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真是詩歌的國度,無論是對名山大川的讚美,對古今興衰的感嘆,還是對個人情緒的宣洩,都可以成為一首首傳世佳作。至於說唐朝詩人,更是如同過江之鯽,數不勝數。《全唐詩》中收錄了兩千多名詩人的作品,其實在當時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販夫走卒,幾乎人人能吟詩。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李商隱、杜牧等頂尖文人之下,有著龐大的群眾基礎。
在中唐時期,有一個叫做胡令能的人,生性喜愛詩歌,每日勤學苦練。他的身份並不高,既不是書香門第,更不是高門大戶。史載他只不過是「為負局鎪釘之業」,這是個什麼工作呢?其實就是修碗匠,現在這個職業幾乎已經消失了。
小珏倒不是說職業有高低貴賤之分,而是以此強調,他出身貧寒,家裡也無力資助他讀書習字,寫起詩歌來自然很艱難,遠遠沒有「李白鬥酒詩百篇」那樣的酣暢淋漓之感。傳說他日以繼夜地發奮苦讀,終於感動了上天,有一位仙人降臨,刨開他的腹部,將一卷書藏入其中,從此他才思泉湧。
這個故事當然荒誕不經,不足為憑。胡令能能夠青史留名,還是因為他自身的努力和對文學孜孜不倦的追求。只可惜因為種種原因,他留下的作品太少,僅存4首七絕。不過,這四首詩情趣盎然,獨樹一格,其中《小兒垂釣》還多次入選中學語文課本,而後世文人對其更是讚頌不已:
小兒垂釣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這首詩看起來就充滿著童趣,題目已經將故事情節說得很清楚,那就是小兒垂釣的趣事。一個頭髮蓬鬆的孩子,正在學著釣魚,他側臥在青苔之上,青草映照著他的身影。行人向他問路,他卻遠遠地招手,生怕魚兒受驚不上鉤,所以不回話。
相傳這首詩就是胡令能去鄉村訪友時遇到的真實場景,雖然語言平白,但感情質樸,像一朵清水芙蓉,彰顯了無限的純真。
在第一句中「蓬頭」一詞並非指兒童蓬頭垢面不修邊幅,而是指孩子天真可愛。一個「學」字,提綱挈領,也奠定了全詩的基調。正是因為孩童不懂垂釣,剛剛在學,所以才會處處小心,才會引發後來故事情節。
第二句詩中的「側坐」,既是對孩童天真無邪的動作描寫,也說明鄉村之中的恬靜生活,只有在這種環境下,才不使人感到壓抑,才會隨心所欲地側坐,而不用正襟危坐。
在第三句中,當行人問路的時候,注意到孩童是「招手」而非「搖手」,這說明他並非漠不關心。他招呼路人到自己身邊來,小聲指路,而不是大聲喧譁。這既反映了兒童在成長期的聰慧,也反映了他的純真熱情。
一首美詩,就在於給人以優美的畫面和充分的想像力。這首七絕雖然很短,但卻將孩童垂釣的場景刻畫得淋漓盡致,構建了一幅美麗的鄉村牧歌圖。至於說兒童在後面如何指路,又是如何繼續釣魚,到底釣到魚沒有,那就全憑各位讀者的想像了。
這首詩寫得恬淡真切,被後世許多文人採納,作為啟蒙讀物中的作品。它也是中學教材中的常客,雖然沒有瑰麗神奇的語言,沒有抑揚頓挫的情感,但它依然能成為千古不朽之作,這就是中華語言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