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三百六十行人才薈萃化為現實 全國政協委員縱論中國職業教育

2021-01-08 國際在線

全國政協委員、廣東技術師範學院副院長許玲。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張晗、王蕾):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近日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我們要以現代職業教育的大改革大發展,加快培養國家發展急需的各類技術技能人才,讓更多青年憑藉一技之長實現人生價值,讓三百六十行人才薈萃、繁星璀璨。」這凸顯中國政府大幅提升對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支持力度之大也前所未有。中國目前的職業教育狀況如何?為什麼要高度重視現代職業教育?如何提升職業教育水平?正在北京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的一些委員給出了相關建議。

「現在很多家長並不願意讓孩子去考職業高校,因為他們覺得那些工作都是技術活,俗話叫累活、力氣活,覺得得不到認可,並且覺得學歷方面也沒什麼競爭力。」這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職業學校老師的看法充分反映了當前中國職教所面臨的最大困境,即從職業學校畢業的學生難以得到社會的認可。此外,雖然近年中國的職業教育發展已取得很大成績,但仍存在比較突出的問題。

關注職教領域多年的全國政協委員、廣東技術師範學院副院長許玲表示:「我們從供給方的自身,也就是職業教育培養的角度來說,職教質量是不均衡的。比如現在職業教育的層次重心還比較低,跟產業結構對高素質技能型勞動力的需求還有一定的差距;有些學校的基本辦學條件還比較差等。」

據統計,2018年中國有職業院校1.17萬所,在校生超過2685萬人,在現代製造業、新興產業中,新增從業人員有七成以上來自職業院校。另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介紹,全國就業人員有7.7億,其中技術工人佔就業人員的比重約佔到20%,高技能人才只佔約6%。特別是中國的高級技工佔比僅為德國、日本等工業強國的一半,無法支撐中國實現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跨越的目標。大力改革和發展中國的職業教育,以不斷適應中國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的需要,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今年2月,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深化改革實施方案》,被業界稱為「職教20條」。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更明確提出,要改革完善高職院校考試招生辦法,大規模擴招100萬人。對此,全國政協委員、中華職業教育社副理事長蘇華認為,完善職業教育高考對職教發展有重要意義。蘇華說:「職教高考落實好了,也就是說像中等職校的學生能報考應用型的本科大學,就像普通高中的學生報考本科院校一樣,錄取比例能夠達到40%甚至45%,那時候職業教育的春天,就是真的來了。」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還提出,要擴大高職院校獎助學金覆蓋面、提高補助標準,加快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互通銜接。改革高職院校辦學體制,提高辦學質量。對此,許玲表示,希望中國的職業教育領域裡也能出現像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這樣具有標誌性的好學校。許玲說:「我們現在要建立標準,比如說『雙師型』的師資標準,有合格的師資,才能培養出合格的學生。對於培養學生,我們也做了明確的規定,比如說『1+X』證書,要以國家資格框架標準的形式固定下來。第二,如何讓學生在專業知識和技能掌握之間形成一個平衡,必須要由企業來參與,這個機制也正在構建中。」

全國政協委員、中華職業教育社副理事長蘇華。

在職業教育中如何加大產教融合,政協委員們還建議借鑑國外經驗。蘇華說:「像德國等一些經濟發達國家的職業教育,在校企合作方面,還是前店後校,而我們國家企業的積極性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總理在工作報告當中也講到要大幅減稅,我們想把這個減稅降費政策用到我們校企合作當中,鼓勵企業充分發揮作用,調動企業和職業院校進行深度的校企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中央財政將大幅增加對高職院校的投入,地方財政也要加強支持。對此,中國財政部長劉昆近日表示,今年中央財政將為現代職業教育質量提升計劃安排專項資金23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6.6%。

中國政府大力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規劃和舉措讓社會各界都看到了職業教育發展的光明前景。全國政協委員、上海湘江實業公司董事長馬國湘認為,技術人才在中國擁有廣泛的市場。馬國湘說:「現在我們接受職業教育的群體比較小。我們到一些職業教育做得好的地方去學習,特別是德國,他們的比重確實是倒過來的。但是我相信在我們政府的重視下,以後(中國職教群體)的比例也會不斷增加。我招人的時候大多數是關注他求職者的實際經驗。」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駐歐盟使團前團長楊燕怡大使說:「這次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要三百六十五行人才薈萃,一定是三百六十五行都要受到尊重。改變命運不一定非得當白領,就是說你可以當大工匠,在歐洲是這樣,都是應該受到尊重的。」

一位來自職業高校的畢業生說:「我有關注『兩會』上的政府工作報告,關於職業教育改革有很多相關的政策,可以往上考,考了本科之後,現在政策這麼好,以後自己就業肯定也沒有什麼問題,我對自己的未來信心蠻大的!

相關焦點

  • 白氏頭條:全國白氏政協委員名單匯總
    現任中央電視臺《新聞1+1》節目評論員、《新聞周刊》節目主持人,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 (兼),2018年3月,任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委員。2018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白庚勝(納西族)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少數民族界)人物簡介(1957年2月14日—),男,納西族,雲南麗江人,文學博士,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現任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麗江市委市政府顧問。
  • 2006年全國政協大事記
    16日,由經社理事會國際協會、中國經社理事會、聯合國經社理事會、中國民間組織國際交流促進會和北京大學共同舉辦的「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教育與培訓圓桌會議」在政協禮堂舉行。王忠禹副主席出席並致開幕詞。21位外賓和50餘位國內來賓出席,與會人員圍繞會議主題進行了發言和討論。
  • 1959——1965年全國政協大事記
    其實質是用和風細雨、說服教育的方法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達到明辨是非,提高認識,改造思想,加強團結的目的。它是一種在正確領導下的、群眾性的、民主的自我教育方法。1960年3月29日至4月1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在北京舉行。出席會議的委員共有904人。
  • 九江一中市政協委員周明學、燕青參加「九江市政協委員履職能力...
    大江網/九江頭條客戶端訊 2020年12月7日,由九江市政協主辦、上海交大高端管理培訓中心承辦的「九江市政協委員履職能力提升培訓班」在上海交大長寧校區開班。本次培訓班由九江市政協黨組副書記、副主席鄧君安帶隊,全市60位市政協委員參加,為期一周。九江一中市政協委員周明學、燕青有幸入選,並全程參與培訓學習。
  • 張其成委員:大力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八德」教育
    全國政協委員張其成。(資料圖)  中國青年網北京3月12日電 「當代社會對中華傳統文化認識不足,甚至還有不少誤解,青少年對中華傳統文化認同感降低,信仰危機、道德缺失、迷惘浮躁、崇洋媚俗、『去中國化』的現象比較嚴重。」全國政協委員張其成日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 全球與新冠病毒長期共存,中國該怎麼辦?政協委員、人大代表有話說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王辰也表示,新冠肺炎有可能轉成慢性疾病,像流感一樣與人類共存。新冠病毒長期存在,將對人類社會帶來諸多改變。中國應為此作何準備?正在此間參加全國兩會的政協委員、人大代表有話說。謀布局:完善防控政策設計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是世界各國長期面臨的重大挑戰。
  • 2017年全國兩會召開在即 港區代表委員期盼啥?
    2017年的全國兩會召開在即,連日來,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積極討論和準備將向大會提交的議案、提案和建議,做好履職工作。其中,如何讓香港更好地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深化香港與內地的交流以及加強港人國民身份認同,成為今年港區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們關注的焦點。
  • 讓每一個孩子都綻放——全國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農村義務教育...
    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市教委副主任孫惠玲說。委員們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聽一路議,「震撼!」幾乎是所有委員的共同感受。「這還是我認識的農村學校嗎?」視察路上,經常會聽到委員們這樣的感嘆。這次視察,顛覆了大家對農村學校的認識,讓委員們在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中更加堅定了對教育公平和農村教育發展的信心。
  •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升級換代中誰站在新職業的「風口」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其中「三百六十」雖然是虛數,卻也道盡了古人對職業數量的想像力邊界。勞動分工精細化是工業文明的主要特徵之一。表現在職業數量上,就是新職業層出不窮。根據2015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我國共有1481個職業、2670個工種。然而,多年才修訂一次的職業分類大典難免滯後。
  • 代表委員熱議穩就業 提高供需契合度 實現高質量就業
    &nbsp&nbsp&nbsp&nbsp地方政府要有新擔當做好職業技能免費培訓&nbsp&nbsp&nbsp&nbsp全國人大代表楊飛飛建議,要以現代職業教育的大改革大發展,加快培養國家發展急需的各類技術技能人才,讓更多青年憑藉一技之長實現人生價值。
  • 全國政協委員、搜狗公司CEO王小川:建議構建新型醫療聯合體 完善...
    全國政協委員、搜狗公司CEO王小川: 建議構建新型醫療聯合體 完善創新研發激勵機制 ■本報兩會報導組 賀 駿  3月3日,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
  • 港星彭丹當政協委員無釐頭在哪
    按這個邏輯,無以數計的人在北京都上過大學,就算離開了很多年的也能拿這段經歷做資本當北京政協委員了呢! 其實不光是彭丹,還有不少無釐頭的。比如香港導演吳思遠是上海政協委員,理由是吳思遠出生在上海;曾經的香港歌手鄺美雲是江西政協委員,理由是鄺美云為江西捐了不少的「鄺美雲佛教小學」;趙雅芝的老公,也當過演員的黃錦燊是大連政協委員,理由是他「有意在大連投資項目」(是的,你沒看錯,是「有意」,而不是「已經」);而香港導演唐季禮是上一屆的雲南政協委員,理由是,唐季禮在雲南拍過不少的影視劇。
  • 佛山:政協委員能言敢言善言
    再加上近年來政協委員不切實際的「雷人雷語」淪為老百姓的笑料與談資,一些政協委員履職缺乏底氣。政協委員該怎樣履職?如何才能做到「敢諫」與「善言」?如何更好地代表老百姓的心聲,找準解決問題的「角度」,推動民生難點熱點問題的解決?廣東佛山政協對此進行了積極探索。
  • 政協委員來述職丨鄒豔君:昔日「金館長」 今日履職盡責實幹家
    在11年群眾文化藝術事業上,近10年政協委員履職經歷中,她充分利用建言議政平臺傳遞民聲訴求,解決了不勝枚舉的實際問題。「通過深入調查研究,為老百姓真正解決了一些問題,辦了一些實事。作為一名政協委員,我真的感覺很驕傲、很自豪。」談起履職經歷,連任兩屆株洲市政協委員的鄒豔君表示。「金館長」讓文化魅力綻放光芒鄒豔君在會場。
  • 1950年全國政協大事記
    3月14日,全國政協決定成立高級學習組,吸收政協全國委員會、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政務院、各民主黨派(包括無黨派人士)和各人民團體在北京的高級人員,在資源的原則下,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定名為學習座談會。4月20日,雙周座談會第一次會議通過《政協全國委員會學些座談會進行學些辦法(草案)》並推定了學習座談會幹事會,具體負責組織學習。
  • 2004中國教育(民辦)風雲創新人物公眾調查
    03北京吉利大學執行校長 羅曉明   碩士學歷,吉利集團副總裁,全國工商聯民辦高等教育協會副會長、北京市民辦教育協會副會長、北京市昌平區人大代表2004年被評為「中國民辦高校十大傑出人物」,並被授予「中國民辦高等教育創新獎」。提出「人格本位」教育,完全符合新世紀人才發展的要求。
  • 「雙高計劃」正在引領著中國高等職業教育未來的走向
    「雙高計劃」項目建設諮詢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山大學原校長黃達人走訪了全國多個省份的上百所院校,在調研訪談中他注意到,「有的總喜歡強調說,『我們做了一項重大的改革』,我建議他不要只強調改革,而要把學生是否有獲得感作為最終的目的。」專業群建設 要把人才培養放在首位對首批入選「雙高校」的天津職業大學而言,其成長的40年與中國改革開放一路同行。
  • 北京關鍵詞——申建軍、王汝芳委員談創新驅動 建言釋放人才活力
    申建軍、王汝芳委員談創新驅動 建言釋放人才活力中國網訊(記者 胡俊 張寧銳)近日,十二屆北京市政協五次會議在北京召開。中國網政協頻道在2017年北京兩會期間,推出系列微視頻《北京關鍵詞》,現場對話政協委員,為北京關鍵議題建言獻策。
  • 中國政協的主要職能和開展工作的主要方式
    政治協商的主要形式有:政協全體會議,常務委員會議,主席會議,常務委員專題座談會,政協黨組受黨委委託召開的座談會,以全國政協名義召開的專題協商會,秘書長會議,各專門委員會會議,根據需要召開由政協各組成單位和各界別代表人士參加的內部協商會議。政治協商依照程序進行。
  • 全國政協「推進產學研用緊密結合」調研報導
    在浙江調研期間,每到一處考察,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馬德秀都會問同一問題:「你們還有什麼困難?」 讓她「失望」的是,機構負責人都笑著給出了否定答案。驚嘆浙江產學研用良好效果之餘,很多委員與記者一樣,腦海中不禁出現大大的問號———怎樣的舉措與模式造就了這番「零差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