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地支的最初含義

2021-01-08 漢澤哲思

地支最初是指女人懷孕生子。夏正建寅(以寅月為正月),也就是說最初寅為首。地支所指孕育過程具體如下:

寅:孕初月,男女房事。

卯:孕二月陰陽交泰,懷孕得子

辰:孕三月,孕吐厲害

巳:孕四月,胎兒基本成型

午:孕五月,胎動,明顯時踢的母親肚皮鼓起一個包

未:孕六月,胎兒面目清晰,但神志未曾生成。

申:孕七月,胎兒神志形成,此時就算早產,在古代也有一定的成活機率。

酉:孕八月,為孕婦準備醋一類的活血行氣釀造物。

戌:孕九月,即將臨盆,孕婦及其家人都要小心保護胎兒。

亥:孕十月,分娩

子:初生兒,連腰腿包裹。這個月對古代環境下的嬰兒還是個不容易過的坎。

醜:二月的嬰兒能抓傷自己的臉,預示嬰兒發育正常,孕育過程結束。

以上說法並非信口雌黃,而是源於相應古文構形分析而來。

析字——析「十二地支」

天幹地支於對於理解漢文化而言,其實挺重要。不僅僅因為其用於曆法,乃至八字算命;更重要的,天幹地支的古文都是獨體字(文)。

《說文》五百四十部,天幹地支居其二十有二,佔二十五分之一有多。理解了天幹地支,相關的字才好理解:

比如基於「丙」字的「更、商、(邊)」,基於「庚」字的「唐、康、庸」,基於「辛」字的「親、毅、妾」;基於「辰」字的「振、震、辱、農」,基於「巳」的「改、祀」,基於「亥」的「該、刻、核」。

天幹的次序自古以來都以甲為首。地支的順序雖然不變,然而其首位卻經歷了幾次的搖擺。查曆法的歷史可知:

夏曆是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而商曆是正月建醜,二月建寅(現行西曆也相當於正月建醜,一般西曆2月4號或者5號偶爾6號為立春,這個巧合……)。周曆是正月建子,二月建醜(現行地支順序沿用的周曆)。是正月建亥,二月建子。所謂建是,就是確定哪個月是「歲首」。

夏商周秦所建正是不一樣的。至漢代恢復用夏曆,就是正月建寅為歲首(武則天改過用周正,建子)一直沿用至今。

目前所知最早是夏曆,而漢代開始又基本上都恢復使用夏曆,以已知的曆法年代看,夏曆使用時間最早也最長。而商曆周曆之類的變動,不排除基於某些政治目的的可能。但其中應該有一定的社會義,筆者姑且猜測一二,看官姑妄聽之:

夏曆建寅,用以指導造人運動,按地支月的周期來造人,在夏代條件下是成功率最高的。殷歷建醜,醜在生肖為牛,而字形演變顯示,生肖最早起源就是殷商之世。

殷朝相當長的時間估計都是遊耕的方式生產。而遷徙自然以蓄力運輸行李更高效,但在車輪技術還粗糙的殷代,拉車的動物用牛比用馬更實用。所以殷歷以醜(牛)建正。

周朝實行分封制,子嗣繁茂是分封制的基礎,所以周代以子建正,同時,地支子對應的生肖鼠也是子息繁茂的代表。

建正的變動,最根本的原因或許與古代繁育後代的條件有關:

最初建立曆法的時候,人們受生產力限制,想要保證子息生存,就必須與動物一樣,只在開春進行造人運動,那樣懷孕後期才能趕上食物豐富的秋季,而分娩之後是冬天,細菌感染的可能性最低,有利於初生的母子度過最危險的月子時間。

而後來食物豐富了,隨時造人都能保證營養,但在冬季之外分娩的後代卻要面對比冬季高的多的細菌感染可能。能順利出月子的小孩比例很低。因此,度過月子之後才算是成功的完成子息繁育的第一步。因此第二個建正是建醜。

再後來我們的中醫慢慢的成系統,建立坐月子的相關觀念與醫術,大大的提高了分娩後的幼兒成活率。這個階段來說,坐月子所在的子月是保證子息成活的第一個關鍵時間點。所以第三個建正是建子。

綜上所述,寅為首的地支次序才是地支的最初面貌。若按地支的這個次序,則甲子並非幹支紀年首年,而應是甲寅。幹支紀年以甲子為首,極可能是幹支紀年最早使用是在周代,對應的,殷代甲骨文上的幹支符號,則是紀日用的;而有確切紀年的歷史始於西周中後期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

可能有讀者會好奇為何首先關注地支次序。

以筆者看來,地支用於曆法記時,其本身是基於某個事件的整體,其次序基於事件本身的起始與結束本身就是確定的。所以正確的次序是理解地支真實含義的重要線索。那麼基於夏曆的地支次序為: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醜。

說了不少相關題外話,下面我們開始正式解析十二地支:

十二地支中,有一個字的古文解析已經形成共識(又或者古今如一,基本沒有異議),那就是「子」字:

摘自漢語多功能字庫

漢語多功能字庫認為:「子」字甲金文有兩種寫法,一種作「 」,象初生年幼的小孩,頭上有毛,未合,下有兩腳之形;另一種則作「子」,突出了嬰孩頭大,兩臂經常揮動,腳部不發達等特點。造字的本義為嬰孩。網上其他類似的網站也持相近的看法。

我們都知道,生存與繁衍是古人大部分的人生活動。既然「子」字為嬰兒,那麼地支會不會與繁衍相關的事件呢。筆者曾指出天幹源於原始農業,而原始農業正是我們祖先的核心生存活動,而且我們的祖先也在此基礎上發展成一個基於農業的民族。而地支從來都與天幹並提,既然天幹源於生存核心的農業,那麼地支會不會是繁衍的核心——孕育呢。

此外,以最初的地支次序看,地支「子」之前有十個地支,而古人形容整個孕期為十月懷胎。都是十,若「子」為初生嬰兒,那「子」之前的十個地支會不會是十月懷胎呢。在沒完全解析地,這些都是一種猜測,但卻不妨礙我們以此作為一種解析的思路。

地支「子」之前有十個,但之後卻只有一個,或許我們先解析一下古文「醜」試試看:

就目前資料看,先秦的「醜」字用例,除了表名字以外,都用以表地支。在沒有更多的資料參考下,一般的看法就直接從構形上說,以「醜」為指爪。不過,筆者認為有一字值得參考,那就是「羞」:

對比「醜」與「羞」的古文明顯可以看出,篆體之前,「羞」字的醜部與「醜」字構形是不同的。到了篆體,兩者就合二為一了。也就是自篆書起,「醜」字最早的構形意義已經消失。

事實上,「醜」字的西周金文已經與甲骨文有相當出入。若以人口繁衍為背景看「醜」字甲骨文,那就是一隻呈抓狀或虛握狀的手,而金文大部分「醜」字更像動物(貓狗之類)的爪子。

而後起的「扭」「紐」等字,極可能都源於「羞」字構件「醜」的理解。「羞」字在篆體出現之前,都表示以手進獻(進食)羊肉。因此篆體「醜」含有抓持,撕扯,扭等含義。

此外,成語跳梁小丑中的「醜」字就用的含義扭,用以指代寓言中東西跳梁,轉折扭跳的狐狸。

有過照顧初生階段嬰兒經歷的人都知道,足月生產的小孩,一個多月兩個月的時候,都會用自己的手抓臉,原因多半是困了,也有可能是癢。

若以人口繁衍為背景看甲骨文的「醜」字,那「醜」字極可能就是特指的初生嬰兒滿月後會抓臉這個動作。事實上,存在一個相當接近甲骨文的「醜」字異體(漢典可查):

摘自漢典網

上圖異體中的兩點,可理解為抓痕(或傷疤),此異體對地支「醜」而言,恐怕是更 為傳神的構形。因為這個階段的嬰兒,很可能反覆抓破相同的地方。

以上面地支「醜」的解析看,地支「子」確切的含義為初生一月的嬰兒,雙腳連身包裹著,雙手舞動。因為初生的嬰兒,雙腳還是蜷縮的,是以「子」字構形只顯示雙手,表示新生嬰兒。

「子」之前的地支我們猜測其為懷胎十月的過程。其過程為由微至顯,由小到大的演變。而於我們解析者而言,自然是越明顯的情況相對越好判斷。所以剩下的十個地支我們從地支「子」前面的地支「亥」開始倒著來解析:

以甲骨文篆刻不易來看,顯然曲筆最少的甲骨文為最早期遺存。上圖顯示,至西周以前,「亥」字的構形就開始異變,至於到西周晚期,金文「亥」幾乎接近金文「豕」的構形,明顯的差別或許只在尾巴上,參看下圖:

雖然字形變易明顯,然而參考古文用例,先秦的「亥」字,除了用作人名,剩下的就是用作地支「亥」(參看先秦甲骨金文簡牘詞彙資料庫)。這種情況的出現,估計只有一種可能:

那就是在西周以前,人們對地支的理解就發生了異變。而從「亥」字向「豕」字靠攏看,這種異變就是以十二生肖解十二地支導致的。這種異變的產生估計源於曆法的變化。

最早的曆法極可能是純陽(十日)歷,或曰天幹歷(最早五行概念甚至源於天幹,亦即太陽運行)。這種曆法源於對太陽的觀察,將一個太陽運行周期(一年)分十份。由於需要觀測設施,還有一定程度的計算,所以此種曆法應該只掌握在巫師之類的少數人手中。

此時人們主要關心的是生存問題。對應的歷史年代大概起源於黃帝。黃帝的「黃」在造字最初並不表示黃色,而應該是成人身穿護具(參看拙作《黃帝真的存在嗎》)。結合黃帝族號稱有熊氏,我們可以想像黃帝時代是古人從山林走向平原,開始進行大規模農業的最初時代,不再是依靠火來驅趕野獸的新時代。

關於十日曆,《左傳·昭公七年》載:「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大約到了帝堯時代,已經完全適應平原農業生活的人們開始注重種族繁衍,堯帝發明最初的陰陽曆(節氣不完善,最初估計只有四節氣)正是適應這種需要。其以十二地支分四時(帝堯時代后羿射日的傳說,大概就是陰陽曆替代十天幹的純陽曆這一曆法改換事件的神話),並在四方設置官員,敬授民時。

這一行為估計是中央集權的開始,《史記》記載,此後四嶽多次與堯帝意見相左,這代表地方勢力對中央集權的反彈。

有看官或許會疑惑為何分四時就是十二地支,因為《堯典》有中春、中夏、中秋、中冬之詞。這四詞一方面代表節氣,一方面也暗示一季有三個月。另外,陰曆就是以月亮的塑望周期為單位劃分時間,一般的平年,就是十二個月。所以地支最初很可能是用於記月的。

從「亥」字的字形變化看,大約到了商代中後期,由於人們開始大規模的定居,人際交流越發的頻繁,人們開始需要確定每天中某個特定的時間,於是十二地支開始用於指代一天劃分出的十二個時辰。

但對於普通人而言,用基於人類繁衍的地支來記錄時辰實在是容易搞混,所以他們用每日裡每個時辰相對活躍的動物來指代十二個時辰(或者有些乾脆就是附會的)。於是十二地支與十二生肖就在人們長期用於記錄時辰後結合在一起。

再後來,人們習慣了地支記錄時辰,十二生肖轉而用於記錄年份,對應幹支紀年中的地支。

由於十二地支與十二生肖曾經混合使用,所以地支中有些字的金文象「亥」字一樣朝著十二生肖對應的動物靠攏:

上圖表明,我們要還原地支在古代最初(真實)的含義,要儘可能的避免參考金文。

慶幸的是,篆書之後,地支的生肖化傾向又幾乎消失了(所以地支現行含義也一定程度值得參考)。這種情況暗示一種可能性:創造的族群曾經衰落,但默默的積蓄著力量。直到春秋時代再重新出現在歷史舞臺。

這種可能還在《史記》中找到線索:夏禹為黃帝直系後裔;殷始祖契之母為帝嚳次妃,周始祖之母為帝嚳元妃,然而有吞卵生商,踏跡生周的傳說,這暗示殷與周並非黃帝血系後裔;秦之先女修為黃帝直系(女),傳說其亦吞卵生秦。

然而論關係,女修之子大業仍然是黃帝外孫輩,為黃帝血親。是以傳說黃帝時代造字,商周之世,漢字傳承疑似紛亂,至秦之篆書,才一定程度的重新直承最初的甲骨文。

若讀者能耐心看到這裡,心裡也不免有疑問,為何上文說了很多不相關的?

其實論述十二時辰歷史還有商周勢力有可能是外來,都為了反面證明當初創造地支的初始目的就是為了黃帝種族繁衍。

正因為族群還弱小,所以創造了文字但還敝帚自珍;正因為族群還弱小,所以遭受史前大洪水打擊後,帝舜不得不吸納諸如殷契,周棄這些其實血親關係並不算近的族群。正因為族群還弱小,所以帝堯才創造十二地支,一方面用以指導種族繁衍,另一方面用以替代十日曆以壓制四方族群的勢力的壯大趨勢。是以地支的造字背景為人類生命繁衍的可能性相當大。

以人口孕育的角度看,「亥」為十月懷胎最後一月,這個月正常事件最大莫過於生產胎兒。因此「亥」字就可解析為剛出生還連著肚臍帶的嬰兒大聲哭喊。其甲骨文中的類T形構件為大頭與軀幹,地支「亥"以一個剛出生的嬰兒構形表示分娩。接下來我們看看古文「戌」:

「戌」構形為大斧,實際使用中,基本上就用來造詞「戌守」。「戌」引申守護極可能源於地支「戌」。懷孕九個月的孕婦肚子非常大,而且即將臨盆,孕婦本人要小心動作,而孕婦家人也要小心保護。所以地支「戌」就表示的守護孕九月臨產孕婦。而且,「戌」字的構形本身有點與臨產孕婦大腹便便的樣子有點相似。

上圖為古文「酉」,「酉」字古文構形皆為一窄頸尖底容器。這一結構的陶器,估計是最適合埋藏在土中保持恆溫以更好的進行釀造。因此,「酉」字最初指代的估計是醋一類釀造物(酒傳說由杜康發明,而杜康為夏代國君,晚於地支很多)。

醋是中國南方,特別是廣東一帶坐月子必備的食物(其主要作用是收斂,刺激內臟恢復正常功能,也因收斂作用而產生活血祛瘀甚至祛溼作用)。在洞庭湖一帶還是雲夢澤的古代,黃河流域的氣候類似現在的南方,所以那時候坐月子極有可能也吃醋。

廣東這邊釀製月子醋一般提前一百天。要是埋藏在土裡保持恆溫的話,三個月應該也是可以的。所以地支「酉」為孕八月準備坐月子用的醋類釀造物也就順理成章了。接下來我們看看古文「申」:

「申」字構形直到西周早期,都基本沒有太多改變,現代人都認為是雷電的劃破夜空的圖景。因為雷電擊中物體會產生巨大的破壞力,所以被我們的古人認為是上天意志的體現。地支「申」引申為孕七月的小孩已經有完整的神志、意識。

我們民間有「七星仔」大多聰明的說法,意為懷胎七月生的小孩一般早慧。這說明孕七月的小孩養活的話,已經與足月的小孩無異。

現代科學也表明:孕七月,胎寶寶大腦的神經元細胞發育已經結束。更具體的說,是在第二十七周左右,胎兒的五感才算發育完成,真正有效的胎教從這時候才能開始。也正因為五感發育完成,所以孕七月生的孩子字古代也有養活的可能。

特別是二十七周左右嘴唇的敏感度發育,發育完成後,一旦碰觸,就會產生吮吸動作。否則食物到嘴邊了,但連基本反應都沒有的話,這樣的小孩在古代完全沒法餵養。

至於「申」字篆書的構形,筆者以為,那是閃電的造字構形從象形到會意的轉變。篆體「申」構形中,一豎為溝通天地,下伸的雙手構形意為天神掌握,合起來會意閃電。

上圖為古文「未」,其構形下部與「木」一樣,上部呈三叉狀,但甲骨文與篆書的叉尾明顯的豎直向上,這是因為一片樹林中的樹木幼苗,所有的枝條都努力向上才能獲得陽光。是以「未」字構形為樹木幼苗。以樹苗沒長大而會意「未」字否定之本義(用「未」還是「沒」表示否定,恐怕是漢語源流的區分標誌之一)。

地支「未」估計相對地支「申」而言的,因為孕六月進入懷孕中後期,肚子已經相當顯懷,只是如上面所說,得進入七月,大腦神經發育才完成,那時候出生的嬰兒在古代才有養活的可能。所以地支「未」指的是孕六月的胎兒雖然已經有點嬰兒模樣,但是意識還沒足夠清楚,若在古代,孕六月出生不足以養活。

上圖為「午」 字古文,其構形一般認為是古代舂米用的棒槌,是「杵」字的初文。而經驗表明,正常發育的胎兒,孕五月就開始胎動,也就是一般說的,孕婦能感覺到胎兒在踢自己,胎位合適而且胎動明顯時候,能直接在孕婦肚皮上看到鼓起一個大包。

所以,地支「午」說的就是孕五月的胎兒開始在媽媽肚子裡面搗鼓,胎動明顯時如同肚子裡有個「杵」。下面來看看古文「巳」:

前文提到,「巳」字金文受生肖思想影響,其構形傾向於象一條蛇,連篆書也受其影響。因此現代人對「巳」字構形的看法產生了分歧,一種認為是胎兒,一種認為是蛇。其實結合其他含有「巳」字作為構件的古文(比如祭祀的「祀」),我們不難排除「巳」為蛇的解析。

所以「巳」字最初的構形本義為胎兒。而現代解剖學表明,孕四月的胎兒骨骼迅速成型,所以孕四月的孕婦肚子明顯的顯懷。另外,孕四月初,胎兒的性別也已經可以明顯的分辨。

是以,地支「巳」為孕四月胎兒頭部及軀幹發育成型(孕婦肚子明顯的顯懷)。

與「巳相關的古文」「改」字很可能源起於地支「巳」。因為女子野合受孕,前三月還能瞞得住,至孕四月肚子顯懷,古代的長輩以野蠻的辦法使其流產。後來本義湮沒,「改」引申為改正。

上圖為古文「辰」。單看其構形,作為現代人的我們,很難判斷其所表達的含義。不過,有個以「辰」為構件的字我們其實很熟悉,那就是農(農):

從「農」字甲骨文看,「辰」最初大體是在林木(果樹)間使用的一種工具,其功能是除草或者鬆土,又或者兩者兼有之,篆體「農」從「囟」證明了這種功能。最後構形定型為「農」,應該跟「丙」字的變化原因相似(參看天幹丙的解析):

因為鐵器的普及,工具「辰」最後也由直線型工具變成彎折形工具。「丙」字先變,因為其體型大,打造技術簡單。最後「丙」變成最基本的鋤地用鋤頭,「辰」很可能變成除草用的扇鋤:

所以,「辰」字古文構形為古代除草工具。 而地支「辰」為孕婦因飲食(甚至氣味等大環境)對胎兒不利而作嘔,驅使孕婦作出改善。

其相通處筆者認為有二:其一,兩者皆有俯身震動的相似動作(「震」與「振」皆從「辰」,「震」字後起,疑為地支生肖化之後產生的異體字)。作嘔以排除不利食物(環境)與清除影響農作物生產的雜草兩者在目的上相通,皆為排除不利因素。

經驗表明,正常情況孕三月時孕吐結束。但若是孕婦在開始出現孕吐後沒能及時做出合適的調整,進入孕三月孕吐反而越發嚴重。而古人生活條件艱苦,即使知道要做出調整,但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無法做出改變,所以古人要是出現孕吐,那麼孕三月極可能是最嚴重的一個月。

上圖為古文「卯」。以甲骨文與篆文的構形看,筆者認為「卯」為門上用於卡門閂的部件,如圖所示(去掉門閂靠近了看,直接就是象形):

其次,卯榫結構中的卯(引申義)也提示「卯」為卡孔結構物,如下圖:

其三,以「卯」為構件的古文「柳」也能給予線索支持,以下為古文「柳」:

關於柳樹,我們都知道:柳枝比較柔軟,而且很長,最特別的是,柳枝都向下長,很多是能垂到地上的。於是柳枝之間如同關上的門一樣相互豎直貼合。如下圖:

前面提到,「卯」為門上卡門閂的部件,那麼「卯」字引申為關門也順理成章。方言詞「卯上」估計源於關門,有門閂的木門關上後,兩扇門相互緊密接合,如同對頂,於是「卯」可引申為對抗。所以,古人以「卯」字形象的表達了柳樹的最大特點:枝條下垂生長,枝條間緊密相依,如同關上的門一樣貼合無縫。

於是地支「卯」為孕二月可知陰陽結合,受孕得子。因為古人在孕二月可以通過脈象判斷女子受孕。最後剩下「寅」字,我們來看看其古文:

成年人都懂要做什麼事才能讓女子受孕,而「寅」字指的就是這件事。「寅」字最初的構形估計就是男性象徵,指代一種造人活動。

後來(估計是)在其上面加了雙手,其時生肖文化開始流行,其構形很可能指代生肖虎的壯陽能力。而篆書「寅」回歸了其最初含義,其構形含義為在房中使用男性象徵。左右手型代表使用,為虛指,同時也是繼承之前周代的「寅」字構形。

「寅」為陽入侵陰,這種入侵的含義在「演」字表現的淋漓極致。「演」之所以是演化、演變含義,因為水浸潤物體是相對緩慢的,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水跡產生的圖畫不盡相同。

而「演」字的出現,反過來證明「寅」為男女間陰陽交泰。地支「寅」用的就是其造字本義:男女間陰陽交泰。

至此,地支在古代的真實含義解析完畢。總之,地支在造字最初表示人類繁衍孕育的最初十二個月。後來曾經一度被理解為十二生肖。但篆書的出現,表明地支的含義又重新回歸最初。

不過,這裡還有一個小疑問,地支為何以「醜」結束。

筆者認為,以繁衍的角度看,胎兒保證基本存活才算孕育成功。而以古代的條件,顯然,胎兒出世後很快就夭折的可能性其實很大。古代的嬰兒,還得面臨兩大考驗:

一是內在的,他需要馬上轉入吸食母乳,這裡有兩個可能的難點,其一,母乳不一定足夠,其二,若是嬰兒在母體內發育不理想,吮吸母乳的能力可能要打折扣。

第二個考驗是環境方面的,若嬰兒出生在惡劣的天氣,一個護理不當就要引起疾病,而以古代的條件,初生嬰兒一旦生病,夭折的可能性恐怕非常大。

所以,古人以出生兩個月,嬰兒有能力抓傷自己為孕育成功的標誌。當然,正常年份一年十二個塑望月也是也是地支有十二個的重要原因。

相關焦點

  • 「十二地支」的含義與詳解
    「十二地支」的含義與詳解古嶽丘壑十二地支最早是和月份有關的,後來引申到年和時辰。因為古人觀測朔望月時,發現兩個朔望月之間是大約59天的概念。12個朔望月大體上是354天多(與一個回歸年的長度相近似),古人因此就得到了一年有12個月的概念。在搭配日記法(十天幹),產生陰陽合曆,發展出現在的天幹地支;較為成熟時應該是在夏商周三代。
  • 「社稷」最初的含義是什麼?
    中華五千年的歷史多次更迭,從夏到清,耳熟能詳的有十二王朝分別是:夏、商、周、秦、漢、晉、唐、宋、元、明、清。總是聽人說「以江山社稷為重」的說法從中可以得知「社稷」是指國家,那麼「社稷」最初的含義是什麼呢?
  • 知識分享:農曆十二月為什麼稱「臘月」以及天幹地支的含義是什麼?
    014.天幹地支的含義  天幹地支,是我國古代用以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系統,在古代的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幹,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做十二地支。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組成了幹支紀法。  那麼,天幹地支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天幹地支的含義,在《史記》、《漢書》中均有部分記載。
  • 天幹地支的含義(類象、分野)
    天幹地支作為符號來說一個字代表了很多的含義,細細體會就不難發現規律,為以後進入預測學打下基礎。天幹類象:甲乙為木、丙丁為火、戊己為土、庚辛為金、壬癸為水。在理象上、人體內外、形態上有如下之分。甲:大樹、膽、頭、高大 乙:花草、肝、項、纏繞 丙:太陽、小腸、肩、熱情丁:星光、心臟、眼、精神 戊:土地、胃、肋、廣闊 己:花園、脾、腹部、秀麗庚:兵器、大腸、肚臍、威嚴 辛:首飾、肺、股、精巧 壬:江河、膀胱、脛、磅礴癸:池塘、腎臟、足、聚攏地支類象:亥子為水
  • 10天幹,12地支的來歷和含義
    十二地支的來歷十天幹是物質的屬性、現象。物質有其現象就必有其形體、質量,因此《易經》繫辭傳說「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十天幹為「天」象(因此稱十「天」幹),在地必有形,即配以「地支」,地支就是支持、支配天幹的意思,是支持天幹運動的力量。兩者一為體,一為用是不可分的陰陽體。十天幹在天成象顯示物質的本性功能,十二地支在地成形,顯示出物質的質地。
  • 天幹地支如何配六十甲子?幹支含義是什麼?地支的十二生滅狀態
    十天幹十二地支天幹地支,簡稱為幹支,源自中國遠古時代對天象的觀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稱為十天幹,'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稱為十二地支。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組成了幹支紀法。
  • 十二地支詳解:子醜
    濁氣陰氣下降為地,於是八個方向各自定位而分成十二地支。隨著時間的變化,五行之氣也跟著變化,每一年的自然現象都有與五行相應的法則,五行之氣按一定的規律上升下降的變化,所以天幹與地支配合起來就可以達到奇妙的效果,從而人物、事物在天幹和地支的作用下,其吉兇禍福是可以預測的。
  • 字匿信史:十二生肖與十二地支
    筆者最近在研究解析天幹地支的古文,無意中發現一個最可能接近十二生肖來歷真相的秘密:生肖確實來源於地支,但卻不是地支出現時生肖同時出現,而是在地支用於表示每天的十二時辰後附會產生。由於當時地支最初的構形本義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湮沒,在地支表示十二時辰後,人們為了記憶或解析天幹,根據動物每天的相對活躍時間以及地支最初的字體構形,兩者相互附會而產生的十二生肖。
  • 十天幹與十二地支
    天幹、地支是古代用來記錄年、月、日、時的符號。幹指天幹,意思是為天的骨幹,主動,幹為「幹」的簡化;支是指地支,意思是為支撐,主靜,支為「枝」的簡化。天幹地支的名稱,歷代以來人們都很重視,不論是國家,還是民間,不論是研究天文的,還是研究地理的。各行各業都依天幹地支紀年紀月。特別研究八字的,時時刻刻都離不開天幹地支。
  • 中國文化:五行、天幹、地支的含義
    行,的意思和《易經》乾卦的「天行健」中的「行」一個含義,代表運動的意思,用現代話來說就是動能。天地間,這個動能有五種,分別以金、木、水、火、土來代表。金:凡是堅固,凝固的都以金來代表,古時對於物質世界中,有堅固性能的,就屬於金。木:代表樹木、草等,代表生命中有生的功能和根源。白居易詩中:「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就是形容木的生長功能,代表了生發的生命功能。
  • 十二地支的由來及天幹地支的關係
    天幹地支不分家,前面介紹了十天幹的基礎知識,我們再繼續介紹十二地支。十二也是本專題的最後一個重要數字,至此本專題也將逐漸接近尾聲。十二地支分別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地支首尾相接,循環不已。
  • 【國學講堂】「甲乙丙丁、子醜寅卯」……詳解「天幹地支」的含義
    天幹地支,簡稱為幹支,源自道教星宿崇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稱為十天幹,"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稱為十二地支。       天幹地支組成形成了古代紀年曆法。十天幹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兩者按固定的順序相互配合,組成了幹支紀元法。
  • 十天幹與十二地支詳解
    天幹地支:簡稱[幹支],用以記載年月日時四季,自古在甲骨文就有幹支的記載。幹支的最初之意義,係指萬物的發生,生長,壯大,衰弱,消亡,周而復始。十天幹:甲、丙、戊、庚、壬。(陽幹)乙、丁、己、辛、癸。(陰乾)甲:為陽木,為森林之木。
  • 文化知識|「甲乙丙丁、子醜寅卯」……詳解「天幹地支」的含義
    十天幹:       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十二地支:       子(zǐ)、醜(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
  • 甲子日話甲子|詳解「天幹地支」的含義
    天幹地支,簡稱為幹支,天幹地支是中國古代先民對自然世界的詮釋。在中國古代的曆法中「十天幹」與「十二地支」,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組成了幹支紀元法。天幹地支在中國古代主要用於紀日,此外還曾用來紀月、紀年、紀時等。
  • 【遁甲基礎知識】十二地支
    十二地支詳述地支:子、醜、寅、卯、辰、日、午、未、申、酉、戌、亥。地支與五行。
  • 天幹、十二地支概述
    十二地支陰陽屬性:陽支: 子、寅、辰、午、申、戌;陰支: 醜、卯、巳、未、酉、亥。十二地支所屬方位:子:正北方;醜:東北方;寅:東北方;卯:正東方;辰:東南方;巳:東南方;午:正南方;未:西南方;申:西南方;酉:正西方;戌:西北方;亥:西北方。
  • 八字命局中地支四庫代表的含義及關係用法
    四墓庫在現實運用中十分廣泛,很多易友看到命中庫多或者見墓者不知如何斷,究其原因是對墓庫的理解不夠徹底,這篇文章就和大家講一下此四庫代表的含義與它們之間的關係。墓庫六大基礎含義:辰、戌、醜、未四墓,墓表示收藏、得到、獲取、控制、佔有諸多意思,墓庫也可理解為場面大,大倉庫,銀行,公眾場合等眾多方面。
  • 八字知識:十二地支相害
    十二地支相衝相剋比較好領悟,比較容易掌握,相衝、相合是進一步的演化,今天講相害。相害是相剋論的演繹,含義大致是一樣的,只是解讀的更詳細一些,各有側重。相害理論引申到婚姻方面,有這樣的相配不利婚姻: (1)地支子未相害,生肖鼠羊相害;(2)地支醜午相害,生肖牛馬相害;(3)地支寅巳相害,生肖虎蛇相害;(4)地支卯辰相害,生肖兔龍相害;
  • 幹支基本含義:地支
    一、地支陰陽屬性子、寅、辰、午、申、戌屬陽醜、卯、巳、未、酉、亥屬陰二、地支所屬五行子、亥屬水,子為陽水,亥為陰水;寅、卯屬木,寅為陽木,卯為陰木;辰、戌、醜、未屬土,辰戌為陽土,醜未為陰土;午、巳屬火,午為陽火,巳為陰火;申、酉屬金,申為陽金,酉為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