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是社會性動物,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是與他人在一起。
在這些人當中,誰會成為你的朋友,誰會成為你的知己,誰會和你一見如故,誰又只會是路人?
人與人之間有著相互吸引,相互排斥的規律,只有深刻了解明白自己想要結交什麼樣的人,才能知道誰是你的人。
人有一種自我參照效應,別人就是自己的「鏡像」。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每天都要跟不同的人打交道,在這些人當中,誰會成為自己的鏡像,那自己就是一個參照物。
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自我概念來選擇朋友,我們會把特定的目標鎖定在自己的主觀意識上,如果某一個人符合自己的成像,那我們會對這個人產生強烈的吸引力。
一個人英俊瀟灑,談吐大方,女孩子就會認為這個人是自己理想的婚戀對象。
一個人認真負責,有上進心,你就認為這個人是成熟穩重的標誌,有人和藹可親,正直善良,你也許就覺得他就是符合自己的交友對象。
其實,別人只是從自己內心裡自我反射的一種「鏡像」,就是心理學上的自我參照效應。
記得朋友每次買完衣服過後,她說:「我發現大馬路上好多和我一模一樣的衣服。」可我卻不以為然,我說可能是湊巧吧。
因為我並沒有太去刻意觀察發現這件衣服和很多人是一樣的,但是類似我朋友這樣的經歷還有很多。
比如說自己買了個蘋果手機,看到大街上用的都是蘋果,但我卻不知用華為、vivo、oppo的人也很多,我們的下意識裡只關注與自己一樣的東西。也就是說,你內心深處想看到什麼,世界就會呈現出你想要的景象。
你想要看到善良,善良的人就會出現在你身邊,你想看到正直,正直的人就會在你身邊,你想要看到可惡的人,可惡的人也不會離開你的身邊。
朋友說,社會太現實了,世界上沒有幾個是好人,我說是好人的時候你會覺得別人是不懷好意。就好比孔子說的一句話「唯女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同生為人,都沒有資格去評論他人的參照,他人的鏡像只是不符合自己的參照罷了,這也剛好驗證了我們的心理想法,實際結果沒達到自己預期的結果,相差較大時,大腦會有強烈的反差效應。
但如果我們改變一下預期值的高低,別人的狡猾有心機或許是機智,粗魯可能是直爽,那你就不會那麼排斥了。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既然你是心善的,是優秀的,就沒必要特地去演變成他人的參照。
因為你始終是你,自己永遠是自己的參照物,那鏡像會更「傲」。
向日葵綻放的不僅是愛情
還有對夢想、生活的熱愛
願您每天像向日葵般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