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上《古詩三首》:理解詩意,想像畫面,體會詩詞的思想感情

2020-12-15 學予明天

六年級上《古詩三首》:理解詩意,想像畫面,體會詩詞的思想感情

一、明確學習目標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古詩。藉助注釋理解詩意,想像畫面,體會詩詞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二、初讀古詩,掌握生字新詞,積累多音字

1.生字組詞

德dé(美德)

鵲què(喜鵲)

蟬chán(金蟬)

2.多音字

宿

sù(宿舍)

xiǔ(一宿)

xiù(星宿)

三、細讀古詩,翻譯詩句,了解主題

1.宿建德江

【作者】孟浩然 【朝代】唐

移舟/泊/煙渚,

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

江清/月/近人。

注釋: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經建德(今屬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

移舟:划動小船。泊:停船靠岸。煙渚(zhǔ):指江中霧氣籠罩的小沙洲。渚:水中小塊陸地。

客:指作者自己。愁:為思鄉而憂思不堪。

野:原野。曠:空闊遠大。天低樹:天幕低垂,好像和樹木相連。

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來靠近人。

翻譯:把小船停靠在煙霧迷濛的小洲,日暮時分新愁又湧上客子心頭。曠野無邊無際遠天比樹還低沉,江水清清明月來和人相親相近。

相關焦點

  • 六年級語文下冊《古詩三首》精彩課件,收藏起來,考試前回顧幾遍
    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第3課《古詩三首》總共有三課時,它的教學目標主要是:1.自主學習字詞和句子,會認會寫課文後的重要生字生詞,理解字義,掌握重點句子的意思,識記字形。2.在教師的帶領下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背誦課文。3.理解每首詩的意境,掌握每首詩的意思,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4.了解牛郎織女的故事,並能結合故事說說《迢迢牽牛星》表達的情感。第一課時是《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 四年級上冊語文《21古詩三首——出塞》教學設計、手寫知識點筆記
    這三首詩前兩首是邊塞詩。對於古詩的理解,要從「解詩題」開始,然後到「知作者」,接著是「明詩意」,最後是「悟詩境」。學生要多了解詩的創作背景,感悟作者豐富的情感。【明詩意】請同學邊讀邊思考,藉助課本上的注釋幫助理解理解這首詩的意思。補充知識點:龍城飛將李廣是稀罕的名將,匈奴畏懼,稱之為飛將軍。司馬遷曾評價他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 二年級上冊《古詩二首》教師筆記教會孩子想像畫面,品讀詩句
    全詩用誇張的手法、絕妙的想像,表達了詩人夜宿山寺,身臨高處的獨特感受。《敕勒歌》選自《樂府詩集》,是南北朝時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朗讀和背誦古詩,大致理解詩句的意思。想像畫面,品讀詩句。觀察插圖,說說山寺給自己的感覺。識記「危」,「危」的本義是人在山巔或高崖,從而理解詩中「危」的意思是「高」,「危樓」即「高樓」,全詩是圍繞著「高」來寫的。再讀古詩,找找詩中哪些字句寫出了樓之高。
  • 四年級上冊第21課《古詩三首》課後習題答案,讀詩句,說詩意體會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出塞》《夏日絕句》。(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朗讀古詩時,要注意節奏鮮明,並根據作品的基本節奏調整速度,該輕快的要朗讀的輕快些,該沉重的要朗讀的沉穩、稍慢些。首先要把詩讀熟,然後將詩句的內容變成具體的形象,在腦海中想像出相應的畫面。最後抓住句與句之間的聯繫,結合重點詞句進行背誦。默寫《出塞》《夏日絕句》要在背誦的基礎上進行。書寫時要注意寫好標點,不要寫錯字。
  • 四年級上《古詩三首》:詩句表達哲理的理解,感悟細緻觀察的意義
    四年級上《古詩三首》:詩句表達哲理的理解,感悟細緻觀察的意義一、學習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古詩。藉助「注釋」,結合生活實際,了解詩歌意思,感受夕陽西沉、晚霞映江的絢麗景象,體會詩人細緻觀察的功力。聯繫全詩,結合生活實際,能說說對詩句表達的哲理的理解,感悟細緻觀察的意義。
  • 三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望天門山》教學設計
    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藉助關鍵語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本單元4篇精讀課文旨在讓學生領略祖國各地美麗的風光,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本單元教學可利用課文插圖,引導學生圖文對照地閱讀,理解段落的意思。教學本單元應注重引導學生了解祖國的壯美山河,激發熱愛祖國壯美山河的思想感情。
  • 部編版二年級語文下冊——《古詩二首·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今天,老師邀請孩子們和我一起走進古詩的世界,去體驗詩歌如畫的美。板書課題,理解題意,齊讀課題。簡介詩人楊萬裡。四、初讀感知,感受音韻美。默讀古詩,找出本課的字詞多讀幾遍。再讀古詩,為古詩劃分節奏。配樂朗讀,將古詩讀通順流利。五、感悟古詩,想像意境美。正所謂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歷來就被人們稱為「人間天堂」,而西湖又是那裡最有名的景點。
  • 三年級語文第1課《古詩三首》筆記,幫助孩子學習,想像詩中之畫
    在近海域,每年春天逆流而上,在淡水中產卵。3、介紹詩背景:這首詩是蘇軾根據惠崇和尚的畫作《春江晚景》題寫的詩,但原畫作已遺失不見。請你根據詩意,發揮想像,想一想,這幅畫應該要畫些什麼內容?4、整體感知:讀古詩,說說詩人從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來了?
  • 5歲能背誦580首古詩,理解其中含義,央視點名,撒貝寧稱讚
    有一名姓王的小朋友,五歲的年紀就可以背誦580首古詩詞,直接就連撒貝寧都覺得佩服。這個小孩子可不單單只是會背誦,他還能夠了解詩句裡面所表達的深切含義。這哪怕是放在一個成年人身上都是很難做到的。但是一個五歲的小孩子卻真實做到了,這就是人家的父母教育有方。
  • 第18課《古詩二首》二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夜宿山寺》和《敕勒歌》
    《古詩二首》二年級語文上冊《夜宿山寺》是李白寫的一首紀遊寫景短詩,體裁為五言絕句。小學必背詩詞丨李白詩詞集錦《敕勒歌《古詩二首》二年級語文上冊《夜宿山寺》是一首五言絕句,全詩明白曉暢,沒有生僻字。在寫山寺時,作者運用「誇張」的手法,從視覺上烘託出山寺之高。
  • 古詩《贈劉景文》教案
    《贈劉景文》教案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4課一、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目標:會認會寫本課生字,理解詩句中「擎、殘」的意思。二、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想像古詩所描繪的畫面。教學難點:在閱讀、理解內容的基礎上,體會本詩深刻的哲理。三、謎語導入出示秋天美景圖,學生談感受。
  • 部編版四語文下《宿新市徐公店》教案及板書附作業必背古詩百首
    、背誦古詩詞3、體會古詩詞中表達的美好情感教學重點:了解古詩詞大意、體會詩的意境。快速瀏覽作者簡介(3)聽範讀詩歌,畫出朗讀節奏(4)生讀兩次古詩(齊讀、小組)三、看圖初讀走進古詩,理解大意1、老師講故事入詩。
  • 六年語文《江上漁者》,資深老師手寫筆記,講解古詩
    《江上漁者》是部編版六年級下冊古詩詞誦讀部分的第五首古詩。古詩詞誦讀中一共收入了十首古詩,這些古詩給出了注釋和插圖,目的是讓同學們根據注釋和插圖,用我們學過的古詩學習方法,試著理解古詩的含義。學習古詩《江上漁者》。下面跟著杜du老師去學習《江上漁者》這首古詩,先來關注作者資料吧!(一)作者介紹。
  • 六年級上《草原》:邊讀邊想像草原美景,體會句子中含著的意思
    六年級上《草原》:邊讀邊想像草原美景,體會句子中含著的意思一、明確學習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邊讀邊想像草原美景,體會句子中含著的意思。讀懂課文,能說出從哪裡體會到了「蒙漢情深」,在草原自然美與人情美的薰陶感染下,受到熱愛祖國和民族團結的教育。了解課文在寫景中融入感受的表達方法,初步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 四年級上《古詩三首》:藉助注釋,聯繫生活實際,說說詩句意思
    四年級上《古詩三首》:藉助注釋,聯繫生活實際,說說詩句意思一、學習目標誦讀古詩,讀悟結合,體會詩人豐富的情感,感受詩歌的意境。激發學生對古詩的興趣以及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之情。二、細讀古詩,翻譯詩句,了解主題1.出塞【唐】王昌齡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
  • 北京市石景山區古城第二小學賞中華詩詞 尋文化基因
    溫儒敏先生強調:「古典詩詞中沉澱著中華民族思想情感的基因,作為中國人,就必然也必須接受和激活這些傳統文化的基因」。而今天提倡兒童讀古詩詞,也是希望通過詩歌誦讀使他們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化以成德,得其性情之正。
  • 部編版三年級語文下冊《童年的水墨畫》學生活動設計
    教材對比中的發現本篇課文在原人教版教材中為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略讀課文《兒童詩兩首》的第二首詩。通過「街頭」「溪邊」「江上」三首小詩,攝取了一組兒童生活的鏡頭。對比中可發現,本冊中的這篇課文是一篇精讀課文,第六單元的首篇課文。
  • 這首語文教材必背古詩,建議收藏
    近幾年來,國家對傳統文化的發展越來越重視,對學生的詩詞教育也越來越低齡化。在前段時間,人民日報發聲:讀點詩詞養點氣。緊接著點評了中國歷史上最高水平的10首詩詞部分詩詞曾經出現在中考,高考小學你知道多少。下面給大家分享幾首。
  • 四年級下冊古詩詞怎麼學?《古詩詞三首》教師手寫教案詳解
    本課的前兩首是七言絕句,一首是範成大所作的《四時田園雜興》,描繪了初夏江南的田園風光。《宿新市徐公店》寫的是楊萬裡借宿客店時見到的鄉村春日美景。《清平樂村居》是一首詞,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的作品,展現了悠閒的農家生活。三首詩詞均作於南宋時期,描繪的都是淳樸自然的田園生活。
  • 統編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教科書編排思路與教學建議
    (二)引導學生藉助關鍵語句,初步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三年級和四年級上冊主要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意思、內容,到了四年級下冊則更進一步,開始要求學生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關於 「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這個訓練點,統編教科書做了比較系統的安排。