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常常談說積福,其實有個辦法,積福最快,很多人也都知道這是條坦途,但就是不願去做,無他,太苦而已。寺廟門前敬獻香火,不過舉手就可以為之,只需要祈求於虛無縹緲的佛陀神通,算起來實在是件不費腦子的輕鬆事。
世人都是偏愛於輕鬆的,因而慧能的頓悟比神秀的漸悟受人歡迎,但是殊不知,想要走捷徑的結果,只是在繞遠路而已。無論佛像是如何漆金鑲玉,都無法改變它只是泥塑之物的事實,而釋迦言說的醒覺,則在紅塵十丈之中,慧能就曾說過「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出離人世而奢求證得無上正覺,就像求取兔子不存在的犄角,是做不到的。
踏實做事
勤勉不息,而不去貪圖不義之利,在面對他人的危難之時不求濟困扶危,最起碼不去落井下石,這樣就是很好的積福之舉。但是,就是如此簡單的事情,世人就是難以辦到。
當我們還在學校的時候,其實都知道,讀書才是改變命運的途徑,但是晝夜苦讀的艱辛,很少有人願意承受,有的人咬牙扛了下來,考上心儀的學校,在大學期間同樣不曾懈怠,過上不說完滿,至少不錯的人生,而有的人則選擇自欺欺人,始終懶散度日,嗤笑同學的苦用功,說著自己可能都不相信的讀書無用之論,等到畢業後在社會摸爬滾打許多年頭,後悔不迭之餘,終究替自己的年少輕狂買了單。
《少年的你》在時下火熱,遭受校園霸凌的灰暗青春,恐怕是不少人對於初中或高中時代不願提及的酸澀印象。求神拜佛都無益,除了自己刻苦努力,好考上大學,逃離困陷自己的小鎮或學校,別無他法。
積福不在念佛之中
扶搖向來不喜歡將生活的指望依託於荒誕的神佛,所謂積福,不過是自己的艱難刻苦終究收穫到的回報。劉餘是個保險推銷員,每個月都忙著聯繫客戶,經過數年之後,他建立起自己穩定的客戶群體,有次他要商談一個大客戶時,路過寺廟,於是就燒了香,圖個吉利。劉餘最終談成了這筆業務,於是他不禁歸功於事前的香火上,但實際上折服客戶的是他數年間歷練出來的談吐。
想要積福,其實只需要踏實做事就可以,不想著走捷徑,每個腳印走得踏實,自然而然就會積累起自己的福氣。唐代的百丈禪師,立下清規說「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深合神秀「漸悟」的禪理,縱然是領悟佛法的思想,同樣沒有捷徑可走,釋迦牟尼醒覺於菩提樹下,但是如果沒有他之前作為王子的榮華生活,和拋舍榮華之後的沙門苦修,有如何能夠有其覺悟呢?
很多人其實都知道這個道理,但是總想著找捷徑,最終反而是繞了遠路。
積福不需要念誦佛經,只需要安於自己的事業,踏實而堅定,最終肯定能得到自己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