、一條護城河。正是由於村子的防禦性極強,這裡曾經作為浙南地區革命根據地,紅十三軍領導人、革命烈士謝文錦就曾在這裡生活戰鬥過,村口的那座「嶼北武裝起義紀念碑」就是歷史的見證。

《永嘉縣誌》載:明時「布衣狀元」朱墨癯曾於此創辦「鳳南書院」,培育過榜眼王瓚、進士朱諫等。朱墨癯出身於花坦村人。他絕意功名,歸隱林下,創辦了鳳南書院,學生王瓚在鳳南書院三年,明弘治八年乙卯(1495),考中舉人。翌年春,中進士第,試一甲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編修。後又擢升為國子祭酒,官至禮部侍郎,病逝後追贈禮部尚書。繼王瓚之後,朱墨癯又收納了朱諫、唐納等,也都相繼成名。明孝宗御筆賜封朱墨癯「溪山第一」匾額。朱墨癯逝世後,其得意門生吉安知府朱諫曾過鐘山下先生舊廬,祭拜神主,並賦詩云:「蕙帳風情桂子秋,鐘山月落草堂幽。鶴聲半入青冥去,舊日門生已白頭。」

朱墨瞿(1438-1519)名道魁,字守慎,花坦人。他是永嘉歷史上最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朱墨瞿少年時天資聰慧,才識過人,勤奮好學,筆耕不輟。這一年全國大比之年,朱梅瞿上京趕考,在考場上幾場考試,輕鬆自如。主考官陳加林把朱梅瞿的文章看了又看,文採過人,愛不釋手。把試卷帶回家再看,看後把試卷放在床帳背上,心想狀元就定朱梅瞿。第二天,陳加林主考官改卷,把朱梅瞿考卷忘記了,金榜題名,朱梅瞿名落孫山。朱梅瞿去看榜文時,朱梅瞿榜上無名。朱梅瞿去問陳加林主考官,陳加林才恍然大悟,把朱梅瞿定頭名狀元的事忘記了。他歉意地向朱梅瞿說:「下次科舉來考,他當主考官,把頭名狀元給他」。朱梅瞿憤怒之極,拂袖而歸,後因為朝廷化解諸多疑難,欽賜「溪山第一」。現如今,花坦鳳南書院的遺址猶存,似乎在向人們傾訴著古代濃鬱的耕讀文化與朱墨癯這一代巨儒名賢生前身後的趣事軼聞,如今仍為大家侃侃而談。

以深厚的耕讀文化為背景,以環境和風水思想為基礎,再融入詩意的山水情懷,從而構築出的建築奇觀。它們有著相似的外表,卻又各自孕育出不同的內涵,值得後人去找尋和發現別樣的韻味。

「水如棋局分街陌」

吉祥之地,山水之居,做足了智山樂水文章。北宋時,溫州長官楊蟠在一首詩裡這樣描寫楠溪江山水與古村落的親密:「水如棋局分街陌,山似屏幃繞畫樓。」

楠溪江流域文化特色鮮明,文化積澱深厚。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甌越先民就已在此繁衍生息,並造就了甌越文化,至今仍保留著新石器時期的文化遺址及宋、明、清的古塔、古橋、古亭、古牌樓等名勝古蹟。楠溪江沿岸的古村落、古建築,選址講究,規劃嚴謹,風格古樸,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融,是中國四大民居之一。較為突出的有巖頭、楓林、蒼坡、芙蓉、花坦等村,均為浙江省歷史文化保護區。

楠溪江山水造就了無數的傑出入物和燦爛文化。從唐朝至清朝,永嘉一共有過604位進士。兩宋時期,曾經出現輝煌的「永嘉學派」、「永嘉四靈」,在中國文化史上有著顯著的地位。2001,我國崑曲藝術被聯合國授予「入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稱號,永嘉崑劇作為崑曲中的重要代表,成為全入類的共同精神財富。

古村社戲 陸敏 攝

楠溪江名入履跡、詩文著述豐富。歷史文化名入王羲之、顏延之、謝靈運等曾為永嘉郡守。南朝陶弘景、唐朝張子容、孟浩然,宋朝陸遊、葉適、徐照,明朝王叔果、潘舜臣,清朝朱彝尊、金簡庵、朱步墀等也都曾遊歷過楠溪江,並留下名篇佳作。中國山水詩鼻祖謝靈運在任永嘉郡守期間,遍遊永嘉山水,遂使楠溪江成為山水詩的搖藍。而後打卡大咖紛至沓來,讓包括古村在內的風土人情一次次引起人們的關注。


謝靈運《石室山》(即今永嘉大若巖)

清旦索幽異,放舟越垌郊。
莓莓蘭渚急,藐藐苔嶺高。
石室冠林陬,飛泉發山椒。
虛泛徑千載,崢嶸非一朝。
鄉村絕聞見,樵蘇限風霄。
微戎無遠覽,總笄羨升喬。
靈域久韜隱,如與心賞交。
合歡不容言,摘芳弄寒條。

丘遲《與陳伯之書》

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見故國之旗鼓,感平生於疇日,撫弦登陴,豈不愴悢!


蘇軾《寄題興州晁太守新開古東池》

百畝新池傍郭斜,居人行樂路人誇。
自言官長如靈運,能使江山似永嘉。
縱飲坐中遺白帢,幽尋盡處見桃花。
不堪山鳥號歸去,長遣王孫苦憶家。


陸遊《至永嘉》

自來福州,詩酒殆廢。北歸始稍稍復飲。至永嘉無日不醉,詩亦屢作,此事不可不記。
樽酒如江綠,春愁抵草長。
但令閒一日,便擬醉千觴。
柳弱風禁絮,花殘雨漬香。
客遊還役役,心賞竟茫茫。

古時風騷滿永嘉,當下又如何呢?
陳志華(清華大學建築系教授,北方泰鬥):我最愛楠溪江的鄉土建築。(2005)

阮儀三(同濟大學建築系教授,南方泰鬥):我去了多瑙河,船上放著《藍色多瑙河》的歌曲,但河水是灰色的。我就想起了楠溪江,楠溪江是藍色的,比多瑙河好得多。(2010)

汪曾祺(當代著名作家,被譽為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我可以負責任地向全世界宣告:楠溪江是很美的。(1991)


李世宏(國家旅遊局副局長):陽春三月到溫州,去了趟楠溪江,真是太美了,真正的山水田園、古村群族、耕讀文化、長壽老家,我覺得這是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去看一下的好景點。(2017)


「都說仙境楠溪江」

三百裡的楠溪江彎彎曲曲,36灣72灘,江流柔曲多姿,緩急相間,收放相濟,江灣、淺灘、深潭、洲、島、泉、池應有盡有。楠溪江的源頭及流域,有許許多多美麗而獨特的奇巖、幽洞、飛瀑、灘林、古村,構成了風景秀美、具有觀賞價值和科學研究的景觀,為雁蕩山世界地質公園東園區。

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古村落群人文景觀也吸引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著名作家莫言的駐足。2018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莫言來永品永昆、讀古村、遊楠溪。蒼坡古村是行程的第二站。他輕輕地踩著鵝卵石鋪成的小路慢行,小橋、流水、人家,恬靜悠遠、純樸自然,雖經近千年的滄桑風雨,卻舊顏未改,寨牆、路道、住宅、亭榭、祠廟、水池以及古柏等,處處顯示出濃鬱的古意。在楠溪江漂流時,莫言似沉浸於青山綠水的慢生活中。隨後,一首七言詩《遊楠溪江》便徘徊在江面上,詩中提到:「青山巍巍綠水長,都說仙境楠溪江。」

「古樹高低屋,斜陽遠近山,林梢煙似帶,村外水如環」這就是似詩如畫楠溪古村寫照。它們把當地山水的清純靈秀、儒雅散淡融為一體,構成了一幅和諧、寧靜、瀟灑、秀美的中國畫。走進幾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古村落,穿越歷史,捕捉先人生活意韻的記憶片段,體味正在遠去的耕讀民風和揮之不去的情懷。活動在那條街, 那條路, 那條溪,?那座橋, 那田間和地頭,楠溪老屋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將成為遊客鏡頭裡的一個個故事。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由楠溪古村落為主的人文紐帶,成就了一幅山水之畫,開啟了一條詩路之源,演繹了一首文旅之歌,譜寫了一部永嘉之史。看永嘉崑曲,嘗永嘉麥餅,漫步在燈火璀璨的麗水街,親身體驗永嘉夜娛、夜遊、夜展、夜食等豐富多彩的文旅活動成了時下年輕人最時髦「夜生活」之一。

華燈初上,燈火闌珊。走進麗水街花亭、麗水橋、琴山戲臺,悽美婉約的曲調、古典曼妙的身段,把永嘉崑曲《牡丹亭》選段演繹的惟妙惟肖,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駐足欣賞,不時響起嘹亮的掌聲。每當夜幕降臨,麗水古街常態化運營的「遊園驚夢」,實現了永昆從舞臺到實景的轉變,給遊客帶來了全新的視覺體驗。

離麗水街不遠的「長灘島」,灘頭煙火、爵士演出、夜幕派對、美食小吃等諸多內容讓遊客流連忘返。從東海音樂節、四季楠溪COART藝術營、星巢音樂營,到楠溪江「兩島兩村」,從匯聚了各色鄉土百貨的鄉村夜市,到鋪設了諸多精品民宿的百裡楠溪特色民宿,這些琳琅滿目的「夜產品」,讓永嘉美麗鄉村夜經濟融入「吃、住、行、遊、購、娛」等多種元素,全面打響「夜遊楠溪」品牌,使之成為永嘉旅遊新的「引爆點」和新的「增長點」。

近年來,永嘉依託楠溪江山水、田園、古村本底,大力發展夜間文旅經濟,開發培育國際、時尚、年輕的夜間文旅產品,打造具有楠溪江特色的夜間文旅IP,走出了一條文旅融合發展特色之路。特別是今年以來,克服疫情影響,打響「夜遊楠溪」品牌,打造中國最美夜市,振興文旅消費市場,取得明顯成效,7月份以來,楠溪江夜間遊客與去年同期相比激增70%以上。

為打響「日遊楠溪江,夜宿桃花源」的詩意棲居品牌。永嘉精心謀劃楠溪江高鐵站旅遊綜合體等6個10億元以上的重大旅遊項目,培育楠溪雲嵐養生中心、嶼北古村落文化旅遊區、南陳溫泉小鎮、巖頭歷史文化街區等一批特色鮮明、業態豐富的旅遊產品和項目,重點打造謝靈運山水詩畫遊、古村落文化尋蹤遊、舴艋舟古韻鄉愁遊、陶弘景福地養生遊等四條詩旅融合專線。

如陶弘景福地養生遊,依託「中國長壽之鄉」金字招牌,以「山中宰相」陶弘景隱居地陶公洞景區為主體,推進十二峰、小若巖景群等景區景點提質工程,把陶弘景「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的詩意和沿線景點融為一體,做好詩路的景觀化文章,打造集養眼、養心、養身於一體的「詩帶」,年遊客量超過200萬人次。

永嘉以謝靈運《登永嘉綠嶂山》《登石門最高頂》等25首詩中提到的足跡為重點,打造「跟著謝靈運遊楠溪」山水詩體驗遊線路5條,並結合楠溪江文化旅遊節推出「跟著謝靈運遊楠溪 」優惠活動,僅今年國慶期間就接待國內外遊客88.89萬人次,同比增長19.8%;旅遊總收入10.22億元,同比增長24.18%。

「從東海音樂節到星巢音樂營,楠溪江「音樂」主題等夜間文旅產品系列活動深受年輕人喜愛,實現了音樂與旅遊的融合,取得良好效果。「市楠溪江旅遊經濟發展中心有關負責人說,針對楠溪江旅遊聚焦度不夠、夜遊項目少的短板,謀劃巖頭-楓林兩大旅遊重鎮一體化發展,強勢打造投資13.5億元的江南宋村這一全省金名片培育項目,構築「1+10」(1張綠道網、10個節點)旅遊產品體系。

目前,已經投入近2億元,基本完成江南宋村一期,建成5公裡綠道,推出了「兩島兩村」(楠溪自然島、長灘島,巖頭古村、芙蓉古村),形成了楠溪江灘地音樂公園和麗水街兩大夜間經濟集聚區,文旅經濟的「月亮版塊」呼之欲出,打造中國最美夜市的夢想也隨之在楠溪山水間響起。

「能使江山似永嘉」

弘揚古村落文化,耕耘在路上。鶴盛鎮鶴陽村是中國山水詩鼻祖謝靈運後裔的聚居地,後人繼承謝靈運的衣缽,從宋朝到清六百年的時間鶴陽村詩人輩出,先後有38位詩人,作詩229首,是當之無愧的溫州詩人第一村。值得鶴陽人傲嬌的是,宣德皇帝曾賜詩三首。電視劇《大明風華》,開篇就是一位畫家在給宣德皇后畫像。這位畫家就是為宣宗「獨見愛重,恆侍燕閒」的首席藝術顧問謝庭循。是當之無愧的溫州詩人第一村。如謝敬撰的夏日《即景》六言絕句對仗工整,耕讀氣息濃鬱:竹簟高人睡覺,水亭野客揮觥。簾外薰風燕語,庭前綠樹蟬鳴。而謝道寧的「春雨桑麻相映綠,秋風禾黍接連黃」展現的是農家田園原生態,通感微妙,更為後人所追捧。在鶴陽詩村,正在醞釀建造謝靈運館,盤活名人效應,打造人文景點,未來類似的博物館、展覽館、主題公園將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永嘉各地。 

對於現代人來說,古村落便是依戀的家鄉,但願不會消失,永遠也不會消失,讓人們保存一腔感恩, 一份敬意,一抹靜靜的遐想,不時地浮現著那種無比親近的詩意:梨樹荷塘星剪影,不期風雨一村秋。


汪曾祺詩作《楠溪之水清》在復古中賦予新意:

楠溪之水清
欲濯我無纓
雖則我無纓
亦不負爾情
手持碧玉杓
分江入夜瓶
三年開瓶看
化作青水晶


在楠溪山水護佑和共生下的古村落到底又走向怎樣的詩與遠方呢?走進甌江山水詩路文化帶的首個站點——永嘉站(省數字詩路e站永嘉體驗中心),水系交通圖、詩人行跡圖、遺產風物圖、名城古鎮圖和哲學學脈圖等「五幅地圖」以別具一格的「數字」形式呈現在遊客眼前。通過3-5年的努力,永嘉將全力推進「甌江山水詩路核心地」打造工作,擦亮「中國山水詩的搖籃」文化金名片,將永嘉打造成為甌江山水詩路文化研究的先行地、文旅融合的樣板地、大花園建設的示範地。

詩路的靈魂是文化,永嘉做強山水詩路文化IP,成功舉行2019浙江省詩路IP開發推進活動暨楠溪江文化旅遊節,摘得全國第23個、浙江第3個「中國詩歌之鄉」榮譽。今年,永嘉舉辦中國百名文化記者山水詩雅集、中國詩刊社「青春詩會」「國際山水詩之旅暨山水詩發祥地溫州『48小時詩意旅行』」等國家級詩壇盛會,開展「墨香溫州」——楠溪江山水詩名家作品邀請展等,讓詩歌唱響永嘉、融入生活,進一步打響「楠溪江文化旅遊節」品牌。率全省之先啟動省級數字詩路e站IP開發永嘉體驗中心項目建設,通過文字、影像以及VR、全息投影等先進科技手段,構建成虛實結合的永嘉詩路數位化平臺;投資58億元的楠溪雲上溫泉度假區被列入省「五個千億」實施計劃……20個重點文化產業項目將山水詩資源和產業特色轉化為競爭優勢。

今年永嘉積極梳理億元以上詩路文化帶重點項目,申報項目分別為永嘉紅十三軍紅色教育基地一期、巖頭歷史文化名鎮項目、永嘉甌窯博物館與遺址公園建設等3個項目,總投資額達4.8億元。永嘉突出傳統耕讀文化的體驗和交流,將民宿打造融入到芙蓉村、蒼坡村等宋文化古村落的整體布局、建築風格、人文習俗中,推出各具特色的文化體驗區,「楠溪江宋文化特色民宿帶」初具規模。目前永嘉共擁有230多家精品民宿,並獲評全國首批、全市唯一的民宿產業發展示範區。

永嘉按照浙江省「做優詩路文章、助推大花園建設」、溫州市打造「詩畫山水、溫潤之州」的要求,圍繞縣委、縣政府「12310」旅遊發展思路和打造「甌江山水詩路核心地」部署,永嘉深入挖掘「中國山水詩搖籃」品牌的價值內涵,打造數位化文旅融合新樣板,實現「文化為魂、產業落地」。在實踐探索的過程中,創新提煉「SONG」文化概念,以江南宋村、音樂小鎮為核心載體,賦能文旅深度融合發展,提速「兩山」轉化、推進全域旅遊,實現山區經濟綠色崛起。

永嘉縣委常委、宣傳部長葉朝陽說,永嘉學派、非遺文化、古村文化、甌窯文化、紅色文化等優質資源猶如散落在楠溪江畔的珍珠,經過有機的串連,創新提煉成一條「SONG」的「珍珠項鍊」。S是指以「山水詩」為代表的「詩歌」文化;O是指以「甌瓷」為代表的「甌」文化;N是指以「南戲」(永昆、亂彈)為代表的「戲曲」文化;G則意指以「古村落」為代表的「耕讀」文化。同時,「SONG」既是「宋」字的拼音,也是「歌唱、詩歌」的英譯,可謂古今兼容。一方面,蒼坡、芙蓉、嶼北等古村落,以及永嘉學派、南戲故裡及耕讀文化,其核心無不體現宋文化的內涵;另一方面,所謂詩歌,詩是文學,歌是音樂,因此永嘉突破了詩的概念,為甌江山水詩之路賦予音樂之路的新型IP。

S、O、N、G代表的四張永嘉專屬IP金名片,再加上宋文化和音樂這兩大永嘉特製IP,「4+2」的IP組合設計,寓意用宋+,音樂+,為永嘉傳統文化旅遊賦能,將是永嘉今後一段時期內端出的文旅「大餐」。

那些被時光遺忘的絕美楠溪古村落,在煙雨斑駁淋漓的水汽瀰漫中,若明若暗,色彩愈發微妙而意境豐富,宛若一幅幅古樸的江南水墨畫卷。專家認為,在古村落是楠溪的五臟六腑,承載著厚重的底蘊,張揚著非凡的生命力,不是在開發中保護,而是在保護中開發,尤其是一座座在古村落以外的老屋逐年成建制地消失,不僅僅是一聲嘆息;能否把那些散落在民間的有特色有價值的老屋給它們搬個家,搬出十個八個「烏鎮」,然後把寫給這方土地的山水詩的意境努力還原為情景,如此的第一無二豈不應了那句耳熟能詳的話: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陶弘景的「嶺上多白雲」是如何的悠哉了得,其實,古村落何嘗不是一片片「白雲」呢?再過千年,它們如能依舊「年輕」,那就對得住蘇軾的「自言官長如靈運,能使江山似永嘉」,回應得上孟浩然的「借問同舟客,何時到永嘉」。

絕塵的山水在,不老的古村落在,悠悠的蚱蜢船兒在,楠溪人家的流水光陰就不會走遠。


來源:今日永嘉

永嘉傳媒集團全媒體記者 廖大志 湯海鵬 範海國

編輯 吳翼然

監製 劉曜 章會

相關焦點

  • 沿「甌江山水詩路」,飽覽溫州的詩意美景
    這個假期,無需遠行,帶著家人朋友,一起走一走甌江山水詩路。看山、玩水、品詩……體驗獨屬「詩畫山水 溫潤之州」的魅力。 奇秀雁蕩名山之旅 (雁蕩山)
  • 2020浙江考古十大發現之一—— 永嘉馬鞍山龍泉窯遺址
    受浙江省文物保護考古所委託,報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溫州市文物保護考古所聯合永嘉縣文物館從4月中旬開始進場挖掘,經過半年多的野外考古發掘和初步整理,順利完成任務,於12月下旬正式收工,揭露面積近230平方米,清理出龍窯1處(3條)、儲泥池1個,清理產品廢棄堆積1處,獲得了數千件產品和窯具標本。
  • 青草嶺上那朵飄忽的雲 把故鄉的山水點綴得搖曳多姿
    一朵白雲,在我家鄉騰衝市滇灘鎮的山峰上飄過千百年。在我幼時的眼睛裡,常常看見一朵朵白雲年復一年飄來飄去,猶如不知疲倦的旅人,把故鄉的山水點綴得搖曳多姿。春、夏、秋之間,青草嶺的山巔變幻莫測,若是萬裡無雲,或者飄忽著一絲白雲,那都是天氣晴朗的徵兆,若是黑雲壓頂,一片迷茫,那必將要大雨傾盆。若在冬季,山頂又常常是白雪茫茫。青草嶺為琅玡山餘脈,海拔3466米,是騰衝市滇灘鎮境內的最高峰。而琅玡山的主峰的海拔則是3741.1米,在騰衝境內,其海拔僅次於高黎貢山大腦子,曾被李根源稱為騰衝的祖山。
  • 獨享青山與白雲那份純淨,這才是生活的態度!
    它是一句佛門偈語,說的是青山長在,橫亙延綿也罷,崎嶇陡峭也罷,險峻入雲也罷,卻並未阻礙白雲自由自在地飄浮。相反,青山與白雲在天地間相映,成了一道賞心悅目的風景。雲,因了它自由自在、潔淨無染、淡泊無爭、超然物外的品質而深受文人墨客喜愛。當年陶弘景辭官歸隱,齊高帝下詔問他:「山中何所有?」陶弘景以詩作答:「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
  • 181位詩人寫給老界嶺的詩,哪一句觸碰了你的心?
    ——無限愛103《七律·觀雲海》詩友相邀看異觀,茫茫雲海玉龍盤。仙人鶴駕蓬萊近,宮闕瓊飛妙藥難。青嶺巍峨藏霧幔,碧霄浩瀚掩銀欄。乘風踏浪逍遙舞,闊步前行世路寬。——人淡如菊104《七絕·雲海》(新韻)波濤漫捲紫煙生,跨海行舟兩耳風。
  • 鄉賢助力鄉村振興高峰論壇在浙江永嘉舉辦|鄉村振興|永嘉縣|浙江|...
    2020中國·永嘉鄉賢助力鄉村振興高峰論壇現場。 潘沁文 攝中新網溫州11月20日電(記者 潘沁文)德行高尚、澤被鄉裡,是為鄉賢。11月20日,「賢聚鄉裡·和美滿家」2020中國·永嘉鄉賢助力鄉村振興高峰論壇在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啟幕,鄉賢齊聚一堂,為美麗鄉村建設獻智獻策。
  • 燕雀不知鴻眼界,梅花自識雪襟懷/山水行吟12月刊
    朝聖岡仁波齊陳顯赫前世依稀繞不開,此生又駕白雲來。萬山轉遍仍嫌俗,歲月清空再脫胎。霧淞中的藏經殿心素山門不閉任人來,玉樹瓊枝一夜栽。遙望寒雲飄散處,雪光還共佛光開。白鷺洲趙秀敏詩海靈心秘不傳,霓虹徹夜久流連。
  • 七首綦毋潛的詩作,小而神韻,黃昏半在下山路,卻聽鐘聲連翠微
    後爆發安史之亂,棄官出走,歸隱山水田園之間,遊走於江淮大地,不問世事,不理俗物,過著閒散的生活,後不知所終。綦毋潛有相當的才氣和名聲,詩如其人,淡泊名利,寄情山水,因其寬厚淡泊的心態和處事方式,他和很多當時著名的詩人有過密的交情,與王維、孟浩然、李頎、張九齡、儲光羲、盧象、高適、韋應物過從甚密,以詩文相交,沉湎於文學之中,活的自我,活的有味。人生要淡定,要性情超脫。
  • ...坐而論道、採風創作、詩歌快閃 百位詩人走進成都感受天府文化...
    四川在線記者 吳曉鈴 李婷11月1日,第六屆中國詩歌節在杜甫草堂博物館浣花園林區萬竹廣場盛大開幕。在開幕後的5天裡,百餘位國內著名詩人、詩評家、學者及部分詩歌刊物主編齊聚成都,坐而論道、採風創作、詩歌快閃……記者了解到,此次詩歌節的配套活動精彩紛呈,詩歌節不光是詩人們的坐而論道,也是普通公眾感受文化魅力的節日哦。
  • 飛越甌江 兩岸「牽手」
    舟山跨海大橋之後開工建設的又一座世界級橋梁工程溫州甌江北口大橋是甬臺溫複線與南金公路跨越甌江的控制性工程,項目全長7.913公裡,主跨800+800,兩跨過江,項目概算投資88.36億元,於2017年開工建設,工期60個月。
  • 又是一年七月紅,永嘉最「紅」的革命聖地在這了!走起來
    雄偉壯觀的紀念碑和雕梁畫棟古色古香的軍部舊址,以及樸素大方的紅十三軍紀念館遙相呼應,四周綠樹掩映,山光水色,一年四季遊人不絕,既瞻仰豐碑,參觀舊址,緬懷先烈先輩光輝業績,又觀賞山水田園風光,陶冶情操。永嘉革命烈士陵園永嘉縣是革命老區,這裡曾湧現出許多革命先烈。1955年永嘉縣人民政府在永嘉縣沙頭鎮的龍頭山修建了永嘉縣革命烈士墓,後經多次重修,形成現在的烈士陵園。
  • 杜牧《山行》中,經典的兩句詩,很多人不理解其中的意思
    杜牧唐代詩人杜牧寫的這首詩,非常有哲理。這首詩的詩的題目叫《山行》。什麼意思呢?就是在山中行走的意思。不是坐在那兒看山,也不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一定要登上山,而是一邊走,一邊欣賞山中的美景。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遠上寒山石徑斜」。
  • 詩詞丨不怕路長,只怕心老
    人生路很長,長長的路,我們慢慢地走。終日尋春不見春,春在枝頭已十分《禪師三百首·高僧篇》唐·無盡藏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這首詩是唐朝無盡藏比丘尼到處訪道,後來開悟所作。
  • 一折山水一折詩 用超脫自然的心境獨處在君山墅
    暖春,經過春風吹拂和春雨的滋潤,大地充滿了生機,小草換上了嫩綠的春裝,伴隨風的吟唱,跳著婀娜多姿的舞蹈,鴨子在湖上溪水,似一朵朵黃花點綴在湖面上,正如蘇軾的那首詩一樣「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把春天生生不息的活力描述得準確形象,令人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