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的觀察者效應

2021-02-08 老兵筆記

之前我們講過錯誤的觀察者效應,錯誤會演變成什麼,取決於你怎麼看待它。你覺得它是羞恥,應該隱秘於人,最好絕口不提,那麼它就會變成它它它它它它它,最終變成大災難。你覺得它是財富,是組織進步的好機會,是推行工具和規範的切入點,那麼它就會真的成為團隊的不可磨滅的傳承,成為寶貴財富。

其實還有一種觀察者效應。

2017年,有贊CTO崔玉松說,我想打造出中國最好的技術團隊。

技術上,有贊走過的路和大多數從小到大的創業公司差不多,都是前期專注於解決業務問題,最後架構問題在某個時間點集中爆發,導致很多的不穩定。這一點不管是阿里也好,京東也罷,還是最近交流的一些其他公司,基本上都是一樣的,只是大家問題的嚴重程度和解決問題的速度不一樣。有贊的解決方法和大家也沒什麼太大區別,就是組建一流底層核心架構和核心運維團隊,這個團隊必須得好,不然解決問題的速度非常非常慢,每天都可能宕機,會嚴重影響公司業務及效益。

日常業務中,我們非常鼓勵大家相互補位,有問題及時尋找資源,及時獲取有效的信息,鼓勵大家面對面把事情說清楚。

2017,有贊CTO崔玉松:我想打造出中國最好的技術團隊

2020年,現在來看,他可能確實做到了,有贊的技術底蘊非常強。當然上面還有一層美團,再上面還有一層阿里巴巴。

願景初心很重要。

有的人願景就是活下去,那麼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始終掙扎在生死邊緣。

有的人願景就是用三五個人做一個賺錢的小公司,那麼也挺好,他能這樣過一輩子。

有的人沒有願景,所以他死了。

阿里巴巴的「此時此刻,非我莫屬」確實牛逼,99年就有了,可以說是阿里巴巴第一句土話。

我很久前(真的是很久前了,網際網路一年頂三年)在上市掛牌前研發動員會上說過一句話:精英團隊,捨我其誰。差不多也是這個意思。

-EOF-

推薦閱讀:

技術上的「深淘灘,低作堰」

相關焦點

  • 《洞悉相處之道》之「觀察者效應」
    《洞悉相處之道》之「觀察者效應」2018-11-26 我曾經看到過一句話「你說的話都會面臨一個命運
  • 【管理篇】責任分散效應
    由此可見,當大家都認為別人會承擔某種責任的時候,恰恰沒人承擔責任,這就是責任分散效應。責任分散效應最初被提出,是美國的一起謀殺案引發的思考,一位叫朱諾比白的年輕女子在結束酒吧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當時她絕望地喊叫:「有人要殺人啦!救命!救命!」鄰居們亮起了燈,打開了窗戶,但無一人來救她,甚至無一人打電話報警。
  • 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
    首因效應 也叫「第一印象」效應。人們第一次與某物或某人相接觸時會留下深刻印象。雖然這些第一印象並非總是正確的,但卻是最鮮明、最牢固的,並且決定著以後雙方交往的進程。如果一個人在初次見面時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那麼人們就願意和他接近,彼此也能較快地取得相互了解,並會影響人們對他以後一系列行為和表現的解釋。
  • 螃蟹效應
    打造團結協作的企業文化店員之間彼此「拆臺」,互不配合工作,說到底是企業文化的缺失造成的,也就是說管理者未能建設良好的「團結協作」氛圍,使得團隊成員放棄個人成見,以企業利益為重。因此,當你的團隊出現「螃蟹心理」的時候,你的當務之急就是及時幹預,著手打造團結協作的企業文化,培養店員的協作精神。管理者可以通過各種方式的培訓、室外拓展訓練等,使得店員最終明白:「人」字一撇一捺,靠得就是相互支撐,有了相互支撐,才可能形成協作,使團隊形成一種合力,使自己的價值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 皮格馬利翁效應
    皮格馬利翁效應,也有譯「畢馬龍效應」、「比馬龍效應」,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在小學教學上予以驗證提出。
  • 「對比效應」
    對比效應圖源網絡「對比效應」的存在說明消費者的決策和選擇並不是如傳統經濟學原理所告訴我們的那樣,客觀地根據各個產品的價格和質量屬性進行獨立的判斷,而是經常受到決策情境的影響。思考下面這個問題:如何讓滯銷品變得暢銷?
  • 雲心理效應—改宗效應
    周更雲心理效應,用一個個心理學效應擴展你的思維,糾正你的認知。今日更新的心理學效應—改宗效應:想討人喜歡?
  • 用「外部效應」理解世界
    為什麼有的人能力平平,卻能收入比我高?為什麼各地都要爭相建設最高建築?為什麼說是你導致了威尼斯被淹?為什麼你生活很健康卻還是患癌症?要解釋上面問題首先要理解一個經濟學概念——「外部效應」:一個人或一群人的行動和決策,使另一個人或一群人受損或受益的情況。它也叫溢出效應、外部影響等名字,分為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兩種情況。
  • 職場中的「鯰魚效應」!
    那破題之前,先要給大家說一個可能大家都聽過的小故事,那就是「鯰魚效應」?話說挪威人喜歡吃沙丁魚,尤其是活的沙丁魚,而在魚市場上活的沙丁魚的價格要比死的沙丁魚高許多,所以漁民總是千方百計想辦法帶活沙丁魚回港。雖經種種努力,漁民們想盡了各種辦法,可是大部分沙丁魚還是會在漁場回漁港的中途因水中缺氧窒息而死。後來,不知道是誰在裝沙丁魚的魚槽裡放進了一條以沙丁魚為主要食物的鯰魚。
  • 錨定效應
    這一效應是實驗心理學中最可靠也最穩健的結果及估測結果,和人們思考的結果很相近,就好比沉入海底的錨一樣。你在考量買房要花多少錢,是也會受到錨定的影響,同樣的房子如果市場價格高,它就顯得比市場價格低時更有價值,即使你決心抵制也沒有用,一旦你考要考慮某個數字是否會成為一個估測問題的可能答案,這個數字就會產生錨定效應。
  • 企業管理中如何應用「鯰魚效應」?
    這就是所謂的「鯰魚效應」。運用這一效應,通過個體的「中途介入」,對群體起到競爭作用,它符合人才管理的運行機制。對於企業管理者來說,「鯰魚效應」可以作為企業管理層激發員工活力和效率的有效措施之一。對於一個行業的發展來說,也是如此。
  • 什麼是皮格馬利翁效應
  • 什麼是 「馬太效應」 ?
    美國學者羅伯特·莫頓觀察到這種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提出了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這一概念。為什麼叫馬太效應呢?因為這個名字源自聖經新約的馬太福音。後來,「馬太效應」這個詞成為了社會學、經濟學領域的常用術語。這個理論在現實世界當中,也得到了廣泛的印證。無論個人、企業還是國家的發展,都或多或少受到馬太效應的影響:優勝者不斷獲得新的優勢,越來越強大,而失敗者不斷遭遇新的失敗,狀況越來越糟糕。
  • 什麼是飛輪效應?
    飛輪效應(Flywheel Effect)飛輪效應指為了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你必須使很大的力氣
  • 框架效應
    你好呀,這裡是《100個有用的概念》專題,今天我們要打磨第7個概念——框架效應。
  • 周末心理學: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又稱「光環效應」,屬於心理學範疇,是指當認知者對一個人的某種特徵形成好或壞的印象後,他還傾向於據此推論該人其他方面的特徵。本質上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認知上的偏誤。暈輪效應愈來愈多地被應用在企業管理上,其對組織管理的負面影響主要是體現在各種組織決策上。
  • 團隊建設/領導力/溝通遊戲《圍城》
    遊戲類型:團隊建設/領導力/溝通
  • 成功的團隊裡,不能有太多「聰明人」!
    很多管理者認為,優秀的團隊必然全部要由頂尖的人才組成。而用好那些頂尖的精英們,只需要給他們足夠的資源然後放心大膽讓他們去做事就可以了。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那些由拔尖者組成的團隊太容易失控,反倒是那些員工整體智商水平並不是那麼高的團隊更容易獲得成功。這是為什麼?我們不妨從「雞群效應」說起。雞是群居動物,而且計算雞的生產率很簡單,只需要數數雞蛋就行了。
  • 通道是什麼效應???
    今天想和大家聊的一個點是「通道效應」。當你在製作濃縮的時候,有沒有遇到過此種情況,設置的參數都是對的,可是做出來的濃縮卻奇怪的很,尖酸,沒有醇厚度,粉餅上還有小洞,像被竹籤插過一樣,這是怎麼形成的?最近經常有聽到這個詞彙,那麼什麼叫通道效應呢?
  • 思維工具之【框架效應】
    今天我們來學習「框架效應」,"框架效應"告訴我們:在人際溝通中,關鍵不在於說什麼,而在於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