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子平易
文字整理:邏輯命理
雜格者,月令無用,以外格而用之,其格甚多,故謂之雜。
雜格,即我們所說的外格,《真詮》給出的理由是月令無用。
何為月令無用呢?
對於這個問題,《真詮》的依據從前後文來看有些模糊。結合原書的前文,如果月令是比劫,稱之為無用之用,似乎符合雜格的標準。但後文具體到雜格的時候,很多又都是月令非比劫的情況。其他命理經典對於雜格的取用也比較模糊,如果深究的話,也不甚合理,比如在《淵海子平》當中有所謂的"外十八格",很多格局本身與正格又區別不大,像類似的"雜氣印綬格"、"傷官生財格",實際都可以放到正格當中的。
以現代人的思維考究所謂的"外格",可以歸為三大類原因:
1、 類別細分類,翻閱古籍經典,如果我們對格的種類做一個簡單的統計,你會發現,古人對格的分類大概有數以百計(大概有200個左右),年上見官與月上、時上、日支帶官星都定義為不同的格局形式。同樣是印格,還要分雜氣印與正印、偏印等細緻的劃分。如此一來,格局的名目自然大得驚人。而如果嚴格按照月令取用的標準,這些格局很多要被分到"外格"當中去了。
2、 故弄玄虛類,這是古人和今人的通病,原本非常簡單的一種格局形式,非要起一個玄之又玄的名字,以顯得"深奧"。這種行為在其他術數當中也是屢見不鮮,比如風水當中就有很多奇異的叫法,什麼鹿回頭、麒麟背、虎臥龍蹲等等。當然,格局叫法之奇異遠超其他,隨便就能叫出一堆來:趨艮趨乾的,子遙醜遙各種遙,各種夾、拱、合、衝類的,以神煞名之的什麼:日德、魁罡、金神等,以數字開頭的什麼天元一氣、兩幹不雜、三合見貴、四方三寶、五虎六合、八專祿旺等等,以屬相立格的什麼壬騎龍背、養吉豬蛇、虎午奔巳等等。命理果真如此,那真是沒法學了。
3、 理論之外無法理解類,古時的理論可以解釋大部分命理現象,但還是有少部分命局,通過原有的理論根本無法解釋或不能接受(後面會涉及),所以就單獨拿出來,並給一個相對特殊的稱呼,方便再見到同類型的命局時可以做出正確的評判。
還好的是《真詮》對於此類行為與表現還是看得很清楚的,它既承認外格的存在,但同時又給出一些必要的遵循標準,儘可能地將外格也做得符合實際。所以,在立外格之前,還是提出了一些非常重要的條件和標準出來:
大約要幹頭無官無煞,方成格,如有官煞,則自有官煞為用,無勞外格矣。若透財尚可取格,然財根深,或財透兩位,則亦以財為重,不取外格也。
很簡單,就是以財官為重點。《真詮》一本書實際都是以財官為核心點來論述的,雖然從現在看可能有偏頗,但起碼有了標準,可以依循。
接下裡我們看《真詮》對外格的細分,都用到了那些外格的形式:
試以諸格論之,有取五行一方秀氣者,取甲乙全亥卯未、寅卯辰,又生春月之類,本是一派劫財,以五行各得其全體,所以成格,喜印露而體純。
按現代人理解,實際就是日元專旺的概念,也可以稱為日元從強。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它和新派的從強不同,新派不管是印還是比,都論為從強,格局裡這個要分的。為何要分呢,實際是會涉及到層次問題。
按著五行細分,日元從強又要分木的曲直格、火的炎上格、土得稼穡格、金地從革格、水的潤下格。但條件基本一致,都必須要全三合或三會,又要生在相應的季節裡,形成一片比劫,而財官不能立足的態勢。這類格局的重點是印的配合,就是書中所謂的印露體純。如無印星則層次會大降,起碼是貴氣不足。
如癸亥、乙卯、乙未、壬午,吳相公命是也。
吳相公的命局,支全亥卯未,年露印,大運東向北,去掉午火,格局大貴。
運亦喜印綬比劫之鄉,財食亦吉,官煞則忌矣。
取運的標準說得也很明確,印綬比劫都喜歡,財食也可,就忌官殺。但這個說法現代頗具爭議,主要是後半句,財食運和官殺運,既然專旺就非常忌財星,即便運見,也會群比正財。若行食傷運,前提是印不能奪食方為吉運。見官殺則又分原局有沒有印化,如果不能化官殺才是兇的。
清末李鴻章的命局是標準的曲直專旺:
癸未 甲寅 乙亥 己卯 ;亥卯未局全加寅月,財星雖透但被制死,三十年北方水運,又三十年的金地,就沒有忌官殺。晚年運到南方食傷旺地,按《真詮》觀點是不忌食傷的,但因為原局有財,晚運火旺生財,則破專旺格,且財損印,有點壞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