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老劉,是一個在職場上摸爬滾打近5年的資深社畜,這五年,老劉幾乎把公司的各個部門轉了個遍。
兩個月之前,老劉收到了期盼好消息,他榮升為了部門經理,本以為這是他的職場生涯裡一個重要轉折,可誰知,鬧心事接踵而至。
原來,做技術出身的老劉對於管理員工這件事,始終摸不到門道。
一次公司接受了個新項目,老劉分派給了手下的員工,老劉說,光是企劃案,就讓員工改了不下五次,一些細節問題,總是要一遍遍的重複,真的很心累。
在開會的時候,老劉終於忍不住,在會上多說了幾句,卻把一個女下屬說哭了,事後老劉又是找她談話,又是道歉,內心十分愧疚。
可老劉到現在都沒想明白,自己到底是哪一句話,讓她受到了傷害,自己在會上並沒有說什麼過激的言辭,只是就事論事,可就算是這樣千萬的小心,也還是傷了同事和氣。
我相信,很多職場人的職業目標,都是做上高管,他們認為坐上管理層,就可以不用受那麼多的約束,可以賺更多的錢,可這無疑是片面的。
作為領導,確實是有實際的權力,這意味著,你不需要通過說好聽的話,去哄員工做工作,可以直截了當的表明需求,並讓人們對你為他們設定的期望負責。
可這並不意味著,你可以隨意宣洩自己的情緒,恰恰相反,正因為領導有權利,甚至對別人的工作、生活有很大程度的控制權,所以領導更有義務保持善良並且富有同理心。
然而在此之外,又仍需實現管理層的工作職責,為所需承擔的工作設定較高的標準,並對員工設定高期望,如果能夠平衡這兩者,就可以算是個不錯的管理者了。
有很多的經理,就像老劉,為了保持友善的工作態度,經常會以溫和的方式開展工作,可這也導致他們要顧慮員工的感受,致使丟失掉很多自己想要傳達的重要信息。
而另一個極端就是,有的領導會過分的關注結果,對待員工很粗暴,忽略了員工的情緒,這使得大多數的員工都不會表現得服服貼貼。
大多數的領導都在這兩個極端中,尋求平衡,如果你也在因為如何管理下屬而苦惱,以下三條原則,則可以幫助你儘可能實現這種目標。
1. 任何事都能明確,更能讓你的員工對你信服
很多職場人都遇到過這樣的領導,無論是對員工的工作分配也好,還是對工作戰略部署也好,總是陰晴不定。
比如今天明明溝通確認好的事情,但明天他又有了新的想法,又不及時跟運功溝通,這無形中給員工增加了很多的工作量。
作為領導,給員工指出明確的方向是重要的職責,這不僅反映在工作中,也包括員工的發展或變動,領導都應直截了當地與員工溝通。
如果你不願與員工進行這樣的對話,或者想要隱藏一些信息,這都會讓員工感覺沮喪,最後的結果也會讓你失望。
2. 正確的「語氣」能使你得到想要的結果
我們發現,很多人一張嘴,就能知道他是個「領導」,通過說話就能看出一個人的身份,家教、脾氣秉性、處事風格都能通「說」這件事被傳達出來,可見說話這件事的重要性。
尤其當你在說令人尷尬或十分敏感的話題時,對話時的語氣就變得重要,如果你是管理層,這一點就尤為重要。
在溝通中,你的語氣直接決定在溝通結束後,你的員工是在想「這聽起來太可怕了,我以後都不敢工作了」還是「雖然這件事很嚴重,但很高興我們溝通過了」。
在溝通的時候,詞語需要清晰且直接,沒有歧義,語氣仍然可以是善良且富有同理心的。
3. 出現問題時,心平氣和的溝通,比責罵更有效果
出現問題的時候,很多領導,尤其是新上任不久的領導,總是認為嚴厲的懲罰員工,更能起到震懾的作用。
然而,絕大多數的時候,這樣的做法只會激起員工的對抗情緒。
想要解決問題,你只需要詳細的問清楚發生了什麼;導致錯誤的原因是什麼;以及討論出將來怎麼能避免此類事情發生,就可以讓事情回歸正軌。
當然,如果你發現,你需要與同一個人,就「發生了什麼」展開好幾項對話,這中間有一個更棘手的事需解決,那麼,從相對較輕的話題展開,更有助於溝通。
此時需要格外注意,在溝通的時候,要從解決問題出發,而不是發洩情緒,過激的情緒只會引起對方的,對抗和恐懼心理。
這會讓對方下意識地想要反抗和逃避,對解決問題百害而無一利,更會對你的職場聲譽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