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學,一名工作人員在觀看化石上的紋理。
最近,一塊石頭闖進了成都市民王加林的生活。8月中旬遊泳時,王加林從崇州文井江底拾回這塊有清晰紋路的大石,他覺得是個「寶貝」,可到處找資料都查不出這是什麼。帶著疑問,王加林打進華西傳媒呼叫中心尋求幫助。
經過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副館長劉建鑑定,王加林的石頭的確是個寶貝,它形成於3-4億年前。昨日,經成都理工大學古生物專家王教授最終鑑定,該化石是泥盆紀時期的珊瑚化石。
8月中旬,王加林和朋友一起到崇州市文井江遊泳。水性不錯的他潛到了3米多深的水下,恍然間在江底發現了一塊特別的石頭,「遠遠看上去,與其他石頭不同,上面有一些白色紋路。」
從小對石頭感興趣的王加林很好奇,他潛到江底和朋友一起合力將石頭撈上了岸。「這石頭看上去不大,撈出水才發現特別重。」本來兩人都對這塊石頭感興趣,但朋友嫌石頭太重,不願帶走。王加林覺得扔了可惜,費了很大的勁把石頭搬回成都的家。
「我仔細量了一下,直徑有26釐米,重22公斤。」王加林說,他把這塊石頭當成寶,泡在水裡怕泡壞了,晾在外面又怕被太陽曬壞,每隔兩三天還要給它澆上點水。
9月29日,記者和王加林一起將這塊石頭拿到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請專家鑑定。「這肯定是古化石,形成於3-4億年前,化石上面的紋路可以看出是無脊椎古生物。」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副館長劉建說。
王加林將石頭留在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內。昨日,經成都理工大學古生物專家王教授最終鑑定,該化石是泥盆紀時期的珊瑚化石。(記者 彭婭興 見習記者 張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