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在勢力初步形成一定規模,小團隊初步完善的時候,已經不滿足於做淮西地方的一個小軍閥,此刻的他兵精糧足,內部團結無比,果斷的放棄了自己在江淮的小基地,率領大軍帶上全部家當,進攻集慶,就是今天的南京,把集慶城改名為應天府,朱元璋這一步走的非常好,因為南京自古以來都是江南的戰略要地,佔據此地,三面環水,易守難攻,民豐物足,孫權、劉裕都是此地成就的霸業。朱元璋比徐壽輝,張士誠要強的地方,在於他有更長遠的眼光,張士誠,徐壽輝比朱元璋更早的經營長江流域,但是他們只把目標對準了富庶的蘇杭地區,圖一時之安,而非為爭奪天下打下基礎。朱元璋先得集慶,繼而掃平周圍的鎮江,常州寧國等地區後,逐漸站穩腳跟,深根固本以治天下,攻下南京以後,朱元璋為自己贏得了一塊非常好的根據地。
而當時他利用劉福通韓林兒為自己北方的屏障,專心對付南方的敵人。此時,環顧天下,朱元璋發現自己所處位置十分取巧也很危險,它東面是張士誠佔領的江蘇大部,西部是徐壽輝,陳友諒集團和北面的小明王政權,也就是說他們在北東西三面為朱元璋構成三面屏障,把元軍的主力擋在外邊兒,與元軍接觸的地方就是東南浙江方面的一些零星分散的據點。也可以說朱元璋之所以能在江南地區平穩地發展勢力,安全地度過創業的初期危機,靠的是北方紅巾軍的掩護,後來北方紅巾軍的三路北伐取得一些勝利之後,由於志得意滿又缺乏統一指揮,很快被元軍擊破。
這個時候的朱元璋,非常清晰的分析了自己所處的局勢和處境。做出了一分抗擊元庭九分打壓其他起義軍的戰略方針,不當出頭鳥,跟元庭過早對抗,主要精力用來經營自己的地盤兒,鞏固統治,先打下南方半壁江山,再圖其他。東面南面的方國珍,陳永定屬於土財主類型的,只是想割據一方,沒有多大野心。張士誠比方國珍陳永定稍微強一些,作戰能力比較強,但是也是沒有多大的野心,佔據杭州以後賞罰不均,他的軍隊打了敗仗,也不過多的懲罰,然後每次派軍隊出去徵戰這些部隊,將領總是拖拖拉拉,整個團隊的效率非常差,他本人的話,貪圖享樂,朱元璋就在他的眼皮子底下擴充地盤,爭取民心,他卻沒多大動靜。
對朱元璋威脅最大的就是長江上遊佔據湖北湖南等地區的陳友諒,說到陳友諒,可得大說特說一番,朱元璋小時候很苦,但是比起朱元璋的苦,陳友諒小時候卻是更加悲慘,朱元璋最慘也是沒錢,他卻是沒錢又沒地位和尊嚴,陳友諒出生於湖廣一帶的漁民家庭,父親老謝是個寄人籬下的上門女婿,本身就是農民裡專吃白眼的一類,幹的是打魚的營生,在當時漁民是非常沒尊嚴的,平日走在路上都常被種地的農民瞧不起,朱元璋這個放牛娃估計瞧見小時候的陳友諒心裡都會感到特別有優越感了,特安慰。
兩人都是趁天下大亂頭投身紅巾軍,都是從最底層的小人物開始起步,憑藉自己的才幹,在這年代裡如魚得水,都是屬於心狠手辣的類型。如果說朱元璋是一個偽君子的話,那麼陳友諒就是一個真小人,他得勢沒多久就親手滅掉了自己的老領導倪文俊,後來又藉故除掉了大將陳普勝,再後來直接殺了自己的老闆徐壽輝,成了當時赫赫有名的三殺,雖然爭權奪利這塊陳友諒算得上是心狠手辣,也許是出身貧苦把,或者是為了爭取民心的需要,在那個殺人如麻的亂世當中,他也可以做到多年如一日的施行仁政,安撫百姓,治下的湖廣地區是當時出名的安定富庶的樂土,因此陳友諒在他死後卻依然得到當地百姓的衷心懷念。陳友諒的軍隊紀律優良、與民秋毫無犯,信仰更是堅定無比。可謂是當時南中國最威武文明的鐵軍。
當時朱元璋的實力和陳友諒不在一個級別上,陳友諒手握近百萬軍隊,更有湖北、湖南等地做為穩固的大後方,軍隊技術裝備更是當時全球最先進的水平,朱元璋這邊與之相比差的不是一星半點,雖然發展了好多年,但是奈何長三角地區僧多肉少,剛開始他也不願意過早地跟周圍的軍閥發生摩擦,一直在默默地零敲碎打,蠶食元庭的殘餘勢力,鄱陽湖之戰前砸股賣鐵也才湊齊了20萬大軍,明眼人一看,陳友諒和朱元璋的戰爭沒有啥懸念,陳友諒當時也這麼想的,於是自信滿滿地率領他的大軍,氣勢洶洶沿著長江而下,準備一舉撲滅朱元璋的勢力,當然結果稍微懂點歷史的也都知道最後的結果是顛倒著過來的。
至於原因,先小說一下,搞團隊建設這一塊,不得不如陳友諒很有問題,他非常顧及眼前的利益,很直接,有啥壞點子,從來不會藏著掖著,跟誰也沒有什麼隔夜仇,一般當時都報了,做事情沒有顧忌,該下手時就下手,他的幾個頂頭上司沒有一個好下場,都被他手起刀落給結果了,做為一個沒良心、沒道德感約束的白眼狼,陳友諒很優秀,雖然陳友諒在軍隊建設,基礎設施,安撫百姓這些內政治理方面做得和朱元璋相比不相上下,甚至猶有過之,但是在那個忠義為先的年代,他的三殺行徑(殺死自己的老上司倪文俊、徐壽輝和大將趙普勝)卻把自己刻薄寡恩的名聲也給樹立起來了。軍隊裡邊對他不滿有怨念的將領很多,只是敢怒不敢言,朱元璋對待郭子興和他兒子的這點表現,就比陳友諒強十倍。
一味以強權壓制,導致陳友諒團隊的凝聚力非常弱,在後來和朱元璋爭雄的過程中,發生了好幾次手下將領投降朱元璋的事情,要說陳友諒此人,眼光還有手段也夠毒辣,但是對事物本質的理解並不到位,不懂得剛柔並濟的道理,凡事過於強勢,不太注重團結軍隊得其他將領,一味的以權謀、強力對待,這些方法,你在後期建立王朝,當了皇帝以後,當然沒什麼問題的,但是在爭奪天下的階段,最主要應該做的就是把自己手下團隊的力量發揮最大化,陳友諒在這點上比朱元璋差的太遠。過早的殺死他的老上司徐壽輝這步臭棋可謂是給他埋下了一個失敗的釘子,讓他在天下的名聲盡臭,處處被置於道德評判的下方,被人指指點點,當然這只是一方面,要是你實力足夠強大,手腕夠強,也可以不用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