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史:伏羲氏始作八卦,周文王演為六十四卦,孔子喜歡讀《易》

2021-01-10 何如風看歷史

百家原創作者:何如風看歷史

孔子以後,古來相傳的《易》、《書》《詩》、《禮》《樂》、《春秋》等著作逐漸被人們視為基本經典,稱六經,或六藝。漢代是經學的正式形成時期,漢武帝獨尊儒術後,經學成為顯學,得到很大發展。今文學派和古文學派,對於儒家經典的闡釋與研究都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為後人研習提供了基本可靠的底本和基本可信的初步解說,奠定了經學的基礎。而且,經學與現實政治緊密相關,開創了通經致用的治學傳統,決定了中國學術的根本方向。

《易》的傳承,《易》又稱《周易》、《易經》,本為ト筮之書,以乾、坤、震、艮、離、 坎、兌、巽八卦代表天、地、雷、山、火水、澤、風八種物象,每卦由三個陰爻一或陽爻一搭配組成,將八卦兩兩相迭後得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以此講說宇宙事物的變化。《易》不知何時被儒家奉為經典,於是有了伏羲氏始作八卦,周文王演為六十四卦,孔子喜讀《易》,至於韋編三絕,並作十翼等等說法。儒家的這些說法不可盡信,但將《易》從佔ト之書一變而為言哲 理的經典著作,其功卻非儒家莫屬。

對於《易》的主旨,鄭玄總結為「三義」即「易簡、變易和不易」。所謂易簡,是指它對宇宙物理的高度抽象,將繁雜的萬事萬物概括為簡易可知之理。變易,是指它對事物變化之理的把握。不易,是指它在講事物變化的同時,又強調變中有不變的東西存在。鄭玄的闡述,可說得《易》之精微。《易》的文字部分有經有傳。經又分為講卦象的卦辭和解說爻的爻辭。傳有十種,即上文所言十翼,分別為《彖辭》上下、《象辭》上下、《繫辭》上下、《文言》、《說卦》、《序卦》、《雜卦》。

《彖辭》是解說經的卦辭的。《象辭》分為解釋全卦卦象的「大象」和解釋每爻之象的「小象」。因《易經》中的六十四卦分為上下篇,所以《彖辭》和《象辭》也分上下。《繫辭》偏重說理,大體內容為追述《易》的起源,講解《易》的作用,或解釋卦義以補充《彖辭》、《象辭》。此篇因內容眾多而分為上下「《文言》所謂「文飾之言』,專解乾坤二卦:因為乾坤為《易》的門戶其他卦爻都由乾坤而出,所以特作《文言》。…《說卦》偏於說象,大致陳說八卦的德業、變化與法象。《序卦》說明六十四卦相承相生的次序。《雜卦》雜舉六十四卦的卦義,或以同相類,或以異相明。」

孔門弟子中子夏、子木曾從夫子受《易》。孔門後學中則有荀子,公孫子(疑即荀子)傳《易》學。據《漢書·儒林傳》記載,從孔子到漢初的傳《易》次序為:孔子傳商瞿子木,商瞿子木傳魯人橋庇(字子庸),橋庇傳江東人牙臂(字子弓),臂傳燕人周醜(子家)周醜傳東武人孫虞(字子乘),孫虞傳齊人田何。

秦始皇焚書,《易》因為是ト筮之書,得以相傳不絕。漢興,田何因系田 齊同宗,徙至杜陵,號杜田生,以《易》授東武人王同(字子中)、洛陽人周王孫、梁人丁寬和齊人服生。這四個人都著有《易傳》數十篇,《漢書·藝文志》著錄有周王孫的《易傳周氏》二篇、《服氏》二篇、《王氏》二篇、《丁氏》八篇。周王孫授業給衛人蔡公,同門丁寬也曾從之問業。王同傳授給淄川人楊何(字叔元)、楊何和周王孫弟子蔡公都有著作傳世,王同門人還有齊人即墨成、廣川人孟但、魯人周霸、莒人衡胡和臨淄人主父偃。這些人中,楊何曾任太中大夫,即墨成官至城陽相,孟但任太子門大夫,周霸、衡胡和主父偃都任高官。

丁寬字子襄,起初是田何學生項生的從者因讀《易》精敏,過於項生,遂從田何受業。學成東歸,田何有「《易》以東矣」之嘆。在洛陽,又從同門周王孫受《易》之古父。景帝七國之亂時,任將軍拒吳楚之師,號「丁將軍」。嘗「作《易說》三萬言,訓故舉大誼而已」。丁寬授同郡田王孫。田王孫授施讎、孟喜、梁丘賀。施、孟、梁丘各自名家,都被立為官學。

施讎字長卿,沛人。施讎年少時曾從田王孫受《易》,田王孫為博士,又從之終其業。為人謙讓,常稱自己學業未成,不授徒。同學梁丘賀任少府,無暇傳業,遣子梁丘臨及學生張禹等前來就學,不得已乃授之。在梁丘賀推薦下,拜為博士。曾參與宣帝石渠閣經學會議。施讎弟子張禹位至丞相,魯伯任會稽太守。張禹弟子彭宣任大司空,戴崇官至九卿。魯伯弟子毛莫如和邴丹皆有清譽,毛莫如官至常山太守。張禹、彭宣傳施讎之學。

孟喜字長卿,其父孟卿善治《禮》《春秋》,認為《禮》多而《春秋》繁雜,使孟喜從田王孫學《易》。孟喜好自譽,得到一部以《易》言陰陽災變之書,詐稱其師田生死時枕著他的膝頭單獨將此書授給他,諸儒因此看重此書。同門梁丘賀揭穿了他的騙局,說:「田生死時只有施讎在身邊,當時孟喜回歸故鄉東海,怎麼會有這樣的事?」另外,蜀人趙賓好術數,並以此解《易》。此人善辯,諸《易》家無法將其駁倒,便攻擊他所言非古法。

梁人焦延壽自雲曾從孟喜問《易》。京房從焦受《易》,以為得孟氏之學,而孟氏弟子翟牧、白光卻不予承認。成帝時劉向校書,考詳《易》說,認為諸《易》家說都源自田何、楊何、丁寬,大義略同,只有京氏之說與之不同,懷疑是焦延壽得到無名高士之說而託名於孟喜京房以明於災異之說著稱。

傳業殷嘉、姚平、乘弘,三人皆為博士,京氏《易》立為官學。《漢書·藝文志》著錄有《孟氏京房》11篇,《災異孟氏京房》66篇,《京氏段嘉》12篇。西漢傳《易》者,還有費氏之學和高氏之學,都未立於學官。費氏《易》傳自費直。費直字長翁,東萊人。以治《易》任郎官,官至單父令。其學為古文,號古文《易》。長於卦筮,無章句,只是以十翼解說《易》的經文。其學傳至王璜。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侵權立刪!

相關焦點

  • 傳說伏羲畫八卦周文王演為六十四卦的《文王卦》古籍資料
    傳說伏羲畫八卦,周文王演為六十四卦,每卦六爻。此種佔卜法因六十四卦而起課,所以稱文王課。王統照《號聲·讀》《易經》,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經典之一。兩千多年來,它幾乎一直居於「六經」或「十三經」之首的地位。對《易經》的詮釋和發展又產生了諸子百家。而《易經》又是在文王八卦的基礎上形成的,對文王八卦的破解將直接地打開傳統文化的大門。 易學、術數、佔卜、中醫、針灸、風水學等都應用到文王八卦。
  • 八卦是周文王演變為六十四卦的嗎?《史記》的記載有差錯嗎
    有一位名為趙日金141的熱心網友,已經是第三次在評論區這樣留言:周文王演衍《周易》,《史記》如此說,「西伯蓋即位五十年,其囚羑裡,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自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而天下治」。《史記》還記載孔子為之作《易大傳》即現稱《易傳》傳授《周易》。
  • 周文王——「文王拘而演周易」
    周文王姬昌是周朝的奠基者,他是周太王之孫,季歷之子,周武王姬昌之父。同時他還是我國古代歷史上有名的一代明君。 圖為周文王姬昌石像。季歷去世後,姬昌繼承西伯侯之位,故稱西伯昌。 姬昌在位四十二年後,才正式稱王,史稱周文王。他在位期間,重視農業生產。
  • 是誰開創了陰陽八卦?又是誰推演了六十四卦?
    八卦中的許多奧妙神奇之處,至今還正在研究和探討之中。伏羲是誰推演了六十四卦?伏羲創作了八卦,這一點好像沒有爭議。但是,又是誰把八卦推演為六十四卦呢?關於這一點,在歷史上一直爭論不休,成了一樁沒有確切答案的公案。《史記》中說:「蓋文王拘而演《周易》。」意思是說,將八卦推演為六十四卦的是周文王。
  • 中國古代故事:人類的始祖,伏羲氏與「八卦」的淵源
    伏羲氏又叫厄犧氏,相傳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是華夏太古三皇之天皇,與女蝸同被尊為人類始祖。關於他的出生,有這樣一個傳說。上古時代,華青國有個叫「華青氏」的姑娘.有一天,她到一個叫雷澤的地方去遊玩,偶爾看到了一個巨大的腳印,便好奇地踩了一下,於是就有了身孕,懷孕十二年後生下一個兒子,這個兒子有蛇的身體和人的腦袋.取名為伏羲。伏羲氏有很多發明,他結繩為網,用來捕鳥打獵.並教會了人們漁獵的方法.又發明了瑟,創作了曲子。但他最重要的發明是創造了八卦。
  • 八卦是誰創造的,伏羲、周文王、還是孔子?可能另有他人
    八卦一說到底是誰創造的?按照傳統的說法,古人提出「易更三聖」。也就對於易經貢獻最大有三個人,分別是伏羲、周文王、孔子。漢代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云:「餘聞之先人曰:『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對於伏羲創始八卦學說,歷來最得到認可。從司馬遷的自述中就可見,在漢代伏羲依據河圖洛書啟發,畫出了八卦。其次是周文王。
  • 讀一輩子易經,看不到這5個真相,也是枉然
    然後,殷商末期,周文王被困羑裡,周文王姬昌在前人研究易經的基礎上,做了大量的整理整合工作,最終總結出64卦的卦象和卦名字。因為我們一定要知道,周文王在沒有畫出64卦之前,他也會佔卜,也是利用易經的思維在佔卜。所以,絕對不能說易經64卦就是周文王發明的。只是他在前人的基礎上,整合而成。後來文王的兒子周公旦在文王64卦卦圖和卦名的基礎上寫出了爻辭。就是每一個卦的六爻爻辭。
  • 周文王演卦的易學原理
    據歷史記載,周文王根據先天八卦而演出六十四卦,即是說,文王精通先天八卦的原理,只因先天八卦太過單調,很難滿足實用,於是,文王決心將八卦升級。有人說:文王推演六十四卦很簡單,就是兩兩相重。可是,為什麼要重?六爻可以再重嗎?重了以後怎麼定義?三畫卦代表『天地人』,重了以後還是『天地人』嗎?有人又說:很簡單的,就是「八卦相蕩」呀?『蕩』多遠?『蕩』多少次?
  • 每天十分鐘輕鬆學梅花-八卦組合之六十四卦
    前面咱們一起認識了八卦,今天開始,我們講講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就是每兩個八卦相互組合一次,也就是八八六十四卦。一個六十四卦,它其實是兩個八卦摞起來的。一個八卦有三個爻,六十四卦中,每一個卦就是有六個爻。
  • 伏羲氏先天八卦的秘密
    八卦分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相傳分別為伏羲人祖和周文王所創。相傳伏羲一畫開天,創設八卦,為先天八卦。實則伏羲是觀察日月天氣變化畫出的圖形,來指導人們的生產生活,也是用於溝通天地的圖騰,以達到當時的人們順應自然規律,利用自然規律,達到天人合一的生活狀態。
  • 用孔子《繫辭》來還原大過卦的創作
    由這三個重要內容,又可以推出以下三點:一,伏羲是採用取象類比的方法創作了八卦,也就可以用同樣的方法演衍出六十四卦。二,由於八卦的互相作用,讓天地人類產生了運行變化,有了運行變化也就產生了吉兇。三,八卦的基礎就是剛柔這兩個特性,任何事物的變化發展,都可以用剛柔這兩個特性來進行推算。
  • 你定不知文王卦本就是讓你我認知和預判任何事物的兩面及多面性的
    它出自《周易》,但《周易》又源自《八卦》。《八卦》則出自我們上古時期的天下共主伏羲氏,這一點在《易》中有「宓戲氏仰觀象於天,俯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的記載。
  • 文王八卦
    這裡我們要說的就是中醫的一個最重要工具:「文王八卦」。八卦本來是聖人通過觀察天地萬象而悟出來的一種工具,觀察對象中當然也包括了人體自身,《周易》記載:「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 演化易經八卦,周文王奠定了中國文化的基因
    周文王季歷死後,姬昌即位,就是周文王,他果然沒有辜負古公亶父的願望。文王更加注重自己的德行和任用賢才,並且他很喜歡對大自然規律和社會人事進行思考,他對巫祝的卜卦很感興趣,思想時常深陷其中,思考這些八卦的意義。
  • 以益卦為例,看孔子如何用《易傳》來解釋卦名和《卦辭》的
    孔子的意思說,周文王把天地及人類社會萬事萬物的現象,歸納總結為六十四卦,又把六十四卦演衍成三百八十四爻,並對六十四卦及三百八十四爻都給出了吉兇悔吝等指導方針,從而根據吉兇的趨向來指導人們的行為。所以,君子在生活中,就要對照自己所遇到的事務,是屬於《序卦》中的那一卦,然後再對照卦辭和爻辭來指導自己的言行,這麼就可以安心又快樂了。
  • 伏羲為什麼畫八卦?孔子在《周易 說卦》中的解說是否成立?
    我們已經在前面幾篇文章中,講到伏羲創作了卜筮用的八卦,周文王又把用於卜筮的八卦和六十四卦,演變成了文化思想的六十四卦及三百八十四爻,這是人類文明史上非常偉大的一次進步。 我們在《周易的「易更三聖」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易更三聖」》一文中,已經講過伏羲創作八卦的目的就是為了卜筮。
  • 易經:伏羲是用什麼方法把八卦畫出來的?揭開八卦的成因
    研究《易經》的朋友,都知道最早是伏羲畫的八卦,那麼伏羲是用什麼方法畫出來的?掌握這個推演方法,揭開八卦的成因,就能迅速記住八卦,輕鬆入門。1、易經:始於伏羲畫八卦,經歷三變,孔子作十翼而完成。中華文化的源頭,最早追溯到《易》,伏羲根據河圖畫出八卦,司馬遷在《史記》肯定了伏羲的地位,說:「餘聞之先人曰:『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
  • 文王八卦,人是萬物之靈
    商朝傳到紂王的時候,紂王暴虐無道,所以百姓更喜歡周西伯,也就是周文王。他是商朝封在西邊的一個諸侯,周西伯很得民心,紂王害怕就找藉口把他抓起來,關在羑(you 一聲)裡。周西伯被關的時候,他知道自己命在旦夕,覺得自己長期體驗累積的寶貴經驗丟掉很可惜,於是他利用這段時間整理出來,留給後人。
  • 北善應村王師傅擺卦攤,自稱擅長研究文王八卦
    河南安陽市善應鎮,北善應村王師傅擺卦攤,自稱擅長研究文王八卦。(王建安 攝影)今年50多歲的王師傅是善應鎮北善應村人,在善應鎮的小南海古廟擺卦攤多年。據稱,王師傅自幼喜歡研究中醫,無師自通學會了《易經》,對文王八卦頗有研究。
  • 周文王姬昌,臨終前留下的遺言,可能透露著《易經》核心!
    易經的發展經歷了4個版本:伏羲氏創造先天易,也叫先天八卦;然後是神農氏創造連山易,也叫連山八卦;再到黃帝軒轅氏創造歸藏易,也叫歸藏八卦;最後才是我們熟悉的《周易》,周文王將《易經》的八卦演繹成64卦和384爻,並作卦辭、爻辭,後人把這個版本稱為《周易》。周文王是商末周部落首領,姓姬名昌,商紂時為西伯侯。他任用賢能,施行裕艮政策,國力日盛,卻為紂所忌,囚於羑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