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自我參照效應

2021-02-12 向日葵心情


人,都是社會性動物,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是與他人在一起。


在這些人當中,誰會成為你的朋友,誰會成為你的知己,誰會和你一見如故,誰又只會是路人?

人與人之間有著相互吸引,相互排斥的規律,只有深刻了解明白自己想要結交什麼樣的人,才能知道誰是你的人。

人有一種自我參照效應,別人就是自己的「鏡像」。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每天都要跟不同的人打交道,在這些人當中,誰會成為自己的鏡像,那自己就是一個參照物。

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自我概念來選擇朋友,我們會把特定的目標鎖定在自己的主觀意識上,如果某一個人符合自己的成像,那我們會對這個人產生強烈的吸引力。

一個人英俊瀟灑,談吐大方,女孩子就會認為這個人是自己理想的婚戀對象。

一個人認真負責,有上進心,你就認為這個人是成熟穩重的標誌,有人和藹可親,正直善良,你也許就覺得他就是符合自己的交友對象。

其實,別人只是從自己內心裡自我反射的一種「鏡像」,就是心理學上的自我參照效應。

記得朋友每次買完衣服過後,她說:「我發現大馬路上好多和我一模一樣的衣服。」可我卻不以為然,我說可能是湊巧吧。

因為我並沒有太去刻意觀察發現這件衣服和很多人是一樣的,但是類似我朋友這樣的經歷還有很多。

比如說自己買了個蘋果手機,看到大街上用的都是蘋果,但我卻不知用華為、vivo、oppo的人也很多,我們的下意識裡只關注與自己一樣的東西。也就是說,你內心深處想看到什麼,世界就會呈現出你想要的景象。

你想要看到善良,善良的人就會出現在你身邊,你想看到正直,正直的人就會在你身邊,你想要看到可惡的人,可惡的人也不會離開你的身邊。

朋友說,社會太現實了,世界上沒有幾個是好人,我說是好人的時候你會覺得別人是不懷好意。就好比孔子說的一句話「唯女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同生為人,都沒有資格去評論他人的參照,他人的鏡像只是不符合自己的參照罷了,這也剛好驗證了我們的心理想法,實際結果沒達到自己預期的結果,相差較大時,大腦會有強烈的反差效應。

但如果我們改變一下預期值的高低,別人的狡猾有心機或許是機智,粗魯可能是直爽,那你就不會那麼排斥了。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既然你是心善的,是優秀的,就沒必要特地去演變成他人的參照。

因為你始終是你,自己永遠是自己的參照物,那鏡像會更「傲」。

向日葵綻放的不僅是愛情

還有對夢想、生活的熱愛

願您每天像向日葵般微笑

相關焦點

  • 每天學點心理學——自我參照效應
    自我參照效應除了讓我們高估自己在別人心中的地位外,還可以讓我們快速的,深刻的處理與自己有關的信息。比如,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如果哪個人物與我們性格相近,或者是和對方有相同經歷,我們對其的印象就會格外深刻。換句話說,我們記住的,大部分是與自己有關的事。
  • 生活中的心理學丨誘餌效應
    什麼是誘餌效應?  人們對兩個不相上下的選項進行選擇時,因為第三個新選項(誘餌)的加入,會使某個舊選項顯得更有吸引力。這時,再讓人在三者中選一個時,那個「誘餌」的原身(目標)被選上的機會就增加到75%。  奇怪嗎?一點兒也不。不信,我們再看看現實生活。  一個女孩,如果身邊有個特質和她比較接近,但相貌略差的閨蜜,那麼,這個女孩的出彩率往往高於單槍匹馬的美女。  一項總結,如果恰到好處地擺在一個略差一點的總結後面,那麼,這個總結的好感率通常高於後面所有的總結。
  • 心理學效應解讀,投射作用
    比如,一個心地善良的人會以為別人都是善良的;一個經常算計別人的人就會覺得別人也在算計他等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一種典型的投射效應。當別人的行為與我們不同時,我們習慣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別人的行為,認為別人的行為違反常規;喜歡嫉妒的人常常將別人行為的動機歸納為嫉妒,如果別人對他稍不恭敬,他便覺得別人在嫉妒自己。
  • 謹防人生「破窗效應」
    「破窗效應」是犯罪學家凱林的一大發現:在她上班的路旁,有一座非常漂亮的大樓。有一天,她注意到樓上有一扇窗戶的玻璃被打破了,那扇破窗與整座大樓的整潔美麗極不協調,顯得格外刺眼。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其結果是:在這種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這就是凱林著名的「破窗效應」。  換句話說,當我們置身於一個異常優雅整潔、地面非常乾淨的環境中的時候,環境的優美就會給我們一種不自覺地提示:這裡是不能隨便吐痰,不能隨手亂丟紙屑果殼。但是,如果有人丟了廢紙,且沒有人來及時清掃的話,對於其他人就會有一種暗示:原來這裡是可以丟廢紙的。
  • ——「烏比岡湖效應」
    在工作單位中,你覺得你的能力是要好於公司大多數人的嗎?在家庭中,你覺得是付出最多的那個人嗎?如果你都回答是的話,你要警惕,你有可能會中了「烏比岡湖效應」的毒。什麼是「烏比岡湖效應」「烏比岡湖效應」,也叫做「沃博艮湖效應」。
  • 投射作用丨心理學效應解讀
    投射效應  所謂投射效應是指以己度人,認為自己具有某種特性,他人也一定會有與自己相同的特性
  • 講講什麼是鄰避效應
    鄰避效應(Not-In-My-Back-Yard,音譯為「鄰避」,意為「不要建在我家後院」)指居民或當地單位因擔心建設項目(如垃圾場
  • 日本職場人的悲哀:一生懸命、名校效應、扭蛋玩具……
    他兢兢業業,感到每一天都逐漸失去自我。在巨大的壓力之下,有同事自殺結束生命,也有人成了痴漢。在前輩提點開導之下,三巴屋決定重新提筆,追尋對繪畫的興趣。」十多年的上班族經歷,讓三巴屋觀察到職場的陰暗面,他也在畫作中,控訴日本職場的「名校效應」。
  • 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
    首因效應 也叫「第一印象」效應。人們第一次與某物或某人相接觸時會留下深刻印象。雖然這些第一印象並非總是正確的,但卻是最鮮明、最牢固的,並且決定著以後雙方交往的進程。如果一個人在初次見面時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那麼人們就願意和他接近,彼此也能較快地取得相互了解,並會影響人們對他以後一系列行為和表現的解釋。
  • 思維工具之【框架效應】
    今天我們來學習「框架效應」,"框架效應"告訴我們:在人際溝通中,關鍵不在於說什麼,而在於怎麼說。
  • 投射效應(Projection effect) | 知識
    這種認為自己喜歡的人或事是美好的,自己討厭的人或事是醜惡的,並且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這些人或事上進行美化或醜化的心理傾向,失去了人際溝通中認知的客觀性,從而導致主觀臆斷並陷入偏見的泥潭。投射效應心理學案例分析舉例一:古代一位喜歡吃芹菜的人,總以為別人也像他一樣喜歡吃芹菜。
  • 光環效應:以偏概全的認知偏誤
    人際知覺的投射傾向表明,人對他人的知覺包含著自己的東西,人在反映別人的時候常常也在反映著自己,而這種反映又往往是不自覺的。如果你對自己的「投射傾向」不加注意,沒有清醒地、理智地經常進行自我反思,就很可能製造出光環效應,出現各種偏見。兩個素不相識的人,初次見面後所形成的直觀感覺在心理學上稱為第一印象。
  • 每天學點管理學——金魚缸效應
    養過觀賞魚的人都清楚一大缸魚反而比一小缸魚要好養這一結論可能會讓人覺得意外但實際上的確是真理想知道為什麼嗎?別急,跟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養一小缸魚的話,如果出現什麼問題,可能很快就會惡化。而養一大缸魚的話,出問題後有一個緩衝期,不會迅速惡化。
  • Excel表格設計輔助工具之三:Excel圖片參照尺
    本人設計了六種Excel表格設計輔助工具,即Excel釐米參照尺、Excel像素表格尺、Excel圖片參照尺、Excel標準網格表、Excel釐米
  • 用「外部效應」理解世界
    為什麼有的人能力平平,卻能收入比我高?為什麼各地都要爭相建設最高建築?為什麼說是你導致了威尼斯被淹?為什麼你生活很健康卻還是患癌症?要解釋上面問題首先要理解一個經濟學概念——「外部效應」:一個人或一群人的行動和決策,使另一個人或一群人受損或受益的情況。它也叫溢出效應、外部影響等名字,分為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兩種情況。
  • 「對比效應」
    上面是這本書講的一個小故事,總的來說,如果現在有A產品和B產品,A產品質量更高,B產品價格更優惠,這時,A產品和B產品都有一定的市場份額:更關心質量的人付出高價選擇A,更關心價格的人選擇B。如果各方面都不如B的C產品進入市場,經濟學原理認為A產品和B產品的市場份額都不會因為新的競爭對手而下降,但是對比效應告訴我們,產品的市場份額不僅不會下降,相反因為和C產品之間的對比而獲得優勢,導致其市場份額上升。可見,對比效應是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書裡作者提到的啤酒實驗驗證了「對比效應」的存在。
  • 雲心理效應—改宗效應
    周更雲心理效應,用一個個心理學效應擴展你的思維,糾正你的認知。今日更新的心理學效應—改宗效應:想討人喜歡?
  • 皮格馬利翁效應
    皮格馬利翁效應,也有譯「畢馬龍效應」、「比馬龍效應」,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在小學教學上予以驗證提出。
  • 路西法效應,和中產者的焦慮
    每個人在社會的各種組織中,都有其特定的角色。每種角色都天然有著其權利和義務。因此,路西法效應常常是我們生活中非常容易陷入其間的心理現象。比如,之前有一位老鐵跟我閒聊時提到,他想買房,可是他的鐵空老爸死活不允許。那麼,在一個長期老爸非常強勢的家庭,他就非常焦慮。順從,感覺自己不甘心;不順從,很容易被老爸各種「教育」。
  • 公司發展過程中~可怕的「死海效應」.
    死海效應:好員工像死海的水一樣蒸發掉,然後死海鹽度就變得很高,正常生物不容易存活。效應簡介:公司發展到一定階段,能力強的員工容易離職,因為對公司內愚蠢的行為的容忍度不高,也容易找到好工作;能力差的員工傾向於留著不走,也不太好找工作,年頭久了就變中高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