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發展過程中~可怕的「死海效應」.

2021-02-26 青年學習號

死海效應:好員工像死海的水一樣蒸發掉,然後死海鹽度就變得很高,正常生物不容易存活。


效應簡介:公司發展到一定階段,能力強的員工容易離職,因為對公司內愚蠢的行為的容忍度不高,也容易找到好工作;能力差的員工傾向於留著不走,也不太好找工作,年頭久了就變中高層了。


這種現象叫做死海效應:好員工像死海的水一樣蒸發掉,然後死海鹽度就變得很高,正常生物不容易存活。

死海效應由來:

無論是公共還是私有大型企業,都在糾結開發這件事,造成這種情況有死海效應很多原因。原因就是需要竭盡全力尋找和招募最好的IT工程師。但是即使能找到和招募傑出IT工程師,真正的問題是:企業能始終留住他們嗎?


在大型企業中,已經存在一種相反模式,可以稱之為「死海效應」(the Dead Sea effect)。


死海是位於以色列和約旦之間的大湖泊,湖面海拔遠低於海平面。儘管有約旦河水流入補充水量,但死海水平面依然因蒸發而不斷降低。這意味著,隨著時間推移,死海已經變成鹽湖,其鹹度是海水的8倍。有鑑於此,死海中幾乎沒有生命存在。只有春季來臨,大量淡水補充進來,海水鹹度降低後,才會短暫出現生命跡象。


許多大型企業或政府的IT部門,看起來就像死海。管理層認為招募新人補充很有必要,在選擇新人的標準往往有很大差異,比如技能、教育、經驗等。此外,企業主要根據當前需求、員工離職、個人預算以及招聘者的能力等,確定是否招募新人。所有事情都是平等的,IT部門的核心能力應該大致相同。


但是實際情況並非如此。相反,更有才能、效率更高的IT工程師往往是最可能離開的人。這是因為真正的人才通常不可能忍受頻繁出現的蠢行和職場問題,而這些又是大企業必然會存在的問題。由於真正的人才是最有可能獲得其他機會的人,因此也更容易離開。


那些傾向於留下來的可以說是「殘渣」——也就是才能與效率最低的IT工程師,很感激現在這份工作,在管理上的要求也更少,即使有工作上的不悅,也不太可能挪窩。這部分人群傾向於保全自己,成為維護關鍵體系的專家好手,承擔他人不想承擔的責任,最後組織就離不開他們了。 


上述同樣的效應出現在不同的公司、不同的IT部門。大公司失去了真正有才華的IT工程師、而留下來的都是沒那麼有才華的人,而這已違背了這些公司的初衷:即淘汰低才低效人,引進高才高效人。而且這個效應還有自我強化功能:一個IT部門越是差勁,它就越難吸引到高才高效的IT工程師加入其中,也越難保留人才。這種情況會達到一個臨界點就是:一個組織裡有才華的人都是新人,剛進來時可能對這家公司還了解不多,但一旦對公司有所了解後,就很可能出現離職的情況。

相關焦點

  • 「飛輪效應」:影響你事業發展的重要原因
    這也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一項事業剛開始的時候,你必須付出艱巨的努力,才能使你的事業之輪轉動起來。而一當你的事業走上平穩發展的車道後,一切就會好起來,並成為自己事業繼續發展的推動力。著名的管理專家吉姆-柯林斯曾成功地運用「飛輪效應」,讓他客戶公司的5萬員工接受了他的改革方案。
  • 肥皂水效應是什麼意思
    將批評夾在前後肯定的讚美中,減少批評的負面影響,使被批評者欣然接受對自己的批評,用看似間接的方式達到直接的目的。這種溝通方式被稱為「肥皂水效應」,由美國前總統約翰·卡爾文·柯立芝提出。肥皂水效應來源:約翰·卡爾文·柯立芝,於1923年成為美國總統,他有一位漂亮的女秘書,人雖長得很好,但工作中卻常因粗心而出錯。
  • 什麼是飛輪效應?理財是一個充滿艱辛、讓你變優秀的過程!
    這就是「飛輪效應」。飛輪效應,反饋著金錢法則;複利效應,見證了時間的力量。只有當飛輪真的開始飛轉,你才會看到你所做的每一步的威力。所有的阻攔和困難在那一瞬間都變成了墊腳石,成為了推動你前進的動力。黃渤在一次採訪中輕描淡寫的提到,「以前在劇組裡,總能遇到各種各樣的人,各種小心機,但現在成名了,身邊全是好人,每一張都是洋溢的笑臉。」這個道理其實你很清楚:當你強起來,全世界都會對你和顏悅色。但你還是一個跑龍套的時候,這個世界會讓你感覺到滿滿的不屑,甚至是惡意,然而這並不是世界的錯,而是自然社會規律。
  • 什麼是 「馬太效應」 ?
    什麼是馬太效應古人云:失敗是成功之母。然而現實是打臉的,只有成功才是「更大的成功」之母。整個世界就像是一個巨大的賽場,一旦競爭者在初期獲得一點點優勢,在後來的競爭過程中,這種優勢就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最終導致成功者和失敗者之間的差距大得難以想像,甚至會影響到下一代。
  • 公司管理篇: 木桶效應/Buckets effect
    水桶效應, Buckets effect, 由美國著名的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 Peter Druke, 提出. 熟知這個原理的人不少.
  • 職場中的「鯰魚效應」!
    每次去了公司的時候,總是覺得自己的工作反反覆覆,可有可無。每次想認認真真的做些事的時候,但總是提不起精神。每次機械式的完成今天的任務時,總是覺得內心很空虛,沒有當年的激情。當你不再有剛剛進入社會時的鬥志昂揚,當你再也提不起加班的熱情,當你只是把工作當成一種完成任務應付了事,當你不再感覺工作是一種幸福的時候,那麼很顯然你已經對工作沒有激情了。
  • 企業管理中如何應用「鯰魚效應」?
    這就是所謂的「鯰魚效應」。運用這一效應,通過個體的「中途介入」,對群體起到競爭作用,它符合人才管理的運行機制。對於企業管理者來說,「鯰魚效應」可以作為企業管理層激發員工活力和效率的有效措施之一。對於一個行業的發展來說,也是如此。
  • 什麼是飛輪效應?
    飛輪效應(Flywheel Effect)飛輪效應指為了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你必須使很大的力氣
  • 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
    首因效應 也叫「第一印象」效應。人們第一次與某物或某人相接觸時會留下深刻印象。雖然這些第一印象並非總是正確的,但卻是最鮮明、最牢固的,並且決定著以後雙方交往的進程。如果一個人在初次見面時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那麼人們就願意和他接近,彼此也能較快地取得相互了解,並會影響人們對他以後一系列行為和表現的解釋。
  • 飛輪效應:循序漸進,成功必會來臨!
    這就是「飛輪效應」! 飛輪效應的啟示   這一原理告訴我們,在每件事情的開頭都必須付出艱巨的努力才能使你的事業之輪轉動起來,而一當你的事業走上平穩發展的快車道之後,一切都會好起來。萬事開頭難,努力再努力,光明就在前頭。持續的改善和提升績效中蘊藏了巨大的力量。
  • 雲心理效應—改宗效應
    周更雲心理效應,用一個個心理學效應擴展你的思維,糾正你的認知。今日更新的心理學效應—改宗效應:想討人喜歡?
  • 心理學的曝光效應在安全管理中的有效應用
    在日常的安全管理上有效地學習曝光效應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如果在您工作的企業總是有安全績效比較差的部門以及經常違章的員工 ,很多人認為這樣的部門和個人會拖後腿,如何才能提升落後的部門和員工的安全管理績效和水平呢?  我們不妨採取以下的方法,增強人際的交流和溝通,多和這個部門的經理/主管進行交流和溝通,站在對方的角度交換自己的看法,和對方親切地交談。
  • 皮格馬利翁效應
    他善於雕刻,孤寂中用象牙雕刻了一座表現了他理想中的女性的美女像。久而久之,他竟對自己的作品產生了愛慕之情。他祈求愛神阿佛羅狄忒賦予雕像以生命。阿佛羅狄忒為他的真誠所感動,就使這座美女雕像活了起來。皮格馬利翁遂稱她為伽拉忒亞,並娶她為妻。後人就把由期望而產生實際效果的現象叫做皮格馬利翁效應。
  • 每天學點管理學——金魚缸效應
    在此期間養魚者可能會發現問題並及時處理這就被稱作「金魚缸效應」也可以說是「透明效應」它是一種比喻也就是極高透明度的民主管理模式他接掌「春田重整公司」時,整個公司的經營狀況可說是搖搖欲墜。史塔克認為,唯一能使公司維持長久經營的辦法,就是以真相為基礎。他決定讓公司的每一位員工都了解公司的整體經營狀況,他親自教員工看懂、了解公司的財務報表,而且定期公布公司的帳冊與各項財務資料,讓全公司上上下下都知道公司的狀況與未來的目標。這種讓公司透明化的方法迅速改善了公司岌岌可危之態。
  • 鯰魚效應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鯰魚效應對於管理者來說,就是需要引入優秀的鯰魚型人才才能促使企業的員工競爭,從而促進公司的進步。
  • 首次披露的大量風投公司信息揭示了VC界的「貝比·魯斯」效應
    但是令人驚訝的是,包括來自賭馬、賭場、以及投資等的更行各業的領軍人物,他們都強調的卻是另外一面,投行稱之為」貝比·魯斯效應「:雖然貝比·魯斯(卓越的VC)有過不少的三振出局(失敗/虧損的投資)的經歷,但這並不妨礙他成為史上最偉大的擊球手(風頭公司)之一。 -- 出自"貝比·魯斯效應:頻率和回報率「貝比·魯斯效應在不同種類的投資中都會碰上,但是在風投行業尤為顯著。
  • 什麼是皮格馬利翁效應
  • 謹防人生「破窗效應」
    「破窗效應」是犯罪學家凱林的一大發現:在她上班的路旁,有一座非常漂亮的大樓。有一天,她注意到樓上有一扇窗戶的玻璃被打破了,那扇破窗與整座大樓的整潔美麗極不協調,顯得格外刺眼。其結果是:在這種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這就是凱林著名的「破窗效應」。  換句話說,當我們置身於一個異常優雅整潔、地面非常乾淨的環境中的時候,環境的優美就會給我們一種不自覺地提示:這裡是不能隨便吐痰,不能隨手亂丟紙屑果殼。但是,如果有人丟了廢紙,且沒有人來及時清掃的話,對於其他人就會有一種暗示:原來這裡是可以丟廢紙的。丟得愈多對後來者來說就愈有一種縱容感。
  • 錨定效應
    這一效應是實驗心理學中最可靠也最穩健的結果及估測結果,和人們思考的結果很相近,就好比沉入海底的錨一樣。你在考量買房要花多少錢,是也會受到錨定的影響,同樣的房子如果市場價格高,它就顯得比市場價格低時更有價值,即使你決心抵制也沒有用,一旦你考要考慮某個數字是否會成為一個估測問題的可能答案,這個數字就會產生錨定效應。
  • 「暈輪效應」對審計的影響及對策
    來源於網絡,版權歸羅威,僅用於學習與交流「暈輪效應」是一種心理學效應,指人們對人的認知和判斷往往只從局部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