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院發言人:「賴昌星不判死」不會成追逃慣例

2020-11-23 央視網

最高院發言人:「賴昌星不判死」不會成追逃慣例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5月22日 07:14 來源:新京報

     
    [內容速覽]最高院新聞發言人之一倪壽明接受專訪時表示:賴昌星引渡後不會被判死刑,這不會成為引渡外逃疑犯、特別是貪官的慣例。

    

製圖/趙斌

    新京報訊 對於在報社做過整整十五年記者的倪壽明來說,他完全懂得公眾需要怎樣的新聞。

    去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和高級人民法院兩級新聞發布體制建立,其中關於法院新聞發布的諸多規定,曾引發全國媒體一片熱議。倪壽明就是在這樣的爭議聲中,作為最高院兩位新聞發言人之一,在公眾面前亮相。

    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記者直問:為何日前一審開庭的國家藥監局原局長鄭筱萸案,有媒體被拒之庭外?在略作遲疑後,倪壽明說,鄭筱萸案由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審理,他「相信法院是按照正常的旁聽程序作了安排」,其他問題他不能妄加揣測。但「可以確定的是,這樣公眾關注度極高的大案要案,將會對媒體進一步放開,這是我們必然的方向」。

    倪壽明反覆對記者強調:法律,是法院發布信息的惟一底線。在這個底線之上,一切都可以公開。

    信息公開

    司法公正必須是看得見的公正

    ●大案要案公開度會進一步放開 ●司法各環節須保障當事人知情權

    新京報:去年最高院出臺的新聞發布制度引起熱議,有人認為最高院對法院新聞的報導設置了很多禁區。

    倪壽明(下簡稱「倪」):首先我看到很多好評,至於非議,我認為這存在一些誤讀。最高院和全國所有的高級法院都建立了新聞發言人制度,名單都對外公布,65位發言人,其中包括我。很多有條件的中院、基層法院也設立了發言人。建立這個制度,本身就是希望推進公開審判,怎麼能認為是退步!

    新京報:當時指出了很多不能發布信息的領域,如院領導不批就不發布,這是否有損害公眾的知情權?

    倪:這不是對信息發布領域的規定,而是對信息發布程序的規定。不是對媒體設限,而是對發言人做出的,是正常的審批程序。我想任何行政、司法機關對外發布信息,都要經過必要的審批。

    新京報:你是否關註上月出臺的《政府信息公開條例》?

    倪:非常關注。雖然它是一個行政法規,沒有把法院的審判活動納入其中,但其中的精神、原則和具體規定,對於完善公開審判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新京報:哪些精神是法院可參考的?

    倪:最重要的是「公開是原則,不公開是例外」的精神。我想這是信息公開條例中最重要的一點,法院也要向這個方向走。哪些是例外?根據法律有些案件不能公開審判,比如涉及國家機密、未成年人、個人隱私等。這些報導就受到限制。但是,「例外」只限於依法不公開的案件。大案要案的公開度絕對會進一步放開,這是一個大趨勢。

    新京報:近期法院新聞發布制度會不會改革?

    倪:我可以告訴你,我們正在制定《關於加強人民法院審判公開工作的若干意見》,近期就會出臺。它的主要精神就是要落實公開審判制度,強化和規範法院對當事人依法告知的義務,保障當事人在立案、審判、執行等環節的知情權。同時,我們還要按照「司法公正必須是看得見的公正」這樣一種指導思想,改進裁判文書製作,強化裁判理由公開,《意見》對很多操作層面都規定得非常細。

    新京報:有人認為,媒體過分報導會影響法院審理,你怎樣看?

    倪:我們堅持認為,正常的報導不會影響審理。只要是可以公開審判的案件,正常的不加傾向性的報導,都可以公開。當然,我們也希望報導要充分尊重法律,尊重司法工作規律。

    新京報:在一些基層法院採訪時,他們可能會說,只要判決沒有生效,案件就不適合公開。或者給媒體一個通稿,但是通稿有時候不能體現法庭上的交鋒。

    倪:只要判決了,都可以公布。即使不公開審理的案件,判決結果也都是公開的。一審判決後意味著這個案件結束了一個法律程序,即使二審改判,也可以公開。

    新京報:不擔心改判影響法院形象?

    倪:完全不會。改判是一個正常的司法結果。既然法律設置了二審終審制,就是給二審一個依法可以改判也可以不改判的權力,那改判有什麼奇怪的呢?至於通稿的問題,以後我們可以考慮提供更多的素材,給記者留更多空間。

    熱點問題

    「賴昌星不判死」不會成為追逃慣例

    ●最高院曾專題研討冤錯案件 ●死刑案件證據標準已統一

    新京報:這兩年最高院對一些冤錯案的報導給予了足夠的寬容,比如佘祥林案。最高院當時有沒有考慮禁止媒體討論?

    倪:完全沒有。我們認為充分的討論有助於更好地解決問題。可以肯定地說,以後類似這樣有爭議的案件,最高院也會堅持這種原則,不會對正當合法的報導設定限制。

    新京報:近年各地曝光了一批冤錯案,最高院是否感覺到壓力?

    倪:當然有壓力。我們對於冤錯案件感到非常痛心,最高院曾就此專門召開研討會,研究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情況。

    一個冤錯案件的形成是多種因素造成的。它是一個鏈條,從偵查、起訴到判決,當中的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就可能導致整個鏈條斷裂,案件的走向就可能出現偏差。所以,公檢法司幾家在今年3月聯合出臺了一個《關於進一步嚴格依法辦案確保辦理死刑案件質量的意見》,共同防止冤錯案件。我們下決心收回死刑覆核權,也是希望確保不再出任何問題。最高院對冤錯案的態度非常明確,一旦發現,堅決糾正。

    新京報:最高院已收回死刑覆核權,死刑二審也全部開庭,目前進展如何?

    倪:我們去年一年都在為此做準備,進展非常順利。整個覆核工作嚴謹規範有序,一切都按照設計進行。兩會時我們公布了五個案件,今後還會分階段公布。

    新京報:死刑覆核的程序是怎樣的?開庭審理還是書面審理?

    倪:死刑覆核是一種特別程序,和一二審的程序完全不同。目前的死刑覆核依法由三名法官組成合議庭,採取書面審查和訊問被告人相結合的方式辦理,必要時也要到案發現場調查。最高院已經統一了死刑案件的證據標準,明確了一些多發犯罪類型的死刑適用標準。其他制度也在完善。

    新京報:去年年底,各地法院在最高院收回覆核權之前執行了一批死刑案,有聲音認為這是「趕時間」。

    倪:不能這樣理解。這只是各高級法院正常的程序。只是死刑覆核權被收回了,大家格外關注。

    新京報:賴昌星引渡後不會被判死刑,這是否會成為引渡外逃疑犯、特別是貪官的慣例?

    倪:不會。要根據具體案情,一案一議。

    新京報:很多人認為這樣違背司法公正的精神,似乎逃得越遠越安全。

    倪:所以才要引渡。司法公正的含義首先要確保對罪犯實施刑事司法處罰。有些情況下,能夠進行刑事追究比判處死刑更重要。你對國際社會的承諾,是拿到刑事處罰權的前提。沒有這個前提,法律就會空置,但是承諾了,就必須遵守,這是一個國家的誠信問題。各國在引渡時都這麼操作,會有一些讓步。

    新京報:沒有審理就做出判決的上限,是否違背了司法程序?

    倪:按照我們國家規定的引渡工作程序,量刑承諾由最高人民法院決定,由有關部門代表國家對外承諾。所以引渡中的承諾,不存在超越法律程序的問題。

    新京報:去年深圳中院的腐敗窩案社會反響很大,最近又有報導說天津高院三名法官涉嫌受賄,最高院怎麼看待法官的腐敗問題?

    倪:最高院對法官的腐敗問題態度一直非常明確,發現了就堅決查處,沒有任何迴旋餘地。雖然這是極少數人的問題,但影響卻很壞。

    新京報:法官腐敗的原因之一,是否是一些法官的自由裁量權過大?

    倪:對於如何規範自由裁量權,最高院一直強調並加強各類監督。此外,司法信息公開,增強司法工作的透明度,也是遏制腐敗的重要措施。

    -同題發言

    「無可奉告的問題不存在」

    倪壽明稱最高院希望過渡到例行新聞發布制

    新京報:你有沒有對記者說過無可奉告?

    倪:沒有。不會存在無可奉告的問題,即使有些事情暫時不適合披露,我也可以解釋,任何問題都可以溝通。

    新京報:你如何看待發言人與記者的關係?

    倪:發言人和記者是處於公眾和信息發布機關之間的一個橋梁,雙方沒有任何對立的關係。發言人經過授權把法院的重要信息、立場和觀點,通過記者向社會公布,也希望通過記者了解公眾需要知道什麼。

    新京報:按照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要求,你如何評價本部門的新聞發布情況?

    倪:坦率地說,新聞發布工作對法院來講是一個新的工作。我們建立發言人制度也不到一年,工作可能做得還不是很好,這有一個過程。我們也希望能逐步過渡到例行的新聞發布制,也希望媒體和社會能給我們一些時間。

    新京報:根據條例,行政機關應當及時準確地公開信息。你作為最高院的發言人如何理解「及時」「準確」?

    倪:發布信息應當更直接、更迅速、更準確、更權威吧。只要沒有特別的障礙,凡是法院發生的正在審理的案件,出臺的司法政策,公眾需要了解,我們都希望第一時間公布。

    新京報:和國外比,中國的新聞發布制度有什麼優勢,有哪些不足?

    倪:單就涉及法院的報導來說,我們國家算是很寬和開放的。西方一些國家,對法院新聞報導的限制是很多的,即使是公開審判,法官也可以要求對一些案件做限制性報導。我們以後也會更多採用統一錄音錄像方式,避免對法庭的審判秩序和當事人權利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新京報:你給自己新聞發言人的表現打多少分?

    倪:我做新聞發言人時間很短,有一個不斷學習不斷提高的過程。我自己做過多年的法官,又做了十幾年的記者,這些經歷便於我和記者溝通。這個工作很辛苦,風險又很大,目前來看我算是及格的吧。(李靜睿)

相關新聞:

賴昌星現身多倫多街頭:美女相伴把酒言歡(圖)

禁令取消當天被拘 加當局揭賴昌星奢華生活(圖)

賴昌星被指解禁後飛會"二奶" 律師稱其可出境遊
 
禁令取消當天被拘 加當局揭賴昌星奢華生活(圖)

賴昌星獲全天候「自由」 加移民部上訴策略未明

責編:石光輝

相關焦點

  • 中央專案組布下天羅地網 賴昌星怎麼逃到加拿大?
    加拿大移民部發言人麥迪遜表示,今天(6月24日)將舉行拘留聽證會,如果認為他上訴的理由不充分,有可能立即籤發驅逐令,將賴昌星驅逐回中國。  加拿大搜查「洗錢罪證」  據加拿大媒體報導,賴昌星在溫哥華市中心的移民暨難民局外被拘捕。期間曾傳出他要乘下午1時30分航機遣返中國,其後一度被帶往溫哥華國際機場拘留中心,稍後才被轉送至溫哥華市中心緬街省級法院拘留所。
  • 追逃追贓的天羅地網是怎樣織就的?
    中央政治局常委會3次專門聽取追逃追贓工作匯報。中央明確,國際追逃追贓工作由中央反腐敗協調小組負責統籌協調。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的部署要求,王岐山同志多次主持召開專題會議和中央反腐敗協調小組會議,研究部署追逃追贓工作。
  • 這樣做AMC類信貸業務不行 最高院判華融虛假不良轉讓合同無效
    最高院判華融虛假不良轉讓合同無效  近日,裁判文書網披露了一則華融虛假收購不良債權合同被認定無效的案件,引起市場對不良資產行業的關注。  據披露的信息來看,2014年2月28日,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雲南省分公司(下稱「華融雲南分公司」)與中天公司籤署《印章交接單》兩份,中天公司將其公章、合同專用章、財務專用章等移交給華融雲南分公司保管。
  • 一抔黃土,法令判死刑,皇帝判誅滅九族
    又過了幾年,劉邦死了,終於給了呂雉機會,整死了戚夫人,還有後宮那些分走劉邦寵愛的女人們。只是手段有些殘暴,連自己的兒子劉盈看到都害怕。劉盈死後,呂雉再也控制不住對權力的欲望,開始扶持傀儡皇帝,要是不聽話了,就殺掉,再立。呂雉終於也死了,劉氏皇族成功滅掉呂氏一族,皇權再次回到劉氏手中。
  • 全國掃黑辦部署百日追逃行動:布下追逃天羅地網,確保「一網打盡...
    陳一新指出,在逃人員不被抓獲,案件就難以攻破,正義就難以伸張,潛在的危害就難以消除,群眾就難以滿意,專項鬥爭的整體成效就會打折扣。這些在逃人員不被抓獲,案件就難以攻破,正義就難以伸張,潛在的危害就難以消除,群眾就難以滿意,專項鬥爭的整體成效就會打折扣。部署開展百日追逃行動,就是要千方百計把潛藏、蟄伏、外逃等逍遙法外的涉黑涉惡在逃人員抓捕歸案,根除涉黑涉惡隱患,確保專項鬥爭全面勝利,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安全感。可以說,開展百日追逃行動意義重大,十分必要,十分迫切。
  • [向忠貽的故事2]追逃路上的「問號哥」
    他曾轉戰20多個省市,鍥而不捨地追索,「問」出在逃人員23名,其中10年以上命案逃犯8人,被戰友讚譽為「追逃路上的問號哥」。1998年8月20日深夜,恩施市白果鄉農民姚某因瑣事,殺害親兄長後倉皇出逃,這一逃,就是13年。追逃行動中,姚某被恩施市公安局定為首要追逃對象。在篩查線索時,一條戶口變更信息引起了向忠貽的注意,2011年,姚某的子女先後將戶口遷移到湖南。
  • 最高院關於審理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
    我們對案件的認知與處理通常是處於兩個不同的階段,即首先是根據自己意識裡既已存儲的法律理念與規則,來對案件形成認知與作出初判,而後再來尋求與對應規則以得確證,來制定出具體的處理方案。也就是說,那些未作變動的法律,已經潛移默化的存在於我們的記憶和認知系統內。當法律修改時,我們可將被修改的地方逐一列舉分析。如此,新法元素將自然融入我們,從而自動更新我們的記憶和認知系統。
  • 重慶一體推進追逃防逃追贓——撒下天羅地網 擊碎外逃美夢
    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為全市追逃追贓工作打開新的局面,也讓「盯」了19年的楊侃案迎來轉機。伴隨著市、區縣監委成立,兩級紀委監委均明確了反腐敗國際追逃追贓專責機構,承擔組織協調督導工作和追逃追贓案件主辦責任。以市紀委監委為例,專門設立案件指導室統籌追逃追贓職能職責,負責市追逃辦日常工作。
  • 重慶織密追逃追贓「天羅地網」 讓腐敗分子無處可逃
    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重慶將反腐敗國際追逃追贓工作納入國家監察體制改革大局中推進,專門設立市紀委監委案件指導室(追逃追贓工作辦公室),統籌追逃追贓職能職責,負責市委追逃追贓工作辦公室日常工作,加大追逃追贓力度,持續開展「天網行動」,決不讓腐敗分子逍遙法外。
  • 公布部分外逃人員線索 織密追逃追贓天羅地網
    正風反腐不停步,追逃追贓再加碼。  6月6日,中央反腐敗協調小組國際追逃追贓工作辦公室發布了《關於部分外逃人員有關線索的公告》。50名涉嫌職務犯罪和經濟犯罪的外逃人員照片、證件信息以及居住地點被公布,同時公布舉報網址,便於群眾提供問題線索。
  • 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卸任,下一站哪裡見?
    外交部發言人耿爽今天(5日)正式卸任發言人一職。在闊別藍廳一個月之後,6月5日,外交部發言人耿爽主持例行記者會。不過,這也是他最後一次作為發言人出現在外交部藍廳。會上,耿爽宣布,由於工作安全的原因,他即將奔赴新的崗位。耿爽說:「藉此機會,我要對大家在過去近四年時間裡給予我的關心、幫助、支持、鼓勵表示衷心感謝。
  • 黎明犧牲衛詩死保衛蘭 衛詩最高可入獄三年(圖)
    衛詩涉毒被捕消息傳開後,黎明曾說過若證實衛詩吸毒即解約,而衛蘭也傳出曾吸食軟性毒品時,黎明卻採取多個應對措施力求死保衛蘭;而且自月初衛詩和關楚耀在日本涉嫌藏毒被捕後,Amusic為免衛蘭被捲入事件,不但一直安排工作予她力保形象,老闆黎明屢次被問及有關衛蘭的問題時亦刻意迴避。
  • 最高院案例與觀點 婚姻篇
    ,農戶成員死亡的,不發生土地承包經營權繼承。(載《民事審判指導與參考》總第35期)8.如何處理夫妻雙方在婚姻關係存續期間籤訂的涉及財產問題的協議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傾向性意見:夫妻在婚姻關係存續期間籤訂的涉及財產問題的協議,經審查不存在欺詐、脅迫的情形,系雙方當事人真實意思表示,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禁止性規定,應當認定為有效。離婚時一方主張按照協議履行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在不解除婚姻關係同時也沒有實行分別財產制的情形下,對該主張不予支持。
  • 你知道外交部發言人如何做到「百問不倒」的嗎?
    我仍在新聞司司長的任上,正在考慮設立新聞發言人,此事便成了立刻建立發言人制度的契機。」當時他在加拿大出席新聞發布會,期間一名加拿大記者問了一些不友好的問題。王毅一臉嚴肅地回應:「你去過中國嗎?你了解中國嗎?你知道中國從一個一窮二白的面貌到把6億以上的人擺脫了貧困嗎?」針對南海仲裁事件,王毅曾強硬地表示:「現在又有人興風作浪,還有人炫耀武力。但是就像潮水來了又退去一樣,這些圖謀最終都不會有結果。
  • 最高院教你如何對付「渣男渣女」
    偽造債務、變賣共同財產的一方離婚時可以少分或者不分來看一則最高院指導案例。原告雷某某(女)和被告宋某某登記結婚。雙方婚後因瑣事感情失和,雷某某曾於 2014 年 3 月起訴要求與宋某某離婚,經法院駁回後,雙方感情未見好轉。2015 年 1 月,雷某某再次訴至法院要求離婚,並依法分割夫妻共同財產。宋某某認為夫妻感情並未破裂、不同意離婚。
  • 交通公司給員工直系親屬免票 如此「慣例」當禁
    比如有人就說:「公司希望每趟車在碰到任何突發情況時都有人能夠及時地指導救援,那麼這些家屬就義不容辭地擔負起義務安全員的重要職責。所以他們得以免費。」這理由乍聽有理,細想則不然。員工家屬,或父母,或孩子,或妻子,或丈夫,其中老弱婦孺者佔多數,又沒有專門訓練,遇到緊急情況,自己尚需幫助,又何能幫助他人?顯然,這種說法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 「亮劍2020」劍鋒所指 逃犯難逃 冀南公安追逃進行時
    01「亮劍2020」專項行動開展以來,南城派出所結合本地實際,精心研究,強力推進追逃工作開展。2020年8月8日上午,南城派出所成功將涉嫌尋釁滋事案逃犯朱領某(南城鄉人)、朱豔某(南城鄉人)在其家中抓獲。經訊問,犯罪嫌疑人朱領某、朱豔某對2020年5月23日晚尋釁滋事案犯罪事實供認不諱。目前,犯罪嫌疑人朱領某、朱豔某已被我局依法採取強制措施,案件正在進一步偵辦中。
  • 解局全國人大會議推遲:打破22年「3月5日」慣例
    這是自1978年五屆全國人大恢復每年召開一次大會這一法定要求後,42年以來全國人大會議首度推遲,同時也打破了自1998年以來「全國人大會議3月5日召開」這一保持了22年的慣例。作為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年度例會,這一併不慣常的調整,凸顯了在疫情防控關鍵時期,特別是當前疫情拐點尚未到來,最大限度避免人員集聚帶來的風險,集中力量、聚精會神抓好防疫工作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 臺灣77%民眾接受馬英九連任 超五成對其有信心
    進一步從選民觀點看馬英九勝出原因,在不提示選項且可複選的情形下,二成一認為馬英九架構在「九二共識」上的兩岸政策獲認同是勝選最大關鍵,其次是馬的清廉形象(一成八),認為民心求安定和「執政」成績亮眼是馬勝選主因者各佔一成五。此外,認為馬人格特質和形象佳、有企業力挺背書等是馬勝選原因者各佔8%左右,各6%認為夫人牌助選加分和馬擁有「執政」優勢才能贏得「大選」。
  • 臺軍一副連長逼迫士兵跳"M字腿"供觀賞 遭判8月(圖)
    圖片來源:臺灣媒體中國臺灣網5月4日消息 據臺灣媒體報導,臺陸軍一副連長涉嫌逼迫臺東一名張姓士兵大跳M字腿舞供全寢室觀看,前後共3次,不跳就不準洗澡;張兵覺得受辱,向部隊長官檢舉,案由軍檢函轉臺東地檢署偵辦妨害自由罪部分。據報導,該副連長為臺陸軍臺東地區指揮部戰鬥工兵連副連長陳立德。陳立德偵訊時向檢察官指稱,因「當時氣氛熱絡,希望張兵能跳舞娛樂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