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科學家在鄂爾多斯盆地南緣發現最早鐐珊瑚化石—新聞—科學網

2021-01-11 科學網

 

圖為陝西省銅川市桃曲坡剖面中已知最早的鐐珊瑚Catenipora tongchuanensis。南古所 供圖

 

中新網南京4月28日電 (楊顏慈)記者28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梁昆博士與加拿大、韓國珊瑚化石專家合作,在中國鄂爾多斯盆地南緣的桃曲坡剖面涇河組中部發現了已知最早的鐐珊瑚化石。

 

該物種的主要特徵是具有長而蜿蜒的鏈,且鏈與鏈之間的連接處極少,代表了鐐珊瑚屬早期演化形態特徵。 科學家將這一化石命名為「Catenipora tongchuanensis」。

 

相關文章已經在國際古生物學期刊Papersin Palaeontology在線發表。

 

科研人員介紹,鄂爾多斯盆地南緣發育保存較好的晚奧陶世生物礁,是研究奧陶紀生物大輻射的經典區域。鐐珊瑚是構成生物礁的重要分子,它由許多橫切面呈橢圓形、圓形或其他形狀的個體組成獨特的鏈狀排列,是全球廣泛分布的代表性橫板珊瑚。

 

同時,本項研究開展了早期鐐珊瑚的形態測量學分析,在鄂爾多斯南緣的鐵瓦殿剖面背鍋山組(凱迪階)識別出四個鐐珊瑚分子。

 

通過與周邊塊體的分子比較,科學家發現華北地臺的鐐珊瑚擁有最高的形態多樣性,且與北祁連塊體擁有較多的共同分子,揭示了這兩個塊體在奧陶紀存在較為緊密的古地理聯繫。

 

此外,凱迪期東準噶爾、蒙古、華南、波羅的海地區等塊體中發育具有獨特形態的鐐珊瑚則揭示了該屬可能為復系類群。(完)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中外科學家在鄂爾多斯盆地南緣發現最早鐐珊瑚化石
    中新網南京4月28日電 (楊顏慈)記者28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梁昆博士與加拿大、韓國珊瑚化石專家合作,在中國鄂爾多斯盆地南緣的桃曲坡剖面涇河組中部發現了已知最早的鐐珊瑚化石。該物種的主要特徵是具有長而蜿蜒的鏈,且鏈與鏈之間的連接處極少,代表了鐐珊瑚屬早期演化形態特徵。 科學家將這一化石命名為「Catenipora tongchuanensis」。相關文章已經在國際古生物學期刊Papersin Palaeontology在線發表。科研人員介紹,鄂爾多斯盆地南緣發育保存較好的晚奧陶世生物礁,是研究奧陶紀生物大輻射的經典區域。
  • 科學家從珊瑚化石中找到證據
    科學家表示,可以從年輪的粗細和間距上推斷過去地球一年的時間。眾所周知,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圈就是一年,一年有365天。實際上這是一個大概的說法,如果要精確地計算一年的時間,每年的長度都存在差異,平均下來每年應該有365天5小時48分鐘。而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過去地球上的一年可能比現在的一年要慢得多,這是怎麼發現的呢?第一種方法就是文章開頭講到的,研究樹木的年輪。
  • 虎拍藝術網:珊瑚化石—良材美石,當屬珊瑚
    化石就是生活在遙遠過去生物的遺體或遺蹟變成的石頭。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裡,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無數的生物,這些生物死亡後的遺體或是生活遺留下來的痕跡,許多都被當時的泥沙掩埋起來。我們把這些石化了的生物遺體、遺蹟統稱為化石。化石有很多種,我們今天簡單說一下珊瑚化石。珊瑚化石,俗稱石柱子、珊瑚玉。常見的珊瑚化石有單體和復體兩大類型。單體珊瑚的骸體,從幾毫米到幾十釐米,通常有體壁圍繞,表面飾有粗細不等的皺紋,但在進化程度比較高級的珊瑚中,體壁退化。
  • 畢節威寧自治縣發現2.5億年珊瑚化石
    畢節威寧自治縣發現2.5億年珊瑚化石 發布時間:2019-02-18 12:32:04      來源:畢節日報   2月14日,威寧自治縣戶外運動愛好者李英向筆者展示了她最近在該縣六橋街道發現的一塊奇異石塊
  • 10萬年前的珊瑚化石被發現,他們很喜歡吃海鮮
    圖為珊瑚化石群現代人類究竟是何時走出非洲的?我們都知道,根據目前的考古研究發現,人類最早是起源於非洲,並且在非洲經過了漫長的進化,其中古人類一共大規模走出非洲、遷徙到世界各地2次,不過其中第一次與現代人類之間的關係並不大。
  • 玉化的曲靖珊瑚化石
    是海底珊瑚白化後形成珊瑚礁受碳鈣滲入,在經過幾億年不斷的地殼變動、地熱、煎烤、長時間高溫高壓作用後形成化石,化石又被二氧化矽物質熔融、包裹,最後形成外觀花紋鮮亮、半透明的玉髓物質。因其明顯像菊花,玉石專家稱之為菊花玉別名為發財玉。 珊瑚玉硬度為6-7度,在國際黃石論述中稱之為「有機寶石」。
  • 湖南發現「珊瑚化石」群 距今至少1.9億年
    湖南發現「珊瑚化石」群 距今至少1.9億年 (1/2) "← →"翻頁
  • 中國科研人員將從深海珊瑚化石分析古代氣候
    中國科研人員將從深海珊瑚化石中尋找線索。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陳天宇正搭乘「科學」號科考船前往西太平洋,希望從那裡的深海珊瑚化石中得到若干古海洋和古氣候問題的答案。科學家利用深海珊瑚化石研究古海洋和古氣候問題始於21世紀初,而對西太平洋深海珊瑚化石的地球化學研究尚未起步。
  • 老母親「露西」的大腦更像誰—新聞—科學網
    1974年,「露西」的發現震驚了世界。320萬年前,人類的老目前「露西」似乎能直立行走,但仍在樹上生活。這種古老人屬的大腦比分布在東非各地的黑猩猩大腦更大。 最近,一項對遠古幼童的新研究發現,雖然南方古猿阿法種有著類似猿類的大腦結構,但大腦要花更長的時間才能發育到成年的大小,這表明它們的嬰兒可能更依賴於看護者的照料,這是一種類似人類的特徵。
  • 地球上出現過最長一年,大約有399天,珊瑚化石還原當年的一切!
    一年有365天,這個數字並不是人類隨意編造,經過準確測量地球公轉,將人類的一年劃分為365天,然而近幾年科學家經過檢測發現,地球的公轉速度似乎正在變慢,每天都會多出幾個小時的時間,隨後生物學家拿出了同樣數據,研究歷史的過程中意外發現,地球上曾經出現過399天一年,在當年究竟發生了什麼呢?
  • (視頻)恐龍蛋化石、猛獁象牙化石、珊瑚化石、鸚鵡螺化石、菊石...
    6月11日,深圳海關向廣東省自然資源廳移交罰沒古生物化石142件。該批古生物化石包括恐龍蛋化石、猛獁象牙化石、珊瑚化石、鸚鵡螺化石、菊石化石等多個類別。其中恐龍蛋化石2個、鸚鵡螺化石1個、菊石化石10個屬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其餘屬一般古生物化石。
  • 做這個手鐲的珊瑚化石有3.5億年了
    河南商報記者 陳薇/文 王棣/圖  提及化石,很多人都會想起博物館中展出的黑白的魚類化石,其實化石也可以非常漂亮。一位藏友帶來一隻珊瑚化石的手鐲,花紋細膩,顏色鮮亮,與博物館中常見的化石大相逕庭。  珊瑚化石手鐲  一位藏友帶來的一隻手鐲上的花紋,讓不少藏友想到蜂巢。
  • 雨花石裡藏著2000萬年前的珊瑚化石
    此外,雨花石除了外表鮮豔美麗外,它還是一種化石的保存形式,其中包裹有各種動植物化石,它們真實見證了地球曾經有過的生物多樣性,反映一個地方的生物面貌和自然環境。這些幾乎立體保存下來的化石雨花石不僅色澤多彩,具有觀賞性,而且生物結構清晰,富有科學性。
  • 珊瑚化石揭示2萬年前海水溫度低5攝氏度
    原標題:珊瑚化石揭示2萬年前海水溫度低5攝氏度    一個國際研究小組通過分析澳大利亞大堡礁的珊瑚化石推測,約2萬年前,也就是末次冰期最嚴寒的時期,海水溫度要比約一萬年前至今的間冰期平均溫度低5攝氏度。    地球以幾萬年為一個周期,反覆出現冰期和間冰期。
  • 駐足甘肅臨夏盆地 探問億年生命密碼
    當筆者隨著化石印記去翻閱這部「高原史書」,神秘大地的遠古生命迴響恍惚如昨。「古動物化石之鄉」的生命迴響臨夏盆地曾是封閉神秘的古湖環境。1200萬年前,青藏高原的隆升使得這裡的氣候發生了劇烈變化,寒冷、乾旱、食物緊缺,大量不能適應的動物被大自然殘酷淘汰。時遷日移,20世紀50年代,附近的村民無意間在臨夏州和政地區發現昂貴的「龍骨」,幾代科學家的目光被吸引到了這裡。
  • 巴西發現新恐龍化石 竟是中國左龍親戚
    巴西一個研究團隊周五(7月10日)宣布,在巴西東北部塞阿拉州發現的化石屬於1.15億年前的恐龍,這是此前沒有出現過的恐龍品種。這隻命名為"阿拉塔龍"的恐龍是中型的獸腳亞目種,具有中空的骨頭和三趾的四肢。
  • 研究人員發現鋰離子電池「短壽」潛在因素—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們在顯微鏡中製造相對不穩定的元素鋰科學家懷疑,這種結構是在鋰離子電池內部逐漸形成的,會縮短電池壽命,甚至引發火災。作者希望透射電子顯微鏡能幫助解開這些手指的神秘面紗。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9206-w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科學家確認5.58億年前化石為動物化石 它可能是世界上最古老動物
    據英國《衛報》報導,科學家確認了一種存在於5.58億年前的生物化石為動物化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動物,這表明地球上最早的動物生命始於寒武紀之前。據報導,這種化石是被一名博士生Ilya Bobrovskiy在俄羅斯西北部偏遠荒野的懸崖邊發現的,但一直以來科學家都無法確認這個化石在進化體系中屬於什麼物種。
  • 河邊撿到的神奇石頭,有人說是珊瑚化石,有人說輝木化石
    這是一塊在河邊撿到的神奇石頭,有人說這是一塊珊瑚化石,又有人說這是輝木化石,這到底是什麼奇石呢?珊瑚化石和輝木化石的區別到底在哪裡呢?其實很簡單,從這塊奇石的外形來看就可以斷定這是一塊輝木化石,其實輝木化石是雨花石中的一種,石中一些排列有序的圓形斷面的化石(我們通稱它為:蜂窩石)其實就是這種蓮座蕨目輝木科中的莖中部的維管束。目前仍生長在地球的植物類似於現今的觀音蓮座和桫欏。
  • 男子江中遊泳撿到3億年前珊瑚化石(圖)
    成都理工大學,一名工作人員在觀看化石上的紋理。  最近,一塊石頭闖進了成都市民王加林的生活。昨日,經成都理工大學古生物專家王教授最終鑑定,該化石是泥盆紀時期的珊瑚化石。  8月中旬,王加林和朋友一起到崇州市文井江遊泳。水性不錯的他潛到了3米多深的水下,恍然間在江底發現了一塊特別的石頭,「遠遠看上去,與其他石頭不同,上面有一些白色紋路。」  從小對石頭感興趣的王加林很好奇,他潛到江底和朋友一起合力將石頭撈上了岸。「這石頭看上去不大,撈出水才發現特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