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篇】責任分散效應

2021-02-23 Frank大課堂

有一個辦公室,衛生原本是由小張負責,後來辦公室新來了一位同事小李,小張就和小李商定輪流打掃衛生。兩個人也配合得相當好,辦公室還是被打掃得乾乾淨淨的。

再後來,又來了一名大學生小王,小王來的第二天早上,當同事都來上班時卻發現,地上一片狼藉。

原來,小張和小李都認為衛生應該由最後來的同事小王負責,而小王卻認為衛生已經有人負責了,自己只需要做自己本職的工作就行了。

聽著像是三個和尚的故事的現代版,但是卻不得不承認,這樣的故事在很多場合都在發生。

由此可見,當大家都認為別人會承擔某種責任的時候,恰恰沒人承擔責任,這就是責任分散效應。

責任分散效應最初被提出,是美國的一起謀殺案引發的思考,一位叫朱諾比白的年輕女子在結束酒吧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當時她絕望地喊叫:「有人要殺人啦!救命!救命!」鄰居們亮起了燈,打開了窗戶,但無一人來救她,甚至無一人打電話報警。

這件事引起紐約社會的轟動,心理學家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和調查,結果發現:這種現象不能僅僅說是眾人的冷酷無情,或道德日益淪喪的表現。因為在不同的場合,人們的援助行為確實是不同的。

當一個人遇到緊急情境時,如果只有他一個人能提供幫助,他會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對受難者給予幫助。而如果有許多人在場的話,幫助求助者的責任就由大家來分擔,造成責任分散,每個人分擔的責任很少,旁觀者甚至可能連他自己的那一份責任也意識不到,從而產生一種「我不去救,由別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體冷漠」的局面。

在團隊協作中,責任分散效應的作用更明顯,南郭先生之所以可以在齊宣王時期濫竽充數,就是因為當時的樂隊責任不明顯,而到了喜歡聽獨奏的齊愍王時期,責任一旦明確了,南郭先生就只能連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責任分散效應給我們的啟示是,如果一個團隊中每一位成員都在責任分散思想的指導下,那麼由集體做出的決定往往更為冒險,這是值得我們提高警惕的。

因此,領導者在將一項任務交給某個團隊去完成時,一定要指定負責人,這兒出了問題找誰,那兒出了問題找誰,最後直接跟負責人交涉就行了。

團隊完不成任務的時候,想讓你的批評變得有力,就要讓你的批評變得具有針對性,責任一定要分到具體的某個人,否則就會出現責任分散的現象,你布置下去的任務多半不會被很好地執行。

回到我們的社會事件中,為何「黑心食品」屢禁不止?假冒偽劣商品為何久「治」難除?原因也是責任擴散在工商、衛生、質監等眾多部門中,誰家去管都有理,不去管也都有理由,於是所有部門都不承擔責任,就導致無人問責的局面。

相關焦點

  • 「責任分散效應」
    在群體中,人們普遍存在著著一種「責任分散」心理,(也叫「旁觀者效應」)即隨著責任人數量的增多,責任人的責任感就會相對降低,因為他們會覺得,反正也不是自己一個人承擔,自己完全沒有必要幹得那麼起勁。於是在相互推諉之下,誰都不努力,結果嚴重影響辦事的效率。甚至因為缺乏責任感,還可能導致悲慘事情的發生。
  • 公司管理篇: 木桶效應/Buckets effect
    水桶效應, Buckets effect, 由美國著名的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 Peter Druke, 提出. 熟知這個原理的人不少.
  • 【精益生產】管理要謹防破窗效應!
    1.標準力求精細化,不準打破「窗」制度、標準、規範是班組管理的基礎,也是防止「破窗效應」的安全網。制度、標準、規範應力求精細化,才具有可操作性。如工作場地6S管理標準,要始終圍繞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安全六個方面展開,制定詳細的標準要求。
  • 【管理百科】金魚缸效應:增加管理的透明度
  • 管理中的鰷魚效應
  • 螃蟹效應
    這是企業管理的大忌。所謂「創業難,守業更難」,因為在創業早期團隊有明確的遠景目標,團隊成員的目標能達成一致,形成合力,獲得成功。而在守業期,則會因為缺少相同的企業發展目標而形成「窩裡鬥」的局面,大家會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牽制。因此,只有樹立了明確的企業發展目標,並讓每個店員知道這個目標,才能使得他們減少「窩裡鬥」。
  • 管理責任成本的6個步驟
    (2)形成分工負責、有機協調的成本管理體系,提高全員的成本管理意識及水平(3)責任成本分級管理集團與項目公司籤訂項目成本管理目標責任書,確定項目公司成本責任及目標。項目公司分解項目公司成本責任及目標,與各部門籤訂成本管理目標責任書,確定各部門成本責任及目標。(4)標準責任成本指標庫的建立由運營管理部牽頭,造價諮詢公司總部、集團財務部配合制定責任成本指標庫。造價諮詢公司總部/集團財務部根據各專業公司/部門職責,將成本管理相關工作提煉成為責任成本指標。
  • 搭便車效應
    搭便車效應在很大程度上有著消極的影響,因此,我們應該儘量消除這種效應的心理預期,自己作出應有的努力,進而完成任務。要想解決這一問題,可以嘗試下面的解決辦法。1.縮小利益群體的規模心理學研究表明,假如合作小組的規模較小,因為每個小組成員的努力對整個小組都有較大影響,他個人的努力與獎勵的不對稱性相對較小,所以就使得「搭便車效應」明顯減弱。
  • 企業管理中如何應用「鯰魚效應」?
    這就是所謂的「鯰魚效應」。運用這一效應,通過個體的「中途介入」,對群體起到競爭作用,它符合人才管理的運行機制。對於企業管理者來說,「鯰魚效應」可以作為企業管理層激發員工活力和效率的有效措施之一。對於一個行業的發展來說,也是如此。
  • 心理學的曝光效應在安全管理中的有效應用
    在日常的安全管理上有效地學習曝光效應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如果在您工作的企業總是有安全績效比較差的部門以及經常違章的員工 ,很多人認為這樣的部門和個人會拖後腿,如何才能提升落後的部門和員工的安全管理績效和水平呢?  我們不妨採取以下的方法,增強人際的交流和溝通,多和這個部門的經理/主管進行交流和溝通,站在對方的角度交換自己的看法,和對方親切地交談。
  • 職場中的「鯰魚效應」!
    那破題之前,先要給大家說一個可能大家都聽過的小故事,那就是「鯰魚效應」?話說挪威人喜歡吃沙丁魚,尤其是活的沙丁魚,而在魚市場上活的沙丁魚的價格要比死的沙丁魚高許多,所以漁民總是千方百計想辦法帶活沙丁魚回港。雖經種種努力,漁民們想盡了各種辦法,可是大部分沙丁魚還是會在漁場回漁港的中途因水中缺氧窒息而死。後來,不知道是誰在裝沙丁魚的魚槽裡放進了一條以沙丁魚為主要食物的鯰魚。
  • 不要被分散注意力
    其實也不是發癲,是那一刻,你莫名被distracted 分散了注意力。我跟你們說,人生路漫漫,各種明坑暗坑,其中最難防的就是,自己把自己給distracted了。最常見的distraction就是,別人的看法和評價。別人表揚幾句,得意的很,走路時候頭抬的高高的,仿佛身高都長高了幾寸。
  • 注意力分散的問題
    我有一個很明顯的問題,就是注意力非常容易分散。
  • 公司發展過程中~可怕的「死海效應」.
    死海效應:好員工像死海的水一樣蒸發掉,然後死海鹽度就變得很高,正常生物不容易存活。效應簡介:公司發展到一定階段,能力強的員工容易離職,因為對公司內愚蠢的行為的容忍度不高,也容易找到好工作;能力差的員工傾向於留著不走,也不太好找工作,年頭久了就變中高層了。
  • 皮格馬利翁效應
    皮格馬利翁效應,也有譯「畢馬龍效應」、「比馬龍效應」,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在小學教學上予以驗證提出。
  • 周末心理學: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又稱「光環效應」,屬於心理學範疇,是指當認知者對一個人的某種特徵形成好或壞的印象後,他還傾向於據此推論該人其他方面的特徵。本質上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認知上的偏誤。暈輪效應愈來愈多地被應用在企業管理上,其對組織管理的負面影響主要是體現在各種組織決策上。
  • 什麼是皮格馬利翁效應
  • 【管理名言29】責任
    責任是事業的源動力。其實,責任也是每一個人能力提升、貢獻大小的關鍵要素。責任這個詞,也許大家都聽到滾瓜爛熟,但是,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責任含義。公司從上到下,不同崗位有不同的責任,本職工作無非就分兩類:自身基礎工作和支撐配合工作。
  • 2019年《南開管理評論》發表了哪些OBHRM論文?
    總共發表論文107篇,其中組織行為與人力資源管理領域的論文15篇,約佔14.02%。OBHRM專業的博士生們,如果想在《南開管理評論》發表論文,建議先認真研讀這15篇論文。2019年第1期組織政治氛圍與組織績效的關係研究陳夢媛,吳隆增南開管理評論.2019, 22(01):5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