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原創作者:何如風看歷史
孔子以後,古來相傳的《易》、《書》《詩》、《禮》《樂》、《春秋》等著作逐漸被人們視為基本經典,稱六經,或六藝。漢代是經學的正式形成時期,漢武帝獨尊儒術後,經學成為顯學,得到很大發展。今文學派和古文學派,對於儒家經典的闡釋與研究都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為後人研習提供了基本可靠的底本和基本可信的初步解說,奠定了經學的基礎。而且,經學與現實政治緊密相關,開創了通經致用的治學傳統,決定了中國學術的根本方向。
《易》的傳承,《易》又稱《周易》、《易經》,本為ト筮之書,以乾、坤、震、艮、離、 坎、兌、巽八卦代表天、地、雷、山、火水、澤、風八種物象,每卦由三個陰爻一或陽爻一搭配組成,將八卦兩兩相迭後得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以此講說宇宙事物的變化。《易》不知何時被儒家奉為經典,於是有了伏羲氏始作八卦,周文王演為六十四卦,孔子喜讀《易》,至於韋編三絕,並作十翼等等說法。儒家的這些說法不可盡信,但將《易》從佔ト之書一變而為言哲 理的經典著作,其功卻非儒家莫屬。
對於《易》的主旨,鄭玄總結為「三義」即「易簡、變易和不易」。所謂易簡,是指它對宇宙物理的高度抽象,將繁雜的萬事萬物概括為簡易可知之理。變易,是指它對事物變化之理的把握。不易,是指它在講事物變化的同時,又強調變中有不變的東西存在。鄭玄的闡述,可說得《易》之精微。《易》的文字部分有經有傳。經又分為講卦象的卦辭和解說爻的爻辭。傳有十種,即上文所言十翼,分別為《彖辭》上下、《象辭》上下、《繫辭》上下、《文言》、《說卦》、《序卦》、《雜卦》。
《彖辭》是解說經的卦辭的。《象辭》分為解釋全卦卦象的「大象」和解釋每爻之象的「小象」。因《易經》中的六十四卦分為上下篇,所以《彖辭》和《象辭》也分上下。《繫辭》偏重說理,大體內容為追述《易》的起源,講解《易》的作用,或解釋卦義以補充《彖辭》、《象辭》。此篇因內容眾多而分為上下「《文言》所謂「文飾之言』,專解乾坤二卦:因為乾坤為《易》的門戶其他卦爻都由乾坤而出,所以特作《文言》。…《說卦》偏於說象,大致陳說八卦的德業、變化與法象。《序卦》說明六十四卦相承相生的次序。《雜卦》雜舉六十四卦的卦義,或以同相類,或以異相明。」
孔門弟子中子夏、子木曾從夫子受《易》。孔門後學中則有荀子,公孫子(疑即荀子)傳《易》學。據《漢書·儒林傳》記載,從孔子到漢初的傳《易》次序為:孔子傳商瞿子木,商瞿子木傳魯人橋庇(字子庸),橋庇傳江東人牙臂(字子弓),臂傳燕人周醜(子家)周醜傳東武人孫虞(字子乘),孫虞傳齊人田何。
秦始皇焚書,《易》因為是ト筮之書,得以相傳不絕。漢興,田何因系田 齊同宗,徙至杜陵,號杜田生,以《易》授東武人王同(字子中)、洛陽人周王孫、梁人丁寬和齊人服生。這四個人都著有《易傳》數十篇,《漢書·藝文志》著錄有周王孫的《易傳周氏》二篇、《服氏》二篇、《王氏》二篇、《丁氏》八篇。周王孫授業給衛人蔡公,同門丁寬也曾從之問業。王同傳授給淄川人楊何(字叔元)、楊何和周王孫弟子蔡公都有著作傳世,王同門人還有齊人即墨成、廣川人孟但、魯人周霸、莒人衡胡和臨淄人主父偃。這些人中,楊何曾任太中大夫,即墨成官至城陽相,孟但任太子門大夫,周霸、衡胡和主父偃都任高官。
丁寬字子襄,起初是田何學生項生的從者因讀《易》精敏,過於項生,遂從田何受業。學成東歸,田何有「《易》以東矣」之嘆。在洛陽,又從同門周王孫受《易》之古父。景帝七國之亂時,任將軍拒吳楚之師,號「丁將軍」。嘗「作《易說》三萬言,訓故舉大誼而已」。丁寬授同郡田王孫。田王孫授施讎、孟喜、梁丘賀。施、孟、梁丘各自名家,都被立為官學。
施讎字長卿,沛人。施讎年少時曾從田王孫受《易》,田王孫為博士,又從之終其業。為人謙讓,常稱自己學業未成,不授徒。同學梁丘賀任少府,無暇傳業,遣子梁丘臨及學生張禹等前來就學,不得已乃授之。在梁丘賀推薦下,拜為博士。曾參與宣帝石渠閣經學會議。施讎弟子張禹位至丞相,魯伯任會稽太守。張禹弟子彭宣任大司空,戴崇官至九卿。魯伯弟子毛莫如和邴丹皆有清譽,毛莫如官至常山太守。張禹、彭宣傳施讎之學。
孟喜字長卿,其父孟卿善治《禮》《春秋》,認為《禮》多而《春秋》繁雜,使孟喜從田王孫學《易》。孟喜好自譽,得到一部以《易》言陰陽災變之書,詐稱其師田生死時枕著他的膝頭單獨將此書授給他,諸儒因此看重此書。同門梁丘賀揭穿了他的騙局,說:「田生死時只有施讎在身邊,當時孟喜回歸故鄉東海,怎麼會有這樣的事?」另外,蜀人趙賓好術數,並以此解《易》。此人善辯,諸《易》家無法將其駁倒,便攻擊他所言非古法。
梁人焦延壽自雲曾從孟喜問《易》。京房從焦受《易》,以為得孟氏之學,而孟氏弟子翟牧、白光卻不予承認。成帝時劉向校書,考詳《易》說,認為諸《易》家說都源自田何、楊何、丁寬,大義略同,只有京氏之說與之不同,懷疑是焦延壽得到無名高士之說而託名於孟喜京房以明於災異之說著稱。
傳業殷嘉、姚平、乘弘,三人皆為博士,京氏《易》立為官學。《漢書·藝文志》著錄有《孟氏京房》11篇,《災異孟氏京房》66篇,《京氏段嘉》12篇。西漢傳《易》者,還有費氏之學和高氏之學,都未立於學官。費氏《易》傳自費直。費直字長翁,東萊人。以治《易》任郎官,官至單父令。其學為古文,號古文《易》。長於卦筮,無章句,只是以十翼解說《易》的經文。其學傳至王璜。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侵權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