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在後世被給予了詩聖的評價。
由此來看,杜甫的一生極為悲催。在他十幾歲的時候就已經有當時的文豪十分看好他,認為他會成為下一個班固或者楊雄,這是杜甫早期的榮耀;而在他死去的這1000多年,幾乎每一個朝代都有人讚賞他的品格,研究他的詩詞技巧,感動於他憂國憂民的內心。
而唯獨在他生活的青年,壯年和老年時期,沒有多少貴人出手相助,也沒有多少人能夠幫助其充分的發揮出他的才華。以至於他作為一個人,生活極為困苦,一生窮困潦倒。
今天我們所分享的就是一首杜甫在50歲時所寫的唐詩。50歲的他「入門依舊四壁空」,生活極為困苦,一首唐詩寫盡其老年生活之悽涼。且看:
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即今倏忽已五十,坐臥只多少行立。強將笑語供主人,悲見生涯百憂集。入門依舊四壁空,老妻睹我顏色同。痴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門東。
這首古詩的題目是《百憂集行》,寫於公元761年,杜甫時年50歲。人都說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可悲的是,50歲的杜甫依然家境窮困,依然在為吃飯穿衣等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而發愁,即便是他「知天命」,但是這樣的遭遇就是他真正的「天命」嗎?
這首古詩的意開始回憶自己十幾歲時的時光。「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那個時候的自己非常精壯,而且精力充沛,對於未來也有著無盡的幻想。當時的他已經嶄露頭角,被當時的文豪看好成為下一個班固。
接下來的詩句「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是對於「健如黃犢走復來」進一步的闡釋,有少年時的頑皮,但是也寫出了那個時候無憂無慮。
但是,接下來的詩歌情感基調急轉直下。當年「一日上樹能千回」,但是如今「即今倏忽已五十」,早已經腿腳不便,「坐臥只多少行立」。而且少年時被認可的才華,直到今天也沒有能夠幫助自己什麼。只能「強將笑語供主人,悲見生涯百憂集」,到處服侍人,勉強給自己混口飯吃。
如今都已經50歲了,並沒有積攢下什麼家業。以至於「入門依舊四壁空」,而且「老妻睹我顏色同」,一對老夫老妻,相對無言,滿臉都是生活的疲憊。寫到這裡,杜甫晚年生活的境遇已經讓我們感到非常的悲傷。
但是最後兩句,又把這一層的悲傷無限放大。「痴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門東」,家境如此貧寒,兩個老人生活沒有什麼指望,家裡也沒有一點生活的熱鬧氣息。但是還有一個「痴兒」,不懂得什麼禮節,也根本不明白家裡如今所遭遇的困苦,只顧著「叫怒索飯」。
如此場景,幾乎可以稱得上是人間慘劇,令人一聲嘆息。
本文圖片全部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感謝圖片原作者對本文的貢獻。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