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3歲靠養;6歲靠管,家長要知道的這些事

2021-01-10 邦興侃球

孩子一歲的時候,你看著步履闌珊的寶寶很是幸福。

孩子兩歲的時候,你聽著一聲聲的媽媽沉浸在幸福中。

孩子三歲的時候,這時你有真正的去思考過應該怎麼去教育孩子嗎?怎樣去給孩子培養一個好性格、好習慣嗎?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過: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一個好的性格和習慣是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的。

著名的青少年心理研究專家李玫瑾在一次公開講座上就說過:孩子3歲-6歲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期,這個時期被稱為潮溼的水泥期。意思就是這個階段的孩子,就像潮溼的水泥一樣,可塑性非常強!

但是一旦過了這個時期,孩子的性格慢慢地形成之後,在想要去有大的改變,是非常難改的。就像我們一句老話說的一樣: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三歲是一個孩子馬上要進入幼兒園的年級,也正式開啟了要有自己的一個小朋友圈。如果自己的孩子還是一如既往地在別的小朋友面前耀武揚威,和在家中唯我獨尊的狀態一樣的話,那麼是沒有小朋友願意和他去玩耍的,時間長了,這樣對孩子以後的人際關係和為人處世都有著極大地影響。

這讓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個案例,我鄰居家的孩子,從他出生就住在我們家的旁邊。

他叫浩宇,因為他們家裡有著比較強烈的重男輕女的思想,儘管已經有兩個姐姐了,但還是義無反顧地選擇要了三胎。等到浩宇出生後全家都是樂得合不攏嘴,對他真是照顧得無微不至,想要什麼玩具或者好吃的從來沒有得不到的。全家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浩宇的身上,這讓浩宇覺得自己是這個家裡的老大。

慢慢地浩宇馬上就要去幼兒園了,這天媽媽跟他去買上幼兒園需要的東西,正好出門的時候碰見我和媽媽也要去超市,就一塊去了。正在逛的時候,對面走過來一個小男孩,手裡邊拿著自己的玩具熊。這時浩宇一聲不吭的就把人家的玩具熊就搶了過來,那個小男孩只能無奈的求助了自己的媽媽。

我們正常人肯定是會把玩具從自己孩子手裡拿過來,還給人家再道歉。但是浩宇媽媽的做法讓人大吃一驚,跟對方說道:你兒子看著年齡應該比我們浩宇大,怎麼力氣這麼小呢?

顯然小男孩的母親也有點生氣了說:你兒子一聲不吭的奪走了我們的玩具,你不道歉就算了,居然還這樣說。

浩宇媽媽說:這本來就是事實啊,再說了兩個小孩子之間這樣很正常啊!沒有必要大驚小怪。

小男孩的媽媽看著對面這個不講理的母親,想著不想把事情鬧大,就拿回自己兒子的玩具,拉著小男孩就走了。

這時的浩宇媽媽還在安慰浩宇說:沒事,一會我們去買一個比他還要大,還要好的。

這讓站在一旁的我很是吃驚,怎麼可以這樣教育一個馬上要上幼兒園的孩子呢?雖然有很多話想要對浩宇媽媽說,但是還是忍住了,畢竟是她們自己家的事情,還是不要插手了。就這樣我跟我媽媽買完東西以後就回家了。

等到了要上幼兒園的一天,那一家人的架勢就像是他要出國一樣。我心想不就像一個幼兒園?有必要那麼誇張嗎?

這個時候我就開始對他們的教育方式產生了懷疑,這樣能教育出好孩子嗎?

結果真的不出我所料,浩宇媽媽隔三差五的就要去幼兒園一趟,今天在幼兒園欺負這個小朋友了、明天又搶別人的東西了等等......

但是浩宇媽媽仍舊覺得自己的孩子很好,也是一如既往地對孩子如此。

直到她兒子浩宇上5年級的時候,她才真正的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整天家裡都是兩個人大呼小叫的聲音,如果哪一點對不住他的話,對著自己的媽媽就是辱罵,拳打腳踢。

對自己的長輩很是不尊重,有時候想讓他去做點什麼事情,那真的是比登天還難。當他想要買什麼東西,家裡不給錢時就會發脾氣亂砸家裡的東西。他是越來越難以管教,也是對於當時自己家人和自己的教育方式後悔不已。

但是那又有什麼用呢?這個結果是自己造成的,只能自食其果。

其實孩子在三歲時就已經能看懂媽媽臉上的情緒和分辨簡單的是非能力了。但是由於浩宇媽媽對於浩宇的無條件偏袒,讓浩宇覺得自己這樣做是沒有錯的,甚至還得到了媽媽的誇獎,所以以後再遇見這樣的事情後,浩宇便會做的一次比一次過分,直到成為了現在所有人都不喜歡的樣子。

其實就像李玫瑾教授說的那樣:就是因為浩宇在成長中3歲、六歲的關鍵期家長沒有對他的性格進行糾正,甚至還一味地去寵溺,嬌慣。所以他才會做的這樣過分。

三歲靠養,六歲靠管意思就是從孩子三歲以後就要給孩子養成一個好的性格了。當孩子六歲的時候,家長就要對孩子的一些錯誤行為去進行管教了,這都是在為孩子以後的成功奠定基礎。

三歲養性格

不溺愛、不過度寵愛孩子

很多家長都覺得三歲孩子還小,就對孩子過分地溺愛,不讓做這個、不讓做那個。生怕傷著孩子、累著孩子。

其實這是不對的,有句老話說得好:三歲看小七歲看老,孩子三歲的時候已經開始有自己的認知能力了,他知道什麼事情做了會讓大人不開心,但是由於家裡人的過度寵愛,讓孩子誤以為自己做什麼事情都是對的,而造就了自私自大的性格,孩子長大後也會因此受到排擠。

家長以身作則,對孩子言傳身教

孩子接觸的並不是只有家人,更多地還是要和外人去交流溝通。所以當你帶孩子出去的時候,你對陌生人是什麼樣的一個態度,那麼自然而然的孩子也是會用同樣的方式去對待他人。

如果你在出去遊玩的時候,喜歡隨手丟垃圾,那麼你的孩子百分之百也是會學到你的這個不好的習慣。

但是如果你是一個做事有理有據、講道理、講衛生的家長,那麼你的孩子肯定也是講衛生明事理的孩子。

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

一個好的家庭環境氛圍,勝過給孩子所有的物質培養,讓孩子在一個有愛的家庭環境中成長,是每一個父母需要做到的事情。

如果一個家庭中,父母經常吵架,有時候甚至還會牽扯到孩子,那麼只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自卑,越來越膽小。

六歲要管教

孩子的生活習慣要管教

孩子六歲之後,自己的基本生活就可以自理了,家長沒有必要再去為了他的生活起居的小問題煩惱。

有些家長總是說我家孩子真是年紀越大越不聽話懂事。其實這就是家長在平常的生活中放任出來的壞習慣。

要給孩子制定一個生活規律表;

比如早上7點起床

7點10分洗漱

7點20吃早飯

吃完後去上學,放學後第一件事就是先完成作業,然後才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等孩子養成這個習慣以後,自然而然家長會省心很多。

孩子待人接物要管教

待人並不是只體現在自己的家裡人,更多地是對待客人和陌生人的時候。對他人講普通話,懂禮貌是讓人很舒服的一件事,從對話中就可以看出來自己的修養,也可以看出來孩子的家教。

當長輩或者其他人給自己東西的時候教給孩子一定要用雙手去接,並會說謝謝。這是對長輩和別人的一種尊敬,也是對自己的一種行為約束。

孩子的道德素養要管教

讓孩子懂禮貌、講文明、樂於助人、誠實守信、正直善良,是家長從小就要去教育孩子的事情,讓孩子從小就牢記於心,這樣孩子才不會去做違法亂紀和傷害他人的事情。

現實中有很多孩子剛剛成年就走上歪路的孩子,他們都是在小的時候缺少父母的管教,從而自己的思想產生錯誤,走上了歧途。所以家長一定要重視孩子的道德教育。

管教孩子跟孩子的童年幸不幸福完全沒有關係,孩子的幸福是來源於自己的父母給自己的情感需要是否充足,父母陪伴的時間是否正常,孩子的生活是否沒有壓力等,如果因為這個而缺失了對孩子的性格培養和管教,那麼以後自己肯定會有後悔無奈的一天。

相關焦點

  • 窮養富養都不如「教養」,李玫瑾:孩子6歲前要立好這3條家規
    父母都會好奇到底在孩子小時候是富養還是窮養,其實這些都沒抓住問題的核心所在。孩子教育最關鍵的是"教養",有了好的教養的孩子才會穩紮穩打,不斷成為優秀的孩子。
  • 李玫瑾直言:養男孩的家庭,要教會他4種本事,最好不要晚於6歲
    每一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別人的口中成為優秀的孩子,但培養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結合現實生活中的舉措,才能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變得健康優秀。尤其是6歲以前的兒童,思維多變的同時還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頑皮行為。因此,在此之前,父母要對孩子採取相應的措施。
  • 李玫瑾教授:孩子6歲之前,父母對孩子的性格教育很重要,要重視
    李玫瑾教授:孩子6歲之前,父母對孩子的性格教育很重要,要重視李玫瑾教授在她的多次講座裡面強調,倘若一個孩子在小的時候養成了虐暴傾向的性格,那麼在孩子的成長過程當中,即便日後過上了他人認為的幸福生活,在孩子的潛意識裡面都是不幸福的,甚至會讓孩子走上不歸路,可見,孩子的性格養成對日後產生的重大影響有多大!
  • 家長在這4個方面「使勁管」,孩子長大不僅品質好,做事還利落
    不過在育兒領域的專家李玫瑾教授在一次講座中說過,在孩子成長期間家長是有必要管孩子的,在孩子面前也要樹立家長的威嚴,否則孩子會不把你當家長,連家長都管不住的孩子,未來又會變成什麼樣呢?因此李玫瑾教授還提出有4個方面,家長不僅要管孩子,還要在7歲之前「使勁管」,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不僅情商高,做事也乾淨利落。 家長都很疑惑,為什麼要使勁管孩子呢?
  • 李玫瑾:6歲前,家長立好這4個規矩,孩子想不成才都難
    家長們一直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很優秀,所以往往會採取各種各樣的手段,促使孩子成才。但是家長們忽略了規矩的重要性,要想孩子未來能夠在社會立足。會約束自己,才是第一等大事。育兒領域曾把6歲前的孩子比喻成「潮溼的水泥」,意思為可以隨意的塑造形狀,而6歲之後的孩子就是「半乾的水泥」,勉強能夠改變形狀,12歲之後的孩子則是「堅固的水泥」。
  • 李玫瑾:娃的這四個方面要使勁管,長大不僅情商高,做事都利索
    無論是人們常說的「養窮孩子還是養富女兒」,還是「三天不打架,上家揭瓦」等等,都是老百姓的「真知灼見」。從這些話中不難看出,家長們對孩子的培養可謂煞費苦心,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能過上好日子。然而,許多家長認為孩子小時候不懂事,即使教了,孩子也記不住。事實並非如此,3-6歲是性格培養的關鍵時期,如果我們把這段時間的工作做好,將來的教育就會事半功倍。
  • 李玫瑾:家有男孩,家長要教他掌握4種能力,不要晚於6歲!
    對於這個問題,李玫瑾教授就給出了自己的建議,她認為,3-6歲的這個階段是小朋友性格形成的重要時期,特別是對於男生來說,這個時間養成的是什麼性格,那麼長大之後就會成為重要的人。所以在這個時期,父母一定要好好培養他們。自我意識的發展是在0到6歲,在這個時間段中,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逐漸提高。對於一個事物有這樣的想法,並且是希望按照自己想的方法去做。
  • 李玫瑾:養女兒的家庭,要記住4句忠告,將來女孩會少走彎路
    最近兩個熱播劇《大江大河2》和《流金歲月》中,程開顏和蔣南孫這兩個女孩讓「女兒到底應該如何養」,再一次成為了熱門話題。這些年「窮養兒子,富養女兒」的養育觀念被很多人推崇,很多家長認為,女孩,就應該被捧在手心裡長大,這樣長大後才不會眼皮子淺,不會輕易被人騙。然而程開顏和蔣南孫卻給出兩個活生生的例子,告訴你這樣的養育方式是錯的。
  • 家有男孩,不可大意,李玫瑾:養兒有三忌和三不說,家長要避開了
    就例如,男孩是不是就要窮養?女孩是不是就要富養,才會有氣質?這就讓很多年輕父母和老人家非常疑惑了。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來看看李玫瑾教授是怎麼說的?李教授認為,對於養兒,有三個忌諱和三個不能說,那這三個忌諱和三個不能說是什麼呢?這個三個忌諱分別是:1. 一定不能窮養兒子這個是一個讓父母們都非常疑惑的問題,不是說,男孩子一定要窮養,以後才能吃苦嗎?
  • 李玫瑾教授:決定孩子命運的是性格而不是智商,別只看重學習成績
    家長要把握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期 李玫瑾教授,在講座中提到「孩子在3到6歲的時候,性格養成的關鍵期,此時不使勁管,12歲以後想管就難了」。
  • 李玫瑾:如何培養出快樂、溫暖、人格健全的孩子?
    「3歲前的孩子需要依戀,家長應該及時地滿足其生理需要; 3-12歲的孩子需要規矩,家長應該堅定地對其說「不」;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選擇權,家長應該耐心地將其當作朋友.....」
  • 李玫瑾教授坦言:是性格而非智力
    李玫瑾教授還舉例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上學時不是成績最好的,也不是最聰明的,但不影響他成為一個好的領導者。 性格決定命運,有科學依據嗎? 李玫瑾教授是通過實際案例感悟出了性格決定命運的道理,那這真的有科學依據嗎?我還真下功夫去查找了,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性格其實和一個人的運氣有很大關係。
  • 三歲孩子靠「髒話」建立友誼?背後的奧秘家長要早知道
    四歲的浩辰開心地大笑,兩歲的弟弟也跟著笑起來。我們明顯看到售貨員的臉色不太好看。「不許這麼說!」浩辰媽媽嘗試阻止他倆的對話。「哈哈哈哈,狗屎。」浩辰繼續說著,弟弟也配合著大笑。我們趕緊帶娃離開了這個是非之地,但是孩子們對於屎尿屁的熱情卻一直不減,浩辰媽媽正準備發作生氣的時候,我趕緊告訴她要淡定。
  • 李玫瑾:如何培養出快樂、溫暖、人格健全的孩子?(深度好文)
    3歲前的孩子需要依戀,家長應該及時地滿足其生理需要;3-12歲的孩子需要規矩,家長應該堅定地對其說「不;青春期的孩子需要選擇權,家長應該耐心地將其當作朋友;......李玫瑾教授針對不同階段孩子的養育給出了具體可行的方法。0-3歲,情感撫養0-3歲是孩子與家人一對一依戀關係的建立時期,這種依戀不斷積累直至12歲。
  • 3-6歲是性格形成關鍵期,這4方面「使勁管」,孩子將來更出色
    為什麼要使勁管?英國精神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花了23年的時間,觀察1000名3歲的兒童,對他們的性格進行分類,當他們20歲時,他們發現這些兒童的性格沒有改變。可見3歲看大這句話不是胡說。這是因為3歲孩子的大腦是不成熟的,而人腦不僅包括左右腦,還包括基礎腦、情緒腦、理性腦!情緒腦和基礎腦在沒有引導的情況下先發展。在這個階段,孩子很容易被情緒控制,無法做出自己的決定。
  • 李玫瑾教授坦言:情商不高的人,小時候基本都有4個「特徵」
    ,李玫瑾教授講孩子的人生分為幾大階段,而3-6歲則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情商不高的人,小時候基本都有4個「特徵」,家長該管就得管。 曾經就有一些人在李玫瑾的講座中問出了這個問題,而李玫瑾教授給出的回答的值得讓家長們深思: 「犯罪心理問題很多源於人的早期,所以我在犯罪心理研究的過程當中,非常重視研究人早年的一些心理問題,而且,真正要破解人的一些心理問題,你也會發現,它和人的早年的關係密切相關。」
  • 寶寶3歲之前的這些成長危機,家長要關注了
    寶寶3歲之前的這些成長危機,家長要關注了引言成長的危機故名思義,就是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發生的危機,成長中的危機有很多,他們大多存在於孩子3歲前的成長過程中。面對每個年齡段不同時期的不同危機我們要格外注意,並且做好積極的應對,因為這將是孩子人生中的轉折點。孩子3歲前有哪些危機需要家長注意?
  • 孩子十幾歲進入青春期後特難管,不管又不行,怎麼辦?
    父親放下生意開始管,但發現已經管不了了。他聽說湖北有個專家叫何華彪,曾經把一個網癮孩子給治好了,於是馬上領著孩子到那兒去,啪!10萬塊錢拍出來,這孩子交給你了,你負責把他教育好。這個父親的行為當時被報導出來,李玫瑾看到後寫了一篇博客:「我說,可憐的父親應該把10萬塊錢當做自己的工資,你把所有的事停下來,你這兒子沒準還有救,你得親自陪他,不能把他交給別人。」
  • 李玫瑾:養女要「三避」,養兒有「三忌」!父母越早知道越好!
    教育專家李玫瑾教授就曾提出: 養育女孩要有「三避」,養育男孩要有「三忌」。 我們想要女兒未來更陽光、有氣質,家長在教育時要遵循3個原則。 1.避免重男輕女 很多人覺得重男輕女只出現在封建社會,其實直到今天,它依舊存在。 在電視劇《愛的釐米》中,關雨晴努力賺錢買房,竟然被父母要求記在弟弟名下。
  • 李玫瑾:孩子六歲前,教會他這「四項能力」,長大更容易有出息
    李玫瑾教授就曾在講座上對這種現象做出解釋:家長們過於重視讓孩子學習知識,而忽視了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等孩子到了三年級後,知識突然轉型,需要孩子進行複雜的思考,孩子適應不過來,成績就會下降。李玫瑾教授提及,孩子六歲前,教會他這「四項能力」,長大更容易有出息。自控力說到自控力,不得不提周杰倫和郎朗這2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