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杜甫寫詩哪個不是改改描描,塗塗抹抹,為啥書協主席就不行?

2021-01-20 手帳王羲之

蘇士澍先生是執掌全國書法家協會大印的人物,在筆者的印象裡,他是一個對漢字十分敬畏的人,毛筆書寫也極為認真。

可能是追求完美,所以寫字的時候時不時地補上幾筆,有時可以看到這樣的視頻,幾乎每一個字寫好後,都要改一改,補幾筆,讓筆畫出現稜角,描一描,讓字尾引出一個小尾巴。說實話,真有些替他著急。

一 蘇士澍主席寫字的槽點在描字

有些網友就不淡定了,蘇主席你倡導中國人要寫好中國字,反對寫醜書,我們都擁護你,但你一個主席趴著桌上寫字,像小學生一樣改過來改過去,這算個啥事呢?網上經常把蘇主席補、改、描著寫字的視頻傳得沸沸揚揚,一時好生熱鬧。

有的網友說,一個書法家創作,不是僅僅注意到哪個單字、哪個筆畫寫得到不到位,總還要注意上下左右的關係,映帶、避讓、欹側,墨色濃淡、枯澀,氣息是否貫通,線條是否流動,布局是否合理,要考慮的不是這些雞毛蒜皮的一個筆畫一個字。認為蘇主席的做法有點捨本逐末。

其實,網友的說法不管偏不偏激,還算有些道理。

一邊是見不得邵巖那「射書」,用針管「注射」在宣紙上,邵巖先生那個表情,有點像跳舞,又有點像端著一條槍巡邏,很是滑稽;還有曾翔先生的「吼書」,書寫到某個字,興之所至,大吼一聲,揮筆一震,看得觀眾的心也要抖一抖。

拿筆描寫補寫,似乎與上述這些像行為藝術一樣的雜耍書法相比,走的是兩個極端。

二 沙孟海先生補筆多但沒人噴

實際上書法創作時修修改改的鼻祖並不只是蘇主席,時間往前推四、五十年,沙孟海先生也在創作的時候經常有補筆的動作。

沙孟海先生

二十多年前,書友送我一張沙孟海先生書寫的VCD光碟,如獲至寶,這下可好了,可以看看沙先生書寫時的樣子了。但看了以後直接顛覆認知的,就是沙先生時不時會補筆,這幾乎讓我覺得十分不可思議,那麼大書法家怎麼有這樣修修補補的習慣呢?

不過,沙先生的補筆與蘇先生的描畫還真不一樣。沙孟海先生一般寫大字的時候,節奏感很強,有時速度極快地掃動,當然這不是蜻蜓點水式地一掠而過,如果那樣會留不住筆。

總體上看,沙先生在兩個地方比較容易補筆。一個是起筆,寫完一個字以後,發現開頭那一筆寫得輕了,力量感不夠、厚度欠缺些,就會補上一筆;還有就是他認為單薄的筆畫,會補筆加粗,以增加虛實對比。

三 米芾補筆不少卻很巧妙

補寫的鼻祖是誰呢,這要數是米芾了。

北京故宮博物院有米芾38歲所作的行書作品,叫《苕溪詩帖》,內容是宋元祐三年(1088年)米芾書寫的自撰詩。

38歲雖然已經不年輕,但那時還不是米芾行書的成熟期。在寫一幅叫《海岱詩》時,米芾說了這麼一句話:「三四次寫,間有一兩字好,信書亦是一難事」。

可以想見,雖然米芾也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特別是這樣一個時期創作的《苕溪詩帖》,與成熟期創作的《蜀素帖》還是不能同日而語。

成熟不成熟,在補筆上也能看出來。在《苕溪詩帖》裡,補筆的地方還是挺多的,粗略算一下,大概有八個地方。這個詩帖全卷35行,一共是294個字,8處補筆,這個比例還是不算少的。

米芾在《苕溪詩帖》裡補筆最多的地方是橫畫。

如「載」的第二個橫畫加粗;

「遊」的最後一個短橫,補筆加長;

「盡」的第二個橫畫,為了避免多個橫畫都用側鋒起筆,過於尖銳,所以調整為連筆藏鋒起筆;「不」字補筆加重起筆,變搖曳姿態;

「親」的第一個起筆,本來過於輕佻,所以補了一筆加重筆意;

「折」起筆橫畫補一筆,提高豐富性;

「無」的第三個橫畫補筆加重,與最後一個厚重的豎撇呼應。

而似乎只有「友」字,是在撇上補了一筆,不仔細看,還容易忽略。這一處補的仍然是虛筆,沒有把飛白填「實」,之所以這樣,可能是在程度上顯得更為合理一些。不過這一筆補得不露聲色,難度也高很多。

總之,書法創作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就像人無完人,有兩面或者多面性,所以要活到老學到老;對美的追求也是一樣,總也沒有止境,這不光是書法這一門藝術,別的藝術又何嘗不是呢?

相關焦點

  • 李白杜甫,一開始就不對等的友誼,三次會面鑄就杜甫一生痴情思念
    李白和杜甫,兩位大詩人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曾碰面三次,有意思的是,杜甫的一生都在回憶李白,他寫下多首詩句,表達對表白的想念,想到什麼程度呢?甚至夢裡都夢見李白,相反地,李白在與杜甫見面後,卻只曾在一首詩中提及杜甫,為什麼?兩人都出生在盛唐,經歷了安史之亂,兩位大文豪碰面的場景就像劉備與諸葛亮、孫悟空與唐僧一樣——想想這場面就非常激動。
  • 富二代李白的一生,撞上窮困潦倒的杜甫,留下神仙友誼
    從古至今,有那麼多的詩人、詞人,但讓你第一個想到的,大概率會是李白吧,從小我們就接觸他的詩,這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的一生也漸漸被大家知曉,從此不僅喜歡著他的詩,也愛上了他這個人,一直被稱為「李杜「的兩個人,除了李白就是杜甫了,相傳這兩個人一見如故,之後攜手同遊,再到後面兩個人給彼此寫了很多詩,
  • 不是李白,更不是杜甫
    不是李白,更不是杜甫。有人說,杜牧就是個酒鬼。你看他,年輕時就」落魄江湖載酒行「;清明節要喝酒:「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寒冬要喝酒:」行當臘欲破,酒齊不可遲「;沒酒伴一個人也喝酒:「生前酒伴閒,愁醉閒多少」;甚至爬山也要帶酒:「獨佩一壺遊,秋毫泰山小。」然而小杜愛酒是一回事,酒量是另外一回事,小杜的酒量多大,無法查考。
  • 李白和杜甫的相遇相知,是唐代最偉大的文學邂逅
    李白呢?一直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他,有一天真的收到了皇帝的詔書,天寶元年,唐玄宗召他進宮,他興奮得寫出了「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狂語。但是進宮後發生的一切卻不是李白所願,皇上只把他當作一個御用文人使用。又因李白耿直的個性,在宮中不為權貴所容,在朝僅一年零八個月,他就懷著失望與悲憤,被唐明皇賜金放還。
  • 唐朝大詩人中最顯達的他,晚年人生開掛封侯,跟李白杜甫分道揚鑣
    詩仙李白詩聖杜甫,都是終生鬱郁不得志,雖然奮力出世,但最終都未能如願。李白最高級別是待招翰林,並沒有什麼級別,是在等官帽子,而最終也沒有等到。即使如此,李白也每每以此為榮耀,寫詩都不忘自己是翰林。杜甫呢,拼命努力,又是參加科考,又是求人推薦,還直接向皇上上書自薦。但直到43歲時,才被任命為縣尉,嫌官小,且這官又不好當,沒有到任。
  • 李白寫詩孟浩然,表達什麼意思?結尾兩句含義深刻
    原來有些詩人他們是好朋友,彼此之間有著深厚的友誼,比如白居易和元稹,柳宗元和劉禹錫,白居易和劉禹錫,李白和杜甫等。還有李白和孟浩然。但是他們兩個人有點特別,雖然友情深厚,但是只有李白給孟浩然寫詩,孟浩然卻沒有回贈,這種情況恐怕在詩友中是很少的。這當然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孟浩然要大李白十二歲。
  • 羅宗強:詩歌史上的雙子星座——李白與杜甫
    1962年郭沫若同志在紀念杜甫誕生一千二百五十周年會上的開幕詞就是這個題目。在開幕詞裡,他說: 李白和杜甫是象兄弟一樣的好朋友。他們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就跟天上的雙子星座一樣,永遠並列著發出不滅的光輝。 這是對李白和杜甫在我國詩歌史上的地位的確切評價。
  • 他這一生除了寫詩,剩下的時間都給了那個為他奉獻畢生精力的女人
    大家都知道"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可以說是唐朝詩歌流行時期的創作大家,不過二人也因為一段"單相思"的故事而結緣,李白出生在盛唐時期,雖然他的仕途也不是很順利,可說到底當時國家國力昌盛,百姓安居樂業,是人人想要看到的好景象,由此也鑄就了他的詩歌大部分都是其實滂沱的,是灑脫不羈的。
  • 杜甫的這首詩,寫絕了李白的輕狂,還讓一個成語從此變得熱門
    李白和杜甫,又是唐朝詩人的雙子星,他們的存在,是中華民族永遠的驕傲。更讓人感懷的是,這兩位頂尖詩人,生前還是好友。李白成名很早,名滿天下,走到哪裡都是萬眾矚目的焦點。杜甫一生不得志,在當時只是名氣不大的普通詩人,元稹、白居易發現了他的價值,才使得他能與李白並駕齊驅。但是,這並未影響二人的友誼,他們相知相識,還共遊齊梁,留下過許多佳話。
  • 杜甫在春日寫給李白的詩,極盡讚美之詞,還隱藏著一個絕美成語
    杜甫對李白的崇拜,就像李白對孟浩然高山仰止的仰慕之情。眾所周知,杜甫寫給李白很多詩,如《贈李白》、《夢李白》、《天末懷李白》等,甚至在《飲中八仙歌》中,還不忘寫上李白醉酒時的場景,可見杜甫將李白看作是人生的標杆。唐玄宗天寶三年,也就是744年,李白被朝廷賜金放還,他再一次開始了漫遊的旅程,來到東都洛陽,而杜甫是一位青年才俊,科考失利,四處遊覽。
  • 4首霸氣的詩詞,李白杜甫蘇軾辛棄疾,誰最大氣磅礴?
    「撼五嶽」,是說自己的筆力雄健,「凌滄洲」,是說氣勢恢宏,李白可能會有失意,會有落寞,但是只要給他一桿筆,他就會把失意和落寞,也賦予桀驁不羈,藐視一切。杜甫詩是吾家事,人傳世上情。——《宗武生日》人們對杜甫的印象永遠是「抑鬱頓挫」,那是因為杜甫憂國憂民,心繫天下,實際上,杜甫也不是沒有狂過,還是個小孩兒的時候就「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年輕的時候登泰山,寫下「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也敢於直接抒發自己的抱負「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杜甫一生求仕,但他從來不是為了功名利益,而是為了再使風俗淳,這是多麼偉大的理想。
  • 杜甫愛向李白獻媚?這首詩是最好的反證,言語裡情真意切
    在唐代也有一對為人稱讚的好友:李白與杜甫,李白大杜甫十幾歲,但這依舊不影響他們之間的深交,在共同遊歷山東的分別之際,杜甫給李白寫了一首《贈李白》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詩的大概意思是:你我秋天離別,就好似無根的飛蓬一樣,雖然四處漂泊卻沒有找到求仙之道,愧對了葛洪。你每天寄情歌酒空度時光,您這樣豪邁逞雄又是給誰看呢?
  • 唐詩取名男孩名字:取名出自李白杜甫的詩,讓你的寶寶受益一生!
    說到唐代著名的詩人,人們腦海中應該立即想到的詩人便是李白和杜甫,世人稱「詩仙」和「詩聖」。實際上,李白和杜甫的很要好的朋友,雖然李白長杜甫十一歲。李白和杜甫初遇的時候,李白44歲,而杜甫33歲。當時的李白在文壇、朝政、黑社會、道教、隱士圈都是知名人物,而杜甫是一個科舉落榜的公子。某日,李白做客到杜閒的府邸,杜家公子杜甫第一次見到李白,兩人可謂是相見恨晚。
  • 詩聖杜甫也幽默:面對苦難與挫折,依然綻放帶淚的微笑
    杜甫的苦難雖然可憫,但是和尚認為,唯有這種苦難中的自嘲才更有趣,才能打動千萬讀者。杜甫是一個真性情的人,感情真,不虛假作偽,正因如此,才更可敬。不僅僅在中後期的苦難裡杜甫表現幽默,即便在年輕時他的作品細讀也能讓人笑出聲來。年輕的杜甫有時候參加朋友宴會,看到酒宴豐盛,就忍不住寫詩誇獎,比如「華筵值一金」。
  • 杜甫的兩首解悶之作,信手拈來,詩聖果然宅心仁厚
    杜甫是盛唐時期偉大的詩人,他的作品繼往開來,也千古流傳,可謂唐代詩歌集大成者。後世的李商隱和黃庭堅都非常尊崇杜甫的詩風,但是他本人卻經常一方面嘲諷自己是「天地一腐儒」,另一方面還不斷地讚美李白,敬佩他「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 杜甫寫詩心疼西鄰寡婦,短短8句話驚豔世人1000多年
    自小被這種文化薰陶,所以見不得斤斤計較的人,今天看到杜甫一篇與此相關的詩歌,寫下來與大家分享。【臨其詩境】杜甫的一生是很坎坷的,少年時期的十年寒窗與裘馬清狂匆匆而過,等待他的是長安十年困頓不遇,以及接踵而至的安史之亂。安史之亂之於杜甫,是人生的轉折,亦是作為詩人的升華,不過當時的杜甫自然想不到這些。
  • 李白的朋友圈:相識滿天下,知己唯三人
    在詩裡,李白哭過釀酒的紀老頭,哭過日本人晁衡,與夏十二登嶽陽樓,又給劉十六寫詩,更別說飛燕傳書、紙短情長的賀知章、杜甫、孟浩然了。這樣的朋友圈可真夠龐大的,但是你要問,其中有多少真正的友情,那麼就要打一個問號了。李白剛到長安做「京漂」那會兒,因為詩名遠播,的確吸引了很多目光,加之不管有錢沒錢,出手大方,性格豪爽,在酒桌上也著實結交了不少朋友。
  • 讀詩|李白杜甫的20歲: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李白: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有《李太白集》傳世。公元701年,武則天時期,李白出生於中亞碎葉城,大概五歲左右隨家人內遷至廣漢。
  • 長安十二時辰:那個時期唐代的大文豪,李白杜甫賀知章在做什麼?
    長安十二時辰:那個時期唐代的大文豪,李白杜甫賀知章在做什麼?1、賀知章歷史上活到了快九十歲,一生曠達不羈,晚年常騎著白驢到處玩,年輕時中過狀元,當過太常博士,當過不少官,曾任過禮部侍郎,八十幾歲告老還鄉,寫下了「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他的一生可以說是仕途順利,一生平安,享有美名。
  • 李白為何被稱作「仙」?是謎一樣的身份,還是他天馬行空的詩歌?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著名浪漫主義詩人。同代大詩人賀知章認為他是太白金星下凡,於是便稱李白為「謫仙人」,因此後世將李白冠以詩仙之名,盛唐愛吟詩作賦的文人無以計數,唯有李白能獲此殊榮。唐代謫仙人李白生在一個特殊的時代,儒、道、佛三教並存,社會繁榮鼎盛。只是盛極必衰,接著唐朝就到了動蕩的年代,「生兒不用識文字,鬥雞走馬勝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